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上帝虔诚的人继承了一笔财富。在安息日前夜,他就开始为安息日日落前的食物做充分的准备。有一次,由于在外面急着办事,他在安息日前必须暂时离开家一段时间。在回家的路上,一个穷人向他乞讨,用来买安息日所需食物。
这位虔诚的人生气地斥责穷人:“你怎么能一直等到最后一刻才买你的安息日食物呢?没有人会像你这样做,你肯定是企图骗我的钱!”
他回到家后,把遇到穷人的事讲给妻子听。
“我不得不告诉你,是你错了,”他的妻子说,“在你的一生中,你从未体味过贫穷的滋味,对贫穷是什么没有概念。我是在穷苦人家长大的。我经常回忆过去,那时安息日快来了,天几乎全黑了,而我的父亲仍然为家人四处寻找,哪怕一点点干面包也行。你对那个穷人犯下了罪行!”
虔诚的人听到这一席话,赶紧到街上寻找那个乞丐。乞丐仍然在为安息日寻找食物。于是,这位富人给了穷人安息日所需的面包、肉、鱼,并请他原谅自己。
这是一则在犹太人中间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它教导人们不要以貌取人,看不起穷人。
在一些犹太人的居住区里,每一个村子里或镇上,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乞丐,他们被称为“修诺雷尔”。犹太人并不歧视这些乞丐,照犹太人的宗教习惯,乞丐也是一种正当职业,是获得了神的允许的,他们是人们施舍的对象。
犹太人素有重学和尊学的传统,对于所有犹太人的智慧,包括残疾人和乞丐,他们也同样表现出尊重。在犹太民族中,一些“修诺雷尔”是非常喜欢读书的,其中还有不少人通晓《塔木德》。除此以外,他们也是犹太教堂中的常客,经常以同仁的身份参加《犹太教则》和《塔木德》的讨论。
在犹太人的社会里,尽管富人和穷人的差距有时候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他们认为富人并不一定快乐,穷人也并不一定绝望。一直以来,犹太人是非常尊重穷人的,但是,他们坚持认为,即使一个靠别人施舍为生的穷人也应该有施善行为。这就是犹太人对于穷人的态度。
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并且把尊重穷人,对穷人进行施舍作为自己的义务,这是犹太人团结友爱的教子智慧之一。
犹太民族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不要轻视穷人,他们的衬衫里面埋藏着智慧的珍珠。”“不要看不起穷人,因为有很多穷人是非常有学问的。”我们可以从犹太人对待穷人的态度,看出他们的教子原则,那就是不以貌取人,任何人身上都有可取之处。
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人不自利,会变成寄生虫;但只自利,则会成为吸血鬼。完美的人生,是自利与利人的统一!
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是人的心理需要。当一个人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十分关心时,他心中便会有一种安全、温暖的感觉,就会充满自信和快乐。既然受了别人的关心,那么同样也会去关心别人。这样,人们互相间就容易形成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
犹太拉比告诫世人:当别人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这样能使别人懂得你的存在对他的价值,其结果必然是“爱人者人恒爱之”。
犹太父母告诫小孩子说:人不自利,会变成寄生虫;但只自利,则会成为吸血鬼。完美的人生,是自利与利人的统一!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哭喊声,于是急忙跑过去,发现一个小孩子掉到了粪池里,于是他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了出来。
第二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前,一位绅士优雅地走出来,自我介绍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诚恳地说:“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我要报答你。”农夫说:“我救你的小孩是为了自己的良心和对于生命的呵护,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茅屋里走出来,绅士说:“让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有用于社会的人。”
农夫答应了这个协议。后来农夫的小孩就读于圣玛利亚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不幸染上肺炎。此前,这是一种不治之症,无药可救,但是,有了盘尼西林,他就得救了。绅士是谁呢?是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呢?就是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真诚地关心他人要无私。生活中这类情况屡见不鲜:有些人,一开始接触给人印象不错,但时间长了,人们却逐渐对他敬而远之,疏远他;有的人刚刚相处,似乎很难交往,但时间一长,人们却越来越喜欢他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人品”不同。前一种人尽管表面上待人很热情,实际上却是冲着回报去的。他帮助别人,目的是希望放长线钓大鱼,想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后一种人正好相反,他帮助别人不露声色,施人勿念,并不要求什么回报;但别人对他的帮助,他却受施勿忘,时刻铭记在心,一定找机会报答才能安心。
真诚地关心别人还要尽可能避免给对方出难题。有些人只顾自己的需要,丝毫不考虑别人的难处,常向别人提出一些使人难以达到的要求,例如同学之间,考试时要求同学将考卷给他抄袭等。这样做只会使同学之间产生隔阂,造成关系紧张。
犹太父母告诉孩子们说:
为人处事之道就是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去关怀他们。
互利改善了世界的品质。犹太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在于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这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益处,也给世界带来了温馨,从而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进步。
愚蠢的伙伴比敌人还危险
紧急的时候得到帮助是宝贵的,然而并不是人人都会给予合适的帮助。别交上愚蠢的朋友,因为殷勤过分的蠢才比任何敌人都要危险。
如果孩子失去了朋友,或者不被同伴接受,那么即使日后取得了很大成功,也会终生有一种不满足感和不完全感。
记得这个故事吧。有一个农夫跟蛇交上了朋友。农夫只夸赞它一个,并且永远把它捧到天上。然而,如今农夫的一切老朋友和亲戚,竟然没有一个上门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农夫问他的一个昔日的朋友说,“请你告诉我,你们哪一个也不来看我,这是为什么呢?是我的老婆没有按照礼数款待你们呢,还是你们嫌弃我的食物粗劣呢?”
“不,”他的朋友回答,“问题不在这!我们很愿意和你在一起。你们夫妻两人,谁也没有得罪我们,没有人会这样埋怨你们的,我可以保证!可是,如果跟你一块儿坐着,老是提防着你的朋友蛇会爬过来从背后咬我们一口,那又有什么乐趣呢!”
农夫交上了蛇这个朋友,因此失去了其他的好朋友,即使这条蛇不会对其他的朋友造成危害,别人在与农夫交往时也是战战兢兢,这对农夫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鼓励孩子交朋友时,要妥善选择自己的择友范围,交对的朋友。
犹太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对孩子性格发育的作用,他们认为孩子的性格发育和人际关系的总和是相等的。
孩子的人际关系首先开始于与父母的相处,同时也包括同龄人对他的影响。孩子到了7~8岁时,开始脱离父母的影响,越来越看重同学和朋友对他的喜欢、支持和赞成。尽管他们的感情食粮理所当然地要从父母身上汲取,但从朋友身上也能得到意外的精神与情感的源泉。
孩子的交友技能在儿童期过后就很难再学会了,它有些像学习游泳,对跚跚学步的幼儿来说极其容易,但如果在童年时代失去了机会,等到成年时再学就比较难了。当然,尽管孩提时代没有朋友并不注定成人后就会孤单,但应该承认,有些情商技能的发展是有时间性的,正常的时间一过去,一样的技能就会变得很难学会。所以要鼓励孩子们多交朋友,但择友时一定要慎重。
紧急的时候得到帮助是宝贵的,然而并不是人人都会给予合适的帮助。我们要引导孩子别交上愚蠢的朋友,因为殷勤过分的蠢才比任何敌人都要危险。
在孩子交友的不同阶段,犹太父母建议我们,应给予不同的帮助与指导。
(1)以自我为中心阶段(0~7岁)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设计一些活动,邀请有共同兴趣或性格相近的孩子参加。活动中,孩子们如何相处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在一起,这些共同的经历为日后的社交技能打下了基础。
(2)满足需要阶段(4~9岁)
孩子一旦喜欢和同伴相处,你就应该对他们强化朋友的价值,鼓励他们交往。如果你的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表示出正面的积极情感,即使你对对方表示怀疑和担忧,也千万不要否定和诋毁对方。
经常和孩子谈谈自己的朋友,谈你们一起做过的事,为什么朋友对你很重要等等。让孩子参加你和朋友的活动,让他们亲眼看到你们如何相处,以及友谊对你们的重要性等等。
(3)互利互惠阶段(6~12岁)
这个阶段父母的支持和参与,会给孩子以安全感和满足感。当孩子们在交友相处的过程中,体会到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感受时,你的知识和经验就会使孩子大大受益。孩子与朋友相处出现危机时,为人父母者过去或现在的经历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教益,但请不要给他们任何劝告。应该让他们养成容忍他人的品格,忍受亲密朋友的不可避免的伤害,由自己决定如何处理这些负面感情和经历。不管他们最后如何决定,是保持还是放弃这份友谊,或是寻找新朋友,都是正确的。只要不是就此避开同伴就可以。
(4)亲密相处阶段(8~15岁)
当孩子有了亲密的朋友以后,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导:灌输适当的价值观,确定与孩子年龄适应的限制,鼓励孩子个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这时孩子对你的依赖日益减少,你一方面觉得解脱,而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失落,这是很正常的。
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会交友时应该牢记一位犹太拉比的教诲:
拥有一个“好朋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这会影响他日后的人际关系。
做孩子孝敬长者的楷模
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尊重长者,是犹太人崇尚的美德。
根据调查,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间有一代孝敬长辈,孩子就会懂得孝敬父母和祖辈。在这样的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呈现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这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的。做家长的都深知这个道理,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美德,因此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够有孝心,然而在父母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
犹太拉比经常给幼小的孩子讲述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老祖父和小孙子在后花园玩耍,小孙子过分好动顽皮,爬上爬下不听祖父的劝导,老祖父顾及小孙子的安全,禁不住用力打了他几下,小孙子受到突然而来的责打,痛得哇哇大声哭了起来。这时候站在旁边工作的父亲见到此情景,竟然一言不发地猛打自己的耳光。老祖父更是纳闷,百思不得其解,走上前去询问自己的儿子,干嘛自己打自己呢?儿子赌气地答道:“你打我的儿子,我就打你的儿子。”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像他会爱他人和社会。孝敬父母是每一个人必须做到的,它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温馨幸福。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关心、不孝敬的人,又怎能为他人、为自己的社会献爱心呢?
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从小抓起。以下是犹太人培养孩子孝心的几条原则:
(1)要明理。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一种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让他们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明理,做父母的可以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让孩子通过形象去理解。
(2)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下生活、学习。
(3)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4)父母要做出好样子。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心里去。
(5)创造机会,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孩子应该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们负起责任来。遇到有为难的事情,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如果有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便会在孩子的身上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