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媒体和中国消费者对于低价国产货车的看法都倾向于不接受。尽管国产产品的降价已经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质优价廉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在人们心中还是一个疑问。尤其是吉利来自于浙江台州,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浙江货的价廉和质次是连在一块儿的,更何况是汽车。这件大宗消费品不仅要花很多钱买,更重要的是它是需要保养和上路的。安全,是消费者对汽车的第一要求。
尽管如此,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依然再次打响,夏利和吉利更是争夺得不可开交。最后吉利降到2.99万元,创下了中国汽车历史上的价格最低纪录。2.99万的豪情属于“疯狂”的李书福。在吉利需要奠定企业基础的时候,李书福正是凭借着这个最低价,维持着自己在中国汽车业的地位。
“低价=吉利=李书福”,李书福凭借着这一定位,亲近了中国平民这个巨大的消费群体。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样一个价格意味着吉利在这个车型上的经营是亏损的,但是这对于疯狂地痴迷于汽车行业,致力于建立一个中国自有品牌和自有技术体系的李书福来说,有的是投资者看好他和他的吉利汽车的未来。“谁占有中国市场,谁就拥有未来。”汽车“疯子”李书福可以疯狂,是因为他站在一个拥有未来的国家里,这个国家以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它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使李书福有时间与空间去实现进军汽车这一产业的梦想。
但是李书福的时间不多了,跨国巨头们凭借着巨大的资本和优秀的技术已经进入这一市场。李书福必须在数年之内完成资本、技术、品牌、人才、产能等所有一个中国的汽车公司所必需的要素。所以他必须“疯狂”。
对于浙江人所熟悉的打火机来说,低价销售算不得什么困难,但是汽车低价销售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低价策略算不得稀奇,但是对于初创时期一穷二白的李书福来说,真的是需要“疯子”精神来支撑。低价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敢为人先的策略。
人才培养:二十年,二十强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造汽车的李书福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早在1993年他为了建设自己的人才储备,从北大、人大等名牌学府招了86名毕业生,因为吉利当时要求他们从基层做起,直接到第一线参与生产,于是他们先后都离开了。毕业生说自己是来当将军的,不是来当士兵的。吉利创业者之一、后来的吉利大学校长罗晓明回忆说,他告诉毕业生,做不了好士兵就永远没有可能当将军,但他们还是离开了。
李书福确实非常需要人才。造汽车,哪怕是一线员工,也要经过培训和教育,至少得能看懂工程师的设计图纸。可是台州地处偏僻,技术人才根本不愿意前往。虽然企业很多,但大多是家庭或者家族企业,很多年轻人根本接受不了这样的管理方式。于是从1997年开始,李书福决定自己培养人才,他后来说,浙江制造产业发展最大的劣势在于该省连一个培训高级技师的学校都没有,而汽车工业是最需要技师的。
1997年,李书福曾与当时的副总裁罗晓明有过一次长谈。李书福对罗晓明分析说,中国教育不可能永远靠国家包下来,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造成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市场经济的发展,则会形成教育投资的多元化,这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中国将来也一定会这样走。
其实,李书福办大学还有另一层更直接的原因。随着吉利集团产业的快速扩张,人才紧缺已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李书福还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急缺的中高级人才又难以觅到合适的人选。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民办教育被推到舞台上。早有准备的李书福组成了一个“教育考察团”,哈佛、MIT、斯坦福等世界名校考察。还调查了世界上近百家长盛不衰的公司,发现无一例外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学院或技校。回头再看中国的企业,虽然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却也多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许多企业眼见得发展十分迅速,但更多的是昙花一现。究其根本原因,问题还出在人才上。
李书福决定吉利集团自己投资办大学,这所大学除了给本集团输送人才外,还将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李书福的性格就是“看准了就干”。就这样,罗晓明带着李书福拨给的3000万元资金,在吉利集团划拨的271亩土地上开始创办吉利集团自己的大学。
中科院院士闻邦椿先生被吉利的办学热情所感召,也为民办大学的大好前景所吸引,欣然应邀担任这所特殊高校的院长;院士蒋民华则被聘为学院顾问。如今,这所民办高校已成为培养高级技师的摇篮。
2000年,应北京市教委的盛情邀请,李书福又派罗晓明到北京创办第二所吉利大学。 “汽车疯子” 李书福在办学上同样是个“疯子”,当时他和罗晓明约定为“二十年,二十强”,他要在二十年内把吉利大学的水平提升到中国大学二十强之内。
罗晓明接受采访时说,在两所学校的创办过程中,李书福出手极其大方。尤其是在北京吉利大学的建设中,吉利集团已经投入了数亿元巨资。如今,两所吉利大学都已初具规模。在校区内,多幢教学楼和行政楼巍然耸立,图书馆、实验楼等错落有序;在实验楼区域,人们会看到CAD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室、理化实验室、钳工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金工实验室、摩托车实验室、汽车实验室等十几个实验室;目前图书馆藏书已达40万册,各类报刊、杂志数也达百种。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而李书福和罗晓明对“大学”却有自己的解释:“大学者,大师 + 大楼 + 大思想也。”除了硬件设施投入巨大,在师资力量上,吉利大学有专职教职员5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副教授300余人,他们大部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吉利大学还聘请了包括原世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格鲁特博士在内的15个国家的18位著名学者、教授为客座教授,又从各地聘请了上百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
在吉利大学的设施中,4000多平方米“吉利武术馆”值得一提。北京申奥成功后,在全国一片欢腾中,李书福和罗晓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申奥成功了,武术有可能进奥运会,吉利大学也可以建一个武术馆供国家使用。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北京市体育局的支持。2003年11月,全国第一个专业性武术学院由吉利大学创建并获得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第二年秋季即开始招生。
李书福表示,如果2008年武术进入奥运会,会极大地弘扬这一国粹。吉利大学建立武术学院,既可以培养人才,又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倡导武术精神和民族精神。李书福和罗晓明还进一步构想:筹资2亿元,建一个国际标准的武术馆,供奥运会比赛使用。
在人才培养上,李书福认为,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吉利大学就培养这样的人才。为此,吉利大学提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的十六字全新教育理念。罗晓明对这一理念的诠释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扎实基本功,综合素质好,创新意识强,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在一次高校校长论坛上,罗晓明就十六字办学理念作了详尽的诠释。与会的校长和教育专家对此给予了肯定。专家表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新问题,吉利大学的十六字办学理念正是这一难题的解法。在创办吉利大学的过程中,李书福和罗晓明接待了多家外国大学的来宾。他们逐渐达成的共识是,吉利大学要实现“二十年,二十强”的目标,必须尽快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共享一流大学的资源,加速进入一流大学的行列,为吉利大学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出国留学机会。
当年李书福率队赴哈佛大学考察时,曾对罗晓明说,吉利也要办中国的哈佛大学。如今,李书福和吉利人的“哈佛梦”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这个痴狂于汽车的“疯子”当年为了打下产业基础培养人才而顺手栽下的一棵教育树,却“无心插柳柳成荫”般的枝繁叶茂桃李天下了。
“二十年,二十强”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也许在未来它还可以解释吉利大学成为二十强的原因。李书福的多元化策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看准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大好前景,看准了吉利办大学的绝佳机遇。所以,他又一次成功了。
经商也是一种豪赌
从2000年开始,李书福为卖汽车而多次走到媒体面前。他每一次的登场,都体现了“汽车疯子”的本色,不让观众看得心惊肉跳大呼过瘾他是不会罢休的。这无疑会让他本人和吉利广为人知,不光知道他和吉利的名气,还知道了他的“疯子性格”。
2001年5月25日,新华社有这样的一篇报道:昨天结束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安全会上,一辆国产经济型吉利轿车成功地进行了碰撞演示,而在两天前会议开幕时,一辆奔驰500也作了同样的演示。
碰撞实验是国际检验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测试,其有通行的测试标准。两次碰撞都是在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进行的,奔驰碰撞成功人们并不意外;而国产经济型轿车能否在碰撞中达标,不少人捏一把汗。会议选定演示用的国产车吉利6370轿车昨天以40公里的时速迎面冲向一堵水泥墙,随着“砰”的一声闷响,吉利轿车前风挡玻璃局部震裂,气囊打开,车门开启自如,乘客假人完好无损,实验室里响起一片掌声。专家称,奔驰轿车在世界上以优异的安全性能著称,国产家车能在同样测试标准下同台碰撞,而且取得如此成绩,非常可喜,说明国产轿车的安全性能正与国际接轨。
报道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测试的结果和结论,碰撞的过程我们无需多去考究。二者一辆是世界上最老闻名遐迩的奔驰轿车,一辆是名不见经传的吉利轿车,两者成立的时间,整整相差100年。这是一场还没开始吉利就已经胜利的比赛。“吉利与奔驰同台碰撞”,这样的新闻消息制造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这是李书福为造车疯狂的另一种形式,他无需顾虑,因为中国有句老话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可以解释李书福和他的吉利美日轿车敢于和奔驰碰硬的原因,吉利从此留下了敢于和世界第一汽车品牌叫板的美名。
比这更刺激的,是他和已故明星柯受良当年联袂演出的飞越布达拉宫的壮举。
2002年10月1日中午11时,一道黄色的闪电从世界屋脊上的圣地布达拉宫前划过,然后以优美的弧线降落在离起跳台30多米外的地面,完成了一次令世人瞩目的大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