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路径依赖,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
博弈论中有这样一个很著名的实验:
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手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笼子里原来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
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所谓的“路径依赖”,就是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路径依赖”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人们把它广泛应用在选择和习惯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响,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
上梁不正下梁歪,学会摆脱劣势选择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青年时期随父亲到郢都求官,结果正碰上令尹越椒作乱,父亲被杀,伤心的孙叔敖就回家隐居了。后来,楚庄王在大臣虞丘子的推荐下,派人用王辇去迎接孙叔敖。楚庄王求贤若渴,拉着孙叔敖的手谈了整整一天,发现他很有见地,与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拜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治国的最大特点就是施教导民,唯实而不唯上,也就是他从下往上看问题,更注重老百姓的意愿。
在孙叔敖的辅佐下,楚庄王把楚国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树大招风,钱粮都有了,麻烦也来了。由于实力的增强,中原各强国与楚国的冲突也增加了。打仗必然需要战车,但是楚国人喜欢坐矮车,民间牛车底座很低,不适于在战车时用作马车。楚庄王准备下令使全国提高车的底座,孙叔敖说:“下的命令太多,老百姓会不知所从,这样不好。如果您想把车底座改高,我请求让各个地方的城镇把街巷两头的门槛升高。乘车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而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底座改高了。”
庄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全国当官的人改造高车乘坐,同时提高了城镇的所有门槛,只有高车才能通过,原来的矮车需要人推才能通过。这样,过了不到三个月,全国牛车底座都升高了。司马迁对此事评论说:“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有效,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想推行一项制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度的制定人要首先作出正确的表率,这样下面的人就自然而然顺从了。如果一开始没有人引导,人们很容易无所适从。同样,如果一开始引导错误,后面的人也自然会错误。
霸业初定,齐桓公闲来无事,带着管仲散步。二人信步来到马棚,齐桓公见一个养马人在打扫马棚,便关切地询问:“马棚里的活很辛苦吧?这里大小诸事你觉得哪一件最难呢?”养马人过于紧张,一时说不上话来。管仲在一旁代他答道:“我以前也当过马夫,我觉得编排马棚周围的栅栏最难。”桓公很奇怪,管仲继续说道:“因为编栅栏时所用的木料曲直混杂。你若想让所选用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根桩用了弯的,接下来的你就都得用弯的,直木就用不上了。反之,第一根用了直的,接下来的必然是直木,弯的也就没用了。”
管仲说的当然不只是栅栏的编排,直木曲木一眼就能分辨,并没有什么难易之分。管仲在以木喻人:如果一开始就做了错误的选择,用了奸臣,那接下来就只能是将错就错,很难纠正过来。进一步,如果身居高位的人品行端正,君子就很容易接近他,否则,就会奸臣当道。
在博弈法则上,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路径依赖”: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这种选择会依照惯性自我加强,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强化它,一直强化到它被认为是最有效率、最完美的一种选择。也就是说,初始的选择本身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积累的放大效应。反之,就会顺势下滑,跌入糟糕的境地。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当然不是宿命,而是一种可以摆脱的劣势选择。
博弈法则:
初始的选择本身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积累的放大效应。这种机制使人们的选择要么进入良性的轨道加速优化,要么顺势下滑,跌入糟糕的境地,让人无法自拔。
将错就错,从劣势环境中突围
南宋时期,秦桧把持朝政,各地官员纷纷给秦桧送礼,甚至连给朝廷的贡品都要先送到宰相府,再送入宫中。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记载:有一天,皇后召秦桧的老婆入宫,在赐宴的时候有一道非常名贵的菜——淮青鱼。
皇后很得意地介绍淮青鱼,又问秦桧的太太王氏:“你吃过这种鱼吗?”
王氏想都没想,就说:“吃过,比这更大的都吃过。改天我给您进奉几条更大的。”
王氏以为自己奉承了皇后,回到相府后,立刻告诉了秦桧。
秦桧听了勃然大怒:“你这个蠢货,怎么能乱说话呢?我们家的鱼比宫里的还要大,皇上会怎么想啊!你想为我们招来灭门之祸吗?”王夫人听了,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秦桧见事已至此,骂老婆也不顶用了,只好自己想办法。
第二天,秦桧叫人准备了100条腌青鱼送到宫中。显仁皇后听说后,得意地笑道:“我就知道秦桧的夫人是乡下来的,没见过世面,果真如此啊!这王氏要是有比皇宫更大的淮青鱼,我倒真要相信人家说的秦桧贪污的话了!”
青鱼和淮青鱼长得很相像,但个大,遍地都是。夫人说错话了,收也收不回了,解决问题是最要紧的了。这个时候,着急申辩只能越抹越黑,所以秦桧将错就错,送了便宜的腌青鱼充数,挽救了危局。
历史上有名的“神童”甘罗以过人的机智,也曾经利用“将错就错”的计谋,借助一个巧妙的比喻,使秦王收回了自己荒谬的政令,帮助爷爷解除了困境,同时还起到了讽谏的目的。
甘罗是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
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里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就问爷爷是怎么回事。原来是秦王要吃公鸡下的蛋,如果三天内满朝文武找不到,就集体受罚。
甘罗决定替祖父解难。第二天早上,甘茂没有上朝,甘罗来到宫殿里替爷爷拜见秦王。
秦王很不高兴,问道:“你一个孩子来捣什么乱呢?你爷爷呢?”
甘罗答:“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了。他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呢!男人哪能生孩子呢?”
甘罗说:“既然大王您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秦王沉默半天,说道:“孺子之智,大于其身。公鸡的蛋就不用找啦。”
甘罗从此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十二岁就做了吕不韦的门客,并奉命出使赵国,使赵国攻打燕国,为秦朝获得了十几座城池,秦王遂拜甘罗为上卿。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 问题在于如果别人犯了错误,如何让犯错的人意识并改正错误;如果是自己犯了错误,如何避祸趋利。错误已经发生了,意味着开始存在的优势环境已经不存在,甚至转化成了劣势环境。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就是怨天尤人,而不去着手解决已经发生的新问题。将错就错,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地应对,转化思路,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新的博弈。
博弈法则:
错误已经发生了,意味着开始存在的优势环境已经不存在,甚至转化成了劣势环境。将错就错,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地应对,转化思路,在新的条件下布局新的博弈。
“意怠”哲学:走多数派之路以明哲保身
崇祯帝即位后,颇有振兴朝政、挽救危局的意思,一举诛灭了权阉魏忠贤,并向他一贯不信任的官员们发出了“文官不爱财”的号召。
澄城人韩一良当时刚被授予户科给事中,听了皇帝的号召,颇不以为然,就写了份上疏:“皇帝您号召‘文官不爱财’,道理当然是这样的,却行不通。现在哪里不用钱呢?哪位官员不是爱钱的人呢?本来就是用钱才买到的官,怎么能不用钱来偿还呢?……薪水太少了,侍奉上司要花钱,招待客人要花钱,考核、朝觐都要花钱,这些差不多就要上千两银子。天上不掉钱,地上不出钱,想廉也廉不了啊!我前两月就拒绝了出书的五百两银子,我交往少还如此,其余的就不言而喻了。请皇帝严加惩处那些贪污最甚的人。”
崇祯帝看了韩一良的奏折,忽略了他的抱怨,光注意到他最后支持惩治的话,非常高兴,于是召见廷臣,当堂令韩一良宣读他的奏折。读完了,还把奏折给大臣们传看,然后说道:“一良忠直,可任命为佥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