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09

第9章 法会因由分(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 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 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我们在表达顺序上,大致是随着南老的《金刚经说什么?》的基本格局。虽是小子斗胆,但还是在泰山头上动土了。我们最希望读者,把我们的书与南老的原着对照着读。

这里我要着重说明一点,也是前文反复说明过的,我从内心世界讲,是极尊敬南老的。就我所见到的当代中国佛学家的着作看,我以为南老无疑是第一流的,其他的人地位可能比他老人家高,权势比他老人家大,但真实的水平,能与南老比拟的,几乎没有。

以我自己的水平,绝不敢挂出牌子与南老“商榷”。学术、人品都不可能达到能与南老讨论的水平。实在是由于特殊的因缘,六年的出家使我清楚地知道,今日的佛门与释迦佛学中给我们介绍的,实在差得太远。今日的许多学者大师鼓噪不休的“东方文化”,距释迦、孔孟老庄太远太远。原来我也一再怀疑自己,怎么会是都错了呢?但是一件又一件的事实,证得我无话可说。该是恢复东方文化真面目的时候了!这个弯子绕得太大,几乎把东方文化推到了绝境。

本来该直接写出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人微言轻,说了也白说,写了也白写,只好向南老挑战。我也是认准了,把矛头指向南老不会有什么后遗症。我相信他老人家的心胸。

回头来说本题。

鸠摩罗什译完《金刚经》没有分章分品。后来是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分的品。曾听到过一个传说,由于昭明妄自给《金刚经》分品,所以下了地狱。但是,又由于他毕竟是宏扬了《金刚经》,分品对于初学者是方便多了,所以昭明在地狱并不受苦。据说一位有神通的高僧曾到地狱去拜访过这位敢于给佛经分品的昭明太子,是昭明自己作如是说的。

多年的经验,使我对佛门中的许多传说,多是将信将疑。太神了,就未必是实。不是有一位高僧游过“西方极乐”吗?我看过那本小册子,我不想评价他是真话还是谎言。这位到过“西方极乐”的高僧怕是连《佛说无量寿经》也没有读过,或者是读了也没有读明白, 连基本的文字关也没有过。 他说的“西方极乐”顶多是一个农民想象中的“西方极乐”,与四十八愿毫无关系。“文化大革命”中有则笑话,几个陕西农民谈论起伟大的副统帅林彪,认为他的日常生活一定是极高水平的,最少每顿饭也会吃“锅魁”。“锅魁”是一种大烤饼,是陕西农民的上佳食品,在“文革”中,大部分农民不可能吃上它。那么,林副统帅该是每天都可以吃上的。农民的心念就是如此。奈何!?

昭明怕也是以自己的观念来理解《金刚经》的。关于他下地狱的传说,未必是实,却有道理。

《金刚经》分品之后,每段的内容,虽然醒目了,但全经主旨却糊涂了。多年来,不少解《金刚经》的,各有各的科判,众说纷纭,分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不分品,把全经串联起来,主旨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二品是交待,第三品就是全经的主旨。就是以一般的中学生作文来说,也应是这么个顺序。一般人认为《金刚经》是解“空”的, 如果认定第三品是全经的主旨所在,《金刚“经”》的主旨就不单是解“空”,而是“空”中自有不空了。这不空的,正是因缘,正是佛灭度一切众生的愿力。这个愿力在“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主旨在这里便点出了,下文不全是围绕这个主旨说的吗?

对于稍有语文水平的人来说,这应是个常识。但是,我们的南老却要把全经的主旨定为“善护念”,并且是自己修行护自己的念,与经文的原文“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显然不合。

像南老这样的大师,解经能出这样的问题,就不单是南老一个人的问题了,我以为这是“东方文化”在自己的发展中走了弯路的缘故。就佛门说,修行,个人的修行几乎是一切佛教徒的生命。儒道两家亦是如此,不过是叫“修养”、 "修炼”罢了。这个大弯路中,昭明给《金刚经》分品无疑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 是 我 闻

南老在《金刚经说什么?》一文已经给我们交待了佛经中的首句“如是我闻”的来历。南先生是佛学大师, 他的话当然是可信的。 在佛经中,“我闻如是”、“如是我闻”、“闻如是”、“如是闻”皆是一个意思,都是标志本文是佛学经典的一个符号、一个标志,凡以此字样开题的,就是佛学经典。

不是寻章摘句,而是释迦的大思维太奇特、太精妙、太深刻,逼得我们不能不透过他的文字表述去追踪他神奇的大思维。

在婆罗门的古印度时代,称之为经文的东西很多。被佛教称之为“外道”的派别,大半都有自己的经文。这些被称之为经文的东西,在卷首都有自己的特殊文字符号标志。在释迦去世前,我估计便有释迦语录的手记本,不然《金刚经》中不会记下须菩提问释迦,《金刚经》该称作什么经的交待。后人说,佛经是释迦去世后,完全由阿难凭记忆整理而成的,从这里生发出阿难有过耳不忘的神通,似乎并不可靠。真是说不清是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件事、一个人,到了佛教徒口中总要加几分神秘色彩。大半的佛教徒说起来都知道这些东西是小道,而其灵魂深处恰恰又迷信这些小道。你不管如何给他讲道理,只要不显示一点神奇的东西给他看,他便连你讲的道理一起怀疑。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释迦在许多地方不断反对神秘和神通。有的时候,他看来很难把人们头脑中这种根深蒂固的东西破除,便在神秘之上再加一层神秘,给你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管你的思路对与不对,先行度脱再作道理。《佛说无量寿经》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释迦弥留之际,之所以给自己的经文安上“如是我闻”四字实在是有很多道理的。

“如是我闻”如果直译就是:

“我就是这样听佛说的”。

“佛就是这样告诉我的”。

如果分开讲,细细的讲,“如是我闻”四字就是全部三藏十二部。或者说三藏十二部就是讲了一个“如是我闻”。闻什么?

“金刚般若波罗蜜”。

“金刚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

关于“金刚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前文已略述其义。

“波罗蜜”者,到彼岸,实无彼岸可到,所以只有一个一切归命、一切依赖阿弥陀佛的意义。 一切归命、一切依赖, 依梵文说就是“南无”,也就是“波罗蜜”。用儒家的话说便是《大学》中的“止于至善”的“止”。

说到底莫过是“一念”而已。

南老绝对知道,在佛学中,一念,就是一切念,就是千念,万念,无数念。

怎知我们该回归“宇宙—生命”大系统?这里只有一种是“正业”,也就是只有一个正确的行为,符合“般若”智慧的行为,那就是:

“我闻”。

《楞严经》中,释迦借文殊的口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声闻。”

不少人依这句偈,把观世音的修行法门说成是“耳根圆通法门”,并专门为此设计一套“修行次第”,并认为这是无上正法。其实他不知,一有了“次第”就为“我闻”加了无限的负担,增加了“正业”之外的东西。“正业”之外是何“业”?

我不知发明“耳根圆通法门”的人,是否读过《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需知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对众生只有一个要求:“称我名号”,并没有任何别的增添。观音闻于众生,(“众生”在佛经中是“未成之佛”的别称),众生称观音,观音立即救度苦厄,也即报众生恩。这里,对观音来说,也只有一个“我闻”,再无其他。

正如我们前面反复说的,“众生”——“知”——“心”——“闻”,在佛经中基本是同义词。

众生,非众生,只是由于“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的因缘合和,显出了一个“知”。“知”即“生”, 无“知”何以言“生”?“知”即“心”,无知何以言“心”?

知本无知,因缘偶合。

心本无心,因缘偶合。

生本无生,因缘偶合。

只是由于众生的妄想, 把本不可断灭但又不是单线相续的“知”、 “心”、“生”连续起来了,才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一切都是“非因缘,非自然的妄想”。众生苦的总根源就在这里。

“妄想”也非“妄想”,也是因缘偶合的产物。那么只要——“闻”,即知“南无阿弥陀佛”,知“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因缘必变化,必“往生”极乐, 即“到彼岸”, 即“波罗蜜”,即“止于至善”。

正如一盏电灯,一切因缘合了,电灯亮了。“亮”无所谓对,也无所谓不对,就是如此。只是由于“亮”自认为是自己照亮一切,便骄傲起来,这骄傲得到了反馈,它满意了;这骄傲得不到反聩,它难受了。满意与难受都是妄想。但是由于“真实”情况确确是“亮”照亮了一切,你不管如何劝“亮”不要骄傲,对于“亮”都不会有什么作用,有作用也是暂时的。“护念”其心,“调伏”其心的办法只有一个,把开关关了。想让你亮你就亮, 不想让你亮,就不亮,你骄傲什么? “亮”的满意、难受若再产生,也不过是一次的感情游戏。游戏完了,亮也完了,只需一个“关”字。“亮”,是千万因缘造成的。改变其中一个因素, 这个系统的性质也就变了,“亮” 也就不成其为“亮”了。如果“关”外再加上点别的什么,那就滑稽了。所以,这“宇宙—生命”系统只有一件事:

“如是我闻”或是“我闻如是”。

简略的说便是“闻如是”、 “如是闻”。 因为“我”本无我,“闻”便有“我”,不闻到哪里去找“我”?

无知之“我”是什么?“知”既然是因缘合和的产物,“我”又是什么?把产生“知”的一切因缘还给各自,“我”在哪里?所以一切只有一个:

“如是”。

一切都只是知的“这样”。“是”,绝对肯定义,就是“这样”,别无其他, 任何妄想都是白费。

一切生命活动就是“如是我闻”、“我闻如是”;就是“如是闻”、“闻如是”。

佛学、佛经、佛法,也莫过如此。所以“如是我闻”也是对释迦自己说的。

我释迦就是这样从阿弥陀佛、燃灯佛那里听来的。不是我的大脑有什么特殊的、有与常人不一样的东西。我更不是什么“超人”,更不是什么“造物主”。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阿弥陀”就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

“阿”在梵语中,表入法界音。有的学者依“华严字母”解为“第一”,欠准确。 所谓“法界”在佛学中便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及六尘“色香声味触法”。简言之便是“知”。“弥陀”者,梵语量也,凡知必有量,无量也是量,它是对“知”的必然概括也是和“知”不可分的同一体。 “阿弥陀”就是“金刚” ,就是“知”。

“燃灯”,亮也,明也,知也,灯终于亮了宇宙中有智慧产生了,宇宙赋予人类“知”的功能了,。所以释迦是“燃灯”的弟子,没有燃灯,我释迦何会“亮”?何会“明”?何会“悟”?

从“如”到“是”到“闻”,这里有一个“假我”从蕴孕到生成的过程。一切皆缘也。

“如是我讲出了佛学的道理”,我明了,你们—— 一切众生也“明”了。

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也是因缘合和,也无自性。所以,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对于阿难来说,也是“如是我闻”。众生都应对我传达的坚信不移,我阿难虽然是没有脱离烦恼的人,如果没有佛救我,我也会被魔女的邪法所迷,但我还是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到了这无上的佛法。我就是这样听来的,我就是这样从释迦佛那里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我在无量寿会上还听到了“南无阿弥陀佛”,都传达给一切众生。

听了就完了,一切莫过是“如是我闻”。《金刚经》说: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原来“实相”没有什么神秘的,“如是我闻”“金刚般若波罗蜜”就行了,“实相”就生了。

很多大师告诉我们“信心清净”非常困难,要修三个阿僧祗劫才能达到,要有神通才证明你“信心清净”了,这当然不是“一闻”便可了事的。

那么,《金刚经》怎么又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超过”恒河沙等身布施?

又有许多大师对我们说:“受持”二字是无比神秘的,也得修三个阿僧祗劫。

完了,完了,我只能等三个阿僧祗劫之后才能说一句“如是我闻”了。

中国的佛教发展史、 佛学发展史就是如此, 一代又一代的大师,都要为“如是我闻”增加一层层的障碍。不如此,你们众生与我大师之间怎么有差别呢?不如此,你们众生怎么会恭敬我们当大师的呢?

你们离“如是我闻”早得很呢,你们还是先找我们大师,我会教你什么叫“信心清净”,什么叫“受持”,怎样才能“信心清净”,怎样才能“受持”。

关于“信心清净”,关于“受持”,我们这些大师享有释迦牟尼批准的专利,你们不通过我们,自解“信心清净”、“受持”,就是侵犯我们的知识产权,我们就起诉你,你就得下地狱。告诉你们,“信心清净”、“受持”这两点,你们是想也不能想的,必须我印证你们。我大师说你“清净”,你才“清净”, 我说你“受持”,才是“受持”。否则,没门。

至于“如是我闻”那是天高地远的事。你们能和阿难比吗?

我毫不夸张,我学佛多年,后来还专门为此出了家,我碰见的大半是如此。

成佛太神秘了,众生焉有此福?

其实,“受持”是非常简单的事,受,感受,接受,就是“知”。“持”就是得到。一位年轻的出家人笑着把一本书递到我手,我接了过来,拿到手中。他告诉我,这就是“受持”,说完哈哈大笑,“受持”就是如此简单。原来“受持”就是:

“如是我闻”。

我们让人蒙了不知多少年。

闻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知我们的一切都依赖阿弥陀佛,一切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愿灭度我们,即让我们全体成佛,我们必定成佛,就是如此。这就是“受持”。

“金刚”赋予了我“波罗蜜”的“般若”,我知道了,也就等于回到老家了,不再到外面流浪了。《妙法莲华经》不就是这么说的吗?我们本身就是大太子,为什么糊里糊涂受人的戏弄?

至于“信心清净”,越想清静越是脏心。我本无心,因“知”而生心。 “如是我闻”,“闻”就是心,舍了此闻,还到哪里去找一个“清净心”? 我本无心,我本无知,我本无闻。“如是我闻”了,知了,心就有了。这个心还再“净”什么?“我闻”便是正业正定,在正业正定之外再加一个“清净”,反而不清净了。是吗?大师们。

武汉人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口头禅:“你我哟!” 翻成普通话就是“别吓唬人了!”

我们这些罪恶众生再别让人吓唬了。

“如是我闻。”

“金刚般若波罗蜜”

“南无阿弥陀佛!”

其他什么也没有了。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就这么简单?对,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认为非说复杂一点,就听《金刚经》慢慢给你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乃至”就是“哪怕只是”之义。

于此经哪怕得“四句偈”。“四句偈”指极少之数,也就是说,不见得要读完全经,懂了全经,懂一句说一句也可以。不懂,念一句也可以。

这也是说,只要一念知并一念说与他人知。你与《金刚经》就结上了缘,可能你还不能因这一句而立即成佛,你还不能明白只凭“知道”两个字,我们已经成了佛;“知”了,就成佛,对此还有怀疑,信还不足,这都不可怕,只要你这样闻了,你的成佛的因缘便已经明朗化了。释迦的誓愿是必须“灭度”一切众生,你是偶然的一次,他是永恒、永远、“一切”。早晚这个因缘会熟的。佛学在这里不同于道、儒两家。佛学把因缘,看成是穿透三世的一种运动,不存在断灭。

《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 愿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其中的“乃至十念”与《金刚经》所说的“乃至四句偈”是完全一致的含意,都是极少极少的意思。

因为《金刚经》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与“南无阿弥佛”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结上了这个缘,最少都是阿惟越致,即阿跋致,即八地菩萨,后补佛,一生补处,当然胜过一切福德,该受一切天人阿修罗的供养。

同类推荐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热门推荐
  •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也曾译作《惶然录》,是葡萄牙著名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也是一部未完成之作。里面的许多篇章也不像已经完成的篇章,甚至还有留着空白等待填补之处,但是全部加起来,却能完整地描绘出一个人的灵魂。此次是《不安之书》完整版中文译本首次面世。对于喜欢佩索阿的读者来说,这本《不安之书》就是他在华语市场上失落已久的经典之作,又将打开一扇我们窥见佩索阿浩淼哲学宇宙的大门。
  • 倾世桃花醉

    倾世桃花醉

    生逢乱世,本是女儿身的她,一出生便成了太子,一身戎装,策马奔腾,呼啸战场,一剑定江山。他,天下首富,狂傲不羁,是各国竞相拉拢之人,却愿为她倾尽所有。此爱无双,此爱绝世,生不相弃,死不相离。
  • 流过岁月的河

    流过岁月的河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本书记叙了康熙四子胤真从夺嫡登极到整肃朝纲,实现政治抱负的全过程,刻划了上百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被评认家认为是“自《红楼梦》以来最为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百年不遇的佳构”。
  • 至此终年

    至此终年

    如果你遇到一个老师,曾是个外科医生。十三岁那年,他和你的母亲在同一间医院被抢救,却意外地,在六七年后,听不见声音,上不了手术台,拿起书,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如果,他和你一样,有个遗弃自己的母亲,不能说出口的父亲。如果,他是因为一场举国的救死扶伤,损失了该有的健康。如果,他爱你。你会舍得,不爱他吗?——得顾平生,平生已无憾。
  • 异界之绝非神偷

    异界之绝非神偷

    我苏可可堂堂一代神偷,不管是多厉害的高科技还是多牛逼的侦探队,只要是我要的东西就没有是得不到手的!只是天妒英才在本姑娘再次得手后这近视又老花的老天爷居然把本姑娘给逼得穿越了,其实吧、你穿了就穿了,替身就替身吧、这跨时空的爱恋是不是有点不太科学?“娘子、不许去偷别人的东西!”某人在本神偷密谋策划前又不怕死的警告了一下。话说我都认命了,只是这异界里不科学的事情是不是有点太多了?我只想当个安静的神偷而已!
  • 吃掉腹部赘肉

    吃掉腹部赘肉

    不用流汗,不用望“肉”兴叹,甚至不用花大把的银子买减肥药,本书告诉你修炼“小腰精”的秘方。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兽神起源

    兽神起源

    相传当年逐鹿之战,蚩尤被黄帝大卸八块,肉体被分成了六个部分,封印在了世界各地。而世界也在那时分成了两个种族,一个是人族,一个是兽族。人族诞生了十名圣者,兽族诞生了十名贤者。自此之后,战争演变成了圣贤之战!千年之后,一名叫李霄云的少年崛起于阡陌之间,带着数千年的恩怨,书写了一段至尊传奇!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