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和尚突然有一天觉得有些不公,就去找方丈理论。老和尚听完后笑而不答,只是低头吟了一声佛号。第二天,当这个和尚背着一袋米从后山市镇赶回来时,却发现方丈正在寺院门口等待。老和尚笑着示意他放下米袋休息,然后自己也找了块平地盘腿而坐……
时间过去了大半天,直等到日落西山时,他们才看见两个小和尚抬着一小袋食盐说说笑笑地朝寺院走来。方丈起身很不客气地问他们,我一大早就让你们去买盐,路途不远又很平坦,但你们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一个小和尚低着头胆怯地回答,我们一路上谈笑看风景,走累了还要休息休息,所以回来晚了。方丈转身又问年轻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遥远,道路又崎岖不平,背着这么重的米袋还要翻越两座山峰,为什么回来比他们早呢?
年轻和尚回答道,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走路时就要格外小心,这样反而会走得又稳又快。十几年来我每天想的都是早去早归,这已养成习惯。在路途中我的心里只有目标,所以反而忽视了道路的坎坷和崎岖……
方丈听完后笑着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年轻和尚顿时大悟,此后,他变得更加刻苦、勤奋和精进。
不久,寺里进行一次严格、全面的考核,内容包括体力、毅力、诵经、悟性等。这位年轻的和尚没有辜负老方丈对他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在众僧中脱颖而出。他就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法师。
他年轻时在坎坷道路上的艰苦磨炼,成就了他西行取经的伟大壮举;他“心中只有目标”的坚定信念,使他能够历经千难万险而取回真经!
有的人生命虽然短暂,活得却很精彩;有的人虽然活到百岁,却稀里糊涂、空活百年;有的人总是因害怕死亡而嫌时间过得太快,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有的人却忙碌得来不及考虑这些无谓的问题,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时间都被充分利用了,根本“来不及老”。这种“来不及老”的人,虽然无法达到参透生死的境界,他们离这种境界却并不遥远。
佛光禅师门下的大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三十年后归来,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在外参学的种种经历。
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师父,这三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我很好,每天在法海里泛游,讲学、说法、著作、写经,世上没有比这更欣悦的生活了。我每天忙得很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师父,您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听到佛光禅师的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
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回到禅堂,不是拟定信徒的教材,便是批阅学僧的心得报告,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忙过来抢着问佛光禅师:“师父,分别这三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碌,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回响着。
事实上,佛光禅师并非没有老。毕竟三十年的时间对于谁来说都不算短,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觉得自己老呢?
这主要在于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正是他将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得很充实,让原本一天中的无数个断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才“来不及老”。
我们祈求上天能让我们回到从前,但那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奢望而已。所以无论我们现在是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娃娃,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抑或是白发斑斑的老人,都要珍惜我们剩余的人生。奔着我们拟定的人生目标实实在在地做点努力,便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与悔恨了。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的确,我们只有将这句话领悟于心,度过人生,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坦然面对。
人们往往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才会明白活着的价值。不要将自己的生命浪费在那些没有丝毫意义的事情上,要抓住每分每秒可以利用的时间充实自己。只有目标清晰,其过程才会充实,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才会度过各种艰险苦难,最终修成正果。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还是孩童时,曾经有过许多梦想,但当我们还未想如何去实现这些梦想时,死亡已经悄然而至。我们只能感叹、埋怨没有看清什么是人生。
7、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很多商人都采用各种诡诈的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甚至用违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范蠡年轻时,在周围人看来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更为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因此,在楚国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
范蠡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范蠡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辉煌的人生旅程。范蠡在齐国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做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他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这种先进的思想理念,现在很多商家都无法领悟,在两千多年前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走水路乘船时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恰好事发地点离范蠡家只有几十里的路程,于是其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送其很多衣物与礼品,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
初到越国时,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范蠡更自愿随越王勾践赴吴国为奴,因此,二人得到勾践的重用。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皆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这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行为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又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就大事呢?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无怪乎范蠡感叹道:“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他向齐王归还了宰相印,把家财尽散给朋友和乡邻,再次隐名匿姓,悄悄从齐国转到陶地,自号陶朱公。他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经营贸易。过不多久,又家产富到“巨万”。后留下穷尽毕生心血撰就的《兵法两篇》和《致富奇书》两部奇书,被世人尊称为“经商鼻祖”。
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不缺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但是往往冲过艰难险阻,却倒在了胜利与荣誉面前。尤其是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的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客观,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前是否能说服自己,晓厉害,知进退,有所为之后冷静分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往往是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