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焕长老病重期间,向弟子印顺法师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亲自选择了荼毗(火葬),还对极尽溢美之词的悼文作了修改。后来记者问印顺法师本焕长老为什么这样做,印顺法师说:“火葬是老和尚自己选择的,他说生归丛林死归塔、烧了干净。而修改悼文,是因为老和尚认为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要花里胡哨。”回忆起本焕长老最后的光景,印顺说:“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做人做事。这既是他最后对自己的评价,也是留给所有人的箴言。”
“花里胡哨”意在批评不认真、不真诚的做事风格,这类人往往说得好听、做得差劲,空口许诺,敷衍了事。而“实实在在”的人,嘴巴笨一点,但手脚勤快一点,待人真诚一点,他们不会轻易答应什么,但答应了就一定会去做。本焕长老修改自己的悼文,去除其中溢美之词,本质上是要原原本本、真真实实地总结自己的一生,而不是有违本心地说一些拔高自己的话。
《维摩经菩萨品第四》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场”。拥有一颗“直心”,就是拥有坦荡光明的心境,心口如一,言行如一,心地磊落,没有牵挂,没有纠缠,本身就是一种实在。
心口如一,就是嘴里所说的话,与心里当下所想的内容是一致的,没有欺骗自己和别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毫无遮拦地、和盘托出心里所想的一切,以至于不顾后果,不管别人的感受,甚至毫不在乎地用言语伤害别人,这就不是“直心”,而是粗暴和无知,是没有智慧和慈悲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者为了利益,或者为了情面,往往会说一些违心的话。佛家有“方便妄语”之说,意思是有时我们为了不伤害别人,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不过,善意的谎言一定要出自真心,才符合心口如一的要求。倘若只是为了利益需要而说谎,为了情面而空许承诺,就谈不上“善意”,也就更谈不上“直心”。
言行如一,意即怎么说就怎么做,把自己所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落实到行动上,这样的心才够爽直,这样的生活才不至于虚空、虚妄。与此相反,把自己所说的话,统统变成口号,话说得很好听,却从来不将它落到实处,就是一种“花里胡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犯这种言行不一的毛病,有时是为现实所迫,有时则是因为自身的惰性,面对困难的事情时,不断为自己找借口,不愿意付出努力。久而久之,“不靠谱”、“靠不住”自然成了大多人给我们的评价。
做到了心口如一,言行如一之后,就离“实实在在”不远了。可是,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心很混乱,不得安宁,这是因为我们还有着太多的牵挂纠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执着与烦恼。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心松绑。捆缚身心的是什么?《维摩诘所说经》里说得很清楚:“何为病本?谓有攀援。”攀缘心,使我们总忍不住要去攀附浮华,由此生出无穷无尽的谎话、大话、空话,原本清净坦荡的内心也被扭曲。
因此,要想保持内心实在,保证做事踏实,要从放下心里第一个拐弯攀缘心开始,维持本色,在内心呵护一份本真,人生处处都是打磨实在心的道场:
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遇到维摩居士。维摩居士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光严童子问维摩居士:“你从哪里来?”
“我从道场来。”
“道场在哪里?”
“直心是道场。”
听到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直心”即纯一无杂之心,心无杂质,才能实在,办事说话才能直来直去,不来虚的。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能够做到时时心口如一,处处言行如一,心地光明,就不必去追寻世外桃源,也不必向往人间净土,更不必东攀西附,做好自己,哪怕身处喧闹世俗也不受影响,那么,心内便是净土。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所玷污,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
人心本来纯真无私,贴近地气,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渐渐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都是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渐渐学会了“打太极”,学会了你我周旋。
有些人丢弃自己的意愿,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在别人的赞美里找寻自我的价值。为了得到“有能力”、“有人脉”、“很热心”等等赞美,笑着说“没问题”、“好的”、“请好吧”,可笑过之后,做起来有些勉强时,让自己活得疲惫先不说,还有可能让许诺落空。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地过日子。做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性格,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也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本焕长老百年时依旧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的一生是“老老实实、实实在在”的,是因为他人生路上没有一个空头支票,坐着自己倡导的“利益众生”的善事、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