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法:关掉手机,地球没你照样转
在快节奏的今天,手机的出现无疑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逐年增加和手机功能、业务的丰富,手机已经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成为人们出门时除钥匙和钱包以外的第三项“标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很多人都把它作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贴身小棉袄”。
如果你经常旅行,或者是酒馆和电影院的常客的话,你会发现分辨谁是移动电话“发烧友”相当简单。他们依赖手机就像婴儿依赖母亲的手一般,经常察看是否有新的短信息,并且时不时拨通电话和别人大声交谈。他们经常为琐碎的小事而电话打个不停:“我马上就要上车了……我坐在车上……我快下车了!”
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和很多高科技产品一样,手机也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没完没了的电话和短信让他们的生活像上紧了发条的钟,疯狂地转个不停,明知道累,却无法与之隔离。
2004年,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对300位武汉市民进行了一项关于“手机对人类影响”的调查。调查显示,79%的被访者认为手机增加了自己焦急不安的情绪。在这次调查中,当问及:“您日常携带的物品中,当忘记带哪一件时会觉得心神不宁?”57%的被访者选择了手机。选择手机的公众一般认为,当自己不带手机时,会想“是不是会有人找自己”,“会不会因为第一时间联系不到自己而耽误了重要的事情”等,常常会搞得自己心绪不宁。52%的被访者表示他们对手机已经产生了依赖性,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会怎样。
46%的被访者表示,手机短信的出现,让自己心里多了一份“牵挂”。96%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每天都发短信;61%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每天都会收到不同内容的短信;43%的被访者表示如果自己发出短信,没有得到对方回应,就会很牵挂,心里总放不下,想尽快弄清楚是什么原因。
手机的出现加深了家人之间互相担心的程度。被访者表示,当他们打亲人的手机,对方没有接听时,他们就会担心对方是否出了什么意外,担心的程度随着没有接听次数的增多而加重。这部分人群中,67%的被访者表示如果对方连续3次没有接听,自己就感到焦躁不安;49%的被访者表示如果对方连续5次没有接听,一种不祥的感觉就会随之而来。
单单是为生活平添牵挂和让人心神不宁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长时期保持和手机的亲密接触会让人生病。许多新发病症就是由移动电话所致!
澳大利亚移动电话通信协会经验证得出结论:连续打两小时手机会损伤面神经。墨尔本的一名放射学研究员发现,一名连续打了两次长达1小时手机的病人,出现了永久性神经损害,导致脸部右侧失去知觉。他们指出,受损的脸部神经正好位于流动电话磁场的分布范围。
目前有许多人患有“手机焦虑症”。手机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不只是一个普通的通信工具,一旦身边没有了手机,就立刻觉得心里没有着落,再不就总觉得自己不在服务区内,时不时地想掏出移动电话来看一看,更有甚者已经发展到开始害怕听到手机响铃和惧怕手机交谈的地步。伴随此病症,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头脑发晕、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尽管如此,公众普遍认为,虽然使用手机给他们带来麻烦,但是离开手机他们会非常不适应。当问及“如果不让你使用手机,回到过去没有手机的状态,你是否愿意”时,87%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
研究人员认为,手机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了沟通的愉快,又增加了心理的负担。手机已经让人类对它产生了依赖性,并且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使用者的情绪,与移动电话给个人自由带来的革命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该何时挂断电话了。
关于手机给用户生活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全世界都在努力,英国电信公司曾开展一向宣传活动,鼓励他们的用户更多地关掉手机。在这个国家,少数激进人士把公民划分出新的一族——无手机阶层。
在手机这个问题上,我们自然不主张因噎废食,但凡事一旦和健康冲突,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学会趋利避害。所以,我们的主张是:该关机时就关机,不用担心有人找不到你,地球没了谁都照转。
兴趣法:培养业余爱好并乐此不疲
健康的人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业余爱好,因为心灵需要休息。生活不仅因为有严肃的人生而变得庄重,也因为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爱好而变得斑斓多姿。假如生活只是工作、吃、喝、睡,那是乏味的,那些让人乐此不疲的玩法是我们的避风港。在那里,我们可以让自己做个无拘无束的孩子。
这并不是说事业不重要,但是生活中不能只有事业,假如人生是一根时刻绷紧的弦,那会令人窒息。如果说事业是生活的主色,那么业余爱好就是不可缺少的辅色。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兴趣爱好,是大不相同的。怀有浓烈的兴趣爱好,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可爱,可以化为精神的欢悦,反之,是难觅生活之乐趣的。
快节奏生活会使人产生紧张感、压力感和焦虑感,引起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心理应激反应具有两重性:其一是能使人学会通过多种因素的调节,产生较好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有利于生活;其二是如果持续应激状态难以解脱,则易于引起身心疾患,贻害身心健康。如今,白领几乎成了“脂肪肝和早衰的代言人”。看来,不少白领缺乏足够的调节能力,而业余爱好恰恰能弥补白领们这方面能力的欠缺。
“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得太累呢?我们要有选择地生活。比如工作之余,我选择了书法这一爱好陪伴我,我每天都要练习一小时左右的书法,每天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完全不受别人的干扰。我觉得只有沉浸在这样有深厚韵味的爱好中,才能获得身心愉悦的感受。”会计师程小姐说道,“通过学习书法我明白,做人要有原则,同时要从容,给人留有余地。以书会友更是能让一群原本陌生的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来。这样的友谊纯粹而纯净,让人感觉非常好。”
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袁梅谈到对潮流文化的追逐时说:“所谓典型的白领文化生活,我都尝试过。买过《格调》,看过话剧,练过瑜伽。”但她承认,养花才是她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因为看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心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喜悦,这样的爱好可以让自己紧绷的神经完全松弛下来。“爱好,便只是爱好,我没有想过它要承载多大的意义。只是对健康有益,让生活充满趣味,就足矣。”
但是,爱好对于大多数白领而言已经成为真正的奢侈品。奢侈二字从何而来?一是因经济能力有限,一是因时间有限。有媒体报道,如今钓鱼、学画、跳舞、登山、耕田、击剑、出海、骑马、驾驶飞机、打高尔夫球十项活动成为都市白领的时尚爱好。“不是我不爱好它们,而是有些根本爱它不起。那都是针对金领的活动吧?”工作才两年的文华显得很是苦恼。做金融工作的Lancome也感慨:“我曾经有很多爱好,比如绘画、跳舞、滑冰……但现在爱好已经成了奢侈。除了偶尔打打球外,其他的爱好犹如前尘旧梦一样留在了记忆里。”没有时间成为拥有爱好的最大障碍。“当把打瞌睡和看报纸的时间都挪到了地铁里时,我还能有什么爱好?”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笨拙的生活方式的托词罢了,爱好哪里需要什么物质?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现在的白领也并不是个个都忙到连歇息的时间都没有,有时间“煲电话粥”,有时间出席派对、疯狂购物、拖着行李箱奔赴机场……你竟然说没有能力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其实,关键是没有规划好时间,也没有安排好有趣味的生活。有位朋友以前每天晚上要么出去玩、要么上网,总是弄到很晚才睡觉,早上睡到几乎迟到才起床,每天都觉得很疲惫、很空虚。现在他晚上看看书、练练琴,早上起来跑跑步、游游泳,精神状态和身体都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且很奇怪,心态也平和了很多。一个人的爱好直接关系到他的素养和生活状态。爱好并不意味着奢侈,奢侈也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精神享受。比如爱好《红楼梦》并不奢侈,但你如果非要看金箔版的《红楼梦》,就相当奢侈了。
努力寻找你可能遗失了的“爱情”吧,这爱情无关男女,只属于爱好。保持有趣味的爱好,在喧嚣红尘中享受着心灵的安宁,便是这种努力的表现形式。
人活着并不仅仅只是追求物质。就算你享尽天下美食,你也只有一个胃;就算你有广厦千万间,你也只能睡一张床。为什么不让自己的精神更富足一些呢?有点有趣味的爱好,会让人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疏导法:情绪宜疏不宜堵
不良情绪是破坏心理健康的常见原因,是健康的大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及时排解不良情绪,把心中的不平、不满、不快、烦恼和愤恨统统及时倾泻出去。请记住,哪怕是一点小小的烦恼也不要放在心里。如果不把它发泄出来,它就会越积越多,乃至引起最后的总爆发,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
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据医学界研究,对健康损害最大的情绪依次是抑郁、焦虑、急躁、孤立、压力等。长期持有这些消极情绪,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过平静、舒适的生活是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充满欢笑。然而事实上,人世间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皆遂人愿,“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失败、挫折、矛盾、不幸,从不放过任何人,并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各种影响。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人烦恼、怨恨、悲伤或愤怒的事情,而又强行将它压抑在自己的心里,就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因为人的声调、表情、动作的变化、泪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志所控制,而心脏活动和血管、汗腺的变化,肠、胃、平滑肌的收缩等随着情绪而变化,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
因此,当人们遭遇负面生活事件并引起不良情绪时,千万不要强硬压制自己的感情,应当学会自我解除精神压抑。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解除精神上的压抑呢?手段之一是发泄,即在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影响家庭的情况下,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可采用以下方法:
1一分为二法
在人生的历程中不可避免会有挫折和失败,在遭遇挫折和打击时,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承受能力,要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乐观、理智、积极的状态中,这样才能迅速走出情绪的“低谷”,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困境和挫折,绝非人们所希望的,因为它们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心理自救者,能把这种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至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清除心理压抑和焦虑,达到积极的心理。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司马迁等,之所以为后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