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6800000027

第27章 开启禅智点燃心灯(1)

世间烦恼,因心内不洁、不净而生。而快乐由心智自由、心平气和而起。禅义、禅理、禅心、禅智,有效地为芸芸众生困顿不安的心灵,打开一条解脱之道;禅人、禅事、禅思、禅语,无不蕴含着人生生命意义的最高智慧。禅,带给你思考,带给你启迪,带给你智慧,带给你成功,带给你平静,带给你安适,带给你充实,带给你愉悦,带给你幸福。从禅中感悟人生的智慧,可以超然于世,返璞归真,得心静,得真情,得生命的大自在。

佛经上说:“有智慧就有光明,没有智慧的人生是黑暗的。”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明灯,可以指引人的心路,能点亮心灵,开启人生的智慧。当代日本高僧铃木大拙说:“禅是见性的方法,并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心里有了禅,如同有了光明一样,能够照破内心的黑暗。这样,生活就能够自然、洒脱、自在,所以有人说:“若将禅心过生活,何愁烦恼不能了?”

修佛就是修自己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禅来缠去

“着相即是外道,众生都在修佛。”外在的道不是自己的道,即是他人的道,他人的道于自己是“盲人摸象”形式的道;内在的道是自己的道,即是自己内心(佛性)的道。谁在控制你?佛告诉你是你自己的心在控制你。修行不一定非要经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心内有佛才是最重要的。人是糊涂的佛,佛是开了智慧的人。只要做好了人,人人都可能成佛;反之,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能成“佛”吗?故真正佛法是“出世不离世,入世不染尘。”修佛就是要认认真真做人,本本分分的行事,离开做人,休谈修佛,正所谓:

念佛无非念自心,

自心是佛莫他寻。

修行之本在修心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茫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定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离开一切物象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的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那么,怎么去除妄念,不被世间所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理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利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禅师的话像暮鼓与晨钟唤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里的人。

禅来缠去

参禅的关键并不在于打不打坐,而在于你怎样去修心,只有心先行进入禅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禅,即成佛。生于凡尘,能修得心平气闲神静着实不容易。常人皆希望忘却烦恼,寻找内心的平静,但却始终放不下现实的欲望和杂念,所以也没法使内心清净。然而唯心静才能去俗念,方能得慧性,成正果。修禅先从静始。一个人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禅坐的最终目的,是将我们的生命投注于禅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动荡的身心、虚妄的世界坐断消灭,在永恒无限的静坐中,将清净的本心,流入无限的时空,从而达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脱的境界。

即心即佛

韶州法海禅师礼拜后向六祖慧能禅师求教道:“请大师为我讲解什么是即心即佛?”慧能禅师答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我若照此说下去,那永远都说不完。”

慧能禅师又说:“请听我一偈: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禅师听了这话,非常欢喜,立刻悟入。他明白了什么是“即心即佛”,并领会了六祖所指出的定、慧双修的入门途径。于是拜在其门下做徒弟,参禅悟道。

后来他也做了一偈,赞许道: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禅来缠去

“即心即佛”意即“见性成佛”。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也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心性如一,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慧能大师在此所言的“即心即佛”就是让人自己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过体证达诸佛理。

心在何处安

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向其求法,并请为入室弟子。然而,达摩整日面壁静坐,不理不睬,不动不摇,任神光百般乞求,始终连眼皮都不曾抬一抬。神光为了求得大道,下定决心:达摩若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站在洞外,永不离去!

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想求个什么?”

神光道:“和尚慈悲,请为我开甘露法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斜了他一眼,缓缓地说:“诸佛的无上妙法,是天长地久,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累世勤奋,旷劫精进而修得的。你凭着这么一点小小的恭敬和殷勤就想得到?哼!你站在膝盖深的白雪中算得了什么?若想得我的心法,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听此诲励,为了表明自己誓死求法的决心,抽出戒刀,猛然砍向自己的左臂于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的又是什么?”

神光答道:“弟子心痛难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听神光说自己心痛难安,怪目圆瞪,倏地将一只大手伸到他的面前,大声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师父叫我拿心,可是,心在哪里呀?我找不到心啊!”

达摩大吼一声,“已经为你安好啦!”

他这一吼,如同晴天霹雳,在神光面门前轰然炸响,徒然震断了他的胡思乱想。神光顿觉心中迷雾散尽,慧日当空,艳阳高照,寂照万方,终于豁然大悟。

禅来缠去

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人能看、能听、能想,而这些都是心的本能的表象。将这些见识之类的东西剔除掉,剩下来的那个能识、能见的“能”就是心。找不到心,是现代人的悲哀。身心不得安定,是人生苦恼的根源。认识自己,是“定”,如果舍脱贪嗔痴妄,心里面恰如有一方安稳不动的磐石,不受一切诱惑的欺骗,任何时候都能站在合情合法的定位上,则自然明心见性。

心离一切相

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希迁禅师时,石头禅师问道:

“哪个是你的心?”宝通回答道:“见语言者是!”

石头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有见有言即是妄心,在言语的上面还见不出你的真心!”

宝通惭愧,日夜参究,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经过十天以后,宝通禅师又回来请示道:

“上次的回答不对,今天,我知道什么是我的心了。”

石头禅师问道:“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扬眉瞬目。”

石头禅师继续问道:“心不是扬眉瞬目的动作。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道:“如果这样则没有心啦!”

石头禅师提高声音说道:“万物原来有心,若说无心尽同毁谤。见闻觉知,都是妄心,但若不用心,又如何悟入?”

宝通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禅来缠去

“心”者,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扬眉瞬目)相,更要离一切虚妄心缘相。禅宗云:“处处缘起,处处假相,处处虚妄,处处虚空。”天地万物缘起缘灭的生灭相,皆由人心所产生,一切都在刹那变化中。为什么禅师们经常说无心才是禅心呢?《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四圣六凡,都从心起,而且只在当前一念,若不念念制心,念念透脱,岂能契会真如实相!

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自古以来,“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禅师和百丈禅师是禅门的两大功臣。

百丈怀海曾是马祖禅师的侍者。每次施主送斋饭来,怀海一揭开饭盒盖的时候,马祖就拈起一块烧饼,问大众:“是什么?”每回都如此。就这样,怀海在马祖身边待了三年。

有一天,百丈怀海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道:“什么声音?”

怀海答道:“野鸭的叫声。”

过了好久,马祖又问道:“刚才那个声音到哪里去了?”

怀海说:“飞过去了。”

马祖过来把怀海的鼻子狠狠一扭,百丈怀海负痛失声。

接着马祖说道:“何曾飞去?”

怀海一听,立即省悟,但他一句话也不说,却回到房里痛哭。禅友问他为什么如此痛哭,怀海照实告诉大家马祖老师把他的鼻子扭得疼痛难忍。

禅友们不解地问道:“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怀海说:“你们去问老师好了。”

禅友们问马祖大师,马祖却说怀海自己知道,禅友们再回头来问怀海,怀海却哈哈大笑,禅友们感到很惊讶,便问道:“先前哭,现在笑,是何理?”百丈怀海自言自语:“先前哭,现在笑。”

禅来缠去

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就可以看到你的心性了。念头起过后,你不要去追。它已经过去了。这个念头虽然过去了,但你这个心是否就不存在了呢?前念虽然过去了,但你自己还在嘛,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为什么还有个东西没有过去呢?在禅宗看来,浩瀚世界本来就没有空间和时间的分别,野鸭飞过仅是一种虚妄的象征而已,怎可说什么飞过来、飞过去?百丈怀海由于执著于虚妄和差别意识,故难以开悟;马祖的这一捏,乃是大机大用,把时空的分界当下粉碎,破除其迷执,使百丈怀海顿悟其禅旨。百丈怀海回答道友“先前哭,现在笑”,这是说,时空观念一变,永恒的本体显现,我与世界都不一样了,这便是当下认识自我:

前念起妄,后念应觉;

觉即不住,见亦不存。

无心无我即是禅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抑地问:“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国师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智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禅来缠去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南怀瑾先生说过:“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行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的境界,一切凡夫都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为有我而来,那么真正的无我就是佛的境界。

懒融观心

牛头山的法融禅师一心修行,见人不理不睬,人称他为懒融。

一天,禅宗四祖道信禅师途经那里,便入山探访懒融。费了好大的工夫,四祖才找到他。懒融把四祖当作一般游客,和往常一样,不理不睬,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四祖也不觉得奇怪,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懒融答道:“观心!”

四祖又问道:“什么能观心?所观的心又是什么东西?”

懒融好久无言以对。此时,才意识到面前的不是普通的游客,便诚心顶礼,请四祖开示。

四祖说:“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一般的佛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接着又叮嘱道:“不要特意去观察它,也不要压抑它。”

法融问:“如果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

四祖说:“‘境’不分好坏、美丑,如果心存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面对不同的情境,你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那么你将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

这时,一只老虎来到法融身边趴下,四祖见了,心中一惊。

法融见状,就笑话他道:“你还有这个(恐惧)在吗?”

四祖反问:“你刚才看见了什么?”

法融又无法对答,便请四祖坐下。

四祖在法融入内取茶时,在法融的座位上写了一个“佛”字。当法融回来将要坐下时,一看“佛”字时悚然震惊,认为怎可坐在佛上?这可是大不敬的事。四祖也笑着问道:“你还有这个(分别心)在吗?”

于是两人相视一笑,法融恍然大悟,不再隐居。

禅来缠去

佛陀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要明了世间极其深妙的道理,还得从观心反照做起,除此别求,愈求则愈远。生死勘不破,就有恐怖;荣辱勘不破,就有得失;贵贱勘不破,就有分别;生佛勘不破,就有颠倒。我们生活在灯红酒绿的世界,追逐名利,被名利追逐。沉溺物欲的大海,却难以抓住心灵的浮木。也许会拼命地寻找自我,找回本我,就像在胸前挂一颗玉佛,就像在庙中焚香,其实,能切实的证悟,才能正确地把握精神生活的价值。

心与性

一学僧请示南阳慧忠国师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有什么差别呢?”

慧忠国师直截了当地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进一步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说没有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心地解释道:“你只看到表面的语言文字,没有看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禅来缠去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我们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心与性,其体本为一,但因迷悟而有差别,就如一潭水,当风起时就出现了波浪,此好比“心”,风不起时呈现的即是一潭平静的水,这好比“性”。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但因风起,而有迷惑,所以修行的过程,首先即是驱除外境的纷扰,而还归本来的清净。这只是第一步,其实最终还是需要达到不被外境所动,心本自清净,正所谓常处闹市而心本静,虽雷霆大作,而心常寂!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热门推荐
  • 绝代佣兵妃:狂倾九界

    绝代佣兵妃:狂倾九界

    [本文女强+一对一!]她是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顶级佣兵。更是另黑白两道闻风丧胆,“暗夜”里的暗。她一直都是站在顶峰的人。她是冷血无情的代言人,她有着睥睨天下的狂妄。他是闻名四国的“天才医师”。他一直冷眼看着这个世界,一直都是以局外人活在这个世上,他骨子里都是冷酷无情,他有着云淡风轻的气质。一次偶然的相遇,却让两人纠缠了在一起,是劫?还是缘?[这是我的第一篇文,希望各位多多支持,谢谢。]
  • 宠妻之一宠到底

    宠妻之一宠到底

    本文1v1,温馨宠文+女强+腹黑+搞笑+火爆她,唐云菲,出生于家道中落之家,一贫如洗,父母皆有病,弟妹皆幼,一家之主就指望她来当了。他,孙开江,纨绔子弟,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有钱有权有势,名副其实的黄金单身汉,是女人梦寐以求的金龟婿。可惜,身患绝症,朝不保夕。孙家冲喜广告遍布盘龙镇,机缘巧合,偏偏让她遇上了。为了治好父母之病,解决弟妹的温饱,她义无反顾地嫁入了豪门,给病殃殃的孙开江冲喜。冒着守寡的风险,为了那区区300两冲喜赏银,为了支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上天怜悯,冲喜成功了……她,一朝冲喜,嫁入豪门,身价百倍,命运也从此改变了。孙家豪门,人数众多,鱼龙混杂,总共108口人,在这大繁杂的大玩意之下,各种纷争,勾心斗角自然是层出不穷。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豪门深似海,想呆在豪门,必先学会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敛光采,收锋芒,修身养性,好好表现吧!然而,天不如人愿,付诸努力东流了。婆婆狠毒刁难,尖酸刻薄,欲送她去地狱。小姑子心狠手辣,无恶不作,想让她头破血流。小叔子笑里藏刀,设计陷害,毁她清白。管家无中生有,挑拨离间,陷她于不仁不义。
  • 一个娃娃两个爹

    一个娃娃两个爹

    白天,她是可爱八岁娃娃黑夜,她是妖媚妙龄娇娘是遭受诅咒,还是身患奇症白日的单纯可爱夜晚的婀娜妖娆哪个才是真正的她,哪个才是心中的她午夜化身为狼,爬上美男大床送去处子身,带走腹中宝遇上那个邪魅的男人,是其幸,还是其不幸爱上或恨上,只是一线之间的事大娃娃生小娃娃娃娃成娘亲为爱而重生【娃娃语录】*1*、“古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爹爹难过娘亲关,娃娃不是美人不过关!”*2*、“娘亲,你好漂亮,我们私奔吧,不要管那个糟老头子了!”(糟老头子乃其父东方仕南)*3*、“哇,娃娃好可怜,亲爹爹不要,养爹爹不疼…”(某日东方仕南要责罚娃娃时,娃娃猜想自己不是其亲生之女,劲爆开口)【伊月语录】*1*、“把衣服脱了,让我生个宝宝!”(某午夜,伊月潜入一美男房间,冷冷道)*2*、“是男人就快点,不是男人就去给我找个真男人来!”(躺在美男床上,看着眼前一动不动的人,伊月微微眯起好看的水眸)*3*、“宝宝生下了谁要谁拿去,我只是想回家而已。”(十月怀胎后,伊月看着站在眼前的几个性格外表迥异的男人,淡然道)视频地址——http://m.pgsk.com/deux_m.pgsk.com【妖自己的文】【狂女】——穿越女强文【豪门童养媳】——豪门虐恋文【王爷,走着瞧】——温馨穿越文【养个奴隶做老婆】——都市虐恋文【一个娃娃两个爹】——新奇架空文
  • 娱乐圈之一代宗师

    娱乐圈之一代宗师

    国术奇才回到香港,谱写一段热血激情的宗师传奇。
  • 异界英雄

    异界英雄

    旧的世界勇者转生体在新世界中与新的世界勇者的故事。
  • 宋词三百首(最爱读国学系列)

    宋词三百首(最爱读国学系列)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历来与唐诗珠联璧合,与元曲争奇斗妍。 对于现代人而言,宋词仍然是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本次精编出版的由逸闻和雨潇编选的《宋词三百首》,精选宋代词人九十家,词作三百余首,风格包括豪放派、婉约派,篇幅兼有小令、中调、长调等。
  • 每一天都平常

    每一天都平常

    谢冕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诗的一面旗帜。本书作者对自己的风雨人生作了回顾,阐述了漫漫人生道路上做学问及做人的心得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赖上不良拽妃

    赖上不良拽妃

    她拽吗?想她享誉国际的头号杀手──暗夜孤星,意外穿越成一个和亲公主,怎么可能任人欺负?身为侯府嫡女,一出生就被冠上克母之名,被祖母父亲嫌弃,被姨娘庶妹欺凌;一道圣旨,远嫁他国;一次意外,换了灵魂;弱女变拽妃,皇室风雨起!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啪啪啪…一连数巴掌,第一次动手,她把他未过门的侧妃打成了猪脸啪啪…嘿!第二次,她甩了一肚坏水的嬷嬷几鞭子外加一脚放倒在地噗通!哈!第三次,她跟手握兵权的大将军切磋功夫,掉进了水里,意外成了莫逆之交至于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嘛……虽然那侧妃是当朝宰相之女,那嬷嬷是皇后娘娘身边的红人还有那个谁谁谁是某某高位上的人……但谁叫她有王爷相公宠着,有皇帝公公罩着还有太后娘娘的特别疼爱,又跟手握兵权的将军是铁姐们更重要的是她有一身好功夫,下手快狠准!反正她就是拽了!─────────他是西华国腹黑深情的残王四殿下因为卷入皇位之争,从小就被父皇丢去他国做质子一场和亲,使他与一个拽到不能再拽的女子结缘从此心里只有一个她,宠她成了生活必须品。为了留住她的心,他时而装可怜博同情:“你是不是嫌弃我是一个残废?”时而醋意大发,霸道的说:“宝贝,我绝对不会放你离开我的,你是我的,从今以后,你只能爱我一个!”─────────他是当代神医,身世离奇,却对她情有独钟为了她甘愿放弃一切,一心只为她付出,甚至是生命。他对她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为了你,我愿意。”这让她无以为报,今生她欠他最多。─────────他是南恒国的太子殿下,看上了她的风华绝代,深情的对她说:“我喜欢你,嫁给我吧!”某女拽拽的回道:“是吗?遗憾的是我不喜欢你,而且我儿子他爹也不会答应的!小心他一生气灭了你。”─────────本文类型:宅斗种田、宫斗争权、挚爱极宠、智谋天下,样样都有,嘿嘿!人物类型:俊男美女的搭配,女拽男强的组合,都是腹黑的主儿。结局:一对一。认领:欢迎各位亲认领自己喜欢的人物。─────────〓【如果亲喜欢本文,请点击书页上的‘放入书架’,让小乔知道有你的鼓励和支持,谢谢!!】希望亲们喜欢小乔的文文,欢迎大家都来收文、养文、看文,大家的喜欢就是小乔的动力,谢谢所有支持小乔的亲!(*^_^*)
  • 女扮男装:重生妖姬宿世恋

    女扮男装:重生妖姬宿世恋

    越来越多的神秘人出现,本来钱途无量的她居然穿越到古代!这个穿越游戏实在也太悲催了点,助她一臂之力。且看她如何摆脱这个巨大的阴谋,差点一穿越就被人瞬间秒杀。失忆,红牌杀手一枚,没关系。一大波笨蛋来袭,不要担心!与后妈斗智斗勇,与最爱的男人仗剑江湖。周旋两个美男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