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22

第22章 妙行无住分(1)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谁在布施?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无法再跟着南老走了。因为我们与南先生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在他老人家看来,一部《金刚经》就是一部道德教科书,无处不是教育人们这样做或者是那样做。我们不知道这本身是什么,是不是“无所住”?南老最喜欢说“放下”,人们对于现实生活是不是可以一切放下?如果南老不是一位名人,不是一个浙江人,而是生下来就是一个甘肃、宁夏、青海山沟里的人,出门就是荒山野岭,走几百里连一棵树也见不着。春夏季,山上的草也如秃子头上的毛,撒一斗种子,收两斗粮,吃水靠的是山坳里水窿中的积雨,行人到此宁送一个青稞馍,不给一口水。南先生你在这样的生活中能“放下”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站着说话不腰疼。也许阿弥陀佛看透了这一点,中国的文人太能谈心说性了,干脆让中国人穷上几百年,天灾人祸,外忧内患, 中国人倒是把谈心说性“放下”了, 一国人都“住”到“振兴中华”上了,“谈心说性”被斥为无聊,释迦牟尼一生都排斥这种文人的无聊的假贵族味。

“不放下”,什么也不放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克已复礼,天下归仁”,每个人都充分完成自我并与群体归于和谐,这是天地的大仁。天地的大仁,阿弥陀佛的慈悲,不是要每一个人都成为圣人君子。释迦牟尼对人间的一切只要求去除一个东西,那就是“五逆”,“诽谤正法”。天地的“大仁”、阿弥陀佛的慈悲,绝不是为了束缚众生的欲望。没有了众生的贪嗔痴慢疑,还要你这个“仁”、“慈悲”干什么?你不许众生有欲望,才是真正的大不仁,大不慈。你说的仁、慈悲只是麻醉人的鬼话,欺骗人的鬼话。众生的欲望,本身就是天理,如果不是天理,欲望也存在不了,也出现不了。到了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说的“布施”是什么意思了。

“布施”只是整体对个体而言的,释迦在《金刚经》中强调“布施”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的布施,正是因缘布施,这和个体人的做好事、上供养根本不是一回事。要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等于让人们欺骗自己。“放下”、“忘了”全是心理游戏,谈什么第一义、第二义。如果佛学就是这些心理游戏,他早就该灭亡了。

正如南老自己反复说的,佛学的真谛就是四个字:“缘起性空”。众生皆是缘起,无有本性无有自性。六祖慧能所说的“自性”,实是“宇宙—生命”的整体之“性”,不是“本来无一物”的“自心”的“性”。“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什么“自性”可认识的?既然连“自己”都没有,你拿什么去“布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个体生命的一切都是整体给的,没有整体的因缘,个体什么也不是。只有如来对众生的“布施”,个体活得更自在更美好便是对如来的供养。众生能作一点所谓的“好事”、“善事”,也是“如来”、“天地”、“阿弥陀佛”、“宇宙—生命”系统本体布施的显相。

也许正是由于南老自己也发现“无所住”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太难也太残酷,于是便劝人们不要学佛,怕年轻人学佛反“画虎不成反类犬”了。实话说,照南先生说的方向、办法去学佛法,不是把人学成呆子,就是学成骗子。

第四品接第三品,《金刚经》在这里提出“妙行无住”,正是对第三品的“本愿”的进一步阐解。“本愿”就是因缘布施,入一切因缘,入一切众生心,你能在色香声味触法的幻相上发现的一切的一切,都包含着“本愿”的布施,但又不止是“本愿”,是无量因缘,即“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因缘的作用,布施也是不布施,这几乎是不能举例子说明的,说得出的必是色声香味触法,凡是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相对的“果”,而不是因缘本身。当然,南先生说的因果同时的观点也是对的。但因与果毕竟是有区别的。

从须菩提的提问,“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到释迦回答“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汝今谛听。”正是由于是如来,是天地,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所以才有如来护念诸菩萨,咐嘱诸菩萨, 只有他才能降伏众生心。 须菩提从这开始恭敬等待世尊讲。释迦世尊进一步说出“本愿”, “本愿”——灭度一切众生,就是护念众生、咐嘱众生,降伏众生心。

众生,本无众生,因缘聚合生众生。众生心,本无众生心,因缘聚合而生众生心。护念、咐嘱众生,降伏众生心,都只能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因缘入手,改变形成众生、众生心的整体因缘本身,不然就无从改变。个人改个人,个人修个人,一生改一生,一生修一生。即是果改果,在逻辑上是一种混乱。灭而度之,涅即再生,必须是一种果之缘散开,本愿切入,再生之时,即因缘再聚合之时,本愿就主宰了这个新的众生、新的众生心。这个众生与佛不一也不二。

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佛家的“法布施”。正因为是因缘布施,所以不住于相,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是“无为法”。

功德、福德、清福、洪福无分别

学佛与学道很容易混淆在一起。 中国人大半是用道学的精神境界来解释佛经的。南老解经就有这个特点,他热爱苏东坡的诗、词,《金刚经说什么?》中引了不少。其实苏东坡至死也没有开悟,都只是一些庸俗化了的道家的“散淡人生,清净无为”之类的东西。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不计东西的飞鸿,没有找到家,所以有此无奈,有此迷茫,有此尴尬。

可怜的苏东坡不知“回家”不知“归家”,也不知家在何方,才会如此无奈,如此迷茫,如此尴尬。

这根本不是佛家的“不住于相”。

佛家的“不住于相”、“应无所住”,最究竟的含义正是住一切相,住一切处。正由于佛家住一切处,住一切相,所以世尊如来才会说:“其福德不可思量”。

文人诗、文人画的定型大致是中唐至宋,清新飘逸,玲珑剔透,从美学讲不失为一种高雅,但如果以此对照一下四十八愿的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其美学品质就有明显的差异。试举几例:

四十八大愿云:“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千百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 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 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观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众生闻香。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要问南老,这一切是清福还是洪福?

南老说:“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福报。”

南老是读过《维摩诘经》的,维摩诘不是平安无事,而是一身是病,他的居所也不是清清净净,而是忙得不得了。不知维摩诘是不是有究竟福报?

如果《维摩诘经》还有商榷处,看一下华严世界诸大菩萨的生活,似乎也不是“平安无事,清清净净”。

“平安无事,清清净净”是庸俗了的道家的福报,与佛家完全不一样。“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有什么,佛家就主张什么。“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到了这里,我们也顺便提一下,那些认为“西方极乐”在“十万亿银河系”之外的法师们,你们看四十八愿中所引诸愿,在今天的人间是不是都有了雏形?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不承认的话,便请解释一下“光照十方”、“光照一切众生”、“香味普薰十方。普薰十方众生”的经文。

如果我们这个世界,还没有见到闻到“光照”“香薰”,那“西方极乐”就根本没有建立。如果建立了,我们就应见到闻到它,不是光照十方、普薰众生吗?我们地球人为什么闻不到见不到?法师们,你早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光照、香薰之中了,还去西方十万亿银河系之外找什么星球。那里有没有生命,还不一定呢!

南老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比那些法师高明多了,他老人家知道“西方”不是地球以西的意思,而是“只是近黄昏”。讲得很好,不过也不圆满,下一节再讲。这里讲“无量福”三个字。

释迦在解释完“法布施”,就是在讲因缘布施不住于相之后,马上说“其福德不可思量”,接着就以“虚空”为喻,东南西北四维上下都说到。这里没有什么非常奇妙的道理。这是直接上扣第三品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十方”就是“一切”,就是四维上下。

“一切众生心”显化的当然是十方世界。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了众生心, 就是“宇宙—生命”系统的窗口。没有众生心,“宇宙—生命”系统有与没有、空与不空都是废话,根本无从说起。这样,“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心”、“十方世界”都是指的“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对于此,释迦怕解释不清,才以“虚空”为喻,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皆是无限,皆是不可思量,其福德亦不可思量。

不管个体生命有多少苦恼、多少福德,对于“宇宙—生命”系统来说, 都是它的“福德”,它永远是生生不息,生机勃勃,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所以是福德无量。

佛学是非常现实的,从不作无根据的玄想遐思,每一步都在众生世界中。绝不把福德推到“宇宙—生命”系统之外,即所谓的“彼岸天堂”。佛学也不相信这些东西,释迦拒绝回答这一类无根据的问题,即着名的“十四不正问”。

但是,佛学也不局限于世间人的观念。对于佛学来讲,“宇宙—生命”系统整体无善无恶,无福无不福, 众生之所以苦难, 就是局限于自己所立足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妄生分别,妄想重重,“明德”被蒙上了一层黑雾,这是世间一切苦难、恶行、丑陋、虚假的根源。

同类推荐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热门推荐
  • 奉诏为妾

    奉诏为妾

    从傻瓜女、到私会女、到退婚女、到抢婚无耻女、到放荡淫贱花心女、到低贱狐媚小妾、再到恶毒陷害假扮女,穿越日子一天比一天精彩!披着一副羊皮,带着一颗狼心,抛弃百般无用的世俗道德准则,这一世,她只求活一个痛痛快快、恣情恣意!委屈?那是什么东西?
  • 雪夜龙藏

    雪夜龙藏

    他原本是一名孤儿,一名杀手,在异世重生重生,他如何一步一步登上巅峰?是强敌的来袭,还是亲者的背叛,亦或是命运的捉弄?是巨龙冲天,还是杀神临世。亦正亦邪,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
  • 宝瓶菩提

    宝瓶菩提

    “菩提十书”之《宝瓶菩提》:佛教经典把人比喻成“宝瓶”,在宝瓶里有着最清明的空性,只可惜被妄想与执著的瓶塞,无法回复到清净的面貌。本书是菩提系列的第七部,希望能开启我们的宝瓶,不但使我们自净,更让我们体验法界的清净。林清玄用感性的风格,表达即使在炉火中燃烧,用高温锻炼、上釉上彩,一个人也要永留清白,在人间!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幽默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幽默术

    全面、系统、分门别类地将现代人生存立世必须具备的智慧告诉您,缓解压力,谈笑致胜的幽默宝典。
  • 少年狂

    少年狂

    归元星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修真星球。半山派,在归元星里更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修真门派。晚舟,姓晚名舟,是半山派里一个辈分有点高,境界有点低的普通修真者。晚舟修真三百余年,只因嗜酒,修真进境慢得离奇。若不是捡着了那个名为轩辕狂的婴儿,晚舟觉得自己普通的人生绝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 玉观音

    玉观音

    这是一部以表现中国女性善良宽容之美的抒情之作,奇巧与朴拙并存,阴柔与阳刚兼蓄,品质细致而又不伤大气。海岩在书中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女警察安心由于一次偶然的“外遇”,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亲与仇,情与法之间痛苦地纠缠,她经历了死亡的残酷,也重新体味了爱情的甜蜜,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完满的女性,投入到极其艰苦、危险的缉毒工作中。
  • 不懂忍耐就成不了大事

    不懂忍耐就成不了大事

    仔细品味《不懂忍耐 就成不了大事》的思想,会使你的人生更精彩、更理智、更灿烂,更受他人的尊重,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快乐。你别动气,动气就伤了和气;你别生气,生气就坏了元气;你别逗气,逗气就破了财气;你若忍气,忍气便能神气。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人,忍耐都是他们一生中的座右铭。
  • 重生之白莲花升华史

    重生之白莲花升华史

    容如雅是一朵纯纯正正的白莲花,但是最后竟然败给了一个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黑莲花,直到被黑莲花给谋害了,容如雅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本小说里面的炮灰。好在祖上传下来的传家宝是一个空间并且让容如雅重生了。其实这就是一个白富美级的白莲花被一朵黑莲花谋害以后重生,带着空间然后虐渣男渣女追忠犬的故事。
  • 二手王妃

    二手王妃

    一个女人胜利翻身作主顺便把身边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凡是头上脸上标着‘敌人’字样的全部脚踢拳打彻底打死毒死敲诈勒索死咬死的飙悍一生,一句话,就是一个咸鱼大翻身的故事。◆◆◆◆◆◆◆◆女主一枚——洛无忧,天乾朝承相之女,一国之后,却成了悲惨的和亲人选——她输给了江山。被自己的夫君为江山稳固而亲手送上花轿成了别人的王妃。曾经——“你是朕的皇后朕的结发妻子,朕不宠你宠谁?”男子一身明黄龙袍凤眸轻挑,低敛眉眼一瞬快速滑过眼中阴霾,下一瞬,似笑非笑眼中全是柔情缠绵悱恻的靠向了凤榻上的洛无忧,“无忧,你是朕是爱的人呐,朕不在意你在意谁呢,我的小忧儿。”小忧儿,你回来好不好,朕后悔了……她眉梢间全是妩媚,笑意不达眼底,有多远滚多远,你的小忧儿已经死了。由皇后变王妃她照样活的精彩。宠?她洛无忧不需要。淳于风,在汤里放毒药拿人命不当命来宠人,真当她是小白鼠呐?◆◆◆◆◆◆◆◆金壁辉煌红檐绿瓦的皇宫正殿——“皇上皇上,您就收了臣妾吧。”不气死你也得恶心死你。洛无忧以手撑着下巴清绝的脸上一片灿烂笑意整个人作娇羞万分欲语还休状,“臣妾虽然笨了点爱闹了喜欢玩了点可人长的还是挺不错的,这女人嘛,还不就是皮相,要不,皇上就要了臣妾吧,要吧要吧要吧……”某人满脸黑线仰头望天——这个女人,够飙悍。◆◆◆◆◆◆◆◆火光冲天,漫天大火自整个皇宫大院中冲天而起——仿佛要将天都烧个尽般,满目白亮而不能视。滚滚的浓烟经风一吹,四散的漫飘着,火光流动,宛若一条巨型火龙蜿蜒起伏着。而洛无忧便立在这火条前面清冷一笑——“烧吧烧吧,烧完了皇宫烧死了皇上再烧没了这整个天下,本宫现在——改嫁去也!”。。。。。。。。。。。。。。。推荐一下自己的现代文:离婚吧我们:(我个人觉得很好看哇,哈)
  • 古龙文集:猎鹰·赌局

    古龙文集:猎鹰·赌局

    每一次紫烟燃起都会有一个名人被杀,但这些人却互不相识。一连串的凶杀案牵出一系列疑点,看似毫无联系的案件背后竟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一场看似胜负已定的赌局竟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大赢家,成了一环套着一环的局中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