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功到自然成,资源配置的魅力 (2)
随后,马援出使洛阳。刚到洛阳,刘秀就派专人来请,便装迎接。刘秀待人真诚,与马援一见如故。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马援觉得刘秀是个“安民之主”,于是就辞别隗嚣投靠了刘秀,并以其雄才大略,屡建奇功,成为刘秀颇为倚重的将才。
才华、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出人头地的根本。但是如果才华得不到赏识,能力得不到施展就如明珠暗投。西汉邹阳原事吴王刘濞,邹阳见刘濞图反朝廷,便转投梁孝王。可惜由于同僚羊胜进谗,没过多久,孝王就将邹阳打入狱中。邹阳在狱中写信给梁考王,劝他不可轻信谗言,误杀忠良。信中提及:“若将‘明月之珠’与‘夜光之璧’暗投于道中,则可使途人按剑警惕与左顾右盼。何以如此?乃无故而获至宝,徒令人起疑也。便如自身一片忠心,前来效劳,反使孝王误解一般。”孝王阅后释之,奉为上客。“明珠暗投”从此比喻珍贵之物落入不明价值之人手中,而不获赏识或珍爱。亦喻怀才不遇,高才居下或好人误入歧途。
姜子牙之于周文王,诸葛亮之于刘备……古今多少贤才辅佐明主成大事,又有多少英杰明珠暗投,或怀才不遇,或误入歧途?蒲松龄七十还没有中秀才,孔子事实上一生都在寻找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地方。他们的经历让我们同情,也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拥有满腹经纶和才华,却始终没有降低自己选择明主的底线。
如果把才能视为一种资源,那么“择明主而事”与“明珠暗投”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前者才华尽展,一生可以扬眉吐气、大展宏图;后者则怀才不遇,一生颠沛流离、暗淡无光。所以人们一定要慧眼识“才”,让自己的才能“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博弈法则:
明珠明投是对自己“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一个理智正直、知人善用的上司不但会让你人尽其才,还会帮助你成长。但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即使一时怀才不遇也没什么大不了。这时,更需要自爱自强的定力。只要你坚信自己是千里马,终究是会博得伯乐的赏识的。
保存实力,输掉战役赢战争
千百年来,楚汉相争一直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失败了,“分我一杯羹”“无赖”般的刘邦反而胜利了。于是,许多人一直在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从起兵到失败、丧生历时七年,战绩辉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最后却一战而全军溃败,到底是为什么呢?项羽最后自叹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项羽的兵败并未天命,恰恰是“人为”造成的。
项羽于公元前209年与其叔项梁在江东聚集“八千子弟”造反,在随后的反抗秦国的大战中,显示出无人能敌的强大战斗力,被各派割据武装推为霸主。公元前206年,义军占咸阳灭秦,项羽将刘邦打发到偏僻的汉中,自己也离开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关中而东返彭城立都。随后,刘邦暗度陈仓夺取了关中,接着东袭彭城。项羽即刻回兵打败汉军。随后几年,楚汉战争呈持久状态。项羽屡战屡胜,汉军屡战屡败,然而项羽却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一败而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败给文不知诗书、武不能阵战的刘邦,很多人都归咎于偶然失手或一念之差,其实这是一种十分浅薄的认识。事实上,项败刘胜恰恰说明,在任何一场战争中,只有战略的胜利者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是真正的胜利者。
楚汉战争的结局证明,项羽的策略是失败的,他的一场场胜利慢慢消耗掉了自己的资源和优势,使他最终一败涂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弈论的研究得到证实。爱克斯罗德通过数学化和计算机化的方法研究如何突破囚徒困境,他在数学上的证明无疑是令人信服的。他在计算机模拟中得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总分最高的人在每次博弈中都没有拿到最高分。输掉战役赢战争的策略,不仅在军事上大有用武之地,在商战中运用得当,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商场的大玩家顾尔德曾在1878年投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在这之前,西联电报公司一直独占着这个市场的生意,顾尔德的这个公司直接威胁到西联电报公司的利益。
面对顾尔德的威胁,西联公司的董事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收购顾尔德的公司,他们认为这么一来就可以除掉这个恼人的竞争对手了。
然而过了几个月,顾尔德又开了一家公司,再一次和西联电报公司展开了竞争,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西联又出资买下顾尔德新开的公司,很快,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这次西联电报公司却吃惊地发现,西联公司的经营权已经落入顾尔德的手中了。
他们以为顾尔德的目标只是等着被高价收买,从中赚取利润,其实顾尔德是在转移西联的注意力,进而一步步控制西联的经营权。
这也是一个输掉战役赢战争的案例。顾尔德使用的是一个反复模式的诡计,他以重复的行动展现在对手面前,让他们相信自己会继续保持同样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掌控着西联电报公司的算计心理,让他们认为自己会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正是这种观念,使得他们落入顾尔德设下的圈套,从而输掉了这场商战。
这些故事启示我们,即使每一次合作中最优策略都带来损失,它最后还是能赢得全局的胜利。这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实际上又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这种策略是善于合作的,对手虽然可能在和他的每一次交锋中都相对得利,但是在全局的优势积累上却无法胜过最优策略。要做到输战役赢战争,就必须有全局优先的观念。
博弈法则:
评估一个策略成功与否,一个常见的方法是衡量它有多大能力来克服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最有利于成长的策略才是真正的优势策略。除非一个策略能够保证压倒对手,否则,任何最初阶段的成功都将转变为自我毁灭。
制衡多方势力,以左右逢源
曼图亚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一个弱小的城邦,年轻的贡加札公爵和他的妻子伊莎贝拉统治着这个小地方。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许多强权势力都觊觎着它,但它却在伊莎贝拉的努力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15世纪末,新任教宗朱里士二世发动战争,将法军赶出意大利,因为菲拉拉的统治者是伊莎贝拉的兄弟,他站在法国人那一边,朱里士决定攻击他,挫一挫他的锐气,伊莎贝拉发现自己左右为难,教宗站一边,法国人和他的兄弟站在另一边,她不敢和任何一方结盟,但是得罪任何一方结果同样悲惨。于是她一方面让自己的丈夫贡札加跟教宗一起作战,她心里知道他不会尽心尽力;另一方面,她让法国军队借道曼图亚去救援菲拉拉,她表面上公开抱怨法国人“入侵”她的领土,私底下却提供给他们宝贵的情报。为了取信教皇,她甚至让法军假装掠夺曼图亚。她成功了,教宗放过了曼图亚。
在伊莎贝拉统治期间,意大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宗几度易人,博尔亚崛起又没落,威尼斯帝国地位丧失,米兰遭到入侵,佛罗伦萨瓦解,罗马遭受哈布斯堡的掠夺。历经这一切的变动,小小的曼图亚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日益昌盛,她的宫廷成为意大利倾慕的对象。伊莎贝拉于1539年去世,而曼图亚的主权又维持了一个世纪。
伊莎贝拉没有明确地依附任何一方,而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任何一方都表示了自己的必要的忠诚。在各方势力的竞争中,她巧妙地维护着自己的利益,不轻易交朋友,也不轻易树立敌人。左右逢源,是弱小势力得以成功保存自己的必要智慧,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得以自存和发展的潜规则。圆滑不是没原则,恰恰相反,圆滑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最大原则的处世技巧。
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基辛格毫无疑问地支持着他的老盟友洛克菲勒集团的竞选,但他同时又告诉尼克松的竞选团队,他可以为他们提供宝贵的内部情报,尼克松集团于是很高兴地也把他作为自己的潜在盟友。同时,基辛格也在为民主党的候选人韩福瑞提供着必要的服务——把尼克松的情报透露给他们。
最后,尼克松胜利了,基辛格顺利地当上了内阁总理。其实基辛格与各方竞争交易的就是内阁总理的位置,至于谁做总统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一个理智的博弈人, 在进行一项博弈前都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从打败对手中获得收益,还是从竞争势力的斗争中收益?因为,任何竞争都是不可预知的,尤其是在竞争初始阶段,你不能百分百地肯定哪一方一定能获得胜利,就没必要明确自己的行动,以免自己全力支持的一方一旦失败,自己也跟着受到损害。
博弈法则:
在多方势力参与的博弈中,每一方所要争取的收益并不一定相同,如果自己并不是主要竞争人,并可以从任何一方获取收益,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不明确依靠哪一方,这样不管哪方胜利,哪方败退,都能让自己既不受到损害,又能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