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度城市化发展旳基本历程与特点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城市化作为全球各国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在产业发展需求的牵引下,通过改变人口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集聚各种资源,激发规模效应,从而直接推动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之一,印度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了这一发展浪潮中。
考虑到城市化发展与人口数量、布局紧密相关。

本文以印度1951年至2011年期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主线,按照城乡人口结构和布局变化的特点,分阶段研究印度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1、集中发展时期(1947-1970年)
印度在独立之前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工业得以兴起。

尤其在二战期间,英国放松了对印度工业的控制,印度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1872年,印度城市化率为8.7%,195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达到17.92%。
然而,这种跨越性的城市化发展非常不均衡。

城市化发展重点集中于当时的5个百万人口大城市(孟买、德里、加尔各答、马德拉斯、海德拉巴),这些沿海港口城市作为英国殖民者当时掠夺原料和资源的枢纽,在印度城市化发展初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此期间,印度的工业、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本土的新贵阶级,他们均选择聚集在大城市中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同时,在工业与服务业蓬勃发展催生大量就业机会的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的人口过度膨胀,而中小城镇人口的增长却几乎停滞,甚至萎缩。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人们可以自由地流动以寻求更好的经济、政治发展机会,同时还有来自国内和巴基斯坦发生动乱地区的难民涌入城市,刺激了新城镇和城市的发展。

1961年,印度城市化率达到17.97%,城市总数达到了2356个。
这主要是由于独立后印度官方与私人的投资都倾向于已具备发展基础的大城市地区。
因此,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城市化集中发展模式在独立后并未得到及时的调整,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而其中小城镇由于经济实力较弱、服务功能不健全而不能吸引城市化移民,仍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可见,印度的这种城市化集中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
2、快速发展时期(1971-1991年)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向大城市的聚集产生了规模效应和经济利益,并成为印度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其中人口的增加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
①城市化移民增多。
城市中逐步形成了大规模的劳动力市场,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
当城市人口不断聚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快速兴起,又增加了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这些都促进了各大城市人口的加速增长。

②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
受到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令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也是成倍数级的增加。
③农村人口获得城市居民身份。
由于城乡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改变,农村升格为城镇,原来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

3、稳步发展时期(1992-2011年)
印度1991年的城市化率为25.72%,2005年达到28.7%,1960-2005年的45年内累计提高了1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了0.24个百分点。
印度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1年,印度城市人口比例达到了31.16%,农村人口仍然占据印度总人口的大量比重。

印度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基数庞大,而且由于之前城市化的不均衡发展,短期内要实现飞跃式的城市化发展不太可能。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印度的城市化率将在2030年达到40%左右。

这意味着未来20年,印度城市化率的增幅不到10%,年均增幅不足0.5%。
数据的稳态并不等于印度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印度的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历史因素制约和阻碍了其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从印度城市的形成机制和城乡格局变化来看,印度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与成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2011年,世界城市化率的平均水平是52%,而同时期的印度距离这个水平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相较于邻近发展中国家,例如和我国比较,印度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显得很缓慢(见图。

印度独立初期的城市化水平起点是比较高的,但90年代以来印度的城市化率却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5年低收入国家(包含印度在内)的城市化率水平为29.95%,比印度高出1.26个百分点。
如果与全世界城化率水平相比,则印度的城市化率水平差距更大。

2、产业非集中式发展且经济开放度不高
印度独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是践行尼赫鲁模式,即采取以公私混合经济体制的模式来实现印度现代化和工业化,建立了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并驾齐驱的经济体制。
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印度成功实现了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上升速度非常快。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调整区域覆盖面广阔,并非集中式发展,未形成大规模的城市移民,所以城市化率没有显著增加。
另一个方面,和我国以及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其他南亚国家相比,印度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并不高,吸引国外投资的力度不强,因此印度的工业发展更多属于资源密集型,而非资金、技术密集型。

这份保守与消极可能与印度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背景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印度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3、城市化发展布局极不均衡
印度城市化发展己经形成了一种不均衡甚至有些畸形的模式。这种不均衡体现在三个方面:
(1)印度各邦的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这与各邦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联,一般来讲,资源丰富或者位于沿海地区的邦,城市化发展水平都会比较高。

不过,印度各邦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
(2)不同规模城市发展不均衡。
印度2011年的人口普查沿袭传统标准,按照人口规模把印度的所有城市分成六类。
在不同发展阶段,印度大城市的集聚发展与中小城镇的实力不济一直并行,因此呈现出印度大城市迅速发展、中等城市发展缓慢抑或停滞不前,而很多小城市逐渐衰退甚至消亡的局面。

由于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已经历了长期积累与大规模聚集,而且短期内这样的资源分布格局难以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所以印度城市化的不均衡发展模式会一直持续。
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干预和调控,孟买、班加罗尔、加尔各答等大型城市会长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而其他中小城市的发展恐怕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3)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发展不均衡。
2011年,印度共有53个百万人口大城市,其中最大的十个城市(依次是大孟买(、德里、加尔各答、金奈、班加罗尔、海德拉巴、艾哈迈德巴德、普纳、苏拉特、斋普尔)的人口总量约占印度总人口的8%。
4、农村贫困是印度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力
印度的城市化进程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城乡人口的布局变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产业发展需求的影响。

然而,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相对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人口在印度城市人口增量中所占比例并不高,而且这些迁入人口的动力机制也和大部分国家不同。
印度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主要是由农村贫困的推力所致,而非城市繁荣的拉动。
曾有学者把印度城市化的这个特点概括为“贫困推动的城市化,而不是人口迁移推动的城市化”。

这一点,既可以从前文呈现的印度城市人口增长的来源构成中反映出来,也可以通过印度城市中大量的贫民窟得以体现。
贫民窟作为与印度城市化发展相伴相随的产物,其主要成因就是印度农村普遍贫困。
当农民们迁入城市之后,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大部分都未能致富,依然是城市中贫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市中的社会结构因此也出现了明确的分化,大量精英集聚于大城市中,而贫困人口遍布城乡。
中小城市是农村贫困人口迁移的主要目标,一方面因为印度大部分城市是属于中型、小型规模;另一方面,这类城市距离农村地区较近,迁移成本相对较低。

从根本上讲,印度的土地政策、租房制度和选举制度,是导致贫民窟产生并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首先,土地政策造成大量农村失地人口。
印度独立后,虽然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是不彻底,而且直接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土地集中现象,加上各地灾荒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失地人口,他们既没有可耕种的土地,又没有住宅用地。

其次,印度法律优先保障人的迁徙权和居住权,对土地和私人财产的保护次之。
例如,马哈拉施特拉邦于年正式生效的“房租控制法”明确限制提高房租,并规定:一旦房客在某处住房住满一年,他就有优先权购买此处住房;即使不购买,他只要交房租,就有权无限期地居住下去,此举直接导致私人建造和出租房屋的积极性降低。

而且,印度的房屋租金非常昂贵。
最后,印度实行全民选举制度,而贫民窟里居住着大量选民,是一个巨大的“票仓”,对印度的政客们而言是一笔财富,这也解释了为何起源于非法占有公共或私人土地的贫民窟至今依然“欣欣向荣”。

不过在印度城市化进程中,贫民窟始终是一个必须直视的问题。
孟买已经计划专门为贫民窟人口提供住房,继而逐步拆除贫民窟,可是规划建设的速度无法赶上贫民窟人口的增长速度。

5、城乡差距呈现多种表现形式
第一,印度城乡之间贫困率的差距反向拉大。
1994年,印度城乡人口贫困率分别为32.4%和37.3%,那时更多的贫困人口集聚在农村地区;到了2009年,印度城镇贫困率达到25%以上,超过8000万城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城市中的贫困人数比农村贫困人数还高。

第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研究显示,90年代以来,印度家庭收入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也存在于印度15个主要邦内的大、中、小城市之间。

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中,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大型城市发展引发的就业机会爆发和中小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低下,而传统农业的就业弹性不强,无法平衡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不平等。
换言之,收入差距主要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增量差距。

第三,消费水平差距表现平缓。
印度消费水平差距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其差异性税收体制,即在不同区域、不同收入人群、不同行业之间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和征税手段。
同时,21世纪以来,印度的农业税几乎降为0,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所以,在印度税收制度的调节下,印度城乡的消费差距并未明显扩大。
总体上,印度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农村地区集聚了大量的贫困人口,城乡的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严重,这些特征及其成因为本研究认识、理解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政策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杜甫七言歌行《骢马行》读记
杜甫七言歌行《骢马行》读记(小河西)骢马行邓公马癖人共知,初得花骢大宛种。夙昔传闻思一见,牵来左右神皆竦。雄姿逸态何崷崒,顾影骄嘶自矜宠。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鬃碨磊连钱动。朝来久试华轩下,未觉千金满高价。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卿家旧赐公取之,天厩真龙此其亚。昼洗须腾泾渭深,夕趋可刷幽并夜。吾闻良骥老始成,此马数年人更惊。岂有四蹄疾于鸟,不与八骏俱先鸣?0000耗时10天,我总结了高中数学这些易错知识点 解析,很全建议打印
高中数学一直都是难点,而且让大家无从下手,知识点还比较密集,所以呢,很多同学尽管知道知识点都是些什么,但是大家却无法将其运用到解题过程中,这也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结果导致很多的分数都白白的丢了。读书号2023-04-23 10:16:130000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 讲大道理没用 不如试试告诉孩子这六句话
大道理讲了一堆,只是灌了个耳音,孩子听不进去等于没说,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不明白具体要怎样做才叫正确的。老师反馈孩子上课听讲不专心,你告诉孩子要认真听课,却不指点认真听课是什么样子的,聪明的妈妈会直接教给孩子方法:1.课堂上眼睛要跟着老师走,老师指黑板就看黑板。老师翻书就看书,老师黑板上写字,就看老师写什么。2.不但要眼睛看,还要动脑子想。读书号2023-04-23 15:10:500000只要是个中国人,就至少会背一句他的诗
唐诗之中,边塞诗独成一派。顾名思义,所谓边塞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涉及乡愁、戍边之苦、建功立业、歌颂英雄,以及边塞的风土人情等。玄宗时大力开疆拓土,鼓励仕人从军,边塞诗因此在盛唐达到高峰期。其中,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和岑参,为盛唐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军事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和书写者。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读书号2023-05-23 11:28:030000难怪谢逊三番五次欺辱殷素素,却能成为张无忌的义父,长大后才懂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加上短篇小说《越女剑》,金庸总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细读过金庸全集的朋友会知道,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看似刀光剑影、尔虞我诈,实则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此外,金庸勾勒的江湖人物也并非都是无中生有,他们像极了身边的某某某,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读书号2023-05-26 15:34: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