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6800000027

第27章 开启禅智点燃心灯(1)

世间烦恼,因心内不洁、不净而生。而快乐由心智自由、心平气和而起。禅义、禅理、禅心、禅智,有效地为芸芸众生困顿不安的心灵,打开一条解脱之道;禅人、禅事、禅思、禅语,无不蕴含着人生生命意义的最高智慧。禅,带给你思考,带给你启迪,带给你智慧,带给你成功,带给你平静,带给你安适,带给你充实,带给你愉悦,带给你幸福。从禅中感悟人生的智慧,可以超然于世,返璞归真,得心静,得真情,得生命的大自在。

佛经上说:“有智慧就有光明,没有智慧的人生是黑暗的。”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明灯,可以指引人的心路,能点亮心灵,开启人生的智慧。当代日本高僧铃木大拙说:“禅是见性的方法,并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心里有了禅,如同有了光明一样,能够照破内心的黑暗。这样,生活就能够自然、洒脱、自在,所以有人说:“若将禅心过生活,何愁烦恼不能了?”

修佛就是修自己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禅来缠去

“着相即是外道,众生都在修佛。”外在的道不是自己的道,即是他人的道,他人的道于自己是“盲人摸象”形式的道;内在的道是自己的道,即是自己内心(佛性)的道。谁在控制你?佛告诉你是你自己的心在控制你。修行不一定非要经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心内有佛才是最重要的。人是糊涂的佛,佛是开了智慧的人。只要做好了人,人人都可能成佛;反之,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能成“佛”吗?故真正佛法是“出世不离世,入世不染尘。”修佛就是要认认真真做人,本本分分的行事,离开做人,休谈修佛,正所谓:

念佛无非念自心,

自心是佛莫他寻。

修行之本在修心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茫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定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离开一切物象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的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那么,怎么去除妄念,不被世间所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理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利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禅师的话像暮鼓与晨钟唤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里的人。

禅来缠去

参禅的关键并不在于打不打坐,而在于你怎样去修心,只有心先行进入禅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禅,即成佛。生于凡尘,能修得心平气闲神静着实不容易。常人皆希望忘却烦恼,寻找内心的平静,但却始终放不下现实的欲望和杂念,所以也没法使内心清净。然而唯心静才能去俗念,方能得慧性,成正果。修禅先从静始。一个人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禅坐的最终目的,是将我们的生命投注于禅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动荡的身心、虚妄的世界坐断消灭,在永恒无限的静坐中,将清净的本心,流入无限的时空,从而达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脱的境界。

即心即佛

韶州法海禅师礼拜后向六祖慧能禅师求教道:“请大师为我讲解什么是即心即佛?”慧能禅师答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我若照此说下去,那永远都说不完。”

慧能禅师又说:“请听我一偈: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禅师听了这话,非常欢喜,立刻悟入。他明白了什么是“即心即佛”,并领会了六祖所指出的定、慧双修的入门途径。于是拜在其门下做徒弟,参禅悟道。

后来他也做了一偈,赞许道: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禅来缠去

“即心即佛”意即“见性成佛”。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也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心性如一,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慧能大师在此所言的“即心即佛”就是让人自己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过体证达诸佛理。

心在何处安

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向其求法,并请为入室弟子。然而,达摩整日面壁静坐,不理不睬,不动不摇,任神光百般乞求,始终连眼皮都不曾抬一抬。神光为了求得大道,下定决心:达摩若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站在洞外,永不离去!

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想求个什么?”

神光道:“和尚慈悲,请为我开甘露法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斜了他一眼,缓缓地说:“诸佛的无上妙法,是天长地久,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累世勤奋,旷劫精进而修得的。你凭着这么一点小小的恭敬和殷勤就想得到?哼!你站在膝盖深的白雪中算得了什么?若想得我的心法,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听此诲励,为了表明自己誓死求法的决心,抽出戒刀,猛然砍向自己的左臂于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的又是什么?”

神光答道:“弟子心痛难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听神光说自己心痛难安,怪目圆瞪,倏地将一只大手伸到他的面前,大声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师父叫我拿心,可是,心在哪里呀?我找不到心啊!”

达摩大吼一声,“已经为你安好啦!”

他这一吼,如同晴天霹雳,在神光面门前轰然炸响,徒然震断了他的胡思乱想。神光顿觉心中迷雾散尽,慧日当空,艳阳高照,寂照万方,终于豁然大悟。

禅来缠去

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人能看、能听、能想,而这些都是心的本能的表象。将这些见识之类的东西剔除掉,剩下来的那个能识、能见的“能”就是心。找不到心,是现代人的悲哀。身心不得安定,是人生苦恼的根源。认识自己,是“定”,如果舍脱贪嗔痴妄,心里面恰如有一方安稳不动的磐石,不受一切诱惑的欺骗,任何时候都能站在合情合法的定位上,则自然明心见性。

心离一切相

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希迁禅师时,石头禅师问道:

“哪个是你的心?”宝通回答道:“见语言者是!”

石头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有见有言即是妄心,在言语的上面还见不出你的真心!”

宝通惭愧,日夜参究,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经过十天以后,宝通禅师又回来请示道:

“上次的回答不对,今天,我知道什么是我的心了。”

石头禅师问道:“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扬眉瞬目。”

石头禅师继续问道:“心不是扬眉瞬目的动作。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道:“如果这样则没有心啦!”

石头禅师提高声音说道:“万物原来有心,若说无心尽同毁谤。见闻觉知,都是妄心,但若不用心,又如何悟入?”

宝通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禅来缠去

“心”者,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扬眉瞬目)相,更要离一切虚妄心缘相。禅宗云:“处处缘起,处处假相,处处虚妄,处处虚空。”天地万物缘起缘灭的生灭相,皆由人心所产生,一切都在刹那变化中。为什么禅师们经常说无心才是禅心呢?《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四圣六凡,都从心起,而且只在当前一念,若不念念制心,念念透脱,岂能契会真如实相!

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自古以来,“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禅师和百丈禅师是禅门的两大功臣。

百丈怀海曾是马祖禅师的侍者。每次施主送斋饭来,怀海一揭开饭盒盖的时候,马祖就拈起一块烧饼,问大众:“是什么?”每回都如此。就这样,怀海在马祖身边待了三年。

有一天,百丈怀海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道:“什么声音?”

怀海答道:“野鸭的叫声。”

过了好久,马祖又问道:“刚才那个声音到哪里去了?”

怀海说:“飞过去了。”

马祖过来把怀海的鼻子狠狠一扭,百丈怀海负痛失声。

接着马祖说道:“何曾飞去?”

怀海一听,立即省悟,但他一句话也不说,却回到房里痛哭。禅友问他为什么如此痛哭,怀海照实告诉大家马祖老师把他的鼻子扭得疼痛难忍。

禅友们不解地问道:“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怀海说:“你们去问老师好了。”

禅友们问马祖大师,马祖却说怀海自己知道,禅友们再回头来问怀海,怀海却哈哈大笑,禅友们感到很惊讶,便问道:“先前哭,现在笑,是何理?”百丈怀海自言自语:“先前哭,现在笑。”

禅来缠去

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就可以看到你的心性了。念头起过后,你不要去追。它已经过去了。这个念头虽然过去了,但你这个心是否就不存在了呢?前念虽然过去了,但你自己还在嘛,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为什么还有个东西没有过去呢?在禅宗看来,浩瀚世界本来就没有空间和时间的分别,野鸭飞过仅是一种虚妄的象征而已,怎可说什么飞过来、飞过去?百丈怀海由于执著于虚妄和差别意识,故难以开悟;马祖的这一捏,乃是大机大用,把时空的分界当下粉碎,破除其迷执,使百丈怀海顿悟其禅旨。百丈怀海回答道友“先前哭,现在笑”,这是说,时空观念一变,永恒的本体显现,我与世界都不一样了,这便是当下认识自我:

前念起妄,后念应觉;

觉即不住,见亦不存。

无心无我即是禅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抑地问:“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国师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智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禅来缠去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南怀瑾先生说过:“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行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的境界,一切凡夫都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为有我而来,那么真正的无我就是佛的境界。

懒融观心

牛头山的法融禅师一心修行,见人不理不睬,人称他为懒融。

一天,禅宗四祖道信禅师途经那里,便入山探访懒融。费了好大的工夫,四祖才找到他。懒融把四祖当作一般游客,和往常一样,不理不睬,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四祖也不觉得奇怪,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懒融答道:“观心!”

四祖又问道:“什么能观心?所观的心又是什么东西?”

懒融好久无言以对。此时,才意识到面前的不是普通的游客,便诚心顶礼,请四祖开示。

四祖说:“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一般的佛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接着又叮嘱道:“不要特意去观察它,也不要压抑它。”

法融问:“如果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

四祖说:“‘境’不分好坏、美丑,如果心存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面对不同的情境,你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那么你将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

这时,一只老虎来到法融身边趴下,四祖见了,心中一惊。

法融见状,就笑话他道:“你还有这个(恐惧)在吗?”

四祖反问:“你刚才看见了什么?”

法融又无法对答,便请四祖坐下。

四祖在法融入内取茶时,在法融的座位上写了一个“佛”字。当法融回来将要坐下时,一看“佛”字时悚然震惊,认为怎可坐在佛上?这可是大不敬的事。四祖也笑着问道:“你还有这个(分别心)在吗?”

于是两人相视一笑,法融恍然大悟,不再隐居。

禅来缠去

佛陀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要明了世间极其深妙的道理,还得从观心反照做起,除此别求,愈求则愈远。生死勘不破,就有恐怖;荣辱勘不破,就有得失;贵贱勘不破,就有分别;生佛勘不破,就有颠倒。我们生活在灯红酒绿的世界,追逐名利,被名利追逐。沉溺物欲的大海,却难以抓住心灵的浮木。也许会拼命地寻找自我,找回本我,就像在胸前挂一颗玉佛,就像在庙中焚香,其实,能切实的证悟,才能正确地把握精神生活的价值。

心与性

一学僧请示南阳慧忠国师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有什么差别呢?”

慧忠国师直截了当地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进一步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说没有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心地解释道:“你只看到表面的语言文字,没有看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禅来缠去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我们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心与性,其体本为一,但因迷悟而有差别,就如一潭水,当风起时就出现了波浪,此好比“心”,风不起时呈现的即是一潭平静的水,这好比“性”。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但因风起,而有迷惑,所以修行的过程,首先即是驱除外境的纷扰,而还归本来的清净。这只是第一步,其实最终还是需要达到不被外境所动,心本自清净,正所谓常处闹市而心本静,虽雷霆大作,而心常寂!

同类推荐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热门推荐
  • 美人如玉贱如虹

    美人如玉贱如虹

    顾念是女流氓,而且还是牛气哄哄、金光灿灿的变态版升级女流氓,这是公认的。傅如昱是骨灰级钻石王老五,优雅从容,这也是公认的。顾念路过瞥了一眼,吐出两字——放屁。这是个看似白富美实则女屌丝逆袭吃掉极品男的故事,也是个看似聪明的小白兔被腹黑大灰狼吃干抹净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简单学之资本密码

    简单学之资本密码

    本书是作者在投资、生活、学习、研究、创业过程中领悟并自创、集生活与投资为一体的一门哲学类书籍。是一本能透析生活、市场、人文等世间所有一切规律的书箱。是一本不得不看的书籍,无论你是哪个行业、哪个年龄阶段,都适合阅读,通过对生活常理、资本市场进行分析解读,能让你更近一步的了解世界与未来,了解世间的一切演变规律,让你看清未来,进而把握未来。
  • 极品修真小胖

    极品修真小胖

    当一位被誉为不食烟火的大神穿越了时空回到过去,和一个史上最色的胖子相遇,会发生怎样“基情”四溅的火花?都市爽文,且看会修真的胖子如何悦尽天下美女.
  • 喵喵笨丫头:殿下请温柔

    喵喵笨丫头:殿下请温柔

    长的像个不良少年的海堂熏被在回家的路上被叫住,发现叫住自己的是一个从宠物店里探出身子来的女孩。纤瘦的少女,穿着淡粉色的吊带裙,柔软的扫肩发滑到前面来遮挡住一部分锁骨,最最抢眼的是她脑袋上带的猫耳!这是……COSPLAY?
  • 倾城绝色太子妃

    倾城绝色太子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武家天才,她狠毒、她无情、她心狠手辣、她冷心冷情,只因无人可以走进她的心。她是云国丞相之女、云国第一美人。但她也是天下人人皆知第一傻女。她受尽世态炎凉,最后因心爱之人的拒婚,投湖自尽……当她成为她,又会发生怎样的事?当她成为她之后,她要所有人知道,真正傻的人是他们……---------------------------------------------------------------------------------------------------片段一:男子震惊地看着眼前的冷漠的女子,她居然这么从容地签下退婚书。她不是很爱他吗?“辰雪妍,你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吸引本王回心转意吗?本王是不会娶你这个傻子的,本王告诉你,就算你做什么,本王亦不会……”“霖王爷,是吧?退婚书给你。从此以后,天上人间,永不相见。”女子冷漠地打断男子的话,对于他这样的男人,她实在无话可说。男子不可置信看着眼前的女子,她还是原来的傻子吗?冰冷的眼神不在是对他的深深的爱恋,而是鄙夷、蔑视、不屑……片段二:"辰雪妍,本王许你王妃之位。”男子高傲地望着身旁女子,这次自己亲口许她王妃之位,她一定会高兴的答应吧!女子深不见底的眼眸中划过一丝鄙夷。冷冷的抬起头,一字一句道:“王妃之位麽?我、不、屑。”说罢,毫无留恋的转身离去。片段三;“上泉碧落下黄泉,你选择了我,我便绝不负你。”“此生,但不负君所言。”---------------------------------------------------------------------------------------------新人新文,请多支持。此文女强男强,无虐无小三无误会,男配多多,美男多多。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逆世狂女

    逆世狂女

    诡隐,21世纪顶级杀手,被组织抛弃后落入神幻大陆,附身在一个被父亲抛弃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废物女孩身上,不可思议呈现:不能修炼的废物在重生后不仅晋阶迅速还灵武双修,爆了名水家的大门还越阶杀了水家家主,契约各种强宠,以此凌虐各种生物。她强大的逆天,谁与争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赐恶皇后小小恶魔帝王

    天赐恶皇后小小恶魔帝王

    深幽的老宅中,一男一女衣衫不整的被推到在鹅暖石铺砌而成的地面上。“老爷饶命啊,老爷饶命啊,是三夫人勾引小的,是三夫人……”长相轻浮的男子,此刻脸色煞白,痛哭流涕的看着冷冷的看着这一幕的男子,这宅院的主人,司马无情。而一旁的女子,似乎还没有从迷蒙中清醒过来,闻言,只是缓缓的跪直身子,茫然的看了一眼说话的男子,在转头看向冷眼看她的男子,她的丈夫。净白的脸颊上还有着异样的潮红。……
  • 民国枭雄杜月笙

    民国枭雄杜月笙

    ,百姓俨然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的大城市中,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清末民初。上海滩从来没有平静过,使得全中国被外国殖民统治者侵犯和蹂躏。举国上下官商勾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相较于黄浦江的风平浪静而言,繁华璀璨依旧的首属上海了,堪称商业军事重镇的上海滩成了冒险家的天堂。由于清廷当局的无能、软弱和妥协。潜伏着光怪陆离、千差百异的危险信号,本书主要描写杜月笙的生平事迹,提到杜月笙,满足了那些冒险家对于刺激和挑战的追寻和需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滩,更是具有浓烈的角逐厮杀气息
  • 弃妇复仇记

    弃妇复仇记

    清晨的朝阳暖暖的照射在大地,夜府四周还贴着红绸喜布,门口喜庆的对联和花园里张灯节彩的景物,一早便将喜庆的气氛推向了下人的心。长长的走廊里,一个娇小的声音快速的奔走着,因为昨晚太困,陪嫁丫环小梅竟然起床得晚了,此时,她正心急着小姐,赶紧朝婚房的方向走去。而在走廊尽头,却意外伫立着一抹高挺硕拔的冷寂身影,小梅眼神惧怕的垂下头,恭敬的喊了一句,“少爷早。”夜天殇剑眉轻扬,潭眸淡淡的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