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高便随张浚觐见皇帝赵构。
赵构有时会到翰林院,王高也曾和他说过两三句话,但正式觐见皇上,这还是头一遭。这种感觉完全不同。当王高亦步亦趋穿过层层宫殿进入了一间密室时,他突然觉得,王高已经不是以前那个王高, 枢密使大人求着他,皇帝需要他,整个宋国似乎都离不开他。
赵普和秦桧已经到了,他们站在赵构两侧,君臣都显得忧心忡忡,当王高跟着张浚走进去后,他们的目光一起投向了王高。
赵构几次到翰林院来,都轻松自如、温文尔雅,所以在王高的印象中,皇上是一个信心十足、亲切随和的皇上,听说他使得一手好枪法,能开一石五斗弓,喜武不喜文,惹得太上皇赵佶不高兴。
赵构当了皇帝后,翰林学士私下说,过去宋兵干不过金兵,就是因为赵佶喜文不喜武,把风气带坏了,宋兵跟着他学,打仗便豁不出去。现今皇上正好和他爹相反,喜武不喜文,宋兵打金兵不要命,金 兵也就蔫儿了。有的说得更简单,说,宋国和金国打,其实就是宋皇和金皇打,两军对垒,白死了这么多人,还不如让宋皇和金皇单挑,一招定输赢。从前,同辈的宋徽宗赵佶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单挑 ,十个赵佶都不是阿骨打的对手。如今,同辈的宋高宗赵构和金熙宗完颜亶单挑,一个赵构顶仨完颜亶。
但眼前的皇上,却不似翰林院见着的皇上。他很瘦,有点皮包骨头,神态落寞,皱纹似乎一夜间刻满了额头,总之他像个病人。
这个大宋的主心骨,曾经还真是条汉子。金国人第一次攻汴梁,他才十七岁,哥哥赵桓要他当人质押给金国人,好哄劝金兵离开汴梁,他眉头都没皱一下,就答应了。在和张邦昌离开汴梁城开赴金营之 前,他对眼含热泪的哥哥赵桓说:"我这一去,能不能回来难讲,我有句话要对哥说。"赵桓说:"九弟,有话就说,哥一定照办。"赵构稳一稳情绪,说:"别管我身在金营,逮着机会,对金兵该出 手就出手。"
赵桓后来果然出手了,派兵夜袭孟阳,金兵竟没慌乱,凭着一身硬功夫,接住了宋军的冷拳,腾出手硬生生一拳,把宋兵给砸碎了。宋兵溃散后,领头的金将完颜宗望也着实惊得出了一身冷汗,便把气 撒在赵构头上,说:"赵构,你这个奸细,宋兵为何偷袭咱们?是不是你偷偷出的点子。如果不把这事儿说清楚,就把你五马分尸。"赵构不当回事儿,说:"我被扣在金营,宋营的事儿我咋知道,宋 兵偷袭金营这事儿与我无关。"然后该吃吃,该喝喝,看他一副心安理得等着被宰的样子,完颜宗望竟开始怀疑他不是赵佶的儿子,是宋国派来充数的一个假皇子,完颜宗望觉得可能被宋人涮了,就叫 宋国另外换一个皇子,换一个真的来,把这个假的领回去,赵构才捡到一条命。
回到汴梁后,赵构被赵桓支到河北当兵马大元帅,扼守汴梁东北门户。赵桓的盘算是,九弟年纪虽轻,但胆识过人,让他在前线和金兵干仗,说不定比好些武将管用。这正是赵构求之不得的,他高高兴 兴赴任去了。上任不久,金兵又来了,跟金兵一碰,赵构才知道金兵不是吃素的。金兵从河北杀开一条血路,直奔汴梁而去,不久就听说二圣被金兵抓了。
周围的人都劝赵构登基,连大楚皇帝张邦昌都 从汴梁悄悄送信来说要把皇帝大印交给他,赵构死活不肯,说父兄都还在世上,自己如何敢篡位,但众部下认定他是真命天子,不停地唠叨,说国不可一日无主,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你就行行好吧 。作为赵佶的第九子,赵构可能从未想过会坐龙椅、穿龙袍,但大浪淘沙,硬要把他推了上去,他也没招,便半推半就坐了龙椅。当了皇帝后,起初他还有点儿心虚,对百官说话也不敢拿腔拿调,后来 见百官在跟前磕头如捣蒜,也就心安理得了。老百姓对这个半路出家的皇帝早就认了,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王高还记得,建炎初年,当金兵攻破扬州,赵构跳上一条船,逃到海上后渺无踪影,他的命 运牵动了所有人的心,成为大伙儿茶余饭后、街谈巷议少不了的话题。好几次王高夜里起来撒尿,都看见父亲和几个老秀才还在油灯下猜测着皇上的下落,他们忧心忡忡的样子让王高一辈子都忘不了。
战事的折磨和政事的操劳,已经让赵构渐显疲态,有时他甚至觉得当皇帝没啥意思。
张浚禀报:"皇上,臣已奉旨带翰林学士王高前来领旨。"
赵构点点头,他认得王高,知道他是王安石的后人。
赵构很和气地说:"王高,咱们见过。"
听皇上说认识自己,王高深感荣幸,激动地说:"自从微臣被选入翰林院,皇上几次到翰林院看望学子们,对学子们勉励有加,微臣有幸聆听皇上的教诲。"
赵构笑了笑,显得很开心。
赵构说:"是朕亲自将你点入翰林的。张浚对朕说,你的先祖是王安石。"
王高说:"父亲大人是这样告诉我的。"
赵构赞许地说:"名门之后,必然不同凡响。王安石是大宋的良相,是朕最敬慕的人之一。你要好好向他学习,为国分忧。"
王高诚惶诚恐地说:"谢皇上勉励,微臣尽力。"
赵构又说:"朕打算烦你到金国走一趟,这事张枢密已经跟你说了吗?"
王高点头:"张大人已经对我说了。能为国效力,臣万死不辞。"
王高说得斩钉截铁,连站在两厢的张浚、赵普和秦桧都赞许地点头,他们觉得这个年轻人气势不凡,不是个孬种,宋国正缺这种人。
赵构也感到满意,今天他提出要面见王高,实则因为事关重大,他对王高这个深宫里的年轻人还不完全放心。但王高表现出的稳重、自信和勇气打消了他的疑虑。
一丝阴云突然爬上了赵构的眉宇,他的神色再次暗淡下来。
他说:"王高,你知道,朕的父亲,太上皇赵佶在靖康初年,被金兵掠走了,去了金国。"
王高说:"知道,这是大宋之耻,宋人心头之恨。"
赵构又说:"你知道太上皇是怎样一个人吗?"
赵佶在老百姓中的名声并不好,老百姓都说他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老混混儿,在陕西和四川,许多人都说,金兵之所以占我河山,就是因为这个赵佶喜欢狎妓。但到了杭州以后,在士大夫尤其是 翰林院一些资深学士的口里,赵佶是一个作风优雅、才华横溢、慈悲仁义的好皇帝,书画在大宋堪称一流,这在古今的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
王高宁愿相信士大夫的话,因为他们离皇上更近。
但一个好皇帝,怎么把半个国家弄丢了,自己还做了俘虏?
王高说:"臣没见过太上皇,但听说他很仁慈。"
这句话说中了赵构的心。
"对。"赵构说,"他是一个仁慈的皇上,也是一个仁慈的父亲。"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因为他突然意识到父亲可能已经不在世了,而他已经有十多年没见到他了。
张浚、赵普和秦桧同声劝他节哀,并说太上皇去世的消息只是传言,希望皇上不要太过当真。
这些话让赵构得到了一点儿安慰,他点点头,说:"但愿如此。"然后继续对王高说:"朕知道老百姓埋怨他,说他没本事,撵不走金兵,守不住疆土,还说他被金兵俘虏,是因为胆小怕死,他落得今 天的下场,是活该。"
这些说法王高听无数人说过,但做皇帝的赵构,口里虽然这样说,内心肯定不会这样想的。
王高静静地听赵构说下去。
"今天找你来,就是要和你谈谈太上皇。朕想告诉你,太上皇是一个好人,起码比朕好。他之所以被金兵扣押,是因为轻易相信了金国人。他总是轻信他人,他常常对儿子们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 丈,可惜金国人不认这个。"
张浚、赵普和秦桧一起说,当年太上皇亲身前往金营求情,是出于无奈,都是大宋的大臣们不争气,逼得太上皇铤而走险。
赵构又说:"王爱卿,你这番去金国,是去打听太上皇是否还在人间。你是为朕的父亲而去,你应该了解他。"
王高说:"微臣明白。"
虽然赵构说得哀哀切切,但对赵佶昏庸无能的印象是王高从小形成的,不易改变。从山西到陕西,从陕西到四川,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上,父亲对老皇帝赵佶很不高兴,几次骂道:"皇上昏庸,老百姓跟 着遭殃。"这些已经深深刻在了王高的心上。
赵构又问王高家里还有什么人,王高说父母还在四川绵竹,并说如果不是父亲逼迫他从小一心念书,他十有八九考不中进士,今天也不能当面聆听皇上教诲,能有今天,说来还得感谢父亲。
赵构点了点头,称赞他父亲深明大义,在乱世中不放松对王高的教诲,让人钦佩。
赵构又说:"此去会宁,要和女真人周旋,会一点儿女真话有好处,听张浚说你在鸿胪寺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女真话,不知道是真是假。"
王高说自己确实懂得一点儿女真话,但只是会点皮毛。自己这点本事,是向鸿胪寺的同僚学的,同僚中有人同女真人打过交道,但自己没有,自己的女真话,比同僚又差了一截,因此学得像不像,心里 没谱,不知道去了金国,遇见女真人,自己说的话,女真人能否听懂,女真人说的话,自己能否听懂。
赵构说:"不妨,金国朝臣中,许多人都会汉话。"他转向秦桧,"秦爱卿曾留金四年,学了一口流利的女真话,你考考王高。"
原来秦桧会说女真话,这倒是没想到的。王高看着惶恐不安的秦桧,越发觉得这个人有点邪乎。
政和年间,秦桧事前毫无征兆地蟾宫折桂,中了状元,声名鹊起,可谓一鸣惊人。金兵第一次围困汴梁时,他觉得出头的机会来了,便慷慨激昂地向皇帝上书《言兵四书》,为抗击金兵献计献策,虽然 不得要领,但还是让朝臣们刮目相看。靖康之难后,他留在汴京,竟不怕被砍头,投书反对立楚,结果被金国人囚禁四年。这期间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个骚动不安的年轻人。直到有一天他又重新出现 在朝廷上,人们才知道,秦桧还活着,还念着宋朝,为此不惜丢下老婆,独自一人从金国跑回来了。回到故国的秦桧比起从前,简直换了一个人,他不爱出风头了,别人议论朝政,他总是不言语,很少 参与争论。金国四年似乎磨灭了他的锐气。偶尔赵构向他问策,他专拣赵构喜欢的说,赵构越来越喜欢他。正当人们说秦桧得宠了时,他又翻船了。有一次赵构问起对金策略,他憋不住说了句心里话。
他说,皇上,要让金国人不再垂涎江南,最好采取"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之策,淮河以北敌占区的百姓,让女真人去管,你把南边的几亩地管好了就行啦。北边的汉人投过来,咱们也要把他们拦回去 ,这样金国人就高兴了,金国人一高兴,就不会过河了。
赵构听了很生气,心想:要我丢下中原百姓不管,你不是要天下人骂死我吗?赵构立刻罢了他的官。秦桧垂头丧气地离开朝廷时,同僚们都幸灾乐祸地说,本以为秦桧学聪明了,哪曾想他脑子里全是屎 啊,这种馊主意他也能出,莫非在金国期间他叛国了?
总之,秦桧这回是彻底完蛋啦。
没想到秦桧又出山了。
听到皇上点名,秦桧心中一阵惊慌。懂得女真话,在别人眼里是一技之长,但却是秦桧的难言之隐。他知道,自从向皇上进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朝廷上不少人就在怀疑自己在金国投敌叛国,回 来是给金国人做内应。秦桧巴不得所有人都忘记自己在金国这四年的经历,所以听到皇上说他会女真话,感到很紧张。
秦桧赶紧为自己辩白。他说:"我在金国囚禁期间,曾学了一点儿女真话,我当时想,今后或许于国有用,果然如此。"然后他转向王高,"多年不用,我都快忘光了。"
王高说:"大学士别客气。"
秦桧说:"行,安大海是什么意思?"
王高说:"安大海是客人的意思。"
秦桧问:"安班是什么意思?"
王高说:"安班的意思是尊贵。金国有安班勃极烈,即为皇储,金太宗完颜晟和金熙宗完颜亶在当皇帝之前,都曾是安班勃极烈。"
秦桧问:"答不也呢?"
王高说:"农民。"
秦桧问:"阿土古呢?"
王高说:"猎人。"
秦桧相当吃惊:这小子没去过金国,三句话竟没出破绽,说他有才,还真不是瞎说。
秦桧说换个花样:"我说汉话,你说女真话,考考你说得怎样。"王高说:"请便。"
秦桧问,金国怎么说?王高说按出虎;秦桧又问,千夫长怎么说,王高说猛安;秦桧又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九怎么说,王高说乌也。
这些都是一些简单常用的词语,秦桧其实也记不住几句了,王高的表现已经出乎意料了,何况他也不想为难王高,问了几句,秦桧就草草收场,禀告赵构:王高的女真话已经八九不离十了,估计到了金 国,和女真人混一混,用不了几天,就可以对答如流了。
赵构觉得这小子年纪轻轻,竟能让秦桧称赞,还真有两刷子,说不定倒是个人物,让他去金国,还真找对人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突然站起来,走到王高跟前,握住他的手,把他看了又看,眼里全是 殷切的希望。
赵构说:"王爱卿,赴金打听太上皇生死,这件事就托付给你了,希望你不辱使命。"
王高郑重地说:"微臣竭尽全力。"
赵构又说:"朕还有一事相托。朕的母亲韦皇后也在金国,昨天夜里,朕又梦见了她,梦见她哭,梦见她说想朕。你到了金国上京,顺便打探一下她的下落,如果她还活着,务必当面告诉她:朕时刻都 在想她,朕一定设法将她接回杭州。"
这几句话,发自肺腑,皇上对母亲的牵挂毋庸置疑。赵构说完,两行热泪无声地流出眼角,流下脸庞,滴在冰冷的石板上,张浚、赵普和秦桧见皇上动了真情,也都抹着眼泪,齐声劝皇上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