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为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继承父学,工诗文、书画,尤精篆刻,对六书深有研究,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他早期从事牙章篆写,由李文甫代刻,后来发现民间雕琢手饰用的灯光冻石可作印材,便专刻石章,并广为流传。因他担任两京国子监博士,有一定声望,再加上他和何震对篆刻的广为提倡,就具备了振兴篆刻艺术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文彭的篆刻艺术美学观表现为追踪秦汉印的美学传统,并参入宋元朱文印的艺术特点,追求印文的造型艺术的意境美,“矫元人乖缪之失”。他治印以书篆笔法、力矫当时印坛上格调低俗的颓风。篆法以小篆为主,界于方圆之间。朱文印继承了赵孟頫的风格,并融入宋元朱文印而出新意,流丽浑厚。在他的白文印中,还有一种比较大方平实、苍猛奔放的特点。何震的印章作品,主要就是继承了他的风格,但都不及秦汉印的苍劲古拙。文彭在篆刻艺术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力矫时弊,追踪秦汉,并融入己意而出新意,挽回了印章杂芜的局面,开创了篆刻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的双刀行草边款也起了示范作用。后来的丁敬对他的篆刻艺术有较高的评价:“三桥制作允儒流,步骤安详意趣遒”。其印作笔势飞动,秀美而有逸趣,长期被后人奉为金科玉律,在印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可惜传世作品稀少,无专门印谱行世。后与文彭风格相似的篆刻家归世昌、李流芳、陈万言、顾苓、顾听、璩之璞、徐象梅等,被称为吴门派。吴门派以后又派生出何震派和程邃派,这两派以后又演化到几十种流派,形成了明清篆刻流派体系。
吴门派的代表人物如下:
归世昌(1573~1644),字文休,号假庵,江苏昆山人。善画兰竹,篆刻取法文彭而有新意,得浑厚平正灵活、方中寓圆之美。他作有精辟的印论:“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生,神亦偕焉”。著有《假庵诗草》一书。
李流芳(1575~1629),字茂宰,又字长蘅,号松园,别署香海泡庵等,江苏嘉定人。篆刻取法文彭而出新意,笔意较厚重,风格奔放。
陈万言(生卒年不详),字居一,浙江嘉兴人。明末著名篆刻家,篆刻取法文彭大方平正一路而有新意。
顾苓(生卒年不详),字云美,号浊斋居士,江苏苏州人。善诗文、书法,篆刻师法文彭,所作白文印平实浑劲,朱文印圆劲厚实,自然流韵,新意迭出。他对作白文印有精到的论述:“白文转折处,须有意,非方非圆,非不方,非不圆,天然生趣,巧者得之者也。”
顾听(生卒年不详),原字不因,后改元方(或作元芳),江苏苏州人。家贫以治印为生。篆刻取法文彭平稳统一,并加以变化而有己意。朱简尝评曰:“蹈矩随方,始砭吴门习俗。”
(二)皖派
皖派,又称徽派、雪渔派或何震派,其开创者是明中叶篆刻家何震。皖派的篆刻艺术,力矫元人习气之失,使印章艺术向着平正大方、自然得趣的轨道上发展,并在力求振兴秦汉印章方面作出一定的贡献。何震与文彭在明代中期的印坛上,积极倡导篆刻艺术,开一代新风,揭开了篆刻艺术创作上百花争艳的序幕。何震派的传人在清代又衍化出了众多的篆刻派别。
何震(约1530~约1605),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山人,江西婺源人。他是与文彭齐名的明代中期的篆刻家,俩人师友甚密,均主张篆刻以六书为准则。何震提出:“六书不精邃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强调应有篆书的准确性和篆法的书写性,才能提高印章的艺术性。他的篆刻,初学文彭,后广游博交,广取秦汉印章之长,从而丰富了印章的多种艺术形式。何震的艺术审美观,强调篆法上,要广取金石文字源流之长。在章法上,提倡要得之大方平正而有自然之天趣。刀法上,指出要痛快生辣,猛利显露,达到无拘谨的神游境地。他的单刀行楷边款,险劲沉着、差落雄健、气势磅礴,自成风格,为后人所取法。他在篆刻理论方面亦有创见,著《续学古编》,对周应愿的篆刻理论作了探讨、补正和发展,还著编有《印选》等书传世。其作品由后来的程原征集,由程朴(程原之子)摹刻成《忍草堂印选》一书,使他的作品得以传世。何震力改前人习气,使印章艺术向大方平正而又自然得趣方面发展,为篆刻艺术的复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后人多宗法何震的篆刻艺术风格,并有新的发展,又形成了众多的篆刻派别。与何震风格相似的皖派篆刻家还有梁、程原、程朴、胡正言、吴忠、吴迥、赵宦光、金光先、刘梦仙、沈庆余、邵潜等名家,都被一些篆刻理论书籍称为“何震派”。
梁(?~约1637年),字千秋,维扬(今扬州人),居南京。工刻印,一以何震为宗,摹刻何氏之作,形神逼真,竟可乱真;布局自运者,往往自成一格;入印之语,不拘成法,使后世印家为之倾心。著有《梁千秋印集》,所载均为摹刻何震印章之作,成书于万历庚戍(1610)年,有祝世禄、俞安期为之作序。
程原(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字孟长,一字六水,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居吴兴(今浙江绍兴)。善绘画,工篆刻。醉心于何震之作。尝四方收集何震印蜕五千余方,从中精选千余,令子程远刻成《忍草堂印选》。著有《六书韵海》三十卷。天启辛酉(1621)年,与子程朴辑《何雪渔印海》四卷。
程朴(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字元素,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居吴兴(今浙江湖州)。程原之子,继承家学,工篆刻,宗何震。尝历时二年,摹刻何震印作,得千余方,辑成《忍草堂印选》二卷,陈继儒、韩敬、陈赤等为之作序。摹刻之作,形神毫发无遗,达乱真地步。周亮工认为程氏父子最善摹刻何震印作。
胡正言(1584~1674),字曰从,安徽休宁人,久居金陵(今南京)。明武英殿中书舍人。为人醇穆幽湛。通六书,为李如真弟子。书法,篆、隶、正、行无所不能,矫逸而有法度。绘画各科兼擅,蔚为可观。善制墨。精木刻彩色套印版画,集前人经验创造刻版技艺,对我国古代版画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工篆刻,尝缩石籀篆为小石刻行世。治印,取法何震,虽豪放不及,却也平稳健实,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交友均为忠臣、烈士和逸老,如倪元路、杨文骢、王思任、史可法等。著有《胡氏篆草》及续集、《印存初集》、《印存玄览》等,并辑有《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以及《十竹斋印存》等。
吴忠(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万历年间),字孟贞,安徽歙县人。精篆刻,为何震入室弟子及主要传人,所作虽不及何氏苍劲,但秀浑有余,刀法布局均平稳老健。著有《鸿栖馆印选》二卷,成于万历乙卯(1615)年,自跋云:“生及文先生(文彭)之时,幸得淑诸何先生(何震),从事三十余年。”另有李维桢、王野等序。
吴迥(?~1636),字亦步,安徽歙县人。工治印,宗法何震,印风苍莽,结构紧凑。董其昌评其印作说:“今犹二十许人,试以其印章杂之长卿(何震)印章,不复可辨。”明万历壬子(1612)年,成《珍善斋印印》二册,有刘锡玄、董其昌、朱子儒等人序;同年,又成《晓采居印印》二册。
赵宦光(1559~1625),字凡夫,又字水臣,号广平,自号寒山长,江苏太仓人,久居寒山。妻为陆师道之女陆卿子,夫妇均显名于时。精六书,工诗文,善书法,运用行草笔势作小篆,创草篆体。篆刻,取法汉人,师何震。线条苍劲,结构谨严工稳,对朱简有较大影响。平生著书数十种,主要有《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刻符经》、《寒山集》、《寒山帚谈》、《牒草》、《寒山蔓草》、《九圜史图》、《却草篆》等。其友章宗岗将其印作集编为《赵凡夫先生印谱》。
金光先(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万历年间),字一甫,安徽休宁人。家资雄厚,好风雅,究心于籀篆。精篆刻,曾游访文彭、何震,后大量摹刻秦汉印章,形神并具,自成一家,为世人所推崇。所作之印,刀法浑厚朴实,布局工整平稳。尝论印说:“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乃今人以讹缺多圭角者为古文,又不究六书所自来,妄为增损,不知汉印法。平正方直,繁则损,减则增,若篆隶之相通而相为用,此为章法、笔法得古人遗意矣。”所著《金一甫印选》,又名《复古印选》,附有万年甲午(1594)年王登之序,万历壬子(1612)年自序和赵宦光之序。
(三)莆田派
以魏植、吴晋为代表的莆田派印章,印文多作小篆,或以小篆渗合大篆,较为对称平板,章法多不够紧凑,刀法较为工整。但在当时的一些地区有一定影响,后人也有宗其法者。
魏植(1552~?),字楚山,一字伯建,福建莆田人。刻印,法秦、汉人,旁参诸前贤,用刀以切见长,分朱布白紧凑平稳,印风苍秀劲挺。楷书印款,喜用单刀为之,工整而挺拔秀丽,结体如唐欧阳询。明崇祯己巳(1629)年作有“滴露研珠点周易”一印。
吴晋(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清代初期),字平子,福建莆田人。曾客周亮工门下二十年,能画墨兰。治印,初学莆田派魏植,后尽观周亮工藏印及当时各家印作,所作尽脱莆田派风貌,但技艺大进,印风疏朗工整。刻印创作,主张讲究六书之学。1684年为印谱《宝晋斋印谱》作序。与清乾隆年间的篆刻家吴晋同名。
宋珏(1576~1632),字比玉,自号荔枝仙、国子生,福建莆田人。
(四)泗水派
明代“鼎足而立”的篆刻家之一的苏宣(另外两个是文彭与何震),在艺术上另树一帜,开创了“泗水派”。该派的印风较为平和圆劲,浑厚朴实,工稳苍秀。苏宣创造出了更富于雄浑的印风,但还是不及秦汉。师法苏宣的印人很多,都可将风格类似的归入苏宣派(即泗水派)。
苏宣(1553~1626),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又号朗公,新安(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喜读书及击剑。刻印得文彭传授,又于顾从德、项元汴等藏家处博览秦、汉玺印,曾摹汉印近千钮,积精深功力,所作气势雄强,布局严正。作品流遍海内,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后人列为“泗水派”。有与文彭、何震鼎足称雄之誉。万历丁巳(1617)年著《苏氏印略》四册,马新甫、施凤来、姚士真、曹远生等作序,又有自序。
程远(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万历年间),字彦明,江苏无锡人。工篆书。治印宗文何及苏宣诸家。曾摹刻大量秦汉和明代印作,于万历壬寅(1602)年辑成《古今印则》四册,谱末附有治印的论著《印旨》一篇,苏宣、梁为之校定,王登、朱志蕃、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之作序,对当时的印学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何通(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字不违,一字不韦,江苏太仓人。曾仆王锡爵家。精篆刻,宗汉印,取法苏宣,分朱布白多变化,运刀自如,印风苍秀劲健,被朱简列为“泗水派”。著有《印史》六卷,选刻史传人物私印五百钮,并附刊小传,成书于明万历庚申(1620)年,苏宣、王开度、陈元素、沈丞等为之序。
丁元公(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末清初),字原躬。晚年时明亡,出家为僧,名净伊,字愿庵。浙江嘉兴人。性孤辟,不善交游。善诗,不屑作庸俗语。工书法、绘画。篆刻,深得秦汉之法,布局富于变化,刀法明快劲挺,印风恬静秀逸。行书印款,点画飞动,笔势奔放。印作传世甚少。康熙丁巳(1677)年,作“三馀堂”、“随庵”两面印。
泗水派的篆刻家还有姚淑仪、顾奇云、程孝直等人。
(五)甘旸派
甘旸(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万历年间),字旭甫,号寅东,江宁(今南京)人,隐居鸡笼山。工书法,篆书负有盛名。精篆刻,嗜好秦、汉印,善治铜、玉印章。所作印章,用刀以切为主,线条苍莽浑厚,布局灵活自然,神韵俱佳。曾说:“吾癖古印久矣,摹拟间有不得者,虽废寝忘食,期必得之,古人心画神迹,遂慧其十之一二矣。”万历丙申(1596)年,辑成《集古印正》五卷,附有《印章集说》(又名《印正附说》),为当时摹刻秦汉印印谱之佼佼者。还著有《甘氏集古》、《甘氏印正》。
甘旸是一位擅长篆书又精篆刻理论的印家。因当时古印的木刻本《印薮》失真,他便以铜、玉摹刻成《集古印谱》五卷。他的篆刻别具一格,白文印风格酣畅圆浑,典雅庄重,如“曾鲸之印”。也有以壮健贯通自然得势的,如“朱完之印”、“染士升印”等。朱文印风格清雅圆劲,工丽雍容,如“马从纪印”。
甘在篆刻理论上也有一定的贡献,他著的《印章集说》,集前人说,对印论进行较系统的归纳分类。其中也有他的独到见地,如提出品印的“神品”为最高标准。他在书中说:“轻重有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神,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印之神品也。”这种审美意趣,正是不求形似重神似的美学观在印章艺术领域的反映。他还在理论上将篆刻艺术的创作方法归为四法,即篆法、笔法、章法、刀法。由于他强调书法中印章应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把本来应是相对于章法、刀法的篆法,分成了篆法和笔法。他还指出:“谓三代无印,非也”,首次打破了吾丘衍“三代无印”的陈说。他提出秦代有印说:“秦汉印有方者,亦有条者,皆正式。”补充了《三十五举》中未能提及的秦印。此外,甘还对篆刻学的规范化工作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讲,甘在篆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划为独立的一派。
(六)娄东派
继周应愿以后,甘承先启后,使篆刻理论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明万历年间出现了许多篆刻理论家。其中较有成就的是杨士修、徐上达、沈野等人。杨士修的变革思想,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复古主义思潮,为指导篆刻艺术的健康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徐上达以对立统一的美学观,将篆刻技法进一步理论化,揭示了印章艺术的形式美的原理;沈野则提倡篆刻艺术应追求自然天趣的美学观,对拓宽印章艺术的内在表现,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这些理论家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汪关为首的娄东派。
汪关(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万历年间),原名东阳,字杲叔;后得一汉代铜印“汪关”,以此更名,李流芳又为之更为字尹子,并自言其居室为“宝印斋”。安徽歙县人,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少时酷爱文字学,家中收藏金、玉、玛瑙、铜印不下二百方,后落魄,藏品大多失散。治印不染时习,力追汉人,步武宋、元,形神尽得。所作印章,极规矩工稳,印文恬静秀美,精于冲刀法,印风明快,极尽富丽堂皇之趣,后人称之为娄东派。印款喜用双刀为之,行楷、隶书无不娟秀。当时著名的书画家用印,多出其手。其作品对印学发展有很大影响,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林皋、巴慰祖、沈世和及其子汪泓和现代篆刻家陈巨来等印家的艺术风格。万历甲寅(1614)年,著成《宝印斋印式》二卷,一卷为自藏古印,二卷为自镌印章,李流芳为之作序,又作自跋。
林皋(1657~?),字鹤田,一字鹤颠,更字学恬,福建莆田人,居江苏常熟。自幼潜心篆籀之学,十六岁时刻印已为时人所推重。印作以工为主,布局繁简相参,疏密得当,结构平整稳妥;印文书法,端庄秀美,富于变化;用刀,明快劲挺;印风极为清新。后人称之为林派,也有人将他与汪关、沈世和合称为扬州派。从其风格来看,应划为娄东派为妥”。当时著名书画家王翚、吴历、恽寿平、王鸿等人的用印,多出其手。著有《宝观斋印谱》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