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起,原本臣服于明朝的建州女真酋长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随即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此后二十多年间,明金双方你攻我守,连年交战。特别是萨尔浒大战后,随着明军的节节败退,后金先后攻占了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锦州等明朝关外重镇,杨稿、杜松、刘铤、李如柏、熊廷弼、王化贞等明军将帅先后败亡。直到天启皇帝的老师、兵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亲自督师蓟辽,才暂时稳住局势。他一方面加固山海关防御,另一方面提拔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有才能的官将,使之修筑、坚守宁远城,终于在公元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依靠坚城巨炮击败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并直接导致这位“天命”大汗伤愤而终。随后,袁崇焕等人趁势收复锦州、松山、大凌河等辽西重镇,加筑各处城堡,逐步建立起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即山海关—宁远)。
后金方面自努尔哈赤败亡后,由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其母是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叶赫那拉氏。子以母贵,皇太极从小就深得努尔哈赤喜爱,被委以重任,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并称“四大贝勒”,协助努尔哈赤主持军国政务。天启六年在众人推举下,皇太极继承汗位,定年号为“天聪”。
即位之初,皇太极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外部,后金政权实际上处在明朝、蒙古诸部和朝鲜王国等三方势力的包围下。虽然自努尔哈赤起兵后对外作战胜多败少,但由于后金自身生产能力低下,维持战争主要依靠对外掠抢,自从宁远战败后,进攻受挫,后金军补给出现困难,处境十分危险。而在内部,由于努尔哈赤在位时建立的一套军事民主制的管理方式,军国政务由各贝勒、旗主会议决定,努尔哈赤在世时可以凭借其德高望重的君主兼家长的地位,力排众议,彰显个人权威。但努尔哈赤死后,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实际上是由众人推选出来的领袖,军国重务实际上仍由“四大贝勒”“四小贝勒”及众旗主会议决定。而 “四大贝勒”甚至共同“南面而坐”,俨然“多头政治”。这样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导致皇太极徒有“一汗虚名”。
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皇太极首先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分权势力,确立唯我独尊的君主集权。天聪四年,皇太极以弃守滦州、永平、迁安、遵化等关外四城的罪名,将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处以终身幽禁的惩罚。次年,他又借另一贝勒莽古尔泰同皇太极议事不和发生口角时“御前露刃”,革去其贝勒之衔,幽禁致死。而大贝勒代善虽德高望重,但在努尔哈赤生前因得罪父汗而失去继承汗位的资格,转而拥戴弟弟皇太极即位,为人处世也顾全大局,甘处皇太极之下。因此,到天聪六年,皇太极终于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改成自己面南独坐,取得了大汗的独尊地位。
另外,为加强中央集权,皇太极仿照明制,创立了六部、文馆——内三院、都察院等政权机构,并一改乃父努尔哈赤隔离、屠杀汉人的野蛮民族政策,转而大量吸纳、招抚汉族降人、降将为官,委以重任,极大地提高了后金政权的管理素质和综合国力。以山东等地叛逃的前明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渡海投奔后金为例,他们不光带来了数万精兵,还携有明朝最先进的红衣大炮等火器,为后金军更有效地攻城掠地创造条件。而三人除获得皇太极的热情接待外,还很快被封为“王”,史称“辽东三顺王”,他们在后来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决了内部问题后,皇太极仍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外用兵上。继第一次宁远之战的失败后,皇太极亲自统帅后金大军再一次将兵锋指向宁远。但同上一战一样,八旗劲旅在坚墙利炮的宁远城面前仍然占不到丝毫便宜,被迫偃旗息鼓。此后,明、金双方在辽西大、小凌河一线陷入拉锯战中。期间,皇太极虽曾数次取道内蒙古,从北部长城诸隘口破墙而入,包围京师,劫掠山东,给明朝带来了巨大创伤,但始终也无法从正面突破关宁防线,这也迫使后金始终不敢长驱直入。
面对辽西战线长期相持不下的局面,皇太极及时调整战略,对明朝提出“议和”稳住对方,同时伺机出兵征服了东面的朝鲜和西面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并进一步统一了黑龙江流域女真诸部,为全力与明朝争夺天下扫清了后顾之忧。
明崇祯九年(1636年)即后金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宣布即皇帝位,同时改国号“金”为“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并将女真族名改称“满洲”。正式摆出了与明朝争夺天下的架势。
作为进军中原的第一步,皇太极必须突破关宁防线的阻隔,而此战的关键则是必须先拿下宁远屏蔽——辽西重镇锦州城。于是,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明清之间又一场重大战役在辽西大地上爆发,这就是松锦之战。
此时驻守锦州的正是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早在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曾受命修葺大凌河城(今辽宁锦西县),不幸被皇太极的后金主力团团围困。朝廷调遣吴襄父子驰援的部队也被后金军击溃于途中。失去外援的大凌河守军很快断粮,在坚守数月突围无望的情况下,祖大寿被迫献城投降。皇太极得知死敌出降后非常高兴,大肆封赏了祖氏兄弟。而祖大寿则自告奋勇地为后金前往锦州劝降守军,结果当他进入锦州城后便不再与后金联络。恼羞成怒的皇太极并未失去理智,他一方面继续善待已投降的祖氏族人,另一方面则集中兵力,不断蚕食锦州周边地区。而明朝方面也许是顾虑到祖氏家族在辽东根深蒂固的关系,并未追究祖大寿失城的责任,仍令其以总兵之职镇守锦州。到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皇太极屯兵义州,终于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合围,这座辽西重镇危在旦夕。
对于清军围困锦州的军事行动,明朝方面不敢懈怠,为避免重蹈大凌河失陷的覆辙,崇祯帝急令新任蓟辽总督洪承畴“设计解围”。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自幼熟读经史,尤其喜读兵书,少负经世之才,24岁便高中进士,此后供职江西、浙江、陕西等地。他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真正崛起,是得之于其在西北围剿农民起义的成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