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媪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仔细看时,龙已经不见了。
“瞎说!”萧何不相信有这样的事。
“哎哟,萧大人,信不信由你,我可是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王媪说着,撅起了嘴。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萧何到武家酒馆,武媪也跟他讲了类似的故事。
“赤龙啊!张牙舞爪,威风凛凛,浑身冒着火光……”武媪绘声绘色地描述。
“那还不把你家房子给烧了?”萧何冷不丁说。
武媪将头一扭,眼睛瞪天,不再跟他说话。
话虽如此,萧何心里却也有几分相信,刘三或许真不是凡人,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必须负有某种使命。
可是,非凡之人竟然如此吊儿郎当,又让饱读诗书的萧何难免感叹:这可真是天恩莫测啊!
男儿当如斯
刘邦押解二十名囚徒,于始皇帝三十二年夏末从沛县出发,途经砀郡、颖川郡、三川郡和内史【注】,抵达咸阳的时候,已经是初秋时节。
【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陲,东有崤山与中原阻隔,又有函谷关和武关扼守要道,易守难攻。所以秦国本土又被称为关中,其余各国则被称为山东,意即崤山以东。帝国建立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关中因地位特殊,由中央政府直辖,不称郡而称为内史。】
秦国原都栎阳。秦孝公时期,商鞅仿照鲁、卫等国都城的规模与样式建造了咸阳城,并迁都于此。
此后的一百多年间,秦国不断扩张,咸阳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帝国建立后,皇帝为了控制天下财富,命令将原山东六国的富户十二万户迁至咸阳,一下子使得咸阳的人口数量翻了一番。
咸阳变成了一座移民城市。
咸阳的原住民,集体迁徙而来的十二万富户,再加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吏、差役、商人,每天操着各种各样的方言在大街上你问我答,热闹非凡。
皇帝在宫中听到,心烦意乱。
大臣们揣测圣意,认为祖宗留下来的宫殿,年久失修,而且过于逼仄,不足以匹配皇帝的盖世功勋,纷纷上书建议皇帝另建新宫。
皇帝欣然采纳,于是下令在城外的渭水南岸再建一座宫殿。
确切地说,是再建一座城。
工程先在一个名叫阿房的地方展开,所以暂命名为阿房宫,其实阿房只是前殿。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万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记载。
如若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这座前殿的占地面积约为0.55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二个北京故宫。
皇帝的计划是,先建好前殿,再从殿下修建阁道,直抵终南山,将终南山的两座山峰作为整座宫殿的门阙,然后再修建寝宫、后宫、东宫、祖庙等,最后从渭水之滨修建一座阁桥直通咸阳,使宫殿和都城连为一体。
如果建成的话,这将是地球有史以来最雄伟的宫殿。与之相比,商纣王的鹿台、楚灵王的章华宫、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统统不过是小儿科。
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当然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但这难不倒皇帝,他一声令下,各地官吏马上忙碌起来,从监狱中提取囚犯送往咸阳,总数达七十万之多。
当刘邦站在一座山头上向下眺望,只见广阔的渭南平原上全是光着膀子忙碌的囚徒,中间夹杂着一些穿黑色衣服的监工,以及维持秩序的士兵。
皇帝梦想的雄伟宫室,刚刚挖好一个基坑。
囚徒们像蚂蚁一般从坑中运走泥土,又从外面运进砖石、木料以及一切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
没错,在皇帝眼中,他们根本不是人,而是蚂蚁,是七十万只没有名字和尊严的蚂蚁。他们生而为帝国忙碌,死则成为帝国的泥土,用以培育前所未有的专制之花。
然而,皇帝的手笔实在是太大了。即便使用七十万人,要完成皇帝的大计,仍然需要五十年之久!
而皇帝已经四十四岁。这就意味着,如果皇帝想要看到整座宫殿落成并给它正式命名,必须活到九十岁以上。
在当时而言,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但是皇帝不这么想——他不止是想活到九十岁,而是想长生不死。
其实,当帝国刚刚建立,在给自己上皇帝名号的时候,他还是比较理性的,所以自称始皇帝,而且明确规定,在他死后,继任的皇帝称为二世,再往后是三世、四世……直至万世。
一位叫徐市的方士改变了皇帝的想法。
徐市向皇帝上书,说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山上有仙人居住,可以传授长生不老的药方。
吃了长生不老药,自然可以长生不老。
皇帝大感兴趣,按照徐市的要求,派了数千童男童女,跟随他驾船入海去寻访仙山。结果自然是没找到。徐市又去了几次,每次都空手而归,但他总能说服皇帝保留希望,派他再去。最后一次,徐市干脆就没回来了,有可能葬身大海,也有可能漂流到了日本或是台湾。
但是皇帝仍然没有死心。死心才怪!他一生雄才大略,建立盖世功勋,风头盖过三皇五帝,到头来还是逃不过生死之关,叫他如何释怀?他又听信了另外一位方士卢生的话,认为自己见不到神仙,得不到不死之药,是因为自己的住处被臣下所知,妨碍了神仙到访。于是下令将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的宫室二百七十座,全部建设夹道连接起来,每天晚上都在不同的宫室就寝,谁敢透露他的居所,便是死罪。
一日,皇帝临幸梁山宫,在山上远远望见丞相李斯的车队迤逦而行,随从多达数百人。皇帝颇为不悦,随口说了一句:
“丞相很威风嘛!”
话不知怎么传到了李斯耳中,他吓出一身冷汗,从此轻车简从,低调出行。
皇帝再次见到时,不喜反怒,知道身边有人泄露了自己的话,下令彻查。结果谁也不承认是自己说出去的。皇帝暴怒,将当时随侍的人全部杀死,从此再无人敢泄露他的一言一行。
这事给卢生敲响了警钟。
他知道,皇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说不准哪一天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于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卢生这一走,等于宣告皇帝求仙的计划再度失败。
皇帝沮丧之余,迁怒于咸阳城里的读书人,认为是书生们高谈阔论,妖言惑众,导致他名声受损,无缘得见仙人,下令有司查办,将书生四百六十余人悉数活埋,史称“坑儒”。
太子扶苏,生性纯良耿直,以天下未定为由劝谏皇帝,希望能救众书生性命。皇帝益怒,干脆将扶苏发配到上郡边境,去给率领三十万大军戍边的蒙恬监军。
为了继续寻找不死之药,同时也是为了震慑原来山东六国的旧领地,皇帝开始频频东巡。据史料记载: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各郡,封禅泰山,作琅琊台而返,过彭城,渡淮水,经南郡,自武关回咸阳。
二十九年,再度东巡,又至琅琊,沿黄河返回咸阳。
三十二年,第三次东巡,临碣石,观沧海。
每次东巡的终点,都是东海之滨。熟悉内情的人知道,皇帝还在盼着徐市从海上回来,给他带来惊喜啊!
每次出巡的时候,都有数万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随行,黑色的“秦”字大旗遮天蔽日,鲜明的兵器衣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向天下人昭示皇帝的威严和权力。
皇帝乘坐的马车,被称为“辒凉”,经过能工巧匠的改装,可以通过窗户调节空气。饶是如此,长达数千里的旅行并不见得舒适,车辆颠簸自不待言,酷暑严寒也绝非辒凉可以调节。但是,镇慑四方的目的达到了。
“这就是皇帝啊!”
人们惊叹着,情不自禁地将头低下去,继而屈膝跪下来。即便是那些恨他入骨的人,面对这华贵无比的车队,看到他那张不怒自威的脸,也难免从心底感到震撼。
然而,也有人对此持完全不同的态度。
二十八年东巡,车驾过彭城,有个名叫项羽的少年站在围观的人群中,竟然说了一句:“此人,我可取而代之!”
此举让一旁的叔父项梁大惊失色,连忙捂住项羽的嘴,将他拖出了人群。
二十九年东巡,车驾行至阳武博浪沙,道旁的芦苇地里突然飞出一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击中皇帝的副车,将副车砸得粉碎。
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袭击,主谋者名叫张良,是原来韩国的贵族。韩国灭亡后,张良散尽家财,结交死士,终于在东海郡找到一名大力士,埋伏在皇帝出巡的必经之路上。
可惜的是,皇帝防备周密,车队中一模一样的辒凉便有三辆,张良找不出哪一辆是皇帝本人乘坐,只好随机指了其中一辆。刺杀失败后,张良和大力士凭借着芦苇的掩护,迅速消失。皇帝为此下令天下搜查十日,终无结果。
经此一事,皇帝的保卫更为缜密。出巡的时候,道路一律清空,只允许百姓在安全的距离之外瞻仰皇帝的威仪。各级地方官吏被组织起来,夹杂在百姓中间,一旦发现情况稍有异样,即刻动手抓人。
*
刘邦入城的第二天,正好是皇帝第三次东巡回朝。
当时,刘邦正捧着馒头,站在客栈门口,一边吃,一边晒太阳。他心里盘算着,正事已经办完了,接下来几天,他可以四处逛逛,找个酒馆喝点小酒。如果有可能,还想去看看著名的秦娥宴舞,欣赏一下秦地美女的曼妙身姿——那是客栈的王老板向他吐血推荐的咸阳一日游必备节目。
突然间,急促的马蹄声将他的思路打断。
顺着马蹄声急驰而来的,是四名黑衣黑甲的骑士,手持黑底白文的“秦”字大旗,一阵风似的在刘邦眼前闪过。
咸阳居民对此早已熟悉,自觉地让开道,远远躬身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