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式批评是以不太刺激的方式点到被批评者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以缓解被批评者的紧张情绪,启发被批评者的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让批评不仅能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也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有位作家应邀到某校演讲,时间安排在下午的第一节课,这段时间是学生最爱打瞌睡的时间。他一上台,就声明说:“在这个闷热的午后,各位要听我这个老头儿说话,一定很想打瞌睡,不过没关系,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有两个原则,一是姿势要优雅,不能趴在桌子上;二是不准打呼噜,以免干扰他人。”说完,全堂哄然大笑,瞌睡虫一扫而空。
间接式批评
冯玉祥向来提倡廉洁简朴。他在开封时,不准部下穿绸缎衣服。一次,冯玉祥看到一个士兵穿着一双缎鞋,连忙上前深深地作了一个揖,把士兵弄得莫名其妙,呆若木鸡。最后,冯玉祥告诉他说:“我并不是给你行礼,只因为你的鞋子太漂亮了,我不敢不低头下拜哩!”那个士兵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脱下新鞋,赤着脚跑回去了。
这就是用借彼喻此的间接式批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余地。含蓄蕴藉,不会伤到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三明治式批评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在《谈人的管理》一书中说道:“不要只批评而要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先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策略’——夹在大赞美中的小批评。”
被批评者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自己没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你在批评前,就要先帮助他打消这个顾虑。打消顾虑的方法就是将批评夹在赞美当中,也就是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批评。
安慰:温暖你,温暖我
我们在遇到挫折或不幸时,都需要来自他人的安慰。同样,当我们身边的朋友或亲人遇到不幸时,我们也有责任去安慰他们。然而安慰并不仅仅是说几句让对方宽心的话,安慰也是有艺术性可言的。合适而恰当的安慰,能让人摆脱苦恼;而不当的安慰不仅不能帮助对方,反而还可能加深对方的伤痛。由此可见,安慰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的。
安慰的话要说到人心底去
同情心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礼物,人如果缺乏同情心,世界将是多么冷酷!我们之所以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温情,就是因为有同情心给予我们无比的安慰。在我们遭遇挫折时,能得到别人的安慰和鼓励,我们才能忘记苦痛,继续前行。
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也会在别人需要我们时去安慰别人,不过,安慰也是有一定的艺术性的。掌握一定的安慰技巧,才能让你的安慰变成“金口玉言”。
如果你的一个朋友生病了,你到医院或家中看望他,你也许会这样安慰他说:“不要着急,安心休息,你不久一定会康复。”你大概认为,这种安慰方式很不错,很妥善。但按照说话的艺术来看,你的安慰不过是一种善意的祝祷,却不能算是安慰。
“安心休息,你不久一定会康复。”如果这两句话可以当做安慰,那么除非出自医生之口,否则病人不会因从任何人口中听到这句话而感到安慰。如果你只是用这样的话来安慰他,在安慰上来说是毫无效果的。当然,他可能会感激你的同情。
究竟该说点什么呢?
假如你的朋友还能说话,那么你去探访他时并非一定要说安慰的话,因为那些话听起来让他太厌烦了,他不知道已经听过多少遍了。病期的生活是枯燥的,你的安慰语不如换成外边有趣的新闻,或者一些幽默的话题,让他从你的探访中得到一点愉快,这就是给他最大的安慰了。他可能不会记住你说的安慰话,但他一定会回味你带给他的喜悦。
记住,决不要直接问病人的详细病状和调治方法,他也许已经和别人说过一百次了,关于这些事情,如果你真的想了解的话,还是问他的家人比较好。不要以为直接问病人就表示你关心他,其实这不过是骚扰罢了。
如果你一定要说几句安慰他的话,那么一定不要装出一副怜悯他的样子,他会很反感。因为没有几个人愿意接受别人的怜悯,你越怜悯他,他会越觉得自己的疾病是一种痛苦。记住用相反的方法,如果他的病情不是很严重,不妨对他说:“你真幸运,我也想生点小病,好安静地在床上休息几天。”听了这样的话,他会想到自己忙碌的工作,不觉会因为自己的病能得到暂时的休息而私自欣慰。
有时候我们需要安慰病人的家属,这是一项非常不易讨好的工作。与其说上几句空泛的话,倒不如与他们进行一次能让他们感到放松的谈话,除非你对这种病情有特殊的见解,否则不要过多谈及患者的病情。
安慰死者家属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提及死者,让家属尽量忘记那些无可挽回的不幸,这对家属来说就是最妥善的安慰。何必为了表示你的惋惜而重新撩起别人的伤痛呢!但是,有些人却会在深深的悲痛中似乎不愿、也不能忘记那些不幸的事情。此时,富兰克林的几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友人和我们都像被邀请到一个无限期的欢乐筵席中。因为他较早入席,所以他也会比我们先行离席。我们是不会如此凑巧地同时离席的。但当我们知道我们迟早也要像他一样地离开这筵席,并且一定会知道将在何方可以找到他时,我们为什么对于他的先走一步而感到悲痛呢!”
生死似乎永远都是个谜,但若能将谜拆穿,让对方能够悟出道理,使其从苦痛中解脱,那么我们安慰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就是给予别人的安慰。“这点小困难算什么,何必这么苦恼呢?”如果你仅用这两句来安慰一个人,那么你还是不说为佳。因为他觉得这个问题让他苦恼,而你却说他不值得这样苦恼,你不仅没有给他安慰,反而让他感到愤怒。即使他不明说,心里也会想:“你懂什么?你只会说风凉话,难道我会为了不值得的事情自寻烦恼吗?”
所以,安慰的前提必须是同情。你要同情对方的苦恼,才能知道如何安慰他。“我明白你的痛苦,不过生活中偶尔的苦恼是难免的。我们的生活不会永远都四季如春,我们也要经历寒冬不是?今天虽然下雨,但明天依然会阳光灿烂啊。”这样的话才能说到对方的心底去。
安慰他人讲原则
对许多人而言,看到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们经常会想办法尽快解决它,或采取某些行动,或设法提供能尽快解脱的方法。然而,有些人为了避免说错话,常常宁愿选择什么都不说,从而错失表达安慰和关心的时机。或者当别人需要安慰和支持时,我们往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说了一堆话却无法切入重点……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别人,不知道如何掌握安慰别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呢?
倾听
倾听不是让你始终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对方在说些什么,对方究竟想表达什么含义。实际上,通常我们都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倾听,事实并非如此。
倾听,是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去听对方的声音和诉说,而不去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给对方表达和宣泄的机会,胜过任何你对他语言上的安慰。
停顿
在与对方说话时,一旦发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太明白……”的声音时,要停顿下来,问问对方,将问题弄清楚。此时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马上采取那些不自觉产生的机械性行动去说服对方。
停下来思考一下,能让我们停止判断,停止反应,从而理智地对待对方的问题。否则,我们仅仅通过只言片语就与对方讨论问题的错与对,往往会说出令对方不愉快的话,也就失去了你安慰的初衷。只有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才能达到安慰的目的。
给予对方支持
在安慰别人时要记住,不要强硬地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你不应该觉得……”之类的话,人有权力保有自己真正的感觉,不需要你来左右。安慰并不是要你帮助他作判断,也不要想着他们此时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给予对方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用“同意”或“反对”来表达同情和关心。
与对方感同身受
面对面地安慰别人,效果究竟如何其实与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是有很大关联的,因为假如我们对对方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会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而这一点,对于被安慰者来说,这种感同身受的表现与安慰,就是他们需要的最好的礼物。
安慰不是拯救
帮助别人度过痛苦的岁月,并不等于将他们从痛苦中拯救出来,任何人都有责任承担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所以我们首先要认同他们的痛苦,但不要试图用最快的方法来驱散他们的痛苦,这可能是我们无能为力的。面对需要安慰的人,我们所能提供的,就是让他们尽快越过“恐怖之河”的桥梁。
当我们的朋友或家人陷入痛苦之中时,安慰他们的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允许他们哭泣。哭泣是人体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最佳方式。所以,当对方在你面前哭诉时,不要急于递给他面纸,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就够了。
告诉对方你的感受
很多人在安慰别人时,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当时的感受。其实大可不必,你完全可以让他知道你此时的感受。你甚至可以直接对他说:“我现在无法理解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我真的很关心你,很希望你好起来。”即使你自己感到这样的表达有些可笑,也要让对方知道。如果你说不出来,也可以用书写的方式来告诉他你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