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后,父亲便美滋滋地问儿子:“你认为此行如何?”
“非常好,爸爸!”
“现在你该知道穷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了吧?”父亲问道。
“是的。”
“你都看见什么了?”
“我看到我们家花园中央有一个游泳池,他们却有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我们家花园里有许多进口的灯,他们却拥有满天的繁星;我们的院子虽然很大,他们的院子却延伸到地平线上。”儿子说完后,父亲沉默无语。
儿子又说:“谢谢你,爸爸,你让我明白了我们是多么贫穷!”
富者可能在某些时候或某些方面抓住了机遇,成为了富人,然而为富不仁、弃贫爱富就是贫困的另一种表现,而这种表现让整个社会都厌恶。以贫富论英雄,是一种狭义的贫富观。
那些贫穷一点的人更不应该看轻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自卑,更不要因为贫穷而丢掉某些富人们所不拥有的“富裕”。作为不富裕的人,一定要成功地理解穷,思考为何会穷?千万不要轻信富人的杜撰,成功者奋斗的历史,道理很简单:别人的衣裳不一定适合自己穿。当我们发现,努力了、奋斗了,依然不富时,那穷就不是我们的错了。
可以说,世界没有绝对的穷人,也没有绝对的富人。以金钱分也只是一个局部,而我们面对的是人,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在金钱上的缺失,这肯定是“硬伤”,当注定我们在这方面是矮子时,我们为何偏要从短处较劲,而不去在其他方面发挥优势呢?
世界是一个舞台,上帝规定了我们的角色,主角固然是有数的几个。既然演不成主角,那就把配角或者次配角演好,更不必去羡慕那些主角。能将配角演好的演员同样是好演员。
因此说,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不要因为自己身处的位置而骄傲或者自卑、鄙视或者羡慕,正如广告说得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只要自己正视这点,我们都将是富有的人。
倘若我们暂时富裕,切莫鄙视或嫌弃那些不如我们的;如果我们暂时贫穷或者稍不如意,同样不必去羡慕那些整天开车、忙于应酬的。正是由于生活是自己的,我们才能体会到那份只属于自己的幸福与甜蜜,而这绝对与贫穷或富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幸福在于你的心态,在于你对生命的体悟。正如守静禅师在《云水偈》中所描绘的“云水”人生。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守静禅师此偈前两句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进行论述的,首句中写水从上往下流,只是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由本性,而不是刻意所为,暗喻人也应当把握自己清净无垢的本性。第二句中一片云随意游荡,就算飘入洞中,也并非存心而为。寓指禅修也不应虚妄计度。第三句总合了前两句中的事物,以“云水”喻“人生”,指出人的生活如果能像“云水”一样遵循本性,那就不必刻意修炼便可成佛。
幸福与快乐其实都是由心理状态决定的。快乐并不一定要花大钱、搞“大动作”;有时只是一种觉悟,悟到了也就快乐了——口干了有水喝,肚子饿了有饭吃,退休后可以养花种草、养鱼养龟……心里舒畅的感觉,有时只需我们拥有一颗容易满足的心即可。
贫困的生活、卑贱的身份,很容易使人丧失志气、丢失激情。在磨难中保持热度不减,是生活发生转机的首要前提。再贫贱的人只要能够坚持住自己的信念、安贫乐道,那么生活就不会抛弃他,快乐也不会远离他。
东汉时,出身微贱的陈实在家乡当了一名县衙的小吏,有时还要干粗活儿。陈实俸禄很少,常常挨饿,有人就劝他说:“你毕竟是个小吏,吃不上饭只因你太本分了,为什么不贪占一点财物呢?”
陈实说:“我身份卑贱,如果再干些不法之事,不是更下贱吗?我不能胡为,我要保持心灵的纯洁。”
陈实用心读书,希望有一天能摆脱卑贱的地位。有人认为他当务之急是安定生活,劝他说:“人要穿衣吃饭,读书有什么大用呢?即便你有大学问,仅因为你穷,别人也会看不起你,还是干点正事吧。”
陈实不理会这些,相信自己总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后来,陈实当了太丘县县令。他在任上,生活虽然有些改善,但因他奉公守法,日子仍不宽裕。
陈实的手下没有油水可捞,都对他抱怨不止,有的公开对他说:“从前的县令,自己富足,我们做下属的也有好处可得。现在你自己清苦,我们也跟着受穷,对谁都没有好处,应该变通一下才好。”
陈实说:“我不想违法,因为我知道犯罪比受穷的害处更大。贫穷时不失去正义之心,严守本分,这才是致富的正途,哪能任性胡来呢?我们现在无灾无难,这不比违法入狱要好很多吗?”
邻县的县令后来因贪赃入狱,他的下属也有很多人被牵连治罪。陈实的下属这才感到他的教导正确,说:“贫贱的人一旦把握不住自己,就会惹来更大的祸患。我们现在平安无事,都是陈实所赐啊!”
陈实不因贫贱而巧取豪夺,远离正道,所以后来他才当上了高官,没有中途倒下。他教导下属不用歪门邪道解脱贫困,他们才没有滑向犯罪的深渊。
安贫乐道,并非不思进取,它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心态。它是一种人生觉悟,能够让我们坦然度过人生中的每一个失意、每一段痛苦。
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因别人以及外界的干扰而随意改变,不因财富的多寡来左右我们的情绪,幸福感就会时时出现。
幸福其实与贫富无关,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可以说是能让人丰衣足食。生活中有这么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有了贪念,就永远不能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因此,一颗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
3、贪念与平常心
人生需要如何才能摆脱痛苦呢?那就是不贪念。或许有人会说,不贪还怎么生活啊?人活着就必须获得物质基础,获得不就是贪吗?其实贪与不贪全在于你的心理上对它的认识。
汉朝开国六十年后的汉武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皇帝。他的母亲窦太后在汉武帝登基之后,悄悄地为他匿名占了很多土地,然后就唆使下面那些官吏去抢占有这些土地。事发之后,一般人都不敢去查这些,也不知道这些土地是谁的。后来终于有忠言直谏的大臣就往上汇报,说查半天也找不到这些土地的主人。汉武帝听了很生气,说全国这么多人吃不上饭闹饥荒,竟然还有这么大片的土地被人占了还查不出来?他立即下令派专人追查到底。官员接到命令后很快就调查清楚就据实报了上来。
汉武帝听了大臣的汇报后就去问窦太后这么做的原因。窦太后对他说,你虽然是皇帝,拥有天下的土地,可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土地一块儿也没有。
汉武帝不禁问:这个国家都是我的啊!按照古人说的话,天上地下凡是我所想到的地方都属于我的,我为什么还要为自己划那么一小块地呢?
窦太后说,这个国家是你的并没有错,可那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其实只有这块划到你名下的地才是你真实所有的。
汉武帝反问道:国家这个虚名也是在我的名下,那块土地你再写到我名下不是多此一举吗?同样不都是一个虚名而已吗?我们对国家的拥有,和对那一小块土地的拥有,不都是一个名而已,您何苦要划到我的名下呢?
我们可以想一想,窦太后其实并不是没有境界,没有境界的时候是她当皇太后之前。只是她当皇太后之后全天下已经没有和她对比的更高境界了。即便有,因为她贵为皇太后,谁又敢教导皇太后呢?
所以人有时候当本身境界不够高的时候,跨入了一个高度,没有更高级别的人去指导他,没有更大的宏伟的理念来促使他前进的时候,他没有动力了。并且,一个曾经的成功者在成功之后再回到成功前时,一定会做糊涂的决断。所以一个人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接下来就是掉下去,而且掉得很惨。我们常常设定人生目标,有时候设定的目标很快实现了,怎么办呢?为了使自己不得病,就需要设立一个更新的、更高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快乐和精彩起来。
快乐精彩的人生绝不是不工作。比如说一个三十岁的人的目标是赚一百万,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可他成功后才四十岁,实现了目标后他接下来该干什么呢?他剩下的时间绝不是吃喝玩乐这么简单,他需要再设立一个新的目标,再去实现它。否则他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
有人可能会说,人生无非是获得功利的过程,辛辛苦苦创造事业都是为了财和利。不错,财富和名利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我们积累粮食,是为了让自己和遇到灾难没有饭吃的人能够吃饱维系生命;积累钱财是为了能为自己的将来和后代,甚至还有更多可能有需求的人获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子住的机会。
人类对财富名利的看法,由于认知上的不同,导致了它的性质上的不同,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感受也不同。财富的积累绝不是坏事,正确地认知财富能够让我们认知贪念。那么,财富多了也能使你更积极、更向上、更勤奋,但不贪婪。此外,贪婪的人不一定能真正获得大财富;而不贪婪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大的财富。
拥有现有的,创造未来的,在贪念面前保持平常心。贪与不贪,在于你心的境界对财富名利的认识。只有不断地修正人生的目标,你才能获得健康;只有不断更新人生的目标,你才能获得快乐。
4、一指禅的启示
海灯法师是少林寺的武学奇才之一。他的功夫也出神入化,最富盛名的功夫是一指禅,可以用一个指头着地倒立,这种功夫属于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之首。关于一指禅的功夫在唐朝时还有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的主人翁就是俱胝和尚。得道之前,他在一个深山的小庙里天天坐禅修行。一天傍晚,俱胝和尚正在坐禅时,突然有人闯了进来,来人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一位尼姑实际。实际一声不吭径直走到正在坐禅的俱胝和尚面前,绕着俱胝和尚走了三圈(佛教里绕着人走三圈,代表对你特别尊崇)。
但是令俱胝奇怪的是,实际绕着他走圈的时候头上戴着的斗笠并没有摘下来(佛教里戴帽子见人或者戴斗笠见人,是极不尊敬的意思)。这就让俱胝和尚糊涂了,不知道实际到底想干什么。
正当俱胝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实际突然开口说话了,她说:如果你能答上来我就把斗笠摘下来。俱胝更奇怪了,这其实是实际张口说的第一句话,可他不知道实际到底要他答什么。他迷惑地看着实际,无言以对。实际见状又绕着俱胝和尚走了三圈,又对他说,你能答出来我就摘下斗笠。俱胝不觉更加诧异了:实际到底让他答什么呢?就这样,俱胝很痛苦地想了半天,最终也想不出来应该怎么回答实际的问题。
这时候夜幕已经降临了。俱胝和尚从苦思冥想中缓过神来时,发现实际不知何时已经悄然离去了。
当晚,俱胝和尚一直回想着实际的那个问题,几乎一宿没睡着。并且从那晚开始,他整整三年都为实际的这个问题疑惑不已。他想不明白实际为什么要跑来问自己这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三年后,有位著名的得道高僧天龙禅师云游经过俱胝的寺庙。俱胝听说后非常高兴,就把天龙禅师请进来,告诉天龙禅师那个令他非常痛苦,多年都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请天龙禅师赐教点拨他一下。
于是俱胝就将三年前的那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给天龙禅师。天龙禅师听完之后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对着俱胝抬起一根手指。见天龙禅师不说话,俱胝也不敢出声,他盯着天龙禅师的手指头若有所思,双方就这样安静地相持了许久。突然,天龙禅师转身收起手来,飘然而去。
俱胝终于对天龙禅师远去的身影跪倒在地,他终于大彻大悟了!
从此以后,俱胝和尚就很少说话了,即使是云游至此的禅僧或者四方的学士慕名前来,到他的寺庙里问他任何问题,俱胝的回答只有一个动作——竖起一指禅!
俱胝得道开悟了以后收了个小徒弟。这个小徒弟叫慧聪,非常聪明,经常看到有云游的僧人来向俱胝问禅,俱胝一律都是一指禅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