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真研读《黄帝内经》就会知道,这是一部讲内求的书。《黄帝内经》里面只有13个药方,它并不倡导有病就赶快吃药,求助于药物,而是告诉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预防上,怎么能够不生病,而不是有病了怎么去对付。所以,它讲内求,向内看,回归人体自身,教你认识自己的五脏六腑,了解这些脏器是怎么运行的,都有什么功能,看气血是怎么流通的。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脏腑气血运行的规律,不要干扰它们的活动,才能健康长寿。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健康长寿都是要靠自求才能实现,这就是养生的要义所在。如皋的老人们没有一个是靠着四处求医问药长命百岁的,他们能够长寿都是通过顺应自然、颐养身心求来的,这就是内求。
但是,世代以来,能够潜心内求的人总是极少数,很多时候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哪里有着神奇的灵丹妙药,吃上一粒便可长生不老,中国历史上就有二十多位皇帝因吃了所谓的灵丹仙药致死。内求实在是需要很强的意志力,需要一种敏锐的感受和领悟,相比之下,用眼睛向外看就简单得多,借助医疗器械得出一个数据,就知道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哪怕是需要很多烦琐的检查,要吃苦口的药物,也比内求要省心得多,所以西医的发展才能如此迅猛。
也有人会说:内求,什么是内求?这太虚了,没有什么标准,没有什么界定,怎样就是内求了呢?而且现代人都讲求效率,内求能有什么效果,多长时间可以看到效果,说内求可以健康长寿,几十年以后的事谁知道啊,还不如病了就来点药,马上就不难受了,这多有效、多快啊。所以,哪存在什么内求?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医也很浮躁,病人找他,他根本不望闻问切,而是简单地问两句,就直接开药,完全偏离了中医的轨道。
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静下心来,真正地静下来,思考一下中医,思考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灾难、瘟疫,为什么没有灭亡,为什么能够一直延续下来?思考一下,在西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怎样看病治病的?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懂得内求对自己、甚至对整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养生也要达到一种精神“静”界
养生离不开精神保健,精神保健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一个人只有经常保持精神的愉快状态,勿多忧多虑,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美丽的人生。
古语说“静则寿,躁则夭”,也就是心平气静则长寿,心浮气躁则夭亡。这里“静”的含义并不是让人一味静养不劳作,而要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是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平和的状态。怎么达到这样的状态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修炼:
1对人生的认识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人也同样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两面性,一方面作为自然界的人,人具有其他生物的共性,如生老病死的规律,这是最基本的。但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人活着是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所以每个人的人生态度都应该是积极的,在顺应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积极生活,这就是在人生态度上的一张一弛。
2对人性的认识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把握未来”的愿望,特别是处于两个极端的人即条件最好的和条件最差的人,这种需求更迫切。而那些“中庸的”,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这种需求比较平淡。而精神保健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平淡的、知足常乐的态度。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抱残守缺、安于现状,而是要求我们积极地生活,以德为本,与人为善,遵纪守法,以求得身体康健、延年益寿。
3对文化的认识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而在精神丰富的人眼中,整个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说,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方面,对社会文化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理想。随着个人精神文化认识的不断成熟和自觉,一个人看问题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全面、客观、公平。
4对于处世方法的认识
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都可能遇到矛盾和斗争,这时候怎样处理矛盾和斗争,也是精神养生的重要方面,而只有沉着应对、妥善处理、随机应变,心才能“静”下来。
养生必先养德
养生必先养德,意思是说,养生之人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黄帝内经》中也写道:“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得享高寿,否则,被嗜欲、淫邪等牵累,思不合于德,行不合于道,就会受到灾难的侵害。
有人或许认为道德修养与养生之间的关系有点远,但是想一下,如果一个道德品行败坏的人,他终日心里想的是怎样对付别人、怎样诋毁别人,或者是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每天提心吊胆,唯恐别人发现,精神极度紧张和惊恐,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长寿?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调节到最适当的水平;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安宁与愉悦。
自古以来,我国的历代医学家、养生学家都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宋代养生家邵雍在《言行吟》中指出:“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清代著名养生家石天基则说:“善养生者,当以德性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可延长。”明养生家王文禄在《医先》中提到:“养德,养生无二术。”这些都明确指出了养生与道德修养的密切关系。
古往今来,但凡道德品行高尚之人,都会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方面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追求的东西,不苛求自己或者他人,懂得知足常乐;另一方面,他们在为人处世时不自私,能够顾全大局,为别人着想,能做到与人为善、乐于奉献。总之,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多心胸宽广、平和淡泊,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为他们带来健康的体魄,这就是道德修养与养生之间的关系。所以,养生不是说只注意饮食、运动就可以的,还要注意自己的修养,把心态放平和,凡事看得开、想得开,不要总是想着个人的那点得失,耿耿于怀,精神负担很重,这是养生的大忌。
“以情胜情”养精神
历代养生家都很注重精神的调养,但是人生在世难免有些时候控制不住情绪,要动怒动气,我们都知道情志过度伤身体,那么一旦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该怎么办呢?这里推荐一种“以情胜情”法。
以情胜情法又称情志制约法,它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提出的精神养生方法,即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当人长时间沉浸于某种不良情绪时,要学会多多利用其“所不胜”的情志来消除或缓解,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遂情志。《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他平时惧怕的老丈人胡屠户凶神恶煞地打了他一巴掌,恐则气下,范进终于恢复清醒。这就是“恐胜喜”的生动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灵活运用“以情制情”的方法来调养精神。如果有人长期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家人或者朋友就应该尽量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其从悲伤中走出来。必要时甚至可以用一些能够让他生气的事情来进行刺激,以缓解其悲伤情绪,以免伤害身体。要知道,长期沉浸于任何一种情绪对身体都是没有好处的。
一天笑三笑,怡情疾病消
关于笑对人体的好处,从“笑一笑,十年少”的民谚中就可以看出。试想,一个终日愁眉苦脸的人和一个总是眉开眼笑的人,当然是后者更显得活力十足,更受人欢迎。笑为心声,是乐观的表现,常笑的人,形成习惯,就更容易保持乐观。笑是人的良好情绪的反应。笑不仅能使肺部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能够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神经紧张感,会使健康的人更健康,生病的人更快痊愈。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许多病痛,特别是心理疾病会随着笑声而销声匿迹。笑是调节人体神经状态的最好方法,因为人在笑时肺部扩张,氧气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全身,同时笑相当于心脏按摩,有助于血液循环,胸肌伸展,可以增强免疫力。笑还可以减轻压抑和紧张情绪,增强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偏头疼和后背痛的发生。笑能增强腹肌收缩,使经络疏通、血气和畅,提高人体免疫力;此外,笑促进脑下垂体产生脑内肽,它是天然麻醉剂,如果笑到肚子痛,还能清肺、促进血液循环、释放天然的止痛药——内啡肽。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姆·费赖伊是研究笑的先驱,他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将四十八名心脏病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观看三十分钟喜剧,另一组不做安排。一年后,第一组只有两人有过心脏病发作史,另一组则有十人反复发作心脏病。在美国加州大学的一次笑疗试验中也证实:笑对患有严重疾病,包括癌症的人有积极影响,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和疼痛。
笑对我们来说不仅关乎心情,更关乎健康,希望每个人都能笑口常开,笑声不断,笑到病除。
脏腑顺安则全身安康
脏腑顺安的养生理念,是健康专家刘承山先生根据传统医学“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理论,参考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经多年研究探索,总结出的一套完整、科学的养生新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我们前文已有所论,现主要论及藏象学说、子午流注、龟灵八法。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与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因此,五脏六腑都要养好,哪个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除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之外,刘承山先生还参考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经多年研究探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养生理念。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们发现的一种人体经脉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的12条经脉,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