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忘掉沉没成本,更好的总在前方 (1)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
“既然已经买了,就凑合用吧”:别让“沉没成本”成为执迷不悟的理由
不仅买东西如此,不少人还将整个人生陷入在沉没成本谬误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毫无任何音乐细胞的人坚持好死赖活的要把钢琴学下去,只因为曾经买下耗资不菲的钢琴,并且已经花不少钱报了钢琴班;两个性格越来越不合的情侣早就没有了爱和甜蜜,勉强在一起只因为已经在一起这么久了,为对方已经付出了那么多,怎么也耗到结婚吧……
以下问题看看你会怎样回答:
单位发给员工每人一张免费音乐会门票,位置在前排中间,价值300元。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开音乐会的那天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雪,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导致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暂停使用,但是音乐会照常进行。你如果要去,只能冒着寒风步行半个小时去音乐厅。请问你会不会去听这场音乐会?
去 不去
如果这张票不是单位发的,而是你自己花300元钱去买的呢?你又会不会去听音乐会呢?
去 不去
很多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不愿出门,音乐会门票浪费就算了,想想自己的损失也“不大”;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就感觉非常舍不得,宁愿冒着寒风和交通不便,也要坚持去听音乐会。为什么看似相同的问题,却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呢?
大多数人的直觉认为,单位发下来的票是“意外的收获”,不需要自己掏腰包,浪费了也不会太心疼;可是自己辛辛苦苦又排队又花钱去买的票,是付出了一笔不小的“成本”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自己买票和单位发票两种情况下会作出不同的决策。不过,我们还不免想问是,为什么人们在自己花钱买票以后,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听音乐会。
这种现象在行为决策理论中被称为沉没成本谬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将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因此引发的成本,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虽然这些投入已经是不能收回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从理性的角度说是不应该影响我们决策的,因为不管你是不是去听音乐会,你的钱已经花出去了。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你应该仅仅考虑将来要发生的成本(比如需要忍受的狂风暴雨)和收益(听音乐会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不管是去还是不去,钱都已经花了,它是个确定的常数,不应该影响我们其后的决策。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却很难做到如此理性与释然。不仅是看音乐会,很多时候我们都沦陷在沉没成本谬误的泥潭里:
有一位先生,总是带着一条颜色很不和谐的领带。当他的朋友终于忍不住告诉他这条领带并不适合他时,他竟然回答说:“哎,其实我也觉得这条领带不是很适合我,可是没有办法啦,花了五百多块钱买的,总不能就扔在抽屉里睡大觉吧?那不是白白浪费了?”
这种情况再普遍不过了,人们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除了产品本身能给你带来的效用以外,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促销,甚至有时候人们买某些东西仅仅是因为已经逛了一整天街还没有买东西而导致的。
不仅买东西如此,不少人还将整个人生陷入在沉没成本谬误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毫无任何音乐细胞的人坚持好死赖活的要把钢琴学下去,只因为曾经买下耗资不菲的钢琴,并且已经花不少钱报了钢琴班;两个性格越来越不合的情侣早就没有了爱和甜蜜,勉强在一起只因为已经在一起这么久了,为对方已经付出了那么多,怎么也耗到结婚吧……
行为科学的许多研究表明,正常人往往是亚理性的。我们所说的“既然买了领带,就戴上吧”,“既然买了票,就去听音乐会吧”,实际上都是想通过这种“把事情进行下去”的方式来挽回沉没成本。
请你扪心自问,你花钱买领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领带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还有什么回报可言吗?
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我们真正的回报并不是戴上领带或者去听音乐会,终极的回报是自己开心。戴不喜欢的领带或者冒着暴风雪去听音乐会给你带来的是负效用,那么你不仅没有“挽回”曾经沉没的成本,反而招致更大的浪费——不好看的领带让自己觉得别扭,或是一路寒风引发几天感冒。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你戴买来的领带或者去听音乐会,只是从经济学的理性建议,不要因为存在沉没成本而影响了你的理性决策。你仅仅需要考虑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至于以前和这件事情相关的成本你是不应该考虑在内的。
希尔曼身高不足1.55米,体重62公斤。她唯一一次去美容院的时候,美容师说希尔曼的体重对她来说是一个难解的数学方程。然而希尔曼却还是做着“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美梦,渴望有一天落成落落大方的漂亮女孩。
舞会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总是意味着一个美妙而光彩夺目的场合。希尔曼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跳舞时的悲伤心情。那时假钻石耳环非常时髦,当时她为准备那个盛大的舞会,练跳舞的时候老是戴着它,以致她疼痛难忍而不得不在耳朵上贴了膏药。也许由于这膏药,舞会上没有人和希尔曼跳舞——不管是什么原因,希尔曼在那里坐了整整3小时45分钟。
终于有一天,希尔曼发现,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自己的相貌,无论她学跳舞也好,戴假钻石也好,她始终不能像那些社交女孩一样左右逢源朋友成群。希尔曼意识到自己整整数年光阴就像是花在一个无意义的赛跑上了,所有努力只是徒劳无功。从此,希尔曼不再在这条路上执迷不悟,而是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读书,思考,写作。因为她的智慧和内涵,学识广博的希尔曼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你还像曾经的希尔曼一样,因为自己曾经呕心沥血的付出而执迷不悟吗?她已经改变了,那么你呢?
覆水难收,哀之无益:不让坏心情成为二次沉没成本
可惜大多数人却没有这样的理性,对于失去的东西自怨自艾患得患失,陷入“覆水难收”的遗憾中不能自拔。
有个意大利人到美国旅游,住在华盛顿的一家大饭店里。当他准备就寝时,突然发现装着护照和现金的皮包不翼而飞,他立刻下楼告诉了饭店的经理。
“我们会尽力寻找。”经理说。
第二天早上,皮包仍然不见踪影。他只身在异乡,手足无措。
打电话向朋友求援?到大使馆补办遗失护照?苦坐在警察局等待消息?他脑子里闪过一个又一个念头,急得团团转。
冷静下来,他告诉自己:“我要多看看华盛顿。毕竟,我今天晚上就得飞芝加哥,到芝加哥后还有很多时间处理钱和护照的问题。如果我现在不畅游华盛顿,将来就没有机会了。我可以徒步在这个城市作一次短暂的旅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丢掉皮包的不愉快上。”
于是他开始徒步旅游,爬上华盛顿纪念碑,参观白宫和博物馆。虽然许多想看的地方他没有看到,但所到之处,他都尽情畅游一番。
对于这个意大利人来说,在华盛顿弄丢的护照和现金已经是他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好在他能够冷静下来,东西丢失已成事实,再以糟糕的心情去面对,无法挽回的事情仍然于事无补,反而把坏心情又作为二次沉没成本投入到原本只是丢钱包这件小事中了。
可惜大多数人却没有这样的理性,对于失去的东西自怨自艾患得患失,陷入“覆水难收”的遗憾中不能自拔。因此,古时候那个“覆水难收”的典故成了人们患得患失的当头棒喝:
西汉时期有个读书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几年时间过去了,他的妻子实在受不了贫寒的生活,终于决定离开他而嫁给了一个家境殷实的人。
几年后,朱买臣出人头地,做了太守。当他衣锦还乡时,他的前妻挤在街道两旁的人群中,看到朱买臣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煞是威风。她不禁为以前离开朱买臣而自责,主动上前要求和朱买臣复婚。朱买臣叫随从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对前妻说:“泼出去的水,是再也收不回来了。”
后来,“覆水难收”便比喻一切都已成为定局,不能更改。用经济学的话说,其实就是沉没成本。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应当懂得避免 “覆水难收”的沉没成本做出无意义的二次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