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20

第20章 大乘正宗分(4)

首先,佛学的这一发现,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观、运动观、变化观,是极相似的。但佛学的眼光,首先是把“宇宙—生命”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运动、变化无常的“生命”整体,而不是一个无生命的物质整体。精神与物质之间有密不可分的无法割裂的一体关系。在这个整体中,不管是精神或物质都不存在自己固定的万古永恒的定性。这便引出了“空”的观念。除了本体本身是“常乐我净”之外,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这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也符合当代自然科学发现的事实。如果我们不人为地分裂物质与精神,你便会发现任何“理想”的出现都不是偶然,都有自己来自整体的“宇宙—生命”系统因缘的活生生的生命的必然性。只不过是由于人们太局限于“我、人、众生、寿者”这些幻相,所以一般人的理想过于窄隘,在一定的范围中起了作用之后,便消失了。而通十方三世——“宇宙—生命”系统的理想,其内涵与外延没有消失之前,一直是起作用的,愿力有多大,作用就多大。佛经中有一段借喻文殊菩萨与庵摩罗仙女的对话:

仙女: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

文殊:众生心量太小。

佛学中的“慈悲”、“布施”、“宽容”等等概念,绝对不能停留在道德伦理的范畴中去理解,实际上是希望人们的心量跳出“我、人、众生、寿者”的范围,统率与把握整个“宇宙—生命”系统。真正的“我”就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

正是由于这一认识,“灭度”“涅”的概念自然而然就提出了。

“宇宙—生命”系统本身的一切运动,因缘,显相不显相, 能不能被生命感官感受到,都不存在善恶分别。善恶的分别首先是由于人们以“我、人、众生、 寿者”为前提标准,才有了善恶的分别。

利我者善,不利我者恶。

利人者善,不利人者恶。

利众生者善,不利众生者恶。

利于延长生命者善,不利于延长生命者恶

这就先假定了“我、人、众生、寿者”是有固定本性的。其实,这些“相”,都是因缘中生,因缘中灭。生灭、灭生是客观存在,无所谓善恶。利与不利,也只是在相对范围中说的。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说,无利无不利。 这个系统能产生出有感官的生命个体,就是“明德”,就是“至善”,就是“仁”,就是“道”,就是“慈悲”,就是“佛光普照”。

这当然不是什么唯心主义。如果唯物主义这个词是可以借用的话,这种观念应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简直不给唯心主义留任何地位。

正因为人间的善恶美丑观念是虚妄的,长期迷恋于这种虚妄的观念,因缘反而要向恶性转化,导致因缘与因缘之间的剧烈对抗。但是人们太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虚妄观念了。佛家提出的“灭度”“涅”就是要把这种“妄想”消失到整体中,从善恶分别进入具有整体本体特征的无善恶。这样,因缘与因缘的运动便归于和谐平衡,“至善”就不再是隐相的,而转化为显相的,即“天下归仁”。这也就避免了因缘断灭脱环的错误说法。因缘还是因缘,由于回归了本体、整体,善恶分别就消失了。正如水,不管是什么江什么河,天上下来的地上流来的,一旦入了大海,皆是海咸一味,谁也分不清哪一个是我,哪一个不是我。滴滴水中有我,哪一滴也不是我。这才是真正的断妄想,真正的超度,真正的成佛。但是,这又不是在一段相对稳定的生命期,比如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做到的。因为“人”的存在,相对的说是“宇宙—生命”系统无量劫因缘积聚的“果”,具有不可切入性,只能待人死之时,这一段因缘散开之时,“灭度”“涅”之缘才可能切入。这才有了《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也就避免了把本是客观的整体的因缘运动的规律,靠世间的所谓修行、修养、修炼这些“主观”的虚妄的东西去改造它,也就不落入人们惯常说的“唯心主义”。有这一念与无这一念的区别非常大。有这一念,就是觉悟到“我”本整体。因缘的运动就不被“妄念”阻隔了,因缘的运运就流畅了。流畅也无所谓流畅,因为生命本来就是整体的,系统的,“个体”只是一时之“幻”。佛经中几乎大量充斥着对佛的愿力的介绍与赞颂,绝大部分是对这种“愿力身”说的,根本不是业力应化的“人身”可以达到的。现在很多人把对“愿力身”特点的介绍,说成是释迦牟尼的神通,还有人认为释迦是“大特异,是“大气功师”,其根源就是错解了经文,把“愿力身”的特点张冠李戴到了“业力身”上。在这方面出的笑话太多太多。其实释迦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只是从智慧的角度可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智者”。

“愿力身”不存在固定的存在处、存在状态。由发愿者的心量决定其渗透进入无量因缘的范围。佛经中的愿力动辄十方三世,就是希望“愿力身”永恒,与“宇宙—生命”系统整体共在,即《大方广佛华严经》说的层层无尽佛世界,入一微尘而转大法轮。“愿力身”作为一种“理想”(借用此词极不准确)渗透在一切因缘中,因缘层层无尽,“愿力身”的存在也层层无尽。这种“愿力身”随顺一切因缘,利用一切因缘,导引一切因缘。正如盐入水中,盐分子渗入一切水分子中,水还是水,但已经全是盐水了。世间人只相信他看得见的“水”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不相信他看不见的“盐”,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宇宙—生命”系统是无限的整体,“愿力身”随因缘如水中的涟漪一样,环环扩大,不断散开,无尽无休。又由于他已经脱离了人的大脑,作为一种“力”,只是原来发愿时所规定的性质,进入任何因缘,都和众缘共同起作用,而不改变自己的规定性。所以说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随缘普度。

这和气功所说的“意念力”根本不是一回事。“意念”在佛学中属于“妄念”,正是生命界痛苦流浪的根源。不管这种“意念”有多么美好,发念者本身“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不除,总是站在人、我、众生、寿者四种立场发念的。再者,受体本身是幻化的假相,也要受各类无量因缘所左右,所受意念只是无量因缘中的一个。“意念”一旦发出,不是没有作用,而是无法肯定具体作用的性质,因为这一“意念”,必和其他因缘交流、斗争、碰撞, 才可能形成合力而起作用, 这还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标量”与“矢量”的关系。“意念力”本身只是标量,要与无数“标量”组成合力,才是可以起效用的合力矢量。再者,发意者与受意者都不可能永恒,一旦缘散,连“标量”也不是了,不知是什么东西。

佛学所说的“愿力身”则不是如此,他有大量的规定性,“愿”本身必须彻底破除四相,即“我、人、众生、寿者”。所以佛学中的“愿”总是面向“十方众生”、“十方三世”的,总是平等无分别的,也就是说佛学中的“愿”是针对“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再者,佛学中的“愿”,不是随意的,是“宇宙—生命”系统中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特性的升华、综合、概括。用《佛说无量寿经》的话说,阿弥陀佛发愿之前“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观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於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维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於彼。”

这就是四十八大愿的来源,和气功师随意的“意念力”完全不是一回事,倒是极似马克思主义说的历史规律的发展。

“愿力”又是“非愿力”。它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的提法,只是在表述上不太一样。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认为“真实”的东西必是客观的存在的反映。佛学是东方文化, 在东方文化看来一切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的东西, 只有首先被人所“知”才能定下来它是否是真实的存在。人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主要是表述角度的差异,在本质的思路上是极类似的。马克思主义从分析政治经济规律出发,最后推导自己关于客观历史规律的判断,佛学则是从生命自身出发,发现“明德”在“宇宙—生命”系统中的地位及矛盾运动。佛学认为“知”——“明德”虽表现为个体的,但这只是假相,“明德”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能量运动,不过是通过个体表现了出来。在这个表现过程中,必有相应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同时产生,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四相完全掩蔽了“明德”的整体性,“明德”早晚会泯灭。发愿“灭度”,就是希望在一个个体生命因缘“完结”后,即因缘散开后,其“四相”妄念也同时消失。那么“四相 ”就不会蔓延泛滥, 明德会长期保持纯净或者更“明”更“亮”。明德发展了,即智慧进步了,社会肯定进步。释迦同时认为他能悟到这一点,就是“明明德”因缘熟了,发愿不发愿,“宇宙—生命”系统都一定会达到这个水平,“愿”也不过是对他发现的“宇宙—生命”系统运动“矢量”的一种表达。

我们在前面反复说过,由于古印度文化的特殊宗教色彩,释迦讲法大半充满了“神话”色彩,一者是表达生动,二是利于当时的印度人接受。

同时,也是我们上面已经反复说过的, “世间自在王佛”、 “法藏”、“世饶王”、“阿弥陀”都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应有已有的特点的拟人化借喻,不见得真有这么一个具体的生命。其“名字”的文字含义便已经说明我们的观点的正确性。

上引《佛说无量寿经的》经文,事实上是概括了“宇宙—生命”系统,从洪荒初开直至人类产生,从人类产生再到释迦出世的全部历史过程。“宇宙—生命”系统就是如此这般运动变化的。第一个阶段是世自在王佛开示,即是指出“宇宙—生命”系统中零零星星但却是普遍存在的“明德”中,隐藏着“宇宙—生命”系统未来发展的“矢量”。二百一十亿是一个有限的却无穷广阔之数。“佛刹土”不是庙,也不是现在我们一些人理解的某超人统治的一个星球,而是“宇宙—生命”系统中相对稳定的生命现象的感官系统可能达到的范围。经“千亿岁”,正是“宇宙—生命”系统洪荒初开到人类出现的全过程。经文中所说的“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粗妙国土。思维究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哪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千千万万生命的行为,明德是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性,尤其是人类出现以后,更有无量的人在探索“宇宙—生命”系统的明德的奥秘。此段经文与《金刚经》所说“诸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相呼应,这里的诸圣贤,不是局限什么教主之类,圣人、贤人之类,不要用我们中国人习惯了的“圣贤观”来理解,而是一切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一切对明德的追求,为人类的,为个体的,为一小群生命的,为民族的,为国家的趋利避害行为,一切对“明德”的运用,在这里都不作分别,都可以说是圣贤。这些生命的追求在自己身上都不可能完满,但是,由于是普遍的追求,必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即法身有这种可能性。无数的生命尤其是人,都在反复探讨把“明明德”变为现实的关键所在,这便是经文所说的“思维究竟”,决不是一个两个圣贤的事。在印度,释迦出世前,有各种《奥义书》;在中国,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都是这种“思维究竟”的代表者。他们的探索,代表了“宇宙—生命”系统总体“明德”的必然性发展趋向,不可能无中生有。“宇宙—生命”系统根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反映到生命体的追求中来。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反复强调破“四相”决不是单一的道德追求,而是认识把握本体,即“宇宙—生命”系统整体“明德”的需要。把破“四相”仅当成个人修行的要求,仅作为宗教道德,并且把它当做使自己成为佛式的“超人”的条件,是典型的佛学庸俗化。

同类推荐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做最好的面试官

    做最好的面试官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招聘作为企业获取人才的重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是人力资源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很多招聘工作往往不够理想:用人迫在眉睫,可是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面试中表现不错的人,可实际工作以后却不能胜任。那么,招聘工作如何开展才最好呢——这就是《做最好的面试官》要探讨的问题。无论作为企业招聘工作参考,还是人力资源工作者个人学习,《做最好的面试官》都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相信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益处!本书由刘翠编著。
  •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异路人之捉鬼吴周

    异路人之捉鬼吴周

    吴周高考落榜去外地旅行散心,无意中进入了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村庄,在村庄中经历了一系列灵异事件后,为了探知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他拜一位老者为师,成为了千年儒门的传人,从此走上了一条异路人的道路。
  • 绝色锋芒

    绝色锋芒

    当冷漠腹黑的她穿越到一个花痴草包的贵族大小姐身上后会发生什么?花痴草包的大小姐因为追美男二皇子殿下不遂,跌落下马昏迷不醒。再度睁眼,冷冽逼人。不久后,锋芒展露,慑人心魄。在这个魔法为尊,斗气傲天的世界里,何去何从?且看绝色的她如何魔武双修,震撼天下,开辟出一条逆天之路。俊美的二皇子殿下受皇帝陛下的训斥,无奈上希尔伯爵府看望那跌落下马受伤的花痴大小姐。却被侍从告之,小姐没空。当他看到没空的大小姐正悠闲的在庭院喝茶完全无视他时,二皇子俊美的脸有些抽搐了。守护她的骑士,烬阎,一直以厌恶的眼光看待她。看着凌厉的她锋芒展露时,终于惊愕的怀疑,她,真的还是以前的她么?……………………………………走在校园的树林,被一绣花枕头男拦住。以前躲她都来不及,没想到现在的她居然是如此的让人心动。下一刻,树林中传来杀猪般的叫声,响彻云霄,惊飞了林中的所有鸟类。本文一对一!@@@@@@@@@@@@@@@@@@@@@@@@@@@@@@@@@@@@推荐我的新文:《盛世风华》当轻狂腹黑、决绝果断的她穿越到生性懦弱、说话都结巴的她身上…盛世传奇就此开始!丞相府白家三小姐白风华,说话结巴,皮肤黝黑,生性懦弱,资质低微,处处被人嘲笑欺负。却爱上了当今第一天才美男南华王,甚至爱的失去了自我。在一次夜宴为南华王爷挡下刺客的一剑差点送命。当白风华再次醒来,面对这戏剧的一切,眼神中却充满了讥诮和冷笑。眼底深处更是闪烁着狂妄和不羁。南华王“好心施舍”准备迎娶白风华为侧妃作为报答,派去送定情信物的人却被白风华叫人打成猪头扔出了丞相府!接下来,白风华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纨绔子弟”。以前嘲笑她的,欺负她的,揍,全部揍。看不顺眼的,也揍!“飞扬跋扈,仗势欺人”,被她发挥的淋漓尽致。被揍的人昏天旋地,鬼哭狼嚎,却都忘记了一个资质低微的人怎么可以揍的他们像猪头!天才南华王终于与其对上,众人这才惊觉,原来,白风华才是真正的天才!以前白风华为了不抢心上人南华王的风头,生生隐匿了自己的光芒。而今日,她将光芒万丈,谱写一场盛世风华!¥本文不管是文名,简介,构架,人物,情节都是我辛苦想出来的,这是我的心血,所以——禁止借鉴和抄袭,谢谢合作。@@@@@@@@@@@@@@@@@@@@@@@@@@@@@@@@@@@@@@@@@@@@@@@@@@@@@@@@@@@@@@@@@@@@@@@@
  • 古城未解之谜

    古城未解之谜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亚古城失落之谜,孔雀帝国失落之谜,古埃及古城失落之谜,玛雅失落之谜,中美洲古城失落之谜,印加帝国失落之谜,欧洲古城失落之谜等。
  • 倾世兵团

    倾世兵团

    一个空怀大志的少年,受尽官兵欺压。一把王者之剑改变了他的命运,招兵买马,聚贤纳才,绝世妖孽尽皆追随左右。他们强大,他们冷血,他们忠诚,他们残忍!一支足以让世人恐惧的兵团就此现世。千年兵团被兵团屠灭,后人皆称这支可怕的兵团为--死神兵团!
  •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三分能力 七分人脉

    三分能力 七分人脉

    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朋友。一个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技能,那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工作、事业会困难重重。你的人脉资源越丰富,你所拥有的能量就越大,拥有了有效而丰富的人脉关系,也就获得了通往成功和财富的门票。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6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6

    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尽管有诸多的压力,尽管有诸多的苦闷,生命的长河都是无止境的,用你的人生阅历,用你对人生的睿智感悟,来正确面对你处的任何一种困境。本书在于让人们认识抑郁和抑郁症的特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学会自我诊断,更重要的是掌握消除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