登陆注册
1045100000016

第16章 笔谈 (2)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的变化着眼,这几年我们国内各界从肯定的立场看待民间信仰,是在共同体的层次上对话,是为了共同体寻找共同的文化价值的基础。因为中国现代的精英一直都着力贬低"民间",在他们设计的思想体系和国家制度里,共同体的价值,尤其是那些积极的、权重比较大的价值,都来自国家,特别是来自权力的和知识的精英。在民间社会本身,如果有什么东西是有点价值的话,即使在一定基础上被承认,它的权重都很低。这其中的问题现在看来是越来越突出了。在一种民主的、发展的趋势里面,共同体的主要价值还得来自于社会、民间,国家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但它还是得从民间来,这才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主要思路。我们这个共同体在做法上是拧着的。当然,我们今天能够理解,这个状态是历史上不得不然的后果。

首先,我觉得整个近代以来中国的政策做法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它的必然。但是,我们今天对它有一个反思,就是说我们这么做还是挺遗憾的,是有点不得不这么做。但是既然这么做了,就要把好的东西、被扭曲的东西再重新导入一个正轨,使之重新走入一个常轨。我主张我们按照这么样一个思路来对待民间信仰。

然后,我还是想费一点口舌谈一谈"文化传统"的概念,因为在中国近代以来,这个"文化传统"在社会中是一个不能成立的东西。我们讲"文化",讲的是"新文化",也就是只有"新文化"才是文化。尽管有时候我们非常广泛地在使用"文化"概念,但是真正被这种体制、制度,被这个主流价值所承认的、认可的那些文化,实际上仅限于现代的、菁英的文化。那这样一个文化概念,实际上它是不承认传统的,是没有传统的。因为它是从当下向未来,这个文化的时间段是这样子,它是不要过去的。而"传统"这个概念恰恰是从过去到当下(是不是向未来,在它的概念里面不一定),它在时间上是循环的。它是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过去,这样就好了。所以现代以来,"文化传统"在共同体的主流价值里面是不能成立的。而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保持常态的国家恰恰是"文化传统"一定要在思想体系和社会现实中能够成立,并且是一个合理的成立,这个社会才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什么事情都比较好说、好商量的一个社会,要不然就是一个持续斗争、折腾的社会。交代了我对议题的看法,再来陈述我自己的主要观点。

第一点,我是想说我这个定位是从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这个层面来谈民间信仰的。为什么我用"表述"呢?"表述"就是讲这个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与知识分子的专业活动相联系。所以我们是以知识人的行为与心态为反思的对象。我们自己也是知识人,我们大家都是,反思实际上是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前辈这样一个行业,这样一个专业领域,这样一段历史的反思和检讨。这是第一点要讲的。

第二点,我说的是"30年",实际上讲的是30年的新变化。讲我们当代的30年的新变化,还是得从过去60年,甚至涉及"五四运动"以来的90年。这个很巧,30年,30年的。"五四运动"是1919年,到1949年是30年;1949年到1979年是30年;1979年到现在是30年刚过。大概是说有这样3段。这是第二点,交代一下时间。

第三点,我刚才在前面讲到,文化传统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确确实实本身是一个基本议题。我们现在是高度分化的一个社会,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要在内部能够商量办事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没有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民族分裂啊、阶级跟阶级之间爆发政治革命啊,就会是必然的选择。

我是这样一种关心。这种关心的方式,是先把这个"传统文化"或者"文化传统"拆分为"传统"和"文化";再看在不同的时期,谁代表"传统",谁代表"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它有不同的主体,靠知识分子把它界定出来。然后最后这一阶段,我是想说恰恰我们经过这个代表"传统"的社会主体,跟我们代表"文化"的社会主体,在我们今天,尤其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和全社会参与的工程开展起来之后,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代表"传统"的主体和代表"文化"的主体这个时候大家是在合了,是在求同求合了。各个方面最起码有意愿求同求合,我们也确实看到了部分"合"的事实。

然后还要说一点,"传统"跟"文化",究竟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这两个名词,即使是同一个东西,也代表不同的一些语义。两个概念的意涵,在我看来,起码在中间有些东西是重叠的。从一句话里面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两个概念的重叠关系。例如,当你说"这是我们的文化"的时候,你把它换成"这是我们的传统",这是能够成立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说"这是我们的传统",再换成"这是我们的文化",也是能成立的。就是从这么一个我们常说的话里,我们把"文化"和"传统"定位成可以重叠的。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理念。而在近代以来,在我们的社会实践当中、历史过程当中,它恰恰总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两个概念通过历史的很粗的一种对应把它说一下。

第一点,"五四"之前吧,就是说这个传统社会吧,它有在文化上打通民间与国家的机制。一项文化是国家认定的文化的话,国家跟民间的传统就出现一个很好的衔接。你这样一个东西,它有相当大的一个群众代表性了,有这个民众基础了,国家就有一个机制认定为我承认的一个文化。就是承认它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我们以前的社会就有这样的一个机制,把民间的这些东西定义为国家的东西。例如,民间信仰关公、妈祖,建庙祭祀,朝廷看见群众基础雄厚,就敕封,给予承认。其实讲"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是说上面的那些东西是可以流到下面来的。然后我们看到很多政府做了工作的这些例子里面,下面的东西它是可以到上面去的,这两个层次是流通的。

第二节 民间信仰表述的历史路向 (2)

那么我们再说1919年前后(当然是以它为标志而已),中国恰恰开始形成知识分子这样一个队伍。知识分子的形成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就是说在整个一个国际格局里面,西方是代表着现代,那么我们中国是代表着传统。中西对立,也是现代跟传统的一个对立。这样一个内与外的、中与西的关系被中国的知识分子转化成内部的上与下的关系。就是说,知识分子所代表的与大众所代表的形成一个对立。知识分子代表"现代",而大众代表"传统"。就把中西的这样一个格局,把它挪到内部的时候转化成上下,落实在不同的群体身上。这样一个对立,产生一个紧张关系,就成为互相斗争:一个要膨胀,一个要变大;在另一方面就是让另一个压缩、变小。

这样一个紧张的关系和政治运动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从国民党执政时期就在这个格局里面做了很多的事情。前几天我们到台湾去访问的时候,也经常说这样一个话题,国民党、共产党对待民间的东西的政策,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因为都是整个一个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在中国内部的一个表现。谁来,大概都是在这个格局里面,只不过具体的措施、打的旗号、所运用的思想资源有所差别而已。所以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把"我"的文化,放在一个对立的关系里面,与"他人"的传统对立起来。我们中国是有一个传统,但我们知识分子不认这个东西了,不是"我的"了,是"你们的",也就是历史的(过去的、落后的)或者民间的,而他这个知识分子群体既不在历史里也不在民间。而且,知识分子跟民间不是一个对话的关系。在这里,知识分子的表述是一个单方的表述,于是,共同的传统就变成"他人"的传统。就是这些普通民众,当然那些旧的读书人,它也会打入这里面。大概就是在这么样一个阶段,因为知识分子的知识生产作用,"传统"跟"文化"开始分成两个不能协调的东西。

然后我再粗线条地说1949年之后。知识分子代表的这个"文化",跟国家、跟政党的意志相结合,调动公共资源、国家机器向社会强势普及。在国民党时期,国家所起的这个作用,尤其是政党在里面起的作用,都已经产生了一些基本的套路,但没有机会广泛推进,因为国民党时期没有相应的社会改造来配合。共产党经过集体化等社会改造,它有全社会的动员能力,才能够真正地把"我的文化"跟"他的传统"的格局运用到社会之中,用这个格局彻底改造社会。什么"社教"啊、"文革"啊、"批林批孔"啊,所有的这些东西,不管是这个民间的,还是旧的读书人代表的这样一些传统,都是"他人的",都是异己,不应该在现实社会、在民众生活中有什么位置。国家经过所有的这些运动,把"文化"跟"传统"在生活中彻底地给分开了。

在最后这个阶段,1979年思想解放之后,改革开放造成社会自由,大家有了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自由的资源,就可以做与先前的国家意志不一样的事情。例如,民众现在有钱了,可以选择捐给庙里,做这样一些民间还有记忆的传统的事情。于是,整个这样一个民间的东西能够复兴,民间信仰重新出现在社会上。因为信仰是要一个集体行动的,要修庙,要参拜,要举行仪式活动,它一定要有社会空间,一定要有资源,就是你的手上一定要有余钱。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够做这样一些事情。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出现了所谓的传统复兴、民俗复兴、民间信仰复兴、宗教复兴。这些都集中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庙宇和庙会活动。大家都能够看到这些现象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地方。

面对这样一些事实,学术界做了一些工作。学术界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很多时候是面对着政治压力的一个修辞。就是说,学术界要把这个东西说出来,但是它又没有办法用肯定的、正面的这样一些词来说,学术界就必须用批判的、提醒的说法。所以就用各种各样的修辞办法。但是不管学术界怎么样谈论民间信仰及其复兴,即使说它坏,或者说它该批判,该受贬斥,学术界都把它说出来了,让一种长期不能做也不能说的现象在重新出现的时候能够被谈及,能够在社会中传播开。这种表述很关键。因为要变成一个可以称为"文化"的东西,它就必须被呈现。被呈现之后,然后再讨论我们要正面地看待还是负面地看待就要等待时机了。等到某个时候,你把民间信仰当成正面看待的时候,尤其是被国家承认,它就是一个正常的文化。达不到这个时机,民间信仰还是不能算是文化。这要一步一步来的。简而言之,先前保守的学术表述,确实在历史上起了很重要的过渡作用。

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民间信仰的衡量尺度问题。原先起主导作用的单向进化的这个尺度,包含着"先进性"的诉求。用"先进性"衡量一种现象,是先进就是文化;不先进就不是文化,是传统。当然我们现在主流的还是这样在用。但是后来这个阶段发生了变化。衡量是不是文化,变了一个主尺度。现在最重要的尺度是"代表性"。就是说,一个事项具有小范围的代表性,那就是小范围的文化;具有大范围的代表性,那就是大共同体的文化。它是靠"代表性"来决定是不是文化或是什么文化,是"代表性"决定它是不是有被承认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尺度的转换及其逐渐被社会实践所接受,都是知识界、学术界的知识生产造成的。这个不是哪儿一下子冒出来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提出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知识的、价值观的一个建构。

同类推荐
  •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已不新鲜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想好了这个题目,并且作了动手的准备。由于研究赵村理更为急迫,我改变了方向。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我当时在《汾水》编评论,特地开辟了一个《鲁迅与山西》的专栏,约请王瑶先生、冈夫先生、唐诃先生以及我的朋友王峻峰,分头写了文章。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
  •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人们在考察东西方文化互动以及交流时,比较多地注意到了近代西欧文化向东方传播的趋势,这股文化潮流的东向移动,被谓之“西学东渐”,在回顾中世纪东方文化西传的历史之后,我们不得不作这样的认识:所谓“西学东渐”的“西学”是富含经欧人吸收、改造、沿袭的东方文化成分特质的欧洲新文化思潮,“东渐”则又寓示着东方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站在这个基点上,“全盘西化”等提法显然都是欠妥的,犯了出口布料,经人加工为成衣,又被视为洋货进口同样的错误。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这本《中国名酒》由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中国气功

    中国气功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气功》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本图谱收录了临床上常用的俞募穴、交会穴、原络穴、合穴等特定穴位和人体头面、躯干等部位的一些重要穴位以及经外奇穴共100个穴位的实体标本照片。
  • 倾国

    倾国

    东昭公主晏倾君十一岁丧母失宠,十五岁被情人及兄长设计和亲贡月国,心中不甘做父兄王位权杖下的牺牲品。谁知和亲途中发生意外,晏倾君顶替封姓女子身份来到了祁国,掀起内廷一片血雨腥风。东昭太子晏珣新婚之夜见到新娘“绍风郡主”,不禁大惊失色。双料的身份,双料的阴谋。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作者文笔大气,以一种浓墨重彩的画卷,展示了几国纷争下的爱恨情仇。南临平,东昭乱,商洛逼,祁国扶,贡月亡,五国大乱。美人笑曰:倾你一国,救我一命,如何?他眉尖微扬,似笑非笑,“好处?”
  • 一切还得靠自己

    一切还得靠自己

    90%的失败者不是被打败,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没有人能够拯救你,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打败你,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战胜你,只有你自己。自己是人生路上最大的坎,能够打败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世界的颜色由自己决定,一切还得靠自己。
  • 流星蝴蝶谷

    流星蝴蝶谷

    传闻流星蝴蝶谷的主人是四个女人,是四个绝艳又心狠手辣的女人。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却因同是天涯受伤人而聚首,每一个女人都背负着一段放不下的深情,他们狠毒,但同时他们又是那么凄美……
  • 妈咪快跑

    妈咪快跑

    这是一篇宠文,宠无下限,前期小虐,喜欢身心干净的抱走~四年前,男友挽着别的女人进入教堂,她转身决绝离开。四年后,他契约婚姻已满,回来时,却见她周围桃花朵朵~青梅竹马?面瘫冰山表哥?妖孽男?小叔?腹黑毒舌受?还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权少老公强强爱

    权少老公强强爱

    “我们结婚吧!”第一次见面,在朋友的相亲饭局上,他这样对她说。一场乌龙相亲,一场闪电婚姻,富二代兼权三代易枫易大少,摊上了外表乖巧甜美实则腹黑的顾惜惜,注定了由他一手主导的契约婚姻不会朝着他既定的方向发展。易枫其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说一不二,唯独对这个总爱扮无辜的小妻子没辙顾惜惜其人,外表乖巧甜美,实在腹黑无比,在老公面前是个温柔小女人,在小三面前是个骂人不吐脏字的“泼妇”。一个是想到了开始,没有想到结果。一个是想不到这样开始,却对结果志在必得。这是一个女追男的故事!先结婚,再恋爱,近水楼台先得月,名正言顺赶小三,宅女小娇妻的追夫路上各种温馨甜蜜,无虐无误会,小三什么的都是浮云!精彩片断抢先看“累死了,早知道不跟你来爬山了!”顾惜惜在登山道上蹲下来,大口地灌着矿泉水。走在她的大前方健步如飞的易枫顿步,转身看她,不客气地说:“你这是平日不运动的结果,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以后每周陪我煅练!”说完,某人继续往上走。“易枫,我真的走不动了!要不你自己爬上去,我在这里等你。”她蹲在原地耍赖不动。易某人走了好一段路没见她跟上来,只好又折了回来。“你真的走不动了?”顾惜惜忙不迭点头,“真的走不动了,腿都抬不起来了!”他忽然背过身,半蹲下来说:“我背你。”“这路看起来很陡,你行吗?”“别质疑男人的体力,快上来!”某女捂嘴笑,扑向他宽阔的背。…“大少,今天少夫人在JK名品店碰到江市长的女儿,江小姐说她出身低贱,配不上大少,还打了少夫人一把掌!”“去告诉她,明天之内亲自来给我老婆道歉。”淡淡下了命令,易枫又拿起电话拔了一组号码,对电话那头的人沉声道:“立刻执行江市长的财产查封令!”“大少?”小周惊想说少夫人根本没吃亏,已经扇了江小姐两耳光,可听到这话又闭了嘴。挂了电话的易枫沉着脸说:“江家的人既然有闲功夫在我夫人身边生事,我也不必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了!”…“老公…”“嗯?”“听说你在外面有小三了?”躺在沙发上看报纸的易枫头也不抬地说:“没有。”顾惜惜气鼓鼓地说:“可是今天早上有个女人说她怀了你的孩子,要我成全你们的爱情。”“你没跟她说家里有一个女人已经够我折腾一辈子了?”“我跟你说正经的!”“我也说正经的。”他终于放下了报纸,捏了捏她气鼓鼓的脸颊,宠溺地说:“好了,别气,明天替你处理掉她。”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