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马路消息赶快逃跑
青蛙、蛤蟆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公鸡每天按时啼叫,一啼天下就知道是天亮了。话说多了并没有好处,只要说的是时候就行了。
犹太人认为话一旦说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他们教育孩子,话不可以随便乱说,应该一字一句地斟酌才对。
犹太人认为,长舌远比三只手更令人头痛,假话传久就会变恶言,谣言足以隔离亲近的朋友。因此,不要用嘴巴去发现看不见的东西。同时,犹太拉比们还告诫学生说:“遇到鬼的时候,你一定会拔腿就跑;同样的,遇到马路消息时,你也要快速地逃。”因此,犹太人在自己的周围,总是尊敬那些懂得听话艺术的人,而讨厌那些只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的人。
拉比西蒙·本·噶玛尔对他的仆人塔拜说:“到市场去给我买些好东西。”仆人去了,带回来一个舌头。他又对仆人说:“出去到市场上给我买些不好的东西。”仆人去了,又带回来一个舌头。拉比对他说:“为什么我说‘好东西’你带回来一个舌头,我说‘不好的东西’,你还是带回来一个舌头?”仆人回答说:“舌头是善恶之源。当它好的时候,没有比它再好的了;当它坏的时候,没有比它更坏的了。”
基于此《塔木德》告诫人们说:“不要说得太多——要习惯于倾听多过说话。”对此,《塔木德》又说:“神为什么给人两个耳朵,却只给人一个嘴巴呢?这是因为神要告诫我们:听的分量要有说的两倍,因此才这么做的。”
犹太人认为,愚者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愚昧,贤者却总是隐藏自己的知性。假如想活得更幸福、更快乐的话,就应该从鼻子里充分吸进新鲜空气,而始终关闭你的嘴巴。
“青蛙、蛤蟆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公鸡每天按时啼叫,一啼天下就知道是天亮了。话说多了并没有好处,只要说的是时候就行了。话说多了不仅没有好处,甚至还有许多坏处;你在上课的时候老是不停地和邻座同学讲话,不但无法专心学习教师讲授的东西,也妨碍了别人的安宁。平时和朋友聊天,你若是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就会给人“没修养”的感觉;况且话说得多了,出口不够慎重,难免又在无意间得罪了别人。”
应该由心来操纵舌头;而不应该由舌头来操纵心。
少说多听已成为犹太民族的处世秘密之一。他们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的。他们告诉孩子舌头好比刀剑,必须小心使用,否则不但会伤害别人,而且还会伤到自己。
说大话者让人鄙视
只有凡事符合实际,才能令人信服,赢得他人的信任。盲目吹嘘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久而久之,会失去原本相信自己的朋友。
虚张声势,从来是不可怕的。说大话者永远让人鄙视。
犹太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犹太拉比经常给孩子们讲这两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山雀飞到海边,它夸下海口,说是要把大海烧枯!全世界都为山雀这一奇怪的举动而不安地议论纷纷。京城里挤满着吃惊的居民;森林里的野兽川流不息地跑过来;鸟儿也成群结队地往海边飞。大家都想看海水怎样燃烧,热量又有多大。
那些听到这轰动消息的人们都跑了过来,大家挤到一块,张大着嘴巴眺望这场奇观,他们默默地凝视着海洋,这时有人说话了:“快看!快看!海沸腾了!快看,海着火了!”
“不对头!海在燃烧吗?不,没有燃烧。海发烫了吗!一点没有呀!”
山雀吹牛夸口,结果如何呢?我们的英雄羞惭地逃回了它的巢。山雀的大话闹得满城风雨,却不曾把海烧着。
有只老鹰总在村子上空飞翔,一心一意想要下来抓小鸡。可不幸的是它被猎人看见了,猎人瞄准它就是一枪。空中强盗给打中了,顿时掉在地上,然而,鹰毛仍在空中飘了很久……这时公鸡从矮树林里正往外走,一看,它最怕的家伙一动也不动,两眼没有了神,利嘴失去了劲。这时候公鸡一下子变得威武万分!它的那顶鸡冠简直跟血一样红。“喂,鸟儿们,都来瞧一瞧吧!”它发出胜利的呼声,几乎喊破了喉咙。鸟儿飞来看见老鹰在公鸡脚下。“好样的,大公鸡!好样的,智谋家!你的力气竟这么大!”这位吹牛大王越叫越威风,用战胜者的姿态向四面瞅。偏偏有位朋友过去把那老鹰翻个脸朝天,从毛里面一啄啄出一颗子弹,接着又啄出一颗。于是,真相大白,吹牛大王灰溜溜地溜走了。
有的人很像这只公鸡,最擅长的就是吹牛。
犹太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们要实事求是,不说大话。只有凡事符合实际,才能令人信服,赢得他人的信任。盲目吹嘘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久而久之,会失去原本相信自己的朋友。
在夸奖别人之前决不夸奖自己
即使是一个贤人,只要他炫耀自己的知识,他就不如一个以无知为耻的愚者。
世界上有很多不美丽的东西,但是其中最丑陋的便是“自大”。
有一位从事神圣工作的拉比好像在熟睡。他的旁边坐着信徒,他们正在讨论这位神圣的人无与伦比的美德。
“他是多么虔诚!”一个信徒带着陶醉叫了出来,“在整个波兰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他的人!”
“谁能和他比仁慈?”另一个狂热地呐喊,“他给人以宽广无私的施舍。”
“还有多么温和的脾气!难道有谁见过他激动吗?”另一个信徒眼睛发光地低语。
“啊,他是多么的博学!”一个信徒用圣歌般的调子说,“他是第二个伟大的拉比!”
信徒们陷入了沉默,这时这位拉比慢慢地睁开了一只眼睛,用一种受伤害的表情看着他们。“怎么没有人说说我的谦虚?”他责备说。
犹太家长经常给孩子讲的这则“谦虚的拉比”的故事,嘲讽了一个毫不谦虚、狂妄自大的拉比的愚蠢。
犹太人认为,当一个人自满自大时,就会失去一个人应有的谦虚以及改过向上的念头。自满自大的人很容易犯错。因此,《塔木德》虽不认为自大是一种罪过,但却认为它是一种愚昧。有很多人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周围的任何人却不可能那么重视自己,因此他厌恶别人的漠不关心,同时更为自己没有达到更高的目标而生气,于是就会产生过度的自我厌恶。在犹太人看来,这也是自大的一种。这种自我厌恶和虚荣心是互为表里的。
犹太人常说:“如果自己的内心已由自己占满,就再也不会有留给神住的地方了。”因此在犹太人中,在夸奖别人之前,绝不会夸奖自己。
犹太人告诫孩子们不可自大时,常引用《圣经·创世纪》做比喻:在《创世纪》中,神首先分开了光明和黑暗;再分割天空和地面;并将地面划分为水和陆;然后他开始创造生物;到了最后才创造人——亚当;因此,甚至连跳蚤都比人早到这个世界,所以人有什么了不起呢?就是在动物面前,也没有耀武扬威的资格。
犹太人教育孩子要谦虚,《塔木德》对谦虚有很严格的规定。它告诫人们说:“即使是一个贤人,只要他炫耀自己的知识,他就不如一个以无知为耻的愚者。”
此外,法典还对自大的危险提出了警告:
“金钱是自大的捷径,而自大是罪恶的捷径。”
犹太家长时常告诫孩子:
不把内在显现给别人看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1+1+1>3
人与人只有彼此尊重和理解,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向着同一目标努力,才能产生1+1+1大于3的功能。如果互相都不信任,甚至相互攻击、相互推诿责任,那么1+1+1就小于3。
犹太民族在其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有2000多年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每到一处,他们都十分注重与当地的居民合作,友好相处。因此,在孩子小时候,他们就教导孩子:为了更快地达成目标,必须懂得与人合作。
父母要通过学习中的有关情境以及日常生活,让孩子明白合作的有效性取决于选择合适的合作策略。例如要用最快速度完成家庭清洁工作,如果妈妈一个人做,要花1个多小时;如果爸爸、妈妈和儿子分工合作,则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妈妈也可以同时提出几个分工合作方案,大家讨论,在讨论中教育孩子明白分工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则合作的有效性就会高。
卡耐基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所谓处世技巧和人际关系就是学习合作。现在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特别强调:要求应聘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需爱岗敬业并具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包含着诸如团结、合作、信任、诚实、奉献、敬业等很多道德品质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善于合作。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合作。父母要利用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的有关情境,让孩子从具体事实中体会到:一个人再能干,也难以独自做完所有的事。有些事需要众人的同心协力来完成。人与人只有彼此尊重和理解,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向着同一目标努力,才能产生1+1+1大于3的效果。如果互相都不信任,甚至相互攻击、相互推诿责任,那么1+1+1就小于3。
帮助别人是对的,但是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带着良好的愿望与人交往,但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除了有些是双方缺乏真诚合作的需要和有效的策略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交往中人们缺乏认知的换位。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经常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思考一下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对方产生的影响和心理反应。例如,同情不等于施舍,当你同情人,帮助人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维护被帮助者的尊严。
让孩子懂得一个“合”字,也就是要培养孩子拥有与人合作的愿望。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六种儿童人格需要中,独生子女的亲和需要最强,孩子盼望能和同辈交往。有20%左右的独生子女感到孤独,认为“孤单寂寞”是最大的苦恼。但儿童还有另一种人格倾向就是富有攻击性,这是儿童向外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的一种方式,但直接的结果却使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不懂交往、不会交往,甚至破坏交往的情形。这两种人格体现在一个孩子身上是一种矛盾的心态。
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无声教育。如果家中每个人都能为别人着想,乐于付出,互相帮助,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言行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关心别人,与人合作,与人共处,并学会做人。
除了家庭,家长还可以从犹太人对孩子的培养中学到一些在其他情境下的团队精神的养成方式:
首先,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消除孩子孤僻的心理障碍。比如,在吃饭和睡觉时要让孩子互相帮助,值日时要负责任,对有困难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并及时给予帮助。对于孤僻的儿童,首先要消除他与其他孩子的疏远感,使他真正融到孩子们中间,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团队精神。
其次,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团队精神。游戏可以说是孩子的重要课程。游戏中父母和教师可以有意识培养孩子团结协作,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的精神。比如,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比赛,赛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如果服从集体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
再次,树立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孩子教育时宜适当让他树立争第一的意识,使孩子用较高标准要求自己。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在争第一中要保持正确的心态,要用正当的手段。各种教育活动对孩子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团队精神的时代,所以,每位父母都应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永远不要嘲笑别人
一棵无花果树枝头挂满了青青的果子。无花果树发现,一棵大树挡住了它的阳光,这棵遮住阳光的树上一个果子也没有。“你是谁,敢把我的阳光夺走!”那树回答:“我是一棵老榆树。”无花果树说:“你一个果子都不会结,你还站在我的面前,难道不感到害羞吗?你等着瞧吧,我的青果子成熟以后,我的孩子们每一个都会变成一棵大树,组成一片茂密的森林,把你团团地围住!”
无花果一天一天地成熟了,青果子也变成了红果子。不久,一队士兵从这儿路过,发现了这棵果实累累的无花果树。他们立刻爬上去摘果子。结果可想而知,树枝被踩断了,树叶被弄掉了,所有的无花果一个也不剩,全被采光了,可怜的无花果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断枝残叶。
榆树感慨万千,十分同情地对无花果树说:“无花果树呀,如果你不曾结果实,如果你不会想入非非,那么你也不会变成今天这副可怜的模样啊!”
孩子喜欢嘲笑他人是有原因的。他们不再因为喜欢同一种颜色或同一首歌而交友,相反,他们喜欢与外表相似、行为也相似的孩子在一起。嘲笑他人能使这些孩子团结起来,孩子们也用嘲讽来表达他们的竞争意识。
在学校里,在运动与功课方面,孩子们经常要参加考试,以分出个上下,而嘲讽是显示自己占了上风的最简单方式。
孩子语言能力的增强也对嘲讽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稍微大些的孩子不仅能够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而且还会把个人的价值观念附加到自己的观察上去。
一个幼童会天真地评论说另一个孩子超重了,而大些的孩子就会附加一个观念上去——“胖傻蛋”。在这个例子中,这种附加是负面的,因为他们会说这个孩子笨手笨脚。
犹太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们,不要嘲笑别人。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幼时怕羞而文静,被认为是一个小傻瓜。小镇上的人经常捉弄他,把一枚一角和一枚五分的硬币同时扔到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枚五分的硬币而引来大家的一阵嘲笑。一天,一位老妇人看到小威廉的样子很可怜,就把小威廉拽到一旁,问他:“你难道不知道一角比五分值钱吗”威廉慢条斯理地说:“我当然知道,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一角的硬币,他们恐怕就再没兴趣扔钱给我了。”
在这个故事中,嘲笑者让被嘲笑者嘲笑了,这大概不是嘲笑者的初衷;而嘲笑者并不知道自己才是被嘲笑者,这是深层次的悲哀。威廉后来成为总统,当初的嘲笑者会不会有人去献媚,说自己曾经“救济”过他呢?当然,这则小故事的流传,并不因为威廉是总统,只是依赖故事本身的幽默。
嘲讽给孩子以一种控制他人或控制局面的快感,大多数孩子都承认他们嘲笑同伴主要是为了寻找乐趣。作为家长,要像犹太家长那样,教育孩子从小养成不嘲笑别人的好品质。
乞丐衬衫里藏着珍珠
不要轻视穷人,他们的衬衫里面埋藏着智慧的珍珠。不要看不起穷人,因为有很多穷人是非常有学问的。
《塔木德》上说,对于境况不如自己的人,不要以貌取人,不要歧视他们,不要瞧不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