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看多了之后,就觉得师傅参禅原来这么简单?竖根手指头就行了?他就把这招学了去,然后下山到处招摇撞骗,无论何时何地都竖着一根手指头。后来有人就把慧聪的事告诉给了俱胝。
这时俱胝和尚已经老了,他把这个慧聪叫到自己跟前说:慧聪啊,你跟了我好几年了,是不是对参佛有所心得了?小徒弟很自负,回答说:师傅,说实话,你的禅宗精要学生已经感悟了不少。俱胝听后就笑着问慧聪,那你说说看,什么是佛呢?这是令慧聪习以为常的问题,他下意识地竖起一根手指头,对着师傅。可他的手刚一竖起来,只见寒光一闪,手指头已经没了!
原来俱胝手里头藏了一把匕首,就在慧聪手指刚一竖起来的时候,他挥手一刀把小慧聪的手指砍下来。小慧聪当时来不及流泪,一看血光四溅,吓得转身就跑,以为师傅要杀他。他刚跑到门口的时候,俱胝突然大喝一声:徒儿站住!慧聪吓了一跳,转过身来看着师傅,师傅紧接着又问:什么是佛?慧聪又下意识的把手竖起来了。这时候他发现自己竖起来的是一根断指,什么都没有!
就在这一瞬间,慧聪心灵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对着自己流着血的断手看了半天,突然转身走到俱胝面前,伏地放声大哭:师傅我明白了!他终于开悟了。
这就是一指禅的故事,它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天龙禅师为什么要用一指禅来回答俱胝和尚的问题呢?而俱胝自己悟了道之后,为什么可以用一指禅回答一切?他的徒弟慧聪用一指禅来回答他的问题时,他为什么要砍掉他的手指头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实际当年问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她头戴斗笠绕僧三匝,绕僧三匝是极大的尊敬,头戴斗笠是极大的不尊敬。这是什么?这就是宠与辱。让他答什么?其实是让他回答如何面对宠辱?
俱胝当初为什么答不出来?因为他眼中只有一宠一辱,他被宠辱遮住了自己的双眼,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疑惑实际为什么既对自己尊敬,又对自己采用侮辱的手段?所以那时他还跳不出利禄功名的纠缠,所以他答不出来。后来天龙禅师竖起一根手指头要告诉他答案其实就是回到生命的根本。
一是什么?一就是根本。回到根本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万物。俱胝从天龙那得到了一个一的根本,这是一个形式。
小沙弥从俱胝那只看到了形式,不理解这个根本。徒有其表的形式还不是根本。所以,俱胝痛下杀手,砍了他一根手指头。从此慧聪大彻大悟。当时,俱胝摸着小沙弥的头,又抬起自己的一根手指头,说了一句名言:
十方世界不隔此端,十世古今不离此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空间上来看,哪怕有十方世界最后都落根在一个根本上;从时间上来看,哪怕有十世古今最后也都有一个根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这才是自己的根本。只要曾经自己努力奋斗过,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5、刚柔在于刚好处
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太过于嚣张的民族,往往越容易被低调的民族所征服。
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头曼后来又喜爱别的妻子生的小儿子,想废掉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冒顿便杀掉头曼,自立为单于。
当时东胡强盛,听说冒顿弑父自立,内部形势不稳定,乘机挑衅,派使者到冒顿那里,索要头曼的一匹千里马。
冒顿问左右大臣,大臣们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绝不能送给他。”
冒顿沉吟着说:“东胡索要千里马不过是个借口,假如我们不给,他就有理由攻打我们,就要发生战争。”
左右大臣都攘臂愤慨地说:“宁可和他们拼一生死,也绝不可示弱送马。”
冒顿说:“打起仗来就要损失几千几万匹马了,人死得更要多,不值得为了一匹千里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况且都是邻国,在乎一匹千里马也显得过于小气。”冒顿便派人把千里马送给东胡。
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人来索要单于的一个阏氏(单于的妻子称为阏氏),冒顿又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都义愤填膺,说:“东胡太没有道义了,竟敢索要阏氏,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您下令发兵攻打他。”
冒顿说:“为了一名女子和邻国大动干戈,损失人马牲畜无数,太不值得了,况且和人家邻国友好,何必吝惜一名女子。”便又把东胡索要的阏氏送了出去。
东胡王见所求辄获,意气骄横,根本瞧不起冒顿单于,又派使者见冒顿,说:“你我两国边境之间有块空地,有一千多里,你匈奴也到不了那里,把这块地送给我吧。”
冒顿又问左右大臣该如何。左右大臣们说:“这本来就是块无用的土地,给他也可以,不给也可以。”
冒顿闻言大怒,说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把土地送给别人”
说可以把地给东胡的大臣都被他斩首,然后他下令国中,集中兵马,有敢迟到者一律斩首,便亲率大军袭击东胡。东胡素来轻视匈奴,全然不加防备,冒顿一举消灭了东胡,把东胡的百姓和牲畜占为己有。
冒顿弑父自立,虽属自保,也显露出他凶猛残忍的天性,然而面对东胡的无理要求,却一忍再忍,而且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因为他要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
当时东胡最为强大,东胡敢于提出无理至极的要求也是倚仗自己的实力,索要千里马和阏氏不过是想挑起事端,以便自己出师有名,假如此时冒顿不答应请求,正式开战,一定占不到上风。
冒顿偏偏都忍住了,要马给马,要人给人,就是不给你开战的理由。另外也以谦卑懦弱的姿态达到骄敌、愚敌、痹敌的目的,同时用所受到的耻辱来激发国内斗士的血性,“知耻近乎勇”,耻辱常常会增强斗志。
东胡见所求无不获,心满意足,既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也不屑出兵攻打了,却不知“骄兵必败”,在表面的胜利中,已经输掉了最关键的战争要素。
冒顿战胜东胡的智慧,正是一种退一小步而进一大步的胜利。倘若东胡是一块巨石的话,那么冒顿就必须让自己成为一堆棉花,而不是同样硬的岩石,因为棉花与巨石相碰,会很轻松地将其包在里面。而如果巨石与巨石相碰,必然会两败俱伤。
至柔治刚的智慧并非让我们在面对强者时一味退缩、忍让,而是让我们适时地避开锋芒,与别人巧妙周旋,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历史上最有名的以柔克刚的事例莫过于《将相和》,蔺相如正是善于使用柔术,不但避免了窝里斗,还使廉颇认识到错误,主动请罪。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和“滴水穿石”论证了刚与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刚来柔制;柔来刚对。刚柔相生相克的道理常常运用于政治和军事当中,古今中外“以柔克刚、以刚制柔”的案例层出不穷。
为何能至柔治刚呢?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刚性越大,物体的脆性就越大,抗打击的能力也就越低,钻石的确是自然界最硬的东西,但又有谁注意到,钻石甚至比玻璃更易碎呢?而硬度极差的铅,柔韧性却极好,你甚至可以用锤子把它砸得像纸一样薄,但仍然不能将它砸为两半。
6、小隐与大隐
真实的生活是什么呢?锅碗瓢盆交响曲,其实呢,修道,我们回归到修道的本源、最初的动机是什么?所谓修道者追求心灵至高无上的境界,当初的动机是什么呢?不就是怎么样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吗?
天宝年间,钱塘向阳山上的古寺住着一位老和尚,法名“步慈”,他想找一个合适的人来继承衣钵,可惜世上的人都被欲望污染得太坏了,他找来找去,找不到干净人。碰巧一日从山下拾来一个弃婴,带在寺中实行全封闭培养,时光一晃过了十四年,这小子也成了十五岁的小和尚,师父赐他法号“品空”,一日步慈和尚下山化缘去了,小和尚品空感到好奇,为何师父每次下山化缘从来不带我作伴呢?于是寂寞难耐的徒弟,便偷偷地远随师父走下山来,他走着走着,不觉已近钱塘郊区的小镇,忽然,品空被一处小桥下面一群洗衣服的女人吸引了,整日面对布衫纳袄赤足光头的品空小和尚,从未见过如此穿戴美丽漂亮的东西,一下看入神了,看到日头偏西,连师父回来到他身后都不知道,猛听师父一声喝“品空”,小和沿才醒过神来,依依不舍地跟随师父上山,小和尚好奇地问师父:“那河边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师父告诫小和尚:“山下那些都是老虎,会吃人的。”小和尚觉得师傅说的那老虎,怎么一点也不可怕,而且觉得可爱。
从那以后,每逢师父下山,品空都偷偷地到山脚坐在一块大石板上看那“老虎”。
一天,当他看得入神时,一场山洪瀑发,小和尚被洪水冲进江河。幸是小和尚已经少有悟道,洪水冲走了他的尸体,他的灵魂即跑回寺中向师父哭救,师父说:“阿弥陀佛,作孽作孽,罪过罪过,你的尸体是被老虎吃掉了,现在要我救你,你得听话,躲在我的袖筒里等待时机了。”
七天后,步慈和尚屈指算算,吩咐徒弟(灵魂)藏在袖子里,他手提木鱼引磬,口中念念有词,下山来到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