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4500000007

第7章 太湖夜话录——与陈骏涛先生谈“三种理论批评型态的交叉与互补”(1)

1988年金秋时节,《文学评论》和《钟山》编辑部联袂在太湖鼋头渚举行了“现实主义和先锋派文学研讨会”,或许是山好、水好、季节好,与会诸君似乎都在一夜之间从纷乱驳杂的商品经济世界重新沉浸到明净辽远的艺术天地,其讨论的认真与激烈气氛为年来同类会议所罕见。不少思想火花击打得我们难以安宁,茶余饭后,月下灯前,我们不期而然地谈起了如下的共同话题——

一、三种理论批评型态的形成与区划;

二、三种理论批评型态的特点及短长;

三、三种理论批评型态正常有序发展推想;

四、与当前理论批评相关的其它问题。

陈:最近我给几个青年评论家写过几篇序,其中一篇是给郭小东的评论集《诸神的合唱》写的:《感情的投注和理性的张扬》。这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即青年批评家的两种批评型态,一是感悟型的,二是学科型的。后者也就是美国韦勒克提出的和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并列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学科型态的批评。这是二十世纪以后形成的。这跟本世纪科学的发展,各种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相继进入文学批评领域有关。逐渐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批评之外,产生了阐释学批评、原型批评、接受批评、形式本文批评等等。所以韦勒克说二十世纪方称得起是一个真正的批评的时代,确立了批评的自觉意识和自主地位。不过,中国在这方面晚了几十年。中国比较早的介绍比较批评是二三十年代,钱钟书先生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之一,朱光潜先生则是文艺心理批评的先祖。除此之外的其他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基本还没介绍过。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大量介绍。所以,我觉得尽管作家、读者、批评界都对这些介绍的微辞很多,但不管怎么样,这些介绍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文学批评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引进和借鉴。另外一种就是感悟型的,这我在几篇序中都有所涉及。

朱:你这种宏观的追溯很有意思。我想再简单描述一下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基本轨迹。最早和“伤痕”文学一同出来的批评,差不多还是一种拨乱反正的社会学批评,这方面老一代和中年一代评论家作过很大努力,如冯牧,荒煤、唐达成、唐因、刘锡诚、阎纲、张炯等等。到了八十年代初,使这一种批评继续深化,在社会政治学的内容中注入历史、美学和人文内容并能跟上急速发展的创作步伐的则是你们这一代中年批评家,象谢冕,刘再复、雷达,你呀……

陈:我还不够格,我不过是“吹鼓手”……

朱:你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承先启后,尤其是诱导了此后一代青年批评家的崛起。青年批评家群体大致是1984年形成势头,1985年6月《文艺报》在北京召开的“青年理论工作者会议”是一次盛举,标志着文坛对青年批评家群体的认可。而且会上有的年轻人对冯牧等老一代批评家提出了挑战。

陈:其实还更早一点,1985年3月,《文学评论》、《上海文学》、《当代文艺探索》等五个单位发起在厦门召开的文学评论方法论会议上,青年人就占了压倒多数,新方法批评成了热门话题。

朱:我记得“十年文学学术讨论会”上有一个细节,就是请了黄子平、吴亮、许子东、南帆四个人上主席台,和朱寨、许觉民、刘再复等坐在一起,这不仅表现了老中青三代理论工作者的济济一堂,而且还标志着继创作界和读者界的认可之后,国内最权威的文学学术研究机构和这些专家、学者们对青年批评家所表示出来的一种热情欢迎与扶植的积极姿态。我觉得这个细节富于象征意味。再接下来是近来陆续出现的一部分青年学者,主要是一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如靳大成、陈燕谷、张首映、孙津、陈晓明等等。他们严格的说,不好划入批评行列,更多的是在作一种理论建设。而且目前似乎也还说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建设,因为他们主要从事的是介绍和引进工作。虽然近一二年来,他们不少人开始撰写自己的专著,建构自己的体系,但我总觉得还过于匆忙。他们一方面对国内的创作实践缺少研究,缺少审美的积淀,另一方面对西方的文艺理论还消化不透,表现出某些生吞活剥。所以我有1刻薄的比喻叫“跑马占地”,什么“主题学”呀,“语言学”呀、“叙述学”呀,先划进来再说。他们这种企图构建体系的努力和热情是很可嘉的,但究竟能达到一种什么深度,还需要拭目以待。比较审慎地来评价他们这种努力,说是建设理论的准备工作恐怕比较适宜。

陈:如果把这批人也划归进来,那就是第三种型态了。或日理论型批评。它是悬浮于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之上的“形而上”的理论研究。

朱:你提出的两种批评型态,依照我的理解,一种是学术色彩比较浓的,这主要是一批在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学从事研究和执教的青年批评家,如黄子平、季红真、陈思和、王晓明、许子东等等。另一种则是偏重直觉与感悟,像你所评论的郭小东以及吴亮、李庆西。

陈:你也算是这种路数的。你刚才对新时期以来批评界的嬗变和演进的勾勒大致是对的,对三类批评型态的理解也基本准确。但还要做一些更细致的分析。

朱:作这种朦胧和模糊的把握,主要是研究与讨论的需要。

陈:青年理论批评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是偏重研究性和学术性的基本进入了学科形态。比如陈思和,主要是从史的角度来观照,而像南帆和宋耀良、陈晋,则偏重从论;的角度,宋耀良好从哲学角度切入,南帆好从美学角度切入,黄子平二者兼而有之,既有史的眼光,又有论的分析,但更偏重于史。季红真更偏重于哲学,近年来对形式本体批评感兴趣,和黄子乎一样对语言本体研究下的功夫较大。许予东自以为是“印象式”批评,重视印象,重视批评中的那么一种活的、生气贯注的感受。但也不尽如此,他的不少文章还是学术性的。还有一种像吴亮、郭小东、李庆西和你。你们都是既搞批评,也搞创作。这一类批评,我认为有几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在批评中灌注自己的人生体验,这在郭小东的批评中很突出,如他评知青文学,因为他自己当过知青,就很自然地把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为参照来进行批评分析,他甚至把这种人生体验运用到对一些非知青文学的批评中。第二个特点是运用良好的艺术感觉,像你和吴亮,但吴亮更偏于自由联想。你和郭小东更近似,都有过创作实践,有比较好的艺术感觉,文章写得比较好读。第三个特点是投入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像赵玫、王绯、郭小东等,尤其是赵玫的作家印象,都是她心目中的作家、批评家,主体意识、感情色彩都很强烈。这跟你们搞创作的实践很有关系。你们这种感悟式、感觉式、体验式、情感式、印象式的批评,也不能说完全是感觉与印象,像你的文章也还是有学术性和研究性的,但与黄子平、陈思和、南帆等比起来就有区别。高下是很难区分的,只能说是各有优劣。我在给郭小东写的序中谈到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他的批评还带有理性思辩的色彩,所以我用了一个。理性的张扬,国外有一种说法,也是韦勒克讲的,文学批评就是对批评对象的一种理性思考。理性思考对文学批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艺术感觉得到升华。这在你们这一批人中不同程度的都有,像李庆西、吴亮就很突出。我觉得正是在理性思考这一点上,使你们的批评与作家的创作谈区别开来了。当然,有的作家也具有很强烈的理性思辩色彩,像王蒙等人。但更多的主要谈感悟,像汪曾祺、贾平凹、阿城等人,基本上还是创作谈。

朱:对,这点很主要。其实你给郭小东的序的题目已经抓住这种批评型态的基本特点:“感性的投注和理性的张扬。”就是说,理性的思辩和升华使他们和作家式的随意性的创作谈区别开来了;而感性的顿悟又使他们和纯学术纯思辩的研究区别开来了。他们就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陈:这种细致的区分还是很有意思的。

朱:二者的结合是他们的特点,是他们的长处同时又是短处,就是说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平分秋色,单独拿出来比较,使得他们的感性可能不如作家谈,而使得他们的理性又可能不如学科型态批评。

陈:他们的理性还没有进入深层次的学术境界。

朱:但反过来,正好看出一种互补的必要。区别虽然有,甚至很微小,但却很必要,谁也不能代替谁。

陈:还有一种就是你刚才说到的靳大成这一类,基本上是搞“形而上”的理论思维的,这批人严格地说,是不能纳入文学批评的,因为他们不是面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但是由于这批人与前面所说的一批人不一样,而年龄又很相近,也十分引入注目,所以也可以纳入这个范畴来讨论。社会上对他们议论较多,认为他们所建构的是虚悬于空中的楼阁,对文学实际无所助益。当然他们是有缺陷的,对文学实际关注不多,了解不多。读他们的文章,总使人有一种隔膜感。但我觉得,应该公正地评价他们的理论思维活动。我们民族是一个悟性的民族,理性思辩比较弱。我们缺少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有这么一批着重进行抽象思维的人,尽管有弱点,应该承认他们的地位和价值,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建设是有重大意义的。所以,这样几种型态的理论批评家应该是共存共荣,不要互相排斥。

同类推荐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2013年诗歌排行榜

    2013年诗歌排行榜

    编选了2013年发表在各类文学刊物及诗人博客上的优秀诗歌,全面展现了2013年中国诗歌创作成绩和美学风貌。在选编和评选过程中,编者坚持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良知。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评选出来,汇编成册。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共收录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散文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散文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出版过,现经整理后再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由毛信德和李孝华担任编著。
  • 有朋·有书

    有朋·有书

    本书分为有朋自远方来、一生与书为伴两部分,内容包括:初识庐山、中国的世纪、企鹅与麦肯森、东方书店的山田、剑桥与潘仕勋、圣智陈锦煌、又一个大伟、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推动者、胜利的回忆与纪念、天津与世界零距离、关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思考等。
  • 流向远方的水

    流向远方的水

    本文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散文随笔,简单的文字中透露出作者深刻的内涵以及对诗词的理解,对诗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番
热门推荐
  •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是百年前辛亥革命时山西起义的重要领导者,起义于十月二十九日以突击形式攻击山西巡抚衙门,一举成功,遂推选其任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而且,在风云变幻的民国历史上,阎锡山始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 在西藏想你

    在西藏想你

    刘兆林的情感散文,写人物有光泽,有风趣,也有智慧。收在“笔情”一辑里的篇章,他写文坛的马加老人,于平易的生活琐事间充满了会心的理解和挖掘,有的细节,轻描淡写,滋味隽永。他写君子之风的学者彭定安先生,文字清浅明朗,近距离透视,不枝不蔓。尽管对于常情的描写不容易像亲情、私情、友情那样感人,但他对于社会常情那种无私的关注和真诚并富勇气表达,也很难能。“乘美以游心”,这是刘兆林情感散文追求的为文之道。朴素自然,大方无华。这让他既摆脱了雕虫小技,也完成了精神上的一次超越和洗礼。收入本书中的文章,或深情写意,或娓娓道来,或意趣横生,或情思飞扬,显示了一位成熟作家对情感世界的独特捕捉和品味。
  • 茶山俏姐妹

    茶山俏姐妹

    车祸,穿越。一家五口,几亩茶田,生活困苦。娘亲多病,父亲憨厚,弟弟可爱,妹妹能干;而她——是个忤逆不孝,好吃懒做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家人神色各异,她淡定自若;自立自强,发家致富;可是这个妹子实在是太固执了,打死都不相信她的改变;居然将她要发家致富的想法当成败家散财?!日子长了,能干的妹妹终于对她诧异;包起头巾一起来采茶,她兴奋过了头,唱了一嗓子茶山情歌——咳咳,她是唱歌,为什么真的引来了“砍柴的少年郎”!?
  • 青少年必读著名诗人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必读著名诗人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仙戒

    仙戒

    修筑基、领悟五行术决,吞噬凝元兽珠,扬名修真界!,欲铸三千轮回,修为不断突破。一步一步走向巅峰,凭一己之力,创造神尊之路!惊心动魄的修行之路!踏上巅峰!断气回肠的千年绝恋!至死不渝!不可分割的兄弟情义!患难与共!爱人死去,化成本命法器的器灵
  • 三国之蜀汉儒将

    三国之蜀汉儒将

    主角设定:穿越前为矿大篮球队皇牌球员,自幼练习太极拳,剑,枪。后经过锻炼,基本与与魏延,张辽同级,略逊于巅峰关羽,张飞,赵云;高于马岱,文聘。大局观比较擅长,但不至于算无遗策,更多是有神来之笔,奇思妙想。文采:身为穿越者,语文不太差。本文适度YY,不太过火。自己争霸雄心万丈太累,当诸葛亮劳心劳力也太累。与其如此,还不如当个儒将,没事就喝喝酒,写写诗。打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阴,迟早叫你喝我的洗脚水。曹操:“原来如此!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关羽:“有你在,我岂敢称武圣!”张飞:“好酒量!”刘备:“我一生识人无数,却看不透你,幸好我们不是敌人。”孙权:“没想到我江东是败在你的手里。”
  • 金岗山麓的追忆

    金岗山麓的追忆

    经过一年多的征稿、搜集、访谈和整理,将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部分文化名人的访谈等汇编成册。
  • 等待NEMO的日子

    等待NEMO的日子

    雷死人不偿命!史上最麻辣孕妇的爆笑十个月!一位精灵可爱、充满奇思怪想的准妈妈,为了记录怀孕经历在天涯论坛上发布的怀孕日志。由于文风麻辣、爆笑温情迅速走红,并吸引了众多“孕友”和“孕迷”一路同行,蔚为壮观。
  • 全职管家

    全职管家

    高考零分怕什么,哥自有妙招活下去!吃吃霸王餐,被车撞了?还获得神奇异能?哈哈,赚了!邂逅二美女,没想被逼做管家!还是全职的?这是艳福吗?!不料体内恶魔重生,展开了一场颠覆乾坤的阴谋,他勇担大任,创造世纪神话!
  •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万吨巨轮顷刻间支离破碎永沉海底;飞机失踪数年后出现在遥远的月球;数十人被在黑雾中迷失灵魂;人畜眨眼间被吸入魔窟化为白骨;沙漠中幻象纷繁引人赴死;峡谷里众多冒险者神秘死亡……对于这些神秘之地,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外星人的秘密基地,人类不得入内;有人说是死亡笼罩的所在,误入者必死无疑;也有人说是大自然的禁区,一旦踏入将会遭受灭顶之灾。死亡无法形容的恐怖;神秘不能诠释的离奇。这是地球上最后的秘密,我们称这些区域为——冒险家的禁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