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21

第21章 大乘正宗分(5)

“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当然也不是指某一个人,也是指人类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原始宗教时代大量的人投入修行、修炼。同时也包括各种原始禁忌、原始戒律、原始道德的社会化、普遍化,当然更包括人类的劳动创造, 也就是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 即人类的“文化化”,都是希望扩展“明德”智慧。这个阶段,生命的趋利避害向“宇宙—生命”系统的“至善”的发展,已是自觉得多了,所以经文用了“精勤求索,恭慎保持”这类的词。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在进行着趋向“至善”的追求,用儒家经典《大学》的话说就是:“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那些修行人修炼人不过是更明确更自觉而已。佛经中大量赞颂过去苦修的人,如赞颂修苦行的人,说是将得到天人的称赞,并不是同意他们的修行方法。他们的修行绝大部分只能以失败告终,偶尔有个别成功者,成功的具体成果也是非常可怜的。例如一些祭司、巫师的某些功能,只能在有限范围有偶然作用。释迦牟尼在《楞严经》中总结了二十四位菩萨的修行,称他们为菩萨,是由于他们的追求成功与失败都融合进了“宇宙—生命”系统扩展“明德”的“矢量”中,但最后释迦还是都否定了他们, 认为他们都不能得“圆通”,也就是不能进入“明明德”。 把这一段经文与上引《佛说无量寿经》中所说“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相对照就完全明白了。正是无始以来生命“止于至善”的无数失败与成功经验的积累才有“本愿”的出现,即“明明德”的发现。法藏, 正是生命界发展中各种“法”的“总和”,成佛为之“阿弥陀佛”, 意味着“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觉悟。阿弥陀佛也即“明德”。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出现,意味“宇宙—生命”系统已经进入了“明明德”的阶段,这以后的一切众生的智慧就都属于“明明德”的范畴,都是佛。所以这三千年人类社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阿弥陀佛”意味着“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觉悟, 这就使得“阿弥陀佛”这个概念与儒家的“仁”、道家的“道”有了区别。阿弥陀佛中有了生命的自觉,不把生命体的精神活动排除出“本体”之外,更不把物质与精神及主观客观分家。这样的把握,才是真正的对“宇宙—生命”系统的完整的整体把握。阿弥陀过去的修行,是过去一切生命体“止于至善”行为的总和。这样,我们便发现在“宇宙—生命”系统中确有一种“愿力身”的存在,那就是宇宙般若的运动发展。首先是“本有”,如果“宇宙—生命”系统不本有“止于至善”的特点,不可能代代生命体把他延续下来。第二,代代生命体不停的趋利避害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普遍、自觉,正是这个因缘步步凝聚成熟的过程,这说明止于至善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切生命体存在的动力。所有众生皆有佛性,不单指生命的宇宙性的“明明德”,生命是“宇宙—生命”系统总因缘的凝结,同时也是说止于至善是根本发展趋向。这就说明“愿力身”一直在“宇宙—生命”系统中起作用,所以叫“本愿”、“法身愿”。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马克思主义,他坚持唯物主义,但绝不把人的活动当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又正是承认人类是历史的主角。这一观点与佛家关于“阿弥陀佛”的内涵有极类似之处。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片面地理解了这一观点,他们套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的观点,把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仅仅理解为“劳动力”。他们理解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主人”的含义时,由于只认为人民是主要的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丰富了,这才有精神财富的发展,而精神财富是被统治者垄断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了家,这种非历史主义的观念,一切从“阶级”划线,割裂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用佛家的观念叫做把二者“打成两截”,“知识”“精神”完全被排斥在历史动力之外。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纠正了这个偏向。人类历史是全体人类的“明德”、“明明德”的共同创造,而佛家的“本愿”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止于至善,所以可以称为“愿力身”。“劳动”作为一种行为,是以人的“需要”作为动力的。没有“需要”就产生不了动机,而人的“需要”从来都是文化的、历史的、智慧的,也即明德的,凝聚着人的历史的精神追求,永远没有抽象的“需要”。“社会心理学”关于“需要”的概念,必须导入历史主义的内容,才是人类真实的需要,才是人类的真实智慧。认真研究人类的“需要”,尤其是注意不抽空“需要”的历史内容,你便会发现止于至善的“愿力身”一直在其中起着作用,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越自觉,止于至善“愿力身”的作用就越明显。

如果剔除掉佛经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局限,在表述方法上与现代人的隔膜,佛学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整体思路上,与马克思主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上引《佛说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成佛的过程,即我们所说的止于至善的“本愿”、“愿力身”产生的过程,剔除表述上的神话外衣,实际上是说的“宇宙—生命”系统中“生命体”、“明德”、“明明德”的整体的活动,更具体说主要是人类诞生发展创造文化的历史的整体的活动。马克思给这种活动起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实践”,也可以叫做“历史实践”。

如果说“佛”——“愿力身”——“本愿”的发现是佛学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的话,那么,“实践”——“历史实践”—— 千百万亿人历史文化活动的整体, 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正是以此作为基础的。

(请注意,在我国学术界有一种对“实践”的错解, 即把“实践”理解为“实际”,“现实”,这很可能把马克思主义庸俗为“实用主义”,这是应必须密切加以“警惕”的理论偏向,这里错一步,就可能曲解马克思主义、错解马克思主义。)

“愿力身”、“本愿”、“佛”产生于“历史实践”, 存在于“明明德”的“历史实践”之中; 产生于“宇宙—生命”系统尤其是人类的“明明德”的 “历史实践”之中,存在于“宇宙—生命”系统尤其是人类的“明明德”、“历史实践”之中。人类都是报身佛、化身佛,这里不给宗教神秘留下任何位置。

“本愿”、“愿力身”、“佛”在“明明德”的“历史实践”中,个体与群体、精神与物质、知识与劳动、历史文化与现实文明,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的整体。

《佛说无量寿经》中说: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实质上是人类文化“明明德”的承续现象,可以理解为个人对个人的传授,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代代相传。这种代代传习的现象,绝不止是知识道理的传习,同时包括代代人“愿力”的传习,“明明德”的传习,及“明德”的扩展,或者说,任何人类文化的传习都包含着止于至善扩展明德的美好愿望,代代创造更美好文明的法身本有愿望的传习。

“应其心愿。悉现与之。”后世人接受前世人的明德、文明,其心愿也是与前世人相类似的,这也就是说止于至善的扩展明德的愿望对于人类是概莫能外的,几乎是一种“本能”。在代代传习的过程中,美好的愿望总是与美好的明德同在的,互相补充、促进的。这种美好的形象是前世文明成果之象,在前世文明成果之象的导引下,后世人对止于至善的更美好前景的进一步追求,这就是人类及一切生命的“需要”来源。

关于“需要”的学说,数美国人马斯洛的“金字塔”说最为精致,但他忽略了“需要”永远是、具体的、历史的、承续的,抽空了历史的具体内容的“需要”,只不过是一种概念游戏。这是佛学乃至马克思主义极力反对的治学方法。

“经千亿岁”,正说明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漫长,从洪荒初开到人类形成, 人类文明的进步,均以“千亿岁”概说之。

“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这是说“宇宙—生命”系统中,生命体、尤其是人类“需要”的总和即“明明德”的需要。对于每一个个体,尤其是人,在产生“需要”的过程中,都有一个“观察”、“思考”、“综合”、“概括”的过程,经文说:“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维究竟。便一其心。”由此确立明明德即成佛的“需要”,“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这个过程完成之后,便是“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正是毛泽东所说的“再实践”过程,这个“再实践”是个体人的,也是人类文明进化总体的,都是这样一个规律。

“满足五劫”。“五”是“过半”的约数, 也可以暗指量变的积累后引起的质变,是关节点的飞跃。积累的过程完成了,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阶段。

“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

以印度古文化说,“七”是一个“极数”,类似中国文化的“九”。“二十一”,即“极数”的三倍,喻极多极多,俗语“很多很多”之意,“无数”之意。“俱胝”量词,梵语,十万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应是“亿”的单位量词。二十一俱胝佛土,可言无量众生心,亦可言无量众生世界。佛学中,精神物质不分,内外不分,主客不分,而众生皆有佛性,佛入一切众生心,所以一切众生心皆可谓佛刹土,一切众生世界皆可谓佛刹土。不少人把佛学中这种提法,说成是在我们世界之外,还有多少类似外星人世界的佛世界,完全是妄说,是以当代人的文化观念硬套佛学观念。“功德庄严之事”即我们今日所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如果不相信我们的这一解释,可具体参阅四十八大愿的具体内容,完全指的是世间人生活的升华,如果再结合“世间自在王如来”、“世饶王”、“阿弥陀”这些名号,足以证明,经文根本不是指的“世外”的事。释迦在他的“十四不正问”中,断然拒绝回答一切虚无缥缈的世外之事,连“人死后是何?”的问题都拒绝回答, 可见佛经中所言的一切现象, 一切内容,必须遵释迦本人立下的原则作“世间”、“世俗”的解释。

“如一佛刹土。”这是肯定了人的思维功能即“明德”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人的思维可以对大量的世间现象概括提炼“熔炼”在一个大脑中。长期以来,由于对禅宗的捧喝,“不立文字”等公案的片面理解,许多人认为克服“妄念”,就是不用思维或干脆停止思维。许多解释佛经的人,对人类的思维,视之为洪水猛兽,似乎通过修炼,四禅八定之类,人类可以寻找到另外的一种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无法理解的“神”的思维方式。当代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则把巫术的降神术之类的东西,认为就是佛家要求的思维, 日本的铃木大拙就是一个典型。 这完全是对佛学的一种误解。《金刚经》在这方面说得非常清楚,对于稍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常识的人,对《金刚经》的思路,应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整体的宏观辩证的把握方式。如果说和普通人的思维有什么不同,只有局于“四相”还是舍弃“四相”的区别。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今后还要详讲,这里只是提醒大家,我们这些世间自在王如来的弟子,不可能脱离了世间,脱离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进入一种谁也搞不清的“神”的思维方式,是对佛学的肆意曲解,故弄玄虚。

上引阿弥陀佛成佛过程,就是舍弃“四相”的束缚,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宏观地整体地把握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即毛泽东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仅是个体生命(人)的认识过程是如此,人类整体的过程也是如此。佛学在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看法:这一切也是“宇宙—生命”系统因缘成熟,“本愿”要具体显现的一段因缘。阿弥陀佛成佛在“宇宙—生命”系统中是早就定了的事,只不过是到了这一阶段,因缘熟了,显化了。过去不是没有,而是因缘不熟,未有显化的条件和可能,这就避免了寻找“无中生有”的第一推动力的尴尬。

这就是《金刚经》反复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心”就是“宇宙—生命”系统因缘成熟——就眼前一段说就是人类文明的具体的历史进步导致这个“心”生成——“灭度”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者”。这个“我”就是第二品中的“善护念”众生的“如来”,而不是南先生所说的个体生命自己,应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

这样,“愿力身”、“本愿”、“佛”就不是纯精神的东西,但他肯定在“宇宙—生命”系统的演化中起“矢量”的作用,入一切众生心,而导引一切众生心,在一切因缘聚合的佛世界中成佛。反过来说,现在我们见到的全是佛。如果终点就是起点,这个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是诸佛的游戏。

这里只有一个关节点,就是现有众生一旦肉身因缘完成,幻相因缘完成,就要回到“愿力大海”而“灭”,事实上也就是“度”。再一次因缘成熟聚合为生命体——即化身佛,不管到了世间以什么象(相)出现,都是普度众生,一旦与其有缘必定成佛。“缘分”好似水面的环,层层扩大。缘分好似盐,倒入池中,任何一个水分子都会染上盐的因缘,从而成佛。当这一轮生命体的因缘散了,便又回到“愿力大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度尽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被度。这不过是“宇宙—生命”系统中“本愿”的因缘熟了,必波及整体而概莫能外。在这里,请大家回头读一读我们前引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那段经文,看我们讲的对不对。

“本愿”的具体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愿”表现在释迦那里,是四十八大愿的内容。当四十八大愿的内容成熟为现实之后,“本愿”还会有进一步的升华。不过,对于今天的人类和众生来说,四十八大愿的全部内容可以实现就已经非常值得庆幸了。

我们只有感谢“宇宙—生命”系统的“仁”、“慈悲”、“慈爱”之无量恩德。

南无阿弥陀佛!

这已经不再是一句宗教化的谶语了。

“本愿”、“愿力身”、“佛”不再是宗教的,也不再是精神的,而是“宇宙—生命”系统本体本有的,同时也是一切生命体在生命的“明明德”活动的“需要”中普遍存在的。只是不能具体说他是什么,“说似一物皆不中”,但他绝对是“在”。打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眼障,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本愿”、“愿力身”、“佛”就应是不以人们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观”这个词在这里运用,就不是机械唯物主义者理解的那种纯物质世界的规律了,而是“明德”到“明明德”的规律。“人向自然生成,自然向人生成”,这是一个不分割的整体。人类“止于至善”的明明德“需要”的普遍性,就是“宇宙—生命”系统发展的“矢量”。“本愿”出现之时,正标志着人类从一般地扩展“明德”发展飞跃到了“明明德”。在“明明德”之后,并不意味人类的一切活动停止了,宇宙进化停止了,而是“明德”在更高级层的跃进,今日世界的科技进步,乃至全部文化的进步就是一个明证。说到这里,我们便知道了,拘泥于宗教行为的佛学,拘泥于四禅八定修行行为的佛学,与真正的佛学到底有多么大的距离。

其实,不仅佛学是如此, 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都是走了一个大大的“之”字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走了这样一个“之”字路,真是直线发展的所谓“进步”,我们至今怕更难理解东方文化的真谛。

如果不是宋以后中国的衰败,如果不是清中叶以后民族命运的大滑坡,如果不是一次次在外国人面前丧权辱国,如果不是这些曲折,外国的先进科学、先进思想不可能如此凌厉地在全中国普及。没有这些新的东西打开我们的头脑,我们真无法全面了解东方文化的真谛。须知,历史在“东方文化”上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学的外衣,剥去这个外衣太难太难了。

所以我们也不责怪任何人,只是感谢历史,感谢“阿弥陀佛”。

同类推荐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热门推荐
  • 农门新贵:邪王追妻

    农门新贵:邪王追妻

    陆芳菲穿越成农家小萝莉,便宜爹娘善良软弱,奶奶偏心大伯家,邻里乡亲狗眼看人低,好在老天待她不薄,赐她寻宝眼和异能,让她慢慢把家富!无奈发家途中冒出个美男王爷,还连带冒出一个神秘强大的亲伯父,亲伯父重情重义,美男王爷腹黑难缠,罢了,她勉强收了妖孽,看她如何把美男调教成宠妻爱家的好男人........(琉璃新书《绝世小狂妃:王爷,走着瞧》已发布)
  • 女孩子必读的公主故事大全集

    女孩子必读的公主故事大全集

    本书精选白雪公主、人鱼公主、睡美人公主等经典故事,让天下的女孩子感悟什么是勇敢、善良、坚强、乐观、自信、纯真,如何成为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美丽的公主。
  • 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古文观止》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选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雪痕(高平作家丛书)

    雪痕(高平作家丛书)

    一群很普通的人,他们在社会的底层忙碌工作与平凡生活,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与挣扎,他们有自己的幸福标尺。微子、陈前、肖冬花三人围绕报社副总编的位子,微子争与不争的矛盾、陈前的费尽心机、肖冬花的不择手段。在名利面前,人性暴露无遗。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
  • 如何纪

    如何纪

    农村出身的一介书生张向北,阴差阳错地娶了副市长苏剑的女儿苏书慧,此后一路青云直上。妻子的“优雅、端凝、雍容”在他看来只“适于堂皇的客厅”,缺少他要的“闺帷中的旖旎情致”。苏剑的妻子,这个“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市长夫人”趁着每月到郊外圆月寺上香,奔赴与情人的约会,她渴望的是激情,是“疯狂的,惊艳的,生命的华彩章节”。作者将笔触深入个体家庭“幽暗的内核”,从副市长苏剑父女两代人表面光鲜的婚姻中探幽发微,直击暗疾丛生的人性。
  • 倾城公主要选夫

    倾城公主要选夫

    缘起缘落,一切皆由一个缘字开始。她被赞貌美倾国,绝代风华的公主,他被称是雍容华贵,拥有与生俱来的王者之质的王,他胸怀天下,他风流却独许她一颗完整的心,不惜舍弃那唾手可得的王位。他总是用温柔的眼神注视着她的背影,追随于她的左右,殊不知她早已痴心他付。烽烟起,战火燎,自古江山美人如那古语所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 天使没有设防

    天使没有设防

    一个尊贵冰冷,一个温柔似水,握在手心都是凉的,爱的火花如何擦出?他是时下正大红大紫的偶像明星,她跟了他三年,他却从来没有喜欢过她,她从此变得冷若冰霜。直到他的出现,他用他的冰,她用她的冷与他对视,从最初的无情,到他喜欢她,到她也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