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3900000002

第2章 禅解人意 (1)

1.佛法东传记

外为之佛教,曷为而能输入中国且为中国所大欢迎耶?输入以后,曷为能自成中国的佛教耶?此答案非求根柢于历史焉不可也。

今吾所首欲讨论者,第一为佛教最初输入年代之问题,第二为最初输入地之问题。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韩愈《论佛骨表》(注释:原误作“《谏迎佛骨表》”,今改正。)语),此二语殆成为二千年来公认之史实。吾人心目中,总以为后汉一代,佛教已粲然可观,乃参稽考证,而殊觉其不然(说详下)。《后汉书·西域传》论云:“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骞、超无闻者,岂其道闭往运,数开叔叶乎?”据此足证两汉时人,鲜有知佛。官书地志,一无所载。学者立言,绝未称引。王充者,后汉学者中学识最赅博而最富于批判精神之人也。其所著《论衡》对于当时社会流行之思想,无一不加以批判矫正,独于佛教,未尝一字论列。此即当时此教未行有一力之反证。故语佛教之初纪元,自当以汉末桓、灵以后为断。但前此史迹,于此间消息,固亦有可窥一二者。

其一,朱士行《经录》称:“秦始皇时,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咸阳,始皇投之于狱。”(《历代三宝记》卷一引)(注释:《历代三宝纪》原文如下:“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此经录本不甚可信。此种断片且传疑的史实,似无征引之价值,但最当注意者,秦始皇实与阿育王同时(秦始皇:西纪前二四三——二一○。原误作“西纪前二四三——二一七”,今改正。)。阿育王:西纪前二六六——二三○(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阿育王”条,其在位年代约为公元前268——232年。)阿育派遣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亚洲者,北至俄属土耳其斯坦,南至缅甸,仅有确证,且当时中印海路交通似已开(法人拉克伯里考据此事颇详)。然则育王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国者,其事非不可能《佛门掌故》称,育王起四万八千塔,其二在中国。此虽荒诞,然或是育王与中国有关系之一种暗示)。但籍曰有之,然即与当时被坑之儒同一命运,则可谓与我思想界没交涉也。

其二,鱼豢《魏略·西戎传》云:“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三国志》裴注引,《魏书·释老志》祖述其说)。此事在历史上虽为孤证,然其时大月氏王丘就却,正征服罽宾,而罽宾实当时佛教极盛之地,则月氏使臣对于佛教有信仰,而我青年学子之怀抱新思想者,从而问业,亦意中事。但既无著述,亦无传授,则影响固不及于思想界耳。

其三,《后汉书·楚王英传》云:“英(注释:原此处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二句。)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注释:原误作“续”,今改正。)。英……奉送缣帛,以赎愆罪(注释:原误作“赎愆”,今补。)。……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注释:原误作“慈”,今改正。),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即优婆塞)、“桑门”(即沙门)’之盛馔,因以班示诸国。”此为正史中最古最真之佛教掌故,中国人信仰佛教见于载籍者,自当以英为首。然以帝子之尊(英为光武子),而服其教,则在社会中先已有相当之根柢可知。故教义输入,不得不溯源于西汉之季也。

其四,《后汉书·襄楷传》载桓帝延熹九年(注释:原误作“七年”,今改正。)楷上疏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注释:原误作“词”,今改正。)”此语见诸奏牍,必为事实无疑。帝王奉佛,盖自此始。此盖在永平百年后矣。

汉明之永平求法说,大略谓明帝感梦金人,遣使西域,赍还经像,创立寺宇。今藏中《四十二章经》,即当时所译;魏恶后之洛阳白马寺,即当时所建。甚者演为释、道两教竞技剧谈,谓佛教缘此盛弘京邑。虽然,试稍用严正的史识一绳之,则兹事乃支离不可究诘。盖当时西域交通正中绝,使节往返,为事实上所不可能。即兹一端,则此段史迹,已根本不能成立。其所宗据之《四十二章经》,察其文体,案诸经录,皆可断为两晋间人作,绝非汉时所有。至于各书关于兹事所记载,其年月,其所遣之人,所历之地,所作之事,无一从同,而矛盾罅漏,随处发现。故以吾之武断,直谓汉明求法事,全属虚构。其源盖起于晋后释道阋争,道家捏造谰言,欲正成佛教之晚出;释家旋采彼说,展转附会,谋张吾军。两造皆乡曲不学之人,盲盲相引,其先后涂附之迹,历然可寻。治佛学史者,须先将此段伪掌故根本祓除,庶以察觉思想进展之路,不致歧谬也。

2.中国佛法之兴衰

佛法初入中国,相传起于东汉明帝时。正史中纪载较详者,为《魏书·释老志》。其文如下:

“汉武……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跑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

此说所出,最古者为汉牟融《理惑论》。文在梁僧佑《弘明集》中,真伪未敢断(《隋书·经籍志》有《牟子》二卷。注云:汉太尉牟融撰,今佚。《弘明集》本篇篇目下注云:一名苍梧太守牟子博传。然读其内容,则融乃苍梧一处士,流寓交趾。不惟未尝为太尉,且未尝为太守也。书凡三十七节,专务拥护佛法。文体不甚类汉人,故未敢置信。若其不伪,则此为论佛法最古之书矣)。其后,文饰附会,乃有永平十四年,僧道角力,宗室妃嫔数千同时出家,种种诞说。又造为摩腾所译《四十二章经》,编入藏中,流通迄今,殆皆不可信(此等诞说最古者,出《汉显宗开佛化法本内传》,见唐道宣《广弘明集》。注云:未详作者。据所说,则道士褚善信、费叔才奉敕集白马寺前,与摩腾等斗法,道经尽毁云云)。大抵愔、景西使,腾、兰东来,白马驮经,雍西建寺,事皆非虚。然所谓语提倡佛法者亦仅此。至于创经典,广度沙门,则断非彼时所能有事也(《四十二章经》真伪,别详第五章)。然诵习佛法者,早已有人,盖不容疑《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云:

“楚王英喜为浮屠斋戒。永平八年,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赎愆罪恶。诏报曰:‘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因以班示诸国。”

汉明遣使事,相传在永平十年(《释老志》、《弘明集》、《高僧传》,皆无年岁。其指为永平十年,自隋费长房之《历代三宝记》始)。然报楚王英诏,在永平八年。浮屠(佛陀)、伊蒲塞(优婆塞)、桑门(沙门)诸名词已形诸公牍,则其名称久为社会所已有可知。有名称先有事实,然则佛法输入,盖在永平前矣。《释老志》称“汉世沙门,皆衣赤布”。则当时沙门,应已不少。然据晋石虎时著作郎王度所奏,谓“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高僧传》卷九。原误作“《高僧传》卷千”,今改正。《佛图澄传》引)。此述汉魏制度,最为明确。盖我国自古以来,绝对的听任“信教自由”。其待远人,皆顺其教,不易其俗。汉时之有佛寺,正如唐时之有景教寺,不过听流寓外人自崇其教,非含有奖励之意也。然桓帝延熹九年,襄楷上书,有“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一语(《后汉书》本传)。据此,则其信仰已输入宫廷矣。桓、灵间,安息国僧安世高、月支国僧支娄迦谶,先后至洛阳,译佛经数十部,佛教之兴,当以此为纪元。

三国时,刘蜀佛教无闻,曹魏稍翻有经典。而颍川朱士行,以甘露二年出家,实为汉地沙门之始(据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原误作“《唐代三宝记》”,今改正。卷三)。士行亦即中国西行求法之第一人也。吴孙权因感康僧会之灵异(参观《高僧传》会传)。在建业设建初寺,是为佛教输入江南之始。而支谦亦在吴译《维摩》、《泥洹》、《法句》诸经,故后此佛学特盛于江南,谦之功也(详第五章)。

至西晋时,洛下既有寺四十二年(见《释老志》)。而竺法护远游西域,赍经以归,大兴译事(详第五章)。河北佛教渐以光大。石勒僭号,而佛图澄常与神通力以裁抑其凶暴(参观《高僧传》澄传)。其于佛教之弘布,极有力焉。

计自西历纪元一世纪之初,至四世纪之初约三百年间,佛教渐渐输入中国,且分布于各地。然其在社会上势力极微薄,士大夫殆不知有此事。王充著《论衡》,对于当时学术、信仰、风俗,皆痛下批评,然无一语及佛教,则其不为社会注目可知。沙门以外,治此学者,仅一牟融。然所著书犹真伪难断,具如前说,此期之佛教,其借助于咒法神通之力者不少。摩腾角力,虽属诞词,然康会在吴,佛澄在赵,皆藉此为弘教之一手段,无庸之讳。质言之,则此期之佛教只有宗教的意味,绝无学术的意味。即以宗教论,亦只有小乘,绝无大乘。神通小术,本非佛法所尚,为喻俗计,偶一假途(注释:梁启超原注:《高僧传·佛图澄传》:“石勒问澄: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正可以道术为征,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续高僧传·菩提流支传》:“支咒水上涌,旁僧嘉叹大圣人。支曰:‘勿妄褒赏,斯乃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谓为圣耳。’”)。然二千年来之愚夫愚妇,大率缘此起信,其于佛法之兴替,功罪参半耳。

佛法确立,实自东晋。吾于叙述以前,先提出两问题。第一,佛法何故能行于中国,且至东晋而始盛耶?第二,中国何故何尊大乘,且能创立“中国的佛教”耶?此第二题,当于第六章别解答之,今先答第一题。

我国思想界,在战国本极光明。自秦始皇焚书,继以汉武帝之“表章六世,罢黜百家”,于是其机始窒。两汉学术,号称极盛,揽其内容,不越二途。一则儒生之注释经传,二则方士之凿谈术数。及其末流,二者又往往糅合。术数之支离诞妄,笃学者固所鄙弃,即碎义逃难之经学,又岂能久餍人心者?凡属文化发展之国民,“其学问欲”曾无止息,破碎之学既为社会所厌倦,则其反动必趋于高玄。我国民根本思想,本酷信宇宙间有一种必然之大法则,可以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孔子之《易》,老子之五千言,无非欲发明此法则而已。魏晋间学者,亦欲向此方面以事追求,故所谓“易老”之学,入此时代而忽大昌,五弼、何晏辈,其最著也。正在缥缈彷徨,若无归宿之时,而此智德巍巍之佛法,忽于此时输入,则群趋之,若水归壑,固其所也。

季汉之乱,民瘵已甚,喘息未定,继以五胡,百年之中,九宇鼎沸,有史以来,人类惨遇未有过于彼时者也。一般小民,汲汲顾影,旦不保夕,呼天呼父母,一无足怙恃,闻有佛如来能救苦难,谁不愿托以自庇?其稔恶之帝王将相,处此翻云覆雨之局,亦未尝不自怵祸害。佛徒悚以果报,自易动听,故信从亦渐众。帝王既信,则对于同信者必加保护,在乱世而得保护,安得不趋之若鹜?此一般愚民奉之之原因也。其在“有识阶级”之士大夫,闻“万行无常,诸法无我”之教,还证以已身所处之环境,感受深刻,而愈觉亲切有味。其大根器者,则发悲悯心,誓弘法以图拯拔;其小根器者,则有托而逃焉,谷觅他界之慰安,以偿此世之苦痛。夫佛教本非厌世教也,然信仰佛教者,什么九皆以厌世为动机,此实无庸为讳。故世愈乱而逃入之者愈众,此士大夫奉佛之原因也。

前所论者为思想之伏流,此所论者为时代之背景。在此等时代背景之上,而乘之以彼种之思想伏流,又值佛法输入经数百年,酝酿渐臻成熟,此所以一二大德起而振之,其兴也,沛乎莫之能御也。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热门推荐
  • 神葬天下

    神葬天下

    一部神秘的功法,奥妙无穷。有神秘的东方修道者踏日月而来,因一个家族庶子,大千世界,从而掀开了一段埋葬千古的传说。有淬炼几身顶天地的可怕武者,更有逍遥于九天的剑道一脉
  • 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我心目中的黄如论》通过对黄如论的描写和评述,为我们揭示出了一条真正能通向成功的经商之道。黄如论出身寒门又无靠山,为何能在不可胜数的民营企业家中脱颖而出?他的企业为什么能持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什么经历那么多风浪他都能越做越强?他为什么能多次名列“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的榜首?书中写得很实在也很清楚。黄如论的这种经商之道,如王朝柱评述的那样,它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了当代世界经营管理与文明发展的新鲜经验,更是在他长期经商实践中形成和验证的。
  • 花都战神

    花都战神

    一个如同神一样的超级兵王,厌倦了杀戮的生涯,甘愿隐藏在花都。且看陆浩,如何穿梭凡尘,游戏人间……
  • 实现卓越(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实现卓越(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盗个皇帝做老公

    盗个皇帝做老公

    身价过百万的设计师,因出师未捷而无端卷入一伙高级盗墓贼中;神秘地宫他们一无所获,自己却惹上了大麻烦?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红楼逸梦潇湘情

    红楼逸梦潇湘情

    一纸丹凤诏,多少忙乱人。太子病重,御医回天乏术,皇上下旨,大赦天下为太子祈福,并且下了一道圣旨:选官宦人家女儿,为太子冲喜。很多官宦之家都忙着聘女儿,贾家也不例外,大家长们急急忙忙的,迎春探春都匆忙间问名纳彩,订了亲事。王夫人又请元妃赐婚金玉良缘,可怜宝钗只做了宝玉二房。贾府中只剩下年纪尚小的惜春,还有寄人篱下的黛玉…为了讨好皇帝皇后,元妃听从王夫人的话推荐黛玉。面对贾母苦苦相劝,面对贾府中众人的冷言冷语,面对所谓的骨肉亲情,想着幼小时候那一缕似有似无的情怀,黛玉毅然决然,选择了为太子冲喜,凤冠霞帔进了东宫,开始了新的生活。等待妹妹的又是什么呢…推荐自己的新文《梦续红楼之盗玉》【脂砚斋最新出品红楼文系列】《水润珠华点绛心》作者:沧海明珠《红楼之潇湘辞》作者:夏轻尘《红楼之玄黛情浓》作者:泪语忧潭《红楼逸梦潇湘情》作者:长河晨日【脂砚斋出品种田文系列】《继室谋略》作者:瑾瑜《嫡女谋略》作者:月色阑珊《小妻大妾》作者:沧海明珠《庶女无敌》作者:雁无痕号外,号外:强力推荐一部虐文给大家,虐虐更销魂哦!《鸩妃》作者:鹤梦竹影推荐好友好文:《红楼之玉溶潇湘》作者:雨若菲彤《一水溶玉梦红楼》作者:人幽若兰《玉漪碧水续红楼》作者:月下菊《红楼鸳梦玉舞蹁跹》作者:心若芷萱《残后风华》作者:一露走来《部长别太坏》作者:浅水的鱼《红楼之禛玉》作者:纳兰蝶儿
  • 雷军:人因梦想而伟大

    雷军:人因梦想而伟大

    人生充满着期待,梦想连接着未来。雷军一直有个梦,就是建一个受世人尊敬的企业。他不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受人尊敬的企业,也在帮助别人实现心中的梦想。
  • 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天职。当今社会,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使未来的建设者们具备全面的素质;不但要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也必须掌握人文科学的知识。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人才。一个民族的全体国民要想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就必须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突破口。本选题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助读本。
  • 腹黑世子闲凉妃

    腹黑世子闲凉妃

    那一日她喝下了母亲亲手送上的毒药,血染红了衣襟,滴下了一滴倩泪,看着那个满眼愧疚的女人轻声叹息“如有来生,只愿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和一个可以倾心的爱人!”黄泉路上她没有看见幽魂,没有看见奈何桥的孟婆,也没有看见所谓的彼岸花,只有一块三生石。她在那里轻轻的刻上:求一良人,一座木屋,一壶清茶,一树桃花,陪我从青丝三千变成白发苍苍。后来三生石开出了一道门,她走出去,走出了一场盛世繁华。那个皓月国纳兰府的纨绔大小姐纳兰汐死了,那个一碗毒药送上黄泉路的浅言却活了。成了那个纳兰汐。这个纳兰汐不再追着名满天下的九皇子跑了。不再为了霓裳阁的一匹布和其他小姐争的头破血流了。不再成天将纳兰府弄得鸡飞狗跳了。不再在那红倚楼上丢人现眼了。她每日只求一曲轻弹,一茶轻饮,一塌浅眠,就此平静终老。怎奈那日春雨缠绵,往日那个陪在自己身边叽叽喳喳的小丫头跪在那雨里,被那鞭子抽打着。怎奈三里桃花因那高堂之上的帝王,一句戏言染满了鲜血。怎奈那个成天唧唧歪歪的老头子为了救自己,剜下了自己了的心头肉。却只有一句“你能活下去就好!”那一日纳兰府的旁系被逐出京都永生不得回归。那一日她对着那个高堂之上的君王怒目而视“为君者,为的是天下苍生幸福安康,为的是太平永世。不知君王血洗这三里桃花林,是明君之为,还是昏君之为?”那一日她从来到这个异世流下了第一滴泪,看着那个脸色苍白的老头子“放心吧,我会没事的,纳兰府的人从来不是好惹的!”于是那一天红倚楼上那惊鸿一舞,她惊艳了世人于是那一天皇家宴上她的那句“我不嫁不爱之人。”扬名天下。于是那一天皇家密杀,她一身红衣竖立于纳兰府前,血战一晚,护了身后那一缕温情。那一日皇家晚宴上他白衣灼华,入了她的眼。那一日他执帕轻拭她的脸,近了她的身。那一日桃花树下,他折一枝桃花插入她的碧发,进了她的心。那一日他已重权在握,即将为王,却为了救她独闯敌人的牢狱,最后暗算身亡。她才知早已将他爱入骨髓。她一步一叩一跪上玉山,血染红了千里路,只愿求得那隐世之人救他一命。玉山之上她最终失血过多昏倒。这一睡便是一月。再次醒来他静坐在床前温润的看着她。她喜极而泣“我就知道你不会死!”他搂着她,心疼的为她拭泪“我是死了,但是我看见那三生石上,有一个笨女人写着:求一良人,一座木屋,一壶清茶,一树桃花,陪我从三千青丝走至白发苍苍。我又怎能忍受你的愿望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