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茴香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我国福建、台湾、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秋、冬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又名大茴香、大料、五香八角、八月珠、舶上茴香、舶茴香、八角珠、八角香、八角大茴、八角、原油茴等。本品为星芒状聚合果,多由8个蓇葖果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蓇葖果长1~2厘米,宽0.3~0.5厘米,高0.6~1厘米。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
每个蓇葖果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红棕色或黄棕色,光亮,尖端有种脐。胚乳白色,富油性。气芳香,味辛、甜。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药食同源”经济树种。
八角茴香在我国普遍直接用于食品调香的佐料。八角茴香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健胃止呕、祛风镇咳等功效,主治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症。
古人对八角茴香有着大量的记载,《本草蒙筌》:“主肾劳疝气,小肠吊气挛疼,干、湿脚气,膀胱冷气肿痛。开胃止呕,下食,补命门不足。
(治)诸瘘,霍乱。”《医林纂要》:“润肾补肾,舒肝木,达阴郁,舒筋,下除脚气。”《品汇精要》:“主一切冷气及诸疝疗痛。”《本草正》:“除齿牙口疾,下气,解毒。”
可治中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
八角茴香为药食两用之品,但是在使用时也应注意,不可过量。八角茴香挥发油中含有黄樟素,有致癌作用;另外,八角茴香为热性食物,夏天不宜食用,阴虚内热者忌用,孕妇也要忌食。
【现代研究】
八角茴香中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茴香脑、茴香醚、茴香醛和茴香酮等。另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莽草酸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八角茴香中含有的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茴香烯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临床应用于肿瘤患者因化疗、放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茴香醚具雌激素样作用和较强致敏作用,临床常用于疝痛,睾丸偏坠,中寒呕吐,饮食不消,脘腹胀痛。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具有较强的镇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抗癌药物中间体。此外,八角茴香被证明是世界上对抗禽流感唯一良方“达菲”的原材料。八角茴香水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一些常见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临床用于祛痰、驱风、抗痉挛、治便秘、延长睡眠时间等作用,还有助于防治肠胃传染病、缓解饱胀和腹部痉挛等症。
【食物疗法】
八角茴香果实的外壳有着非常浓烈的芳香味,是我国使用历史悠久的一种香辛类的调味品。加上其自身健胃理气等作用,也常用于食疗及药膳。下面介绍数款八角茴香的食谱:
1.八角炒黑豆(《东方药膳》)将黑豆用水浸泡软后,用八角茴香及适量盐煮熟食或炒食。每日吃50~90克为宜。黑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脂肪及维生素,还含有黑色素原及烟酸。经常食用能促使黑色素原转变为黑色素。
2.八角焖狗肉(《东方药膳》)狗肉250克煮烂,加入适量八角茴香、小茴香、桂皮、陈皮、草果、生姜、盐、酱,油等调料同煮食。可治疗阳痿。
3.八角芝麻酥鸡(《家庭医学·新健康》)将经细盐搓过的母鸡装入一大盘内,将生姜末、八角茴香粉、葱、料酒、酱油抹于鸡身,上笼蒸八成熟,去掉已用过的姜丝等,将鸡压成饼状,周身涂满鸡蛋面糊,在肉面上洒芝麻,轻按。1升花生油下锅,旺火烧至八成热,将鸡慢慢送入油锅内,改用文火,将鸡炸成金黄时捞出。可提高孕妇食欲,缓解孕妇便秘症状,改善皮肤的不良情况,使皮肤滋润富有光泽。
4.八核桃仁粉(《养生月刊》)核桃一个砸开取仁,配以八角茴香一枚捣碎,饭前共咀嚼烂如泥吞下,每日3次。
乳癖轻者连用一月可愈,重者即能减轻症状。
刀豆
本品为豆科植物刀豆的种子。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栽培。又名挟剑豆、刀豆子、大戈豆、大刀豆、刀鞘豆、刀凤豆、刀巴豆、马刀豆、刀培豆等。本品种子扁卵形或扁肾形,长2~3.5厘米,宽1~2厘米,厚0.5~1.5厘米。
表面淡红色、红紫色或黄褐色,少数类白色或紫黑色,略有光泽,微皱缩,边缘具灰褐色种脐,长约为种子的3/4,宽约2毫米,其上有类白色膜片状珠柄残余,近种脐的一端有凹点状珠孔,另一端有深色的合点,合点与种脐间有隆起的种脊。
质硬,难破碎。种皮革质,内表面棕绿色,平滑,子叶黄白色。
气微,味淡,嚼之具豆腥气。嫩荚食用鲜美可口,清香淡雅,可炒食,煮汤,腌渍等。成熟的种子可作为民间良药。
刀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据古代典籍记载,刀豆是我国原生蔬菜之一。早在唐代,民间就有栽培。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所着的《酉阳杂俎》一书中写道:“乐浪有挟剑,荚生横斜,如挟剑,即此豆也。”到了明代,刀豆得到了广泛的栽培,已是人们常吃的佳蔬。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刀豆“嫩时食,酱食、蜜煎皆佳;老败收子,子大如拇指头,淡红色,同猪肉、鸡肉煮食尤美”。
中医认为,刀豆对于气滞呃逆、小儿疝气、慢性腰肌劳损等有良好功效。刀豆根可应用于风湿性腰疼、跌打损伤;刀豆荚可应用于虚寒呃逆和颈部淋巴结核(鼠创)及小儿疝气;刀豆壳具有和中下气、散淤活血之功效,对于虚寒呃逆等症有一定疗效。
刀豆虽然好,但因其性温,故《四川中药志》曰:胃热盛者慎服。
【现代研究】
刀豆种子含蛋白质28.75%,淀粉37.2%,可溶性糖7.50%,类脂物1.36%,纤维6.10%。还含有刀豆氨酸,刀豆四胺,γ-胍氧基丙胺,氨丙基刀豆四胺和氨丁基刀豆四胺。
刀豆中的刀豆毒素可引起雌性大鼠血浆内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水平突然升高,黄体酮水平无变化,催乳素则降低。刀豆球蛋白A是一种植物血凝素,具有强烈的促有丝分裂作用;能较好地促淋巴细胞转化;能沉淀肝糖原;凝集羊、马、狗、兔、猪、大鼠、小鼠、豚鼠等动物及人红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
老刀豆入药,煎汤或烧灰服,每次9~30克,能有效地治疗功能性呃逆,也能改善部分晚期患者和肿瘤引起的呃逆。临床上还用于治疗脘腹冷痛、肾虚腰痛和孕妇腰痛等症。
【食物疗法】
刀豆嫩时煮菜,制酱菜,味鲜美而有温补作用,脾胃虚弱者尤宜常吃。下面介绍数款刀豆食谱:
1.刀豆子汤(《药在食中-食物药用大众宝典》)取生刀豆子适量,加水煎汤。常服,适用于食积,腹胀,嗳气和肝性昏迷(尿酶素),能抗癌。
2.刀豆子末(《医级》)取刀豆子老而绽开者若干,研末。
每服6~9克,开水送下。适用于气滞呃逆,膈闷不透。
3.刀豆子猪肝(《重庆草药》)取刀豆子2粒,猪腰子1个,刀豆叶若干。将2粒刀豆子包于腰子内,外裹叶,烤熟。
佐餐食用,适用于肾虚腰痛。
4.刀豆甘草冰糖(《江西中西药》)取刀豆子10粒,甘草3克,冰糖适量。将刀豆子打碎,加甘草、冰糖、水煎服。
频服,适用于百日咳。
5.刀豆子粉(《湖南药物志》)取刀豆子50克研粉。每次5克,开水送下。适用于小儿疝气。
6.蒸刀豆子(《药在食中-食物药用大众宝典》)取刀豆子100克,白糖适量。将刀豆子上笼蒸熟。加糖食用。
适用于久痢。
7.刀豆生姜水(《蔬菜食疗养生法》)取刀豆30克,生姜3片,红糖适量。将刀豆、生姜洗净,加水300毫升,煮约10分钟,去渣取汤汁再加红糖调匀即成。每日2~3次,服饮汤汁。适用于虚寒性呕吐、呃逆等症。
小茴香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原产于欧洲,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又名香丝菜。
本品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4~8毫米,直径1.5~2.5毫米。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两端略尖,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柄。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有特异香气,味微甜,辛。因其性平,故长久以来被用作东方烹调的传统调味品,并为医家常用之中药。
《本草纲目》上记载:“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胃,食料宜之。”《得配本草》上亦称小茴香“辛,平。入足少阴经。运脾开胃,理气消食。治霍乱呕逆,腹冷气胀,闪挫腰疼。”据传,清朝末年,俄罗斯富商哈米伊洛夫乘船游览杭州西湖,正当他尽情欣赏秀丽风光之时,突然疝气发作,痛得他捧腹大叫。
就在随行的俄罗斯医生束手无策的时候,船夫向他推荐了一位老中医。老中医用小茴香一两研成粗粉让他用二两浙江绍兴黄酒送服,过了二十分钟他的疝痛居然奇迹般的好了,此事也一时被传为佳话。自古以来对小茴香的研究均证明老中医用该方治疗疝气并不是什么奇迹与巧合,古代诸多医书上均记载小茴香具有散寒止痛、和胃理气的功效,现代药理学也从实验的角度论证了这一点。
但是俗话说过犹不及,小茴香虽好但是也并非人人适宜,《本草汇言》载曰: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本草述》:若小肠、膀胱并胃腑之证患淤热者,投之反增其疾也;《得配本草》: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因此,阴虚火旺者是禁服小茴香的。
【现代研究】
小茴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和挥发油如茴香脑、小茴香酮、茴香醛等。其香气主要来自茴香脑、茴香醛等香味物质。此外,尚有维生素A样物质,淀粉、糖类及黏液质等。
小茴香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起到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同时能促进肠蠕动,缓解痉挛,减少疼痛。还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小茴香挥发油对豚鼠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部分肝摘除大鼠有肝组织再生能力。此外小茴香具有性激素样作用,而茴香油则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临床上,小茴香为治疗寒疝的要药。此外还可治疗脘腹冷痛、气逆呕吐、肾虚腰痛以及女子经行少腹冷痛等病症。
【食物疗法】
作为一种常见的食物,小茴香的嫩叶可作蔬菜,果实可作香料,多用于酒类和糖果之中,或加入鱼,肉,酱等中,可以去腥臭,增香气,还可以诱发人的食欲。研为粉则用于制作五香粉或调入面食。茴香精油有良好的防腐作用,用于食品腌渍,炒茴香叶有驱风、顺气、止痛的功效。下面介绍数款小茴香食谱:
1.小茴香粥(《寿世青编》)取小茴香10~15克,粳米50~100克。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入粳米煮为稀粥,或用小茴香3~5克研为细末,调入粥中。每日2次,趁热服,3~5日为1疗程。具有行气止痛,健脾开胃,通乳之功效。
适用于小肠疝气,脘腹胀气,睾丸肿胀偏坠,胃寒呕吐,食欲减退,乳汁缺乏等病症。
2.茴香生姜陈皮粥(《中草药大全》)小茴香5克,生姜3片,陈皮3克,粳米50克。将小茴香、干姜、陈皮共入锅中,水煎去渣取汁,再同粳米煮粥即成。每日1剂,分次服食。功用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腹寒性疼痛等症。
3.茴香麻雀粥(《茶酒粥汤果蔬治百病》)麻雀2只,小茴香5克,肉桂3克,大米100克,姜、葱、盐适量。
先将小茴香肉桂煎汁,去渣,再将麻雀去毛及内脏,洗净切碎,炒熟,然后一并与淘净大米煮成粥,加入盐和姜葱等调味品。每日空腹食。能温补下元,散寒理气。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4.茴香猪脬骨脂汤(《般若导航网》)猪脬1只,小茴香3克,补骨脂5克。将猪脬洗净切小块,备用。小茴香、补骨脂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煎汁去渣。将药汁、猪脬共入锅中,加水适量,共炖熟即成。隔日1剂,连用3~5剂为一疗程。功用温补肾阳,固涩缩尿。适用于下元虚寒型小儿遗尿症。
山楂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野山楂或山楂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浙江、安徽、江苏、河南、湖北、贵州、广东及东北等地,秋末冬初采收。又名红果、山里红、赤瓜实等。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厘米,厚0.2~0.4厘米。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它既是中药,又是水果,生熟食均可,古今被视为养生食疗之佳品。
《本草纲目》记载:“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山楂:“醒脾气,消肉食,破淤血,散结消胀,解酒化痰,除疳积,止泻痢。”自古以来,医家认为山楂功擅助脾健胃,促进消化,为消油腻食积滞之要药;也用于产后淤阻腹痛、恶露不尽,以及疝气偏坠胀痛等。《本草纲目》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李时珍邻居家小孩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一次偶然跑到树下摘果吃,吃了很多,回家后吐出很多痰水,此后小孩的病竟然痊愈了。
因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山楂“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他又说,民间常有煮老鸡,肉硬,放入山楂数颗鸡肉易烂,则山楂“消肉积之功,由此可推矣”。临床常以生山楂用于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脂症的治疗,山楂用于养生食疗、保健益寿,常单用加糖或与当归、川芎、益母草等中药同用亦可,效果显着。
山楂虽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也应该科学食用。
孕妇要少吃山楂。山楂可加速子宫收缩,可导致早产;儿童正处于牙齿更替时期,长时间贪食山楂或山楂片、山楂糕点,对牙齿生长不利;脾胃虚弱者少吃山楂,山楂助消化是通过“破气”去消积滞,食之过多,会伤人中气。
【现代研究】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最新测定显示,山楂中:一是含有大量维生素。以百克果肉计,维生素C的含量在水果中仅低于鲜枣和猕猴桃;维生素E的含量居水果之冠;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蔷薇科水果中名列前茅。维生素C、E及胡萝卜素都是抗氧化剂,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因此常吃山楂能防老、美容、防癌和防治动脉硬化。
二是富含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以百克果肉计,其钙的含量在水果中仅低于小叶橘和柠檬。钙元素对维护人体神经、肌肉、骨骼、心血管的生理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吃山楂有利于稳定、调节血压。三是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果胶。
膳食纤维是肠道“清道夫”,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废物排泄。果胶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糖、预防胆结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