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等待已久的一刻,过程与人们的想象类似,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人们普遍为吉利汽车飞越布达拉宫广场作了非常相似的设想,设想中的“飞布”应该是一次特技表演,应该从起跳台跃起,在软性物体上降落,虽有刺激,但无惊险。谁也没有想到,成功飞越过长城、黄河的“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居然直接将车的落点指向了地面,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为国产吉利汽车的质量作最有力的鉴证!而人们一致以为用来对飞车起保护作用的那堆纸箱,竟是用来保护现场观众的缓冲物。
飞越的彩虹刚刚划过,吉利集团首席执行官徐刚办公室的电话就响个不停,询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们吉利是怎么了,让自己的汽车和地球对抗?”人们普遍怀疑,要么是柯受良失手,要么是吉利人发疯。
而徐刚的回答和平时一样平和儒雅:这叫硬着陆!
看来,所谓的“飞布”并不是简单的一次汽车特技表演,而是经过特意安排的汽车质量检验。
此时,最得意的人正在前往加德满都的旅程中,这个在整个飞越活动中从未露面的人,就是吉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李书福。此时的李书福,已经接到了来自拉萨的电话,硬碰硬的对抗后,人OK,车OK。李书福之所以得意,是因为他一手导演了这场世人震惊的大戏,拿李书福的话说,如果连人带车落在了纸箱堆里,那不就像一幕普普通通的没有悬念的电影?
李书福,也只有这个“汽车狂人”才能这么镇静地构思出这样的情节,抖落出这么大个悬念!
当柯受良从几乎无损的吉利汽车中走出来时,人们又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失算”:他不仅不是躺在血泊里被抬出汽车的,甚至在取下头盔后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抱怨自己的脖子有点酸,仿佛很舒服的感觉。
人们被李书福弄糊涂了,也算是服了柯受良。一个不要命的“导演”,一个不怕死的“演员”,竟然选择了在世界屋脊上演惊心动魄的“生死之碰”。当飞车“疯子”碰上汽车“疯子”,必定会碰出照耀世界的火花,至少在中国的大地上,他们都做到了。
不光是在国内制造爆炸性事件来吸引公众的眼球,李书福还将手伸向国际市场,在世界级的汽车巨头身上打主意。
2003年2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指控浙江吉利汽车集团的美日汽车商标抄袭丰田汽车商标,已构成了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而吉利在宣传美日汽车时,也使用了“丰田”、“TOYOTA”商标,并用了“美日汽车、丰田动力”、“丰田8A发动机”等宣传语,误导了消费者。丰田认为,每一辆美日汽车中都包含有丰田注册商标的一份商业价值,丰田按每辆美日汽车索赔1%的利润计算,要求吉利为销售的两万多辆美日车共赔偿1392万元,并支付丰田为制止侵权支出的15万元费用。
丰田与吉利打官司,实际是无奈之举。丰田是全球汽车界排名第三的大企业,吉利却起步最晚,以大斗小,感情上丰田就先输一着;而且美日商标是吉利在1996年注册完成的,图形标志是2001年补充注册的。从外形看虽然相似,但事后李书福介绍二者在释义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弱者与强者的搏斗,社会公众自然同情和支持前者。因为当时这则官司已经引起了媒体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民族汽车与外国汽车的争斗。2003年2月,李书福主动联合丰田案的第二被告、吉利在北京的两家经销商,共同约见媒体,并向全国300多家媒体通报这起官司。李书福在见面会上表示:吉利美日的标志确实与丰田的标志很像,但是标志之间的相似并不止于丰田和吉利之间,韩国现代和丰田的标志也很像。他还指出丰田利用吉利不敢打商标官司的心理,根本理由是中国厂商往往害怕巨大官司费用。
李书福进而认为,在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对于跨国汽车集团已经越来越重要,他们意识到,要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这块“蛋糕”,将自己的品牌在中国扎根,就必须逐步消除中国民族企业未来与之竞争的可能性,因此,国外某些汽车厂商总是千方百计地想遏制中国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吉利不会就此屈服。
如此一来,舆论的声音自然倒向了李书福和他的吉利。后来的事实是:对于丰田指出吉利美日商标中有模仿丰田的部分,吉利进行了改进。而丰田要求吉利赔偿近14万元的请求法院则不予支持。
豪赌汽车的李书福,用他的全部身家,在赌一个民族品牌的崛起。他的种种营销秀的行为,颇像搜狐掌门人张朝阳所说的:“我之所以频频露面,完全是因为搜狐没有足够的资本来做广告。”他炒作也好,作秀也罢,这都是最强最有说服力的宣传策略。这个来自农村的企业家,想为中国造出一部中国自己的汽车,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让吉利车走遍全世界
在中国汽车业史上,李书福无疑会留下他的足迹,就像当初给他流星般照亮梦想的唐锦生一样,只是李书福还在路上。在造中国汽车的道路上,他才迈出几小步而已,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已经成为中国造车的标志性人物。可是汽车是一个政策性极高的行业,他只是一个民营企业家。他所走出的其实是在冒险中幸运地成功的几步。未来不可预测,但未来的高峰肯定属于那些有勇气的人,李书福就是“疯狂”的攀登者。
2005年5月30日上午,这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更是吉利集团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会大厦举行仪式,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和IGC集团就整车项目及CKD项目正式合作签约。
根据协议,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IGC集团在马来西亚制造、组装和出口吉利汽车,这是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实现其汽车产品“走遍全世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吉利汽车2006年计划向马来西亚出口1万辆整车、3万辆成套散件。
此次签字仪式的成功举行,对吉利集团意义重大,应该说实现真正走出国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是李书福带领吉利进入汽车产业多年的奋斗结晶。从1998年进入汽车产业开始,吉利就是在人们怀疑的目光中成长。但李书福一直脚踏实地地朝着“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的目标努力,七年造车近30万辆,使轿车这个“奢侈品”开始走入老百姓家庭,也使中国本土品牌的轿车开始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实现企业的国际化一直是吉利集团的长期目标。从2003年开始,吉利致力于国际市场的开拓,2004年实现出口5000辆,出口达3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5月,吉利成功实现香港上市,并迅速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在管理层次上也有所提升。这一切足见吉利走国际化道路的决心与毅力。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吉马项目的成功签约,使吉利实现了多年的梦想从而真正走上了国际化道路,而实现“三分之二轿车出口”的宏伟目标也将为期不远。此举也为中国本土企业走出去开了一个很好的先河。
进军马来西亚无疑是李书福走出国门的开始,马来西亚只是他扬帆远航追逐汽车梦的起点。在制造业领域,一直被政府寄予厚望的国有企业自保都困难,何谈重出国门之举。汽车行业更是黯然失色,他们俨然成了被外资企业合并牟取利润的同盟者,倒是越来越多的民营“杂牌军”大放异彩,出尽风头,吉利继续前行。
在2006北美国际车展上,吉利作为唯一中国品牌获得本届车展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银钻奖,车展组委会联合主席之一Rechard S. Genthe亲自为李书福颁奖,表彰吉利成为首个参加这个世界级车展的中国汽车企业。
据了解,由于多种原因,北美国际车展这个世界级盛会此前一直没有出现中国汽车的影子。为此,有关人士近年来为哪家中国汽车企业何时会破此“坚冰”做了种种猜测,但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破此“坚冰”的时间会在2006年,而且“破冰”者是中国汽车业勇做“吃螃蟹第一人”的吉利。
因此,2006年1月8日,尽管吉利自由舰低调在北美汽车城底特律亮相,来自美国以及世界各地的记者仍是蜂拥而至,将吉利展台团团围住,重现了吉利2005年9月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的盛况。吉利成为半年内连续两次被世界顶级车展邀请参展的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在钢铁与汽油铸就的底特律,吉利汽车人的荣耀依旧散发着光芒。
熟悉吉利的人都知道,吉利做“吃螃蟹第一人”是其一贯做法:生产出“中国第一跑”、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1.8L中级轿车FC-1、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右舵车HQ、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子助力转向(EPS)和自动变速箱等,而最值得吉利自豪的是,吉利在去年结束了法兰克福车展无中国企业参展的历史……一次次“破冰”都见证了吉利的飞速发展与研发技术的日渐成熟,也为吉利实现“将三分之二吉利汽车出口到国外去”奠定了基础。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称,吉利代表中国汽车企业参加2006北美国际车展,既能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汽车,让世界认识吉利汽车、了解吉利汽车,又能使我们借此机会学习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他相信吉利参加本届底特律车展将会给世界汽车工业带来新的气息,给中国汽车工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李书福一次次的在海外书写着人生的精彩,此时的他不想出风头显“疯狂”似乎是不可能的了。时代的脚步和民族的寄托把这位中国汽车业“吃螃蟹第一人”推到了最耀眼的位置。李书福“疯狂”的个性和他的雄心壮志,早就告诉我们如今的成就绝对不是不可攀爬的顶峰,他要掀起的惊涛巨浪也远非如此。我们尽可能放开思维去想象他将创造的奇迹,但是我敢肯定我们谁都猜不正确,因为他是不按常理出牌无招胜有招的“疯子”,若非如此,他自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没有今天这般的让人惊叹。“野照相”是不会了,提炼金银也不现实,更不可能是造摩托,或者造冰箱。
吉利从生产优利欧开始,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各城市的大街小巷了,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媒体导向也在不断偏转。无论是造汽车,还是办大学,吉利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因为他们做的是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事情,他让老百姓买得起轿车,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尽管吉利前有跨国企业的围堵,后有国内新兴起来的追兵,汽车“疯子” 李书福依然有理由让人相信,他和他的吉利集团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只有“疯子”才能成功。吉利的国际化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李书福要实现“让吉利车走遍全世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