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幸福与贫富无关
《佛遗教经》中讲:“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意思是说,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富足、快乐、安稳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由于人的欲望太多,才会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如果能够在每一刹那,自我观照,自我控制,长养智慧与安详,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能拥有和谐的心灵,幸福也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了。
但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难知足,就像《渔夫和金鱼》故事里的老太婆,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宫,要来要去一场空。
与老太婆异曲同工的还有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却很少。一位官员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你能不断往前跑,你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给你。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啊!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可能要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躺倒在地上,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可以说是能让人丰衣足食。生活中有这么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有了贪念,就永远不能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因此,一颗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
其实,我们赚钱,就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如果只是埋头苦干,没有享受的乐趣,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生活质量的高低,并不完全体现在你拥有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利益的多寡上,还有你脸上的微笑,心中的情感。而人生有着太多的不公平,有起点的不公平:有的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有的人则生来就是残疾;有的生在穷乡僻壤,而有的则生在“天子脚下”。有结局的不公平:同样的辛勤付出,有的人抢得先机,而有的人只能向隅而泣;同样的冒险一搏,鹤起兔落之间,有的人倒霉,有的人走运。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
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他们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
寒山禅师曾作过一首《东家一老婆》的偈:
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
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
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相笑傥不止,东边复西边。
这首偈以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提出令人深思的严肃问题。过去被我看不起的穷者,富了之后反笑我寒酸。我笑他在前,他笑我在后,笑与被笑的位置不断变换,必将陷入无穷的悲与喜的轮回之中。然而一旦做到了既不因贫贱羡人,也不以富贵骄人,超脱于世俗的祸福之外,唯求自心清静,律己自重。这样,就不会陷入“东边复西边”的无尽烦恼之中了。在现实社会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十分富有的父亲,想让儿子看看穷人的生活,使他知道自己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就安排他去看看穷人们的生活。
于是,这位父亲带着一家人来到乡下。他想让儿子看看贫穷是多么可怜。他们找到了一户最穷的人家,在那儿度过了一天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