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人靠什么养活自己 (1)
人为什么工作
其实古代和现代的读书人大都一样,十年寒窗苦,到头来就为了一个站得稳吃得饱的“金饭碗”。小学时说好好读书,将来挣大钱,于是,中学、大学皆沿袭了这一老套路。待我们终于惴惴不安地踏入社会并守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时,才自觉算是一个阶段的完满了。
我们当然知道“工作”是什么,也肯定知道在自己的行业里怎么工作。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人为什么要工作?仅仅是为了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吗?如果是这样,人又为什么要朝着更好的职位奋斗呢?工作难道真的只是关系到钱和肚子吗?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动机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联系,需要也有层次之分,像金字塔形排列,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在不同的时期,人表现出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
虽然,工作是为了填饱肚子,但是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工作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产生一种相对安全的感觉,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领域和提升工作能力的原因。
除了安全感之外,为什么在同样的劳动中还会有职业的高低之分呢?为什么社会上会有“好的职业就是一张社会通行证”的说法呢?
我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需要别人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这种尊重的需要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满足,一方面当我们做了一项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荣誉时,我们的尊重需求会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就是在我们漂亮地完成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自信,从而赢得自尊。在工作中,来自外界的荣誉会驱使我们更加认真地工作,当一个人听从内心的召唤并付诸行动时,就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而且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赢得荣誉而产生自我的尊重,会产生持久的冲力。
我们在职场上不断追求高位与坚持完善工作的过程,是一个挑战自我,也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如果说某种职业是我们的理想,那么,这也是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对于职业的“攀高”,往往都是在追求一种能让自身感到充足和满意的生活,而这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也可以驱使我们不断地走向进步。
总之,造物主是公平的,它赋予了每个人工作的权利,它在创造人的时候为每个人都留了一个根,这个根就是存在于工作背后的无形的精神力量。正因为如此,人们从脱离蒙昧以来就一直在追求这种精神力量,并试图以此来推动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职场真的像我们想的那么“黑”吗
“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余秋雨如是说。
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原本单纯的孩子们早早地背负了“世界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的重壳,还未出校门就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畏惧,害怕自己无法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于是在师长们的“谆谆教导”下,心怀不安的他们开始钻研《厚黑学》、《老狐狸经》、《人际关系学》、《处世哲学》等有关为人处世的书籍,知道了对所处的环境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朋友、对同事要“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对谋事要“三思而行”等道理。做事处处设防,处处怕被人算计,整日小心谨慎地生活;刻意与人拉开距离,有时甚至会感觉自己孤独无依,也不敢有所依。同时也让我们加大了时间成本,加大了信誉成本,使我们的生命质量大打折扣。
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如此构思过度,也不需要活得这么累,真实的社会也并非那么复杂和“黑暗”。
曾经,一位老领导将他一生所有的经验教训总结为简单的四句话,告诉了他即将走入职场的女儿。
第一句话:“不要盘算太多,要顺其自然。”做人不要盘算太多,只要自身努力够了,就不要拼命去求人,有时想得越多,心越急,就越得不到回报;等你不想的时候,它就会出乎意料地属于你;有些事情与不能把握的东西,应顺其自然,该是你的东西终归是你的,不要太强求。
第二句话:“压抑自己没必要,奉承巴结也没必要。”农村与城市、下属与上级、穷人与富人不可能对等,压抑自己完全没有必要。对于趾高气扬的人来说,你再怎么尊重他,他也不会平等对你;你再怎么奉承、巴结,他也不会因为同情而施舍你。不管出身低微,还是处境艰难,我们都不要寄希望于受他人礼遇。当说时就说,当做时就做,只要别心虚和畏首畏尾,就不会让人轻易看不起,而你也将赢得更多平等的机会和尊重。
第三句话:“不要对谁特别好,也不要对谁特别不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任何单位、任何群体,人际关系结构都离不开“三三制”,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不“感冒”,三分之一的人对你好。这与我们常说的“三分之一的人在干、三分之一的人在看、三分之一的人在捣蛋”同理。所以,我们必须因人而异,好的要保持,中立的要争取,敌对的要宽容。记住永远不要被少数人利用。
第四句话:“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一个人必须要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要明白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不同的人做事肯定不一样,上司一般都能看得出来。只要尽心尽力做事,就不会被埋没,除非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关键是要摆正心态,有机会时就为社会多做点事,没机会时要记住“为自己打工”,积累更多的有形和无形资本,为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分。不论人生际遇如何,努力永远不会错。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非要亲身经历了,才能有切身的、真实的感受。我们也才会发现,真的没有必要太刻意地复杂。厚黑学之类的东西并不是万金油,用在哪里都能起作用。生搬硬套反而容易给人邯郸学步的感觉,徒增了不少尴尬。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自然的、简单的,仔细研究现代成功人士的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共同点就是:简单行事、复杂读书且极具思想。其实,细析人生的诸多难题,实在不难体会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生存状态。生命本应该是一件简单质朴的东西,在为人处世过程中,能够做到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不盲从、不消极,积极地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一种难得的自在。
毕业生中为什么会出现“上班恐惧症”
网络上一位发帖者说:“上班时就想着什么时候辞职;还没做,就打算做完试用期就辞职;一上班就想还是在家舒服,何必累死累活地找工作?”这个帖子有100多条回帖,有的人回复说:“一上班就神经衰弱,连晚上睡觉都会梦到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每天都如同煎熬一般,惶惶不可终日。”生活中,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每年5到9月,几乎每天都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害怕工作而遇到心理困惑和问题。
吴洁是一名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前一段时间她按照父母的意愿进了一家银行工作,待遇还不错。由于是新人,她一开始被安排到柜台点钱,“工作日复一日,太枯燥了!”作为一名时髦女孩,吴洁心底向往着更光鲜的职业。于是,在银行工作还不到半个月,吴洁就辞去了这个比较稳定的“金饭碗”,跳槽到一家公关公司。
但是进了公关公司,吴洁依然只能从基层做起,她被安排去处理一些繁杂的琐事,如打字、复印、接待、端茶、倒水等,新工作的“美丽光环”渐渐从吴洁的心中褪去,随之而来的是像第一份工作那样的焦虑和烦躁。终于,吴洁又无法坚持上班了,不到两个星期,她再次放弃了这份工作。
在辞去第二份工作之后,吴洁对自己是否能正常工作产生了怀疑。“无论什么工作都那么枯燥乏味,都提不起半点兴趣。”现在,吴洁一提到上班就充满恐惧,也没信心继续找下一份工作。
据了解,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恐惧上班、害怕工作并非是个别现象,从全国各高校的BBS上每天都可以浏览到大量关于“工作恐惧症”的信息。
对于毕业生中普遍出现的“上班恐惧症”现象,有心理专家分析认为,这类人往往过于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总是想“我想做什么”和“我喜欢做什么”,却很少考虑“公司需要我做什么”和“这份工作要求我做什么”。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使得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中常感到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怀疑工作本身的价值,所以恐惧上班或频繁跳槽。
小舟是工科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到工厂工作。他的专业知识比较过硬,自认为可以搞好工厂的管理,同时胜任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然而,工厂的主管根据整个大环境和形势,不让他冒险,加上很多客观原因,使小舟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他和工厂主管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不得不离开工厂。
还有一个男生在毕业后的一年中不断跳槽,换了十几个单位。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怎么看他们都觉得不顺眼,他们是错的,又不听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