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6800000028

第28章 开启禅智点燃心灯(2)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外在的因缘都会让我们的心为之动乱,如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不自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枕,这就是我们的心。但其实很多时候这都是没有意义的,在觉性明朗的那一刻,我们的心也清明了,便回归自我本性。

自证自悟,见心见性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慧能大师,慧能问他:“你从哪里来?”

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

慧能问:“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答:“没有来,谈什么回去?”

慧能问:“你把生命带来了吗?”

神会答:“带来了。”

慧能又问:“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

六祖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六祖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道:“感觉痛,又不痛。”

慧能也说道:“那我是也见,也不见。”

神会又问道:“什么是也见,也不见?”

慧能说道:“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至于你不痛,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无知觉;如果痛,那么就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见与不见都是两种执著,而痛与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你连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还说什么无来无去。”

神会一听,大为惭愧。立刻向慧能行礼。

慧能谆谆教导道:“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源只有你自己能够看到,你如果心迷不见,就请教大德高僧。你如果心悟见性,就依法修行。你执迷不悟,却来问我见与不见,我悟不能代替你悟,你悟也不能代替我悟。为什么不自证自悟,反问我见与不见?”

神会顿悟,再次向慧能禅师行礼上百次,求得饶恕,从而成为慧能最虔诚的信徒。

禅来缠去

参禅就是这样:不务外求,自心见证。悟则心即佛,不悟则无佛。如果每个人在生活实践中自证自悟,则最终能够获得人生智慧的真谛。这就是开悟的结果。而自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著地思索之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种永恒和谐的意义,并且觉悟到这其实是一种固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内心的纠缠中解脱。你会突然间发现,一切都为之改变了。

无佛可求

义玄禅师非常推崇自然朴实的禅风。风和日丽的一天,义玄禅师和徒弟信步走出禅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义玄禅师看到徒弟手里拿着一卷佛经,随口说道:“求佛求法,看经看教,皆是造业。”

徒弟一听,便把佛经装在袋子里,问师父道:“不看佛经,怎样求得佛法?”

义玄禅师边走边答:“无佛可求,无法可得。”

徒弟听了,紧逼着师父问道:“我跟师父参禅,该怎样用功呢?”

义玄禅师越走越快,说道:“佛法只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罢了,拉屎撒尿,穿衣吃饭,困了就睡觉!没有用功处。”

禅来缠去

人本来清净,一开始就是佛,就是解脱人,这是本来面目。多思多虑的人不知道这个事实,或者虽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却不能当下承当,他不在本来面目的真实体会中。一旦人明白了本来,一切都云开见日,再没有什么羁绊,大家都是无事人,在真实的面目里自在生活。在本来面目看来,修行也是不必要的,这时候如果谈修证、成佛、解脱,都是作茧自缚。

而世间人因不明自己本性,终日心外觅佛,心外求法,所以患得患失。《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记载:“灵训禅宗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每个人自己就是佛,问“如何是佛”就是向心外求佛。一个人如果念念不忘要成佛,那就不能自自然然的生活,而刻意有所求,这样反而成为成佛的障碍。正如《坛经》中说:“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当下见道

有一次临济禅师行脚到翠峰山时,就顺道去参访翠峰禅师,初见面时,翠峰禅师就问临济禅师道:“您从什么地方来?”

临济回答道:“从黄檗禅师处来。”

翠峰禅师听到黄檗禅师的名字,非常高兴,因此问道:“平常黄檗禅师如何教导学生呢?”

临济:“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真理,黄檗禅师是从来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的。”

翠峰:“什么都不言说,什么都不教导,那学生如何参学?”

临济道:“教导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

翠峰:“能否举个例子?”

临济:“我是举不出例子的,因那是足迹所不能到达的境地,就如一箭射过西天。”

翠峰:“足迹不能到达,心念总可到达。”

临济:“如果一定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了。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到达的地方。”

翠峰:“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那我们如何见道呢?”

临济:“当下见道!”

禅来缠去

禅,机锋如电,稍一犹豫便错过去了,略一思索就不是了。所谓起心即错,动念即乖。禅,一再强调言语道断,心缘灭绝。因为灭绝你我对待,灭绝时空限制,灭绝生死流转,那不是言语可教的,也不是足迹所到的,甚至也不是心念能想的。所以历代高明的法师、大师们在接引众生时往往用三心切断的方法,使其了解初步的空性,把不可得的过去心去掉,把没有来的未来心挡住,就是现在心,当下即是。

禅,超越有与无,超越内与外,超越知与不知,但禅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的。正如诗云: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过桃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一念心开

法达禅师七岁出家,遍览佛经,尤其爱读《法华经》。他最初参见六祖慧能时,自认所读佛经很多,颇自负,见了慧能也不施大礼。慧能告诉他,即使读了万部经,得其经意,也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接着便问法达道:“你念《法华经》,以什么为宗?”

法达答道:“学人只知照经上的文字诵读,根性暗钝,哪知什么宗趣?”

慧能说道:“我不识字,你可把经念一遍,我便为你解说。”

于是,法达高声诵经。

当读到“譬喻品”时,慧能打断法达的诵读,说道:“停!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不管它说多种譬喻,都没有超出于此。什么样的因缘呢?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高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后来,法达经过慧能多方开示,终于大悟。

禅来缠去

六祖说,“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高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生命的本原只有自己才能够看到,而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让无名烦恼把智慧遮障了,所以佛的知见,不是别的,也不在外面,就是你自己,“汝今当信佛之知见者,只当自心,更无别佛”。佛就是自己用功,自己悟入的。迷悟的关键在于自己,迷也由你,悟也由你。自己心里光明也好,暗昧也好,全在自己一念之上,这一念就关系到你是开佛的知见还是塞佛的知见。

法达禅师初学迷执于文字,饱读佛教经典,却不明其意。这就是禅家经常所说的,纵然阅得一大藏教经意,而未能悟涅槃妙心,也是枉然。正如诗偈云:

禅非语文可阐扬,

祛除妄心能品尝,

人人心中皆有禅,

心外觅禅空自忙。

起疑才能有悟

有一个小和尚心中有疑问,始终找不到答案,于是决定去问老和尚。

小和尚说:“师父,咱们僧人皈依佛门,四大皆空,讲究一种虚静。那么,我们来世上一遭,究竟为了什么?究竟还有什么属于我们呢?”

“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开导小和尚说,“属于我们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脱的意念,以及蓝天白云、这山那水。”老和尚看小和尚一脸困惑的样子,又补充说,“当一个人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时,这世间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梦游四海、思度五岳,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企及的呢?”

小和尚就说:“那尘世间的人们不也拥有这些东西吗?”

“不,”老和尚说,“有钱的人,心中只拥有钱;有宅第的人,心中只惦记宅第;有权势的人,心中只关注权势……他们摄取、拥有某项事物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这项事物之外的所有事物。”

这时,玉兔东升、金乌西坠,山岚炊烟拂拂袅袅。小和尚观望着山水云月,终于舒心地笑了。

禅来缠去

中国佛法中的禅宗强调一个“疑”字,就是要你起疑,有疑才有悟,何况一切众生本来就在怀疑中。没有成佛前处处是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佛法说有前生,你见过?死后灵魂究竟存不存在?谁能证实?这些都是问题。禅宗的方法之一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说你有痛苦,那么,痛苦从哪里来?因为有我,你又是什么东西?肉体?肉体不是你。真正的我是心,心在哪里?如此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

“疑”字从哪儿提起呢?从一个“不明白”上提起: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讲话的是谁,不明白念佛的是谁,不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明白我是……关于疑情,大师们留下了很多公案,公案虽然多,但终究只有一个,就是一个“不明白”。这个“不明白”不是简单的“不明白一句话”。当你在这个不明白上认真地疑起来,才能来回地参究。一次想不明白,多想几次,还可以去问别人,这样你才能不断地进步,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在参禅的生活中,经常忘记自己。一些从各方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禅师,面请教益,侍者通报时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见禅师问禅。

佛光禅师总是自然地反问:“谁是禅师?”

有时,佛光禅师在吃饭时,侍者问:“禅师!你吃饭吃饱了吗?”

禅师也像茫然地问道:“谁在吃饭?”

一次,佛光禅师下田锄草,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一下,寺里大众见到他都慰问说:“禅师!你辛苦了!”

佛光禅师礼貌地答道:“谁在辛苦?”

“谁在辛苦?”“谁在吃饭?”“谁在经行?”“谁在说话?”佛光禅师经常忘了自己这样回答别人,也反问别人。

不少的禅者学人,因佛光禅师的话而寻回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禅来缠去

同类推荐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热门推荐
  • 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比如四书五经。就是带着今天所遇到的问题,美国的一个影评人大卫·邓比,在48岁那年重返大学校园。起因就是当年发生在美国知识界的一场争论--如何对待西方传统“经典”?我们国内也有关于“阅读经典”的争论,几乎就是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那场论战的翻版。无论是支持或反对阅读经典,尤其是国学典籍的,把这些书认真地读一遍。,它们毫无疑问既是国学也是经典,但它们真如某些人所言是邪恶的根源,或者如另外一些人所言,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或21世纪的希望吗?得到真实答案的最好办法,都在实际上离他们所讨论的那些书--文学、哲学、历史的作品--特别远
  • 修剑城

    修剑城

    人们说:一将成,万骨枯!人们说:残阳剑天下第一!人们说:“热浪”杀人从没失手。人们说:修剑城,是一个人的传说人们说:杨将军是修仙的人,早就封神了。只有他,杨见龙,杨将军,才知道,到底人们说的准不准。
  •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除了散文,他的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等均有传世名篇。书中精选了他的散文、诗歌、教育杂文、文学批评等各类型的经典篇章,从朱自清风格迥异又至情至性的文字中,体会他的匆匆流年,清浅人生。
  • 第一宫女

    第一宫女

    她曾是县令千金,却在童年突遭家变,从此落入苦海。为了爹一展笑颜,为了亲人不再受苦受穷受人欺,毅然偷偷入宫做了一名卑微的宫女,期盼有一天,能与皇上不期而遇,希望日子从此掀开新的一页。极尽的宠爱,极尽的占有,繁华的遮盖下又是怎样的心痛?人的心能经几次蹂躏?人的爱能经几次折磨?人的情是否有极限?爱过痛过迷恋过寂寞过,然后是什么?谁来告诉她这个皇上亲赐的“第一宫女”?
  • 裁决

    裁决

    一个外表天真纯朴,一脸迷糊的大头男孩,却是一个跟着暴躁矮人学了好脾气,跟着傲慢精灵学了谦虚,跟着爱撒谎的侏儒学会了诚实,跟着野蛮人学会了礼仪的小混蛋。当这个无法修炼斗气的乡巴佬,从南方小城走上舞台的时候,他要成为最伟大的骑士。
  • 异世农家生活

    异世农家生活

    一个现代的孤儿幻想回到古代过上种田生活,妈祖怜悯,让她梦想实现了。于是在有着丰富的农业知识的她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林一在异世过着平淡低调却不平凡的生活,通过一次次的利用现代的知识改变生活,让一个贫瘠的家一点点的富裕起来,不是那种暴富,而是那种通过辛勤的劳作来创造财富的生活!这种生活充实而又温馨!天使QQ群号:180633925
  • 在阳光下晾晒

    在阳光下晾晒

    混迹大都市打工谋生的故事为主线,小说通过描写乡下青年秦林离家出走,给读者展示了都市生活的繁荣、多彩,同时也将都市生活的危机、陷阱等的另一面也暴露在读者眼前。作品将都市的阴暗、男人泛滥的激情、女人潮湿的心统统放在阳光下晾晒,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闪开,让我拥抱幸福

    闪开,让我拥抱幸福

    对于帕特来说,这当然是暂时的困难,幸福会来临,妮可一定会回来的。 帕特尝试过无数种努力。 目前,帕特就遇到了麻烦,所有的不幸与痛苦,他深爱的妻子妮可跟他分居了。他运动减肥,读妮可喜欢的书,痛苦会消失,吃妮可喜欢的食物,写关于妮可的日记,帕特深信,睡前吻妮可的照片……更复杂的是,另一个女人想闯进他和妮可的二人世界,只是为了幸福而设置的障碍。最终,她是蒂芬妮。只要他肯努力的话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