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4500000006

第6章 昔日李陀今何在——对一种文学现象的非文学考察

读了李陀发表在1988年10月29日《文艺报》上的《昔日顽童今何在》,觉得他对近二年小说的竭力鼓吹和近二年小说批评的愤懑指责虽然不无一定道理,但使我想到的却是另一个题目——昔日李陀今何在?

我所谓的“昔日李陀”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大致有三个形象。一是1982年前后作为“四小风筝”之一的李陀,他和当时其它“三小风筝”(高行健、刘心武、冯骥才)一起,不仅倡导“现代小说”(他提出《“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而且身体力行,以《自由落体》、《七奶奶》、《余光》等一系列探索小说给中国文坛吹来一股“西风”,造成了一阵子小小的骚乱,可以说为1985年的小说革命埋下了伏笔,其荜路褴缕之功不可没。或者说也因此基本上奠定了李陀的先锋姿态和在新时期文学格局中的大体位置。二是1985年新潮小说和新潮批评遥相呼应浩然作势之中的李陀,此时他的小说创作已挂笔两年无新作问世,可他全力为新潮小说推波助澜,擂鼓助威,卓有成效地荐举过阿城、马原、莫言、刘索拉等新进作家,还兴致勃勃地参与过“寻根”文学的理论研讨等活动,转眼间似乎又给人们留下了新潮(亦可套用他自己的话叫“顽童”)批评家的印象。三是1987年中的李陀,这个时期他的形象稍稍复杂一些,我不得不多花些笔墨来加以追述。

由于诸多众所周知而又众说纷纭的原因,1987年的新潮小说(或者说新潮小说舆论)呈显急剧退潮之势。正当一部分批评家在研究新潮小说运动中逐渐变得冷静、苛刻,甚至即将由“捧派”“变脸”而成为“骂派”之际,李陀却对“有不少批评家在他们的批评文字中很郑重地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运动的缘起和特征”等现象发出疑问,认为“这些想法和说法都缺少根据,都不能反映文学发展的实际,反而容易造成很大的混乱”。(见《告别梦境》载《外国文学评论》87、4)也就是说,当一部分批评家准备对“现代主义运动”(虽然实际上有没有、有多少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现代主义运动”尚可置疑)进行全面反思和着手单篇作品批评时,李陀则干脆对整个“运动”(或潮流)的真实性表示不信任,从而进行抨击。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1987年秋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讲座)指责“伪现代派”们无病呻吟、矫情造作,甚至还激烈地宣称:这些现代派的作品我一篇也不看。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使文学界很多人(我差不多也属于这一“党”)“误解”“李陀变了,他又反起现代派了!”直至1988年初,李陀在第4期《北京文学》上撰文《也谈“伪现代派”及其批评》不得不以一个“声明”开头,“我过去和现在都不赞成中国人搞什么‘现代派’或‘现代主义’”,极力申辩是在“当现代派已经成了一种时髦,成了铺天盖地的‘一窝蜂’,并且有不少评论家在郑重地讨论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运动的缘起及其特征的时候,才对评论界用‘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来描述、评价当前的种种文学现象表示异议、对许多作家争当现代派表示不赞成。”还正色道:“这和‘反’现代派有什么关系!?”。

尽管李陀反复坚持“‘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我还是对近年中国文学中的现代小说、现代派小说、新潮小说、先锋、探索、试验小说种种称谓之间有什么明确界定和本质区别不甚了了(我认为这仅仅是称谓的不同罢了,面对的现象其实是共同的)。即使如此,我仍然可以尊重李陀的从来不“反”或压根不赞成中国人搞现代派的意见,也可以把他的诸多言论都看作和“反”现代派没有什么关系。但我认定有一条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1987年中的李陀对现代派小说也罢新潮小说也罢——的现状极不满意。换言之,第三种形象的李陀是对新潮小说持低调评价的李陀。

那么好了,有了以上的简单回溯,我们再将《昔日顽童今何在》的“文本”作为参照来读,就难免会油然而生地反诘一句;昔日李陀今又何在呢?

当然,这种反诘也许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其一,作为一个作家,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予以调整,停止一段创作或把兴趣与精力转移到理论方面,都是作家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过问;其二,作为一个批评家,也完全可以根据某一种文学现象或潮流的消涨起落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也许是更加成熟的发展变化的比如说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之类的评断,与别人也是没有多少相干的,但尽管如此,我想人们还是有理由要求李陀把对新潮小说重新褒扬说明得更加有理有据一些(事实上李陀也是1985年的“顽童”之一),而不要仅仅是居高临下地振臂一呼或断喝一声“好”或者“不好”,从而引起一片大哗,挑动一场“混战”,获得某种“效应”。

问题好像就出在这儿。

只要我们摊开《昔日顽童今何在》一文来仔细观瞧,就不难发现李陀对新潮小说的喝彩,不过就是在开列了一个长长的新进作家的名单之后便断言他们“是怎样剧烈地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甚至比1985年的变革“更为激烈”、“更为彻底”云云。至于具体改变了什么,又是怎么改变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又在哪里,统统语焉不详,究竟是李陀胸中不详呢,还是笔下不详?我宁愿信其前者。

如前所述,虽然说1985年的李陀差不多成了一个新潮批评家,但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似乎还在于他凭着敏锐的艺术直觉不断地推出新人,而不在于他在新潮小说理论建设方面有什么出色创造。因为今天看来,他在后一方面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文论。相反,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辑古钩沉中倒有一些不俗的见解。至少在我个人的记忆中,还依稀记得他评张洁的“现代儒生”一文中对儒文化的批判;序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对“营造意象”古典美学的弘扬;序贾平凹《商州》中对汉石刻艺术的研究等等。重提这些史实,我的意思是说,不管李陀主观上多么想参与新潮小说的批评运动和理论建设,可事实上却走了一条与当时更为年轻也更为纯粹的新潮批评家们(如黄子平、南帆、吴亮等人)完全不同的路子,甚至毋宁说正好相反,他走的是一条企图从古典美学传统中重铸当代小说美学的路子(当然,这两条路子本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至于此后两年多,当少数青年批评家逐渐沉静下来,开始运用成套的西方批评方法来解析新潮小说(并不像李陀说的那样,建设发展批评学完全以放弃对文学的关切作为代价。比如李劼对近年新潮小说的宏观研究和语义分析,就比较切实和有成效),进而艰难地推动新批评运动不断深化时,李陀就显得更隔了,或者说基本没有或者干脆说基本不能介入了。

这种主观愿望和客观效应相悖离的现象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究其原因,我想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李陀的艺术营养源在十年以前还主要来自两条渠道,一是西方十九世纪经典名著,“我带着一种狂喜的心情一部接一部地阅读十九世纪那些大师的作品,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梦境……一个出于对十九世纪的文学艺术的迷恋和向往而形成的梦。”二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世界上大约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使我减弱对这部(指《红楼梦》)伟大而奇异的作品的迷恋。”《红楼梦》如此,前文所述的汉画像砖,“营造意象”等古典艺术同样使李陀沉醉。这两个艺术营养源对一个作家数十年(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滋养与浸润,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了,凝定成为了一种恒固的审美场与艺术经验。尽管后来李陀认识到“我认为正确的选择是毫不犹疑地向十九世纪告别——准确地说,是向那种对十九世纪的迷恋情绪告别,向那种觉得十几世纪较之二十世纪对自己更为亲切、更为熟悉的幻觉告别,向一场做了多年的白日梦告别”(以上引文均引自《告别梦境》)并且孜孜矻矻地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卡夫卡读到本世纪末的克洛德·西蒙,但在潜意识中要真正“告别十九世纪”或者用“二十世纪”取代“十九世纪”并不容易(而我国新潮小说运动恰恰是在当代西方文学背景下展开的,新潮小说尤其是后新潮小说作家们的艺术营养源主要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这第一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李陀与新潮小说运动的第一层“隔”。

至于第二个方面就不仅仅是艺术范畴的了,而是包括整个的人生历程,和人生历程后面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等等大文化背景。在不同的大文化背景下经历的人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及至思维方式,使李陀不仅与西方现代艺术很难溶合(不是理智上的认同),与中国新潮小说作家也格格不入。——例如迷失、绝望、孤独、虚无和游戏人生以及反理性、反价值、反文化等心态情思,在更大程度上只属于刘索拉、徐星尤其是余华、玉朔、格非、苏童们。他们的这种心态情思固然有一部分来自西方现当代的哲学、文艺思潮,但更多的是生长于近年中国的复杂现实,发源于各自人生的生命体验。这第二方面的原因也就造成了李陀与新潮小说运动的第二层“隔”。

两个方面的合力,牵引了我在前面所勾勒的昔日李陀三种形象的演变:从1982年新潮小说的创作家→1985年为新潮小说摇旗呐喊的批评家→1987年对新潮小说犹疑不定的批评家。以至到了1988年发出《昔日顽童今何在》的空洞责问的时候,李陀差不多只剩下一副焦躁的而又有点束手无措的新潮小说运动的组织家的模样了。这样一条轨迹表明,几年过来,李陀离时下的新潮小说运动实际上是越来越远了。

这是一种值得研究需要正视的现象。

这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开放以来文学艺术急剧转型期中间出现的非正常“隔断”——不同年龄层次的作家之间的“隔断”。同时这又是一种“代沟”。“代沟”谁也不能跨越,“代沟”是人类的宿命。

这种宿命当然不只属于李陀。——比如在理论方面,有谢冕从当初为新诗潮摧枯拉朽式的鸣锣开遭到晚近对“后新诗潮”“疲惫的追踪”的蜕变(至少不如王干、于慈江们干得轻松自如);还有刘晓波对李泽厚的挑战,还有靳大成、陈燕谷的《刘再复现象批判》等等。又比如在创作方面,仅就探索小说而言,余华们有别于刘索拉们,和更早的王蒙一路相较,就愈发地大异其趣了(王蒙是聪明的,虽然“现代派”的“春之声”由他率先唱响,但他很快即意识到与青年新潮小说家们其骨子里的“文化精神”的差别,便不再与他们掺和,依然我行我素地走着自己“半新半旧”的路)。

指出这些,丝毫不意味着抹杀李陀们过往的成就(某些贡献还特别令人尊敬),也不意味着宣布他们今天已经“过时”。照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无新无旧的,更无越新越好的道理,艺术的更替决不像科技的发展那样日新月异,推陈出新。一种艺术经验的积累,艺术范式的发生、发展直至成熟,往往需要漫长的时光,需要漫长时光的筛选、淘汰和验证。当今中国小说正处于一种失衡运动中,究竟谁能生长得更好,也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比较鉴别。时下的新潮小说虽然又有“二度崛起”之势,但我也不赞成像李陀在《顽童》一文中那样以偏概全当作近年的小说主潮。我认为它也只不过是一种路数,而且是一种探索试验中的路数。我支持这种探索,并愿意热情地及时地肯定探索中的发展(可参见《1985~1987:新潮小说的“二度剥离”》)。但对这种小说总的前景,我不愿过分乐观。一年多以前我持这种看法,现在仍然坚持这种看法(可参见《说“冷”话“热”》)。我还认为介入不了“新潮”也没有什么不好,清醒地意识到介入不了而干脆不介入或者还更好。其它可走的路还很不少,譬如李陀自己倡导的借鉴民族文学传统和世界当代文学两结合的“现代小说”就不失为一种建设目标,而且还极可能是一条更有希望的路。关键是要踏踏实实去走,而不要把过高过大的希望寄托在发动或组织一场又一场的小说革命的运动上。如果每个人都找到自己,长其所长,走自己的路,那么就可望真正形成不止一种“新潮”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元化文学格局。

话说到这儿,我想也该郑重声明一句:我与李陀素来无怨无仇,和他打这一番笔墨官司也决不是和他个人有什么过不去,只是他使我注意到了以上现象。他的“昔日顽童今何在”的一声喝同,在我听来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从反面的意义提醒人们:李陀下一步的选择恐怕不应该是继续领导“新潮”,而是恰恰相反——告别“新潮”。

1989年元旦于北京魏公村

同类推荐
  • 开着坦克去唐朝

    开着坦克去唐朝

    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是通向成功的第一阶梯。有一些品质尤其重要,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事业成就的高低。长中的青少年要想在未来获得杰出成就,必先锤炼出优秀的品质! 希望本书能够为青少年塑造优秀品质、成就卓越人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花季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花季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点评,考注等,对青年人读书做学问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胡适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阐释;他的“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 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是当代微型小说之父刘国芳的精短小说合集,刘国芳和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微型小说发展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在中国,只要是读书的人,《花开的声音》在创作上昭示了一种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和微型小说文体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他对微开型小说这种文体的把握与运用已达驾轻就熟的程度,善于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神奇;注重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讲究构思的精巧,追求艺术的多样,写实的、寓言的、象征的、荒诞的,摇曳多姿,是一本让人百看不厌的精品小说。
  • 责任心·快乐也是一种责任

    责任心·快乐也是一种责任

    责任是人生中必须要承担的,因为人从生下来,就被赋予了各种责任。当你年少的时候学习和成长就是责任,当你长大以后拼搏和奋斗就是你的责任,当你拥有自己的孩子以后,抚育下一代就是你的责任。每一个人都要有责任心,这是人类不同于其它生物的条件之一。这是一本讲述责任感的书。
热门推荐
  • 男人,别对我说谎

    男人,别对我说谎

    男人都会觉得对不起旧情人,就算是旧情人先离开他,也会觉得是自己对她太坏才让她失望,但是很少有男人觉得对不起身边的女人。如果你是他身边予取予求的女人,他当然懒得花心思去想你的情感需求,这是恋爱中低级的姿态。懂点恋爱手段的女人都明白,对待男人要若即若离,才能激发他们的男性荷尔蒙,让他们产生占有欲,不顾一切去追你。
  • 富人富什么

    富人富什么

    富人何以能富裕?本书详尽地搜索了富人之所以富的凭借,而且极其形象化地用十个动词勾勒出了富人之所以富的凭借。凭借富人这些凭借的东西,你也可以成为富人。富人是凭什么富的呢?这正是本书力图要告诉给读者的。本书将富人之所以富的凭借尽可能地搜索详尽,而且极其形象化地用十个动词勾勒出了富人之所以富的凭借,希望能让读者朋友从中受益!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悉心呵护心灵健康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悉心呵护心灵健康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重生之又呆又悍的女汉纸

    重生之又呆又悍的女汉纸

    【碎碎念:还是一篇温馨的宠文…】果尔是个圆溜溜的萌妹子。研究生导师评价:这个同学,是这个浮华是世界里一个难得的实心眼的孩子!果尔自我介绍:大智若愚!就是这样一个外表软乎、内力有点小自恋的妹子有着“伟大”的梦想:一:民族团结!二:国家统一!!三:世界和平!!!四:顿顿有肉!!!!重生在五年后,果尔仍以此为方针,过着平淡但不平庸的小日子。在务实之风吹向大地后,果尔终在意识到此四项基本方针的遥远,于是脚踏实地地重新制备了八项基本原则。一:顿顿有肉,多吃菜!二:民族团结从家庭团结做起!!…N年以后:书房:某“冷男”对“面瘫儿”传授追女秘诀:相中了,那就拽着不放,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地把人给拨拉到身边时刻看着,距离产生美什么的——都是扯淡!
  • 丞相千金不为后

    丞相千金不为后

    本书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丞相之女戏东宫的故事。她是丞相府的嫡女,他是尊贵的二皇子,本来美满的爱情应该开花结果,却被当今太子一纸求婚圣旨,她被迫嫁入东宫。他位居东宫,权势滔天,却独独爱上那个总是违抗自己的女子,狂傲如他,又怎么会看着心爱之人嫁给自己的兄弟。精彩片段:“兮儿,小离那丫头该配出去了,你看有合适的人吗?”某人看到她和侍女关系亲密吃醋。“不急,她条件很高。”“在高的条件本太子也能满足!”“真的?”“嗯,说吧!”“有车有房,父母双亡,你那有合适的人选吗?”某女眼睛亮亮盯着某人,想赶走她的侍女,门都没有!窗户也不行!!“。。。。。。”良久,某男道:“算我认输”
  • 阵仙

    阵仙

    古籍有云,天下修士,剑仙第一。今日方利崛起,当改之,剑仙之上,尚有阵仙!两仪微尘大阵、九曲黄河大阵、诛仙剑阵……方利缓缓而行,一步一步揭开上古大阵的面纱。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