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从众例子还不少。比如每年大学必有的“散伙饭”。所谓的“散伙饭”就是“离别饭”。三四年的同学生活、宿舍密友,转眼间就要各奔东西了,这个时候自然要聚一聚,喝酒、聊天,于是,“散伙饭”成了大学生表达彼此的依依惜别之情的方式。
其实,“散伙饭”只是大学生的一种“跟风”现象。看到以前的学长们在高档饭店里吃“散伙饭”,看着周围的同学们在高档饭店里在吃“散伙饭”,自己当然要和大家一样!于是,“散伙饭”不仅越吃越多,越吃越高档,价钱也越来越高昂,成了“奢侈饭”。
无原则地跟风别人无疑是一种非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较全面,并有客观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很少有从众行为;当信息模糊时,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对每个人来说,是否会产生从众行为还与其个性因素有密切关系,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易受暗示、知识面窄的人则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为什么总是在冲动中疯狂购物
当你在商场中看到一些比较便宜,或者很讨你喜欢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你经常看到但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只是觉得自己好像很需要它,将其买下。可事后却发现你根本不需要它,或者它的作用很小,这就是典型的冲动型消费。
冲动型消费指在某种急切的购买心理的支配下,仅凭直观感觉与情绪就决定购买商品。在冲动消费者身上,个人消费的情感因素超出认知与意志因素的制约,容易接受商品(特别是时尚潮流商品)的外观和广告宣传的影响。
女性无疑是冲动型消费的主力军。日本有一个专门研究消费者形态的机构有一个统计,女性冲动性购买的比率为34。9%。换句话说,每3个女性消费者里面,就有一个是冲动性购买者。女性的非理性消费彻底颠覆了经济学家所能预测的消费模式,常常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她们在进入超市之前做了周密的购物计划,但在购物的时候却买回不少自己喜欢却并不实用、甚至根本还用不上的商品。
有人说,女人钱是最好赚的。一个女人可以在冲动之下专程打“飞的”去扫荡名牌,也可以在一时兴起买下上万的穿不上几次的衣服。经济学家说,女人们的这种消费轨迹无法琢磨,因为没有一丝规律可循。
所以,琢磨女人的消费动态,就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她们消费的理由林林总总,总是不乏借口。但困扰着经济学家们的是——女性为什么倾向于非理性消费?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女性在月经周期最后10天左右更易产生购物冲动。女性所处月经周期越靠后,她们超支的可能性越大,在花钱方面更不节制、更冲动、超支金额更多。
“我被购物冲动抓住,如果不买东西,我就感觉焦虑,如同不能呼吸一般。这听起来荒唐,但这事每个月都在发生,”一位参与这项科学研究的女性都这样说。
科学家认为,女性月经周期中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容易引起不良情绪,如抑郁、压力感和生气。她们感到非常有压力或沮丧,容易选择购物这一方式,让自己高兴并调节情绪。对许多女性而言,购物成为一种“情感上的习惯”。她们不是因为需要而购买商品,而是享受购物带来的兴奋感。
研究同时发现,不少女性会为冲动购物感到懊恼。以大学生塞利娜·哈尔为例,她平素习惯穿平跟鞋,但一时兴起想买高跟鞋,于是一口气买下好几款颜色不同的坡跟鞋。然而,没隔多久,她就不喜欢这些新鞋,不愿再穿。
科学家说,如果女性担心自己的购物行为,她们应该避免在月经周期后期购物。她们应考虑干点别的,而不是周末去商业街。
女性还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情绪化消费。据统计有50%以上的女性在发了工资后会增加逛街的次数,40%以上的女性在极端情绪下(心情不好或者心情非常好的情况),增加逛街次数。可见,购物消费是女性缓解压力、平衡情绪的方法,不论花了多少钱,只要能调整好心情,80%左右的人都认为值得。
当然冲动型消费还容易受到人为气氛的影响。当消费者光顾的门店在进行商品促销的时候,往往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对于某些商品来说,可能消费者处于可买可不买的边缘,但由于促销折扣往往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冲动购物。
事实上,具有冲动消费倾向的不仅仅是女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冲动消费的倾向。因此,冲动消费会涵盖各类人群,其中以新婚夫妇为甚。因为这一部分的消费者往往更没有消费计划,消费冲动行为较多。在消费者最容易冲动购物的商品类别上,男女是有区别的,男性一般青睐高技术、新发明的产品,而女性在服装鞋帽上很难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
冲动型消费其实是一种感性消费,而作为理性人的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冲动是魔鬼”,并能控制随兴而起的“购物冲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购物,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自己的购物“后悔感”,做一名真正的理性人!
为什么多花钱还会很高兴
在南北朝时,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世代居住在广陵地区。他为人正直,很有智谋和胆略,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而且远近闻名。因为吕僧珍的品德高尚,人们都愿意和他接近和交谈。
与其同时代有一个叫宋季雅的官员,被罢免南郡太守后,由于仰慕吕僧珍的名声,特地买下吕僧珍宅屋旁的一幢普通的房子,与吕为邻。一天吕僧珍问宋季雅:“你花多少钱买这幢房子?”宋季雅回答:“1100金。”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怎么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我用100金买房屋,用1000金买个好邻居。”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千金买邻”的典故,
“1100金”的价钱买一幢普通的房子,相信任何一个经济人都不会做出如此选择。但是宋季雅却认为很值得,因为其中的“1000金”是专门用来“买邻”的。也就是说,“1100金”符合宋季雅的消费期待。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引出消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这一概念是马歇尔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学原理》中为消费者剩余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以称为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并不一定等于供求双方决定的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的实际支付
举例来说,在一场纪念猫王的小型拍卖会上,有一张绝版的猫王专辑在拍卖,小秦、小文、老李、阿俊四个猫王迷同时出现。他们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每个人愿意为此付出的价格都有限。小秦的支付意愿为100元,小文为80元,老李愿意出70元,阿俊只想出50元。
拍卖会开始了,拍卖者首先将最低价格定为20元,开始叫价。由于每个人都非常想要这张专辑,并且每个人愿意出的价格远远高于20元,于是价格很快上升。当价格达到50元时,阿俊不再参与竞拍。当专辑价格再次提升为70元时,老李退出了竞拍。最后,当小秦愿意出81元时,竞拍结束了,因为小文也不愿意出高于80元的价格购买这张专辑。
那么,小秦究竟从这张专辑中的得到什么利益呢?实际上,小秦愿意为这张专辑支付100元,但他最终只为此支付了81元,比预期节省了19元。
这节省出来的19元就是小秦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来说,在购买商品时,每个购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商品,而拒绝以高于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该商品。宋季雅之所以愿意出“1100金”购买与吕僧珍比邻的房屋,是因为“1100金”仍是在自己的可接受价格范围内。
消费者在买东西时对所购买的物品有一种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表现为他愿意为这种物品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决定这种需求价格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消费者满足程度的高低,即效用的大小;二是与其他同类物品所带来的效用和价格的比较。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来衡量消费者购买并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得到的经济福利的大小。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物品或劳务是为了得到经济福利,一种物品或劳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者剩余越大,即市场价格越低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就越愿意购买;反之,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那么消费者就会认为购买该物品或劳务不值得,或者说消费者剩余为负数,那么消费者就不会购买。
在市场经济中,很多商家为了让自己赚取更多的利润,会尽量让向消费者剩余成为正数,于是采取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
为什么奢侈如此受欢迎
经济学家把消费极为昂贵的产品或服务称为炫耀性消费。其含义在于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不在于其实用价值,而在于炫耀自己的身份。此外,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商品的价格具有很好的排他作用,能够很好地显示出个人收入水平。利用收入优势,通过高价消费这种方式,高层次者常常能够有效地把自己与低层次者分开。
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个概念最早由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一书中提出。凡勃伦认为商品可被分为两大类: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其中,非炫耀性商品只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效用,炫耀性商品则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所谓虚荣效用,是指通过消费某种特殊的商品而受到其他人尊敬所带来的满足感。他认为,富裕的人常常消费一些炫耀性商品来显示其拥有较多的财富或者较高社会地位。
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常常大摆宴席,宴请天下宾客。每次宴会,餐桌上的用具几乎全是用银制成的,唯有他自己用的那一个碗却是铝制品。为什么贵为法国皇帝,却不用高贵而亮丽的银碗,而用色泽要暗得多的铝碗呢?原来,在差不多200年前的拿破仑时代,冶炼和使用金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宫廷中的银器比比皆是。可是,在那个时候,人们才刚刚懂得可以从铝矾土中炼出铝来,冶炼铝的技术还非常落后,炼铝十分困难。所以,当时铝是非常稀罕的东西,不要说平民百姓用不起,就是大臣贵族也用不上。拿破仑让客人们用银餐具,偏偏自己用铝碗,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尊严。
这事要拿到现在,一定十分可笑,因为在今天,铝不仅比银便宜得多,而且光泽和性能都远远比不上银。铝之所以变得便宜,是因为后来人们发明了电解铝的技术,可以大量生产铝。铝已经非常普遍,谁还会像当年的拿破仑那样拿它来炫耀呢。不过,如今用消费品拿来炫耀以显示自己身份的人却是越来越多。
如今,年轻的“80后”富家子弟们正逐渐走向公众的视野,与他们的父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不同,他们一出生便继承万贯家产,正成为社会的一代新贵。他们中间一些人大手大脚的消费更为社会所诟病,“二世祖”便是这些人送给他们的“雅号”。名车豪宅,香槟美酒,名牌着装,饰物,大把烧钱,之所以会频频成为“富二代”们追求的对象,其实归根到底是其“炫富”心理在作怪。
这种炫富心理其实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时候,人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进行炫耀性消费的都是企业家、演艺界大腕、社会名流等亿万富豪,他们有钱,进行炫耀性消费也是正常的。但是在我国,炫耀性消费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经济增长。
不正常的炫耀性消费所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当人们看重自己的财富地位、权贵身份时,就要尽其所能地炫耀和攀比,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在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上。在很多腐败案例中,一些高官为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大肆进行炫耀性消费,并为满足欲望而放弃原则和法律,进行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直至腐化堕落。
炫耀性消费不仅使大量的奢侈品生产耗资巨大,而且这些消费者又以惊人的铺张浪费将奢侈品化为废弃物。享受不了的人有条件挥霍,需要的人又没条件满足。浪费的财富只是满足了富有者的虚荣心,这无异于实际财富的低增长和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
炫耀性消费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消费,其实,炫耀其身份的方式不一定非得通过消费奢侈品等行为体现,可以通过慈善等其他方式得以体现。因此,炫耀性消费可以降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