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法。第一,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在当前是个全新的课题,在国内学界涉及的并不多,而且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也相对不足,所以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主要依托邓小平理论的有关材料,这就无疑离不开而且必须看重三卷本《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二、三卷的论述当中,因此应该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对它的研究之中去。虽然邓小平在第一卷中所反映的是早期的思想,但是也包含丰富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因此也不可忽视。否则最终期、成熟期的结论就显得无根基和无来历,也缺乏历史感。第二,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一书共有600余条内容,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比《邓小平文选》更全面更系统地反映了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对《邓小平文选》的重要补充,所以本书也在许多地方引用了该书的内容。第三,在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出版发行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是一部记载邓小平在1975年至1997年这一时期的生平、思想和业绩的编年体着作。这部年谱以大量文献档案资料为依据,翔实准确地记述了邓小平自1975年至1997年的22年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他主持整顿工作、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和发挥的决策作用,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容及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反映了邓小平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品格风范。这部年谱再现了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的丰功伟绩,再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比较研究法。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既要将邓小平与毛泽东在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上进行比较,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作比较,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文明相比较,探讨和揭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又要将邓小平与中国历史上先进政治制度文明思想进行比较,揭示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并且针对中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指责与攻击,用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新发展来扞卫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制度文明,从而展现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先进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如果不进行比较就不能把握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通过比较研究不是贬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而是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和邓小平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是一脉相传的,是邓小平对他们的继承与发展和开拓与创新的表现。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法。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一定要把握作为政治家的邓小平所面对的历史情境,并揭示他与其前主导该国的政治家的区别,而不是无原则地将与其同时代的外国政治家作简单的对比。在把握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体系所面临的历史情势方面的同时,通过合理化的概括提炼出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观点,并在该论题涵盖的政治言论和事件进行全面的把握,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邓小平前后一贯而自成体系的在不同场合的言论和政策,来挖掘其内在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揭示出中国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规范,从而避免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作出一般化、片面化、教条化的肤浅的理解。
(二)研究的意义
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就是要从政治制度文明的角度来全面深入地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于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这种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因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研究表明,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总结、思考与探索,对中国政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和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的取得了卓越创新的成果,在很大意义上和相当程度上来说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所以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就是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思想提供核心的线索和养料,有助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有中国特色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应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系统的政治文明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于中国新时期新阶段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中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指南。
学术意义。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能够拓宽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力度,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作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中国时代和人民的根本要求。随着政治文明思想在中国的提出,中国学术界掀起了研究政治文明的新热点。主要成果有:郝永平、彭劲松、刘君栩《社会进步的政治维度——政治文明与社会进步》(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出版);刘学军《政治文明的文化视角——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戴木才《政治文明的正当性——政治伦理与政治文明》;苟欣文等《政治文明的法治根基——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何士青《政治文明的法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程竹汝等《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曹思源《政治文明ABC中国政治改革纲要》(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秦宣、王宗礼、吴玉宗等《邓小平政治文明思想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刘珏等《第三种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张子礼、房晓军合着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导论》(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但以上着作都很少涉及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研究。但是,把政治制度文明与邓小平理论联系起来的研究在学术界还很少涉及。所以通过对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研究,深入挖掘邓小平政治制度思想的魅力,以充实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就具有鲜明的学术意义。
实践意义。(1)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理性、自觉、有力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对于改革开放与发展实践尤其是中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实践、实现政治现代化,无疑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2)适应当前讲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培养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需要。学习、领会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是讲政治的需要,是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基本要求和最有效的途径。(3)为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中共十五大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几百名中央委员、几千名省部级干部负有特殊重要的责任,首先要带头学好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从各自工作的领域对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系统钻研和理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264页。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能为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有益的线索与指导,为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4)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是推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方式,是落实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5)研究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为我们推进邓小平理论研究具有普适性和广泛性的指导意义。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不但适用于治国安邦富国强兵,而且可以为治理每一个地区、单位、机关团体等提供有益的思想养料和思路启迪,从而完成各自的管理使命。
四、研究的创新点
本书在理论和学术性上做到以下几点创新:
选题的创新。把政治文明作为研究主题的论着在今天数量不少,但把邓小平的政治文明思想作为研究主题不多见,而把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作为研究的主题至今尚无人涉及。
视角的创新。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比较深入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研究深化和发展,但是从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角度去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剖析和挖掘,无论是小论文和书籍都是无先例的。
结构的创新。本书在结构上首先从政治文明解释入手引出政治制度文明的概念,然后从理论溯源、批判与借鉴、总体视角、指导思想、完善基本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规范政治行为和江泽民对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对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不仅从纵向而且从横向去进行分析,合理而又可行,虽然在理论深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能从不同的结构去探索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
观点的创新。本书在一定的意义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关于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特征、价值取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政治制度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手段、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