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1: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场景再现
场景1
一位中学生这样写道:
我是一个生在河边的小女孩,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爸妈都很疼爱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渴望友谊,渴望有一些互相理解能倾心相谈的朋友。爸妈虽然爱我,但毕竟不能代替知心的朋友。
我原来有个好朋友,我们无话不说,但不久前她转学走了。以后,我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我多么渴望有个知己来倾听我的心声啊!虽然同学们都和我合得来,但他们仅仅把我当做一般的朋友,没有深交的意思。我深感天下觅一知己难,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太渴望得到友谊了。
有谁能理解我的心情,帮助我从这难言的孤独和寂寞中解脱出来呢?
场景2
一位班干部这样写道:
我是一名班干部,学习也一直很好。老师家长都很喜欢我,按道理说,我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然而,我的烦恼真是太多太多。我觉得,班里没有一个同学能理解我,没有一个真心待我、帮助我的知心朋友。我常感到很孤独,很寂寞。我认为一个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学习风气肯定很浓,同学们肯定都很高雅,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但现在生活并非如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是那样油滑,那样缺乏真诚,几个我原先认为很好很正派的同学是那样令人失望!
场景3
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说的:
慧慧是一个表面文静的女孩,自幼生活在缺少爱和理解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不大管她,更不宠她。慧慧有个性格外向的弟弟,弟弟非常调皮,经常捉弄她,她向父母“投诉”,父母却一笑了之,有时还责怪她没让着点弟弟,甚至“警告”她不许打骂弟弟。由于家人对她的不理解和漠不关心,久而久之,慧慧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更糟糕的是,她的母亲不久后车祸去世。这意外事件的重大打击,让原本性格就内向的她,陷入极度的悲伤之中,从此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了。而慧慧的父亲也因为亲人的离去变得消沉颓废,整天酗酒,彻夜不归,情绪低落。父亲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也由说教变成了训斥、打骂。本来就觉得没人同情,没人理解的慧慧,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了。从此,慧慧把自己的心灵禁锢起来,不愿与他人接触,害怕被伤害,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戒备心理,凡事漠不关心,猜疑心极重。她越来越喜欢独处,与同学格格不入,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
幸运的是,老师注意到了慧慧的表现,对此很是忧心。老师通过和慧慧的父亲以及她本人的接触与沟通,了解情况后,发动同学们共同对慧慧进行了帮助。经过一年多的引导教育,慧慧的表现大有改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她不再形只影单,能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了。
深度诠释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全的家庭氛围,孤独是人类不健康的情绪情感体验,战胜孤独是孩子顺利成长的前提。
有学者推算,我国目前有30万~50万孩子患有孤独症。孩子的天性本来是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因此孤僻不应属于孩子。但研究表明,目前生活在都市里的一些孩子,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独来独往,不关心周围的人或事,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得很被动,而这些都是孩子性格孤僻的突出表现。
交往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孩子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参加社会交往活动,特别是同龄群体间的交往活动,既是孩子最初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心理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所以,家长务必要帮助性格孤僻的孩子改变性格,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与人交往,投身到社会群体生活中去。
孤僻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一个孩子没有锻炼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那么他就会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出现孤单与孤立的性格倾向。这就会让孩子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孩子人格的异常与变态。中小学生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在于他们无法找到知心朋友,这是他们感到孤独的特殊性,毕竟孩子的心理与一般成人不同。这种特殊的孤独,他们不肯也不愿意跟自己的父母透露。而父母只有通过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孤独,防止孩子出现性格孤僻的问题。所以,家长要积极帮助他们。同时,由于孩子在孤独中希望找到朋友的心理十分迫切,往往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警觉而上当受骗,所以交友一定要慎重。
迷津指点
让性格孤僻的孩子变得开朗、善谈是父母的心愿,也是值得每一位父母用心去做的事情。
1.创造条件并引导孩子与他人交往
如果孩子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不能理解、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就会形成对他人他事的淡漠情感,并难以发展最初的人际交往能力或宽容他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据调查表明,这种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孩子,成人后往往会表现出离群索居的孤独倾向。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父母要有意识地改变家庭生活环境的封闭状态,要“敞开家门”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中走出去,参与交往,体验交往并享受交往。为了避免孩子形成孤独的性格,父母还要尽可能把孩子带出去或把同事、朋友的孩子请到家里来,让孩子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体会交往的快乐,帮助孩子消除与人交往的胆怯、惧怕心理,增加他们交往的兴趣,并以此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走出自我心灵封闭的误区。
2.鼓励孩子参加兴趣活动
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的胜利鼓掌,从内心体验他人成功的喜悦之情。只有让孩子保持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他们真实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也才有可能使他们远离或走出性格孤僻的误区。
为了避免孩子有孤僻的性格,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安排活动,使孩子从与他人的对比中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不再排斥与人交往。譬如,孩子跑步很快,但又因为他平日不喜欢与别人在一起,这一优势并没有显露出来,也不曾得到任何鼓励,对此,家长可请来几个小朋友与他一起赛跑。当他第一个跑到终点的时候,小朋友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为他戴上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孩子从这项活动中受到很大鼓励,以后就会主动邀请小朋友一起跑步或做游戏,逐渐摆脱不合群的习惯。
3.多参加体育锻炼
性格孤僻有时与体质弱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体质弱的孩子,都会缺乏活动的耐性和持久性,这样就容易被同伴奚落和歧视,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采取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家长应多带着孩子旅游参观,参加登山、游泳等体育锻炼,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孩子勇敢、乐观的精神,又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使孩子能够正常参加同伴间的游戏和各种集体活动。
4.培养与他人交往的技能
在礼貌方面,教育孩子面带微笑,主动与别人问好,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在交往技能方面,教他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相互拉拉手表示友好;在合作技能方面,强调轮换角色,分享快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帮助别人方面,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对别人的正当请求和困难提供帮助,从而获得伙伴的喜爱,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在友情中体味到交友的乐趣;在仪表修饰方面,强调整洁大方,增强自信心。
5.让孩子融入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使孩子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鼓励他为集体、为同学出力。在他生日时,建议老师在班上开一个生日Party,在活动中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和乐趣。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讲故事、绘画、唱歌等比赛活动,为他提供多“露面”的机会,使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孩子多接触别班的孩子,在别班去找好朋友,让孩子体验合群的愉快感。
错误2:过分担心孩子与他人交往会出事
场景再现
小颜的妈妈对记者说:“如果她是个男孩子,我不会对她管那么严的。其实,我们做父母的也很为难,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你看那电视上、生活中,不是有好多活生生的例子吗?我宁愿她说我多事儿,也得管着她,省得有一天后悔。我想等到她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她就明白了。”
小颜的爸爸是个急性子,他对记者说:“教育的事一般都是她妈妈做,如果她妈说服不起作用了,我再来,那时候可就不是好听的了。再说,我们也就这一个女儿,万一出点什么事我和她妈这辈子可就完了。跟你这么说吧,现在的社会实在让我们不放心,电视里整天播放着色情、暴力,生活中奇奇怪怪的事也屡见不鲜。不看紧点,孩子随时都会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像她那种涉世未深的孩子太容易上当受骗了。我们做父母的也是整天如履薄冰呀!”
深度诠释
人际关系紧张,不仅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而且也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常常会为一丁点儿小事而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这种反常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与外界交往,吸取那些他感兴趣的东西,从周围人的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他日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生活在孩子周围的家长、亲朋好友、邻居同事,一起构成了孩子身边的活生生的人际环境。发生邻里纠纷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看父母在这种纠纷面前会采取什么态度、什么方式。父母处事的态度、方式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影响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
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离开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就无法生存。同时,人际关系又对孩子产生着微妙的、有时甚至是严重的影响,有力地改变着孩子前进的方向。
人际交往对孩子来说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对孩子今后的一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做家长的一定得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是各自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体现,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操、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以及交往诚意。它又是人在交往活动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概称,包括精神状态、待人态度、仪表礼节、行为态度和言辞谈吐等,它制约着一个人在交往对象心目中形成的印象,也制约着对方以何种方式对一个人作出反应。一个人风度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饱满的精神状态
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自信和富有活力,就能激发对方的交往欲望,活跃交往气氛。如若委靡不振,无精打采,即使你有交往诚意,对方也会感到兴味索然。
2.诚恳的待人态度
不管对谁,都应平等相待,显得诚恳而坦率,切忌支吾其词,言语与表情动作自相矛盾。端庄而不矜持冷漠,谦逊而不矫饰虚伪。“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3.受欢迎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与风度密切相关。如性格孤傲的人,风度就显得傲慢,孤芳自赏,咄咄逼人;性格文静的人,风度就显得淡雅,恬适,文质彬彬;性格活泼的人,风度就显得洒脱,活络,挥洒自如……一个人要使自己的风度得到别人的赞赏,就要加强性格的修养,努力做到大方而不轻佻,喜功而不炫耀,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粗俗,刚强而不执拗,谦虚而不虚伪,认真而不迂腐,活泼而不轻浮,直爽而不幼稚……
4.优雅的谈吐
在语言上体现着:言之有据,言之有礼,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语言是风度的窗户,出口不逊、满口粗话,就不是风度美。
交际文明在许多时候取决于语言文明,因为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调节人们的行为,激发美的情绪,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际手段,也是内在文明的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标志。
说话如同唱歌一样,甜润动听的嗓音使人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再加上有趣的内容、优美的修辞、富有感情的语调,就更使人爱听了,说话与发声是门艺术,除讲究抑扬、顿挫之外,还要求速度适中、强弱得宜、高低和谐、感情丰富及转折自然等。
声音是付诸于听觉的,要根据听者的距离远近,适当地控制自己的音量,过高了,刺耳;过低了,听不清楚,声音最好控制在适合对方听见的限度内。有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跟多少人讲话,总是放开嗓门,哇啦哇啦地直嚷,这是一种不雅的习惯。也有的人故意装腔作势,控制嗓子,拖着长音说话,自以为很美,其实很不自然,这是种病态的声音,令人感到厌恶。讲话要用自己本来的嗓子,真实、亲切、柔和、顺耳,使人的感官上觉得自然、舒服、愉快、可信。
5.洒脱的仪表礼节
一个人风仪秀整,俊逸潇洒,就能产生使人乐于亲近的魅力。这种魅力不只取决于长相和衣着,更在于人的气质和仪态,这是人的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得体的礼仪能使本来的顽梗变得柔顺,使人的气质变得温和,让别人敬重你,和别人合得来。
6.适当的表情动作
人的神态和表情,是沟通人的思想感情的非言语交往工具,是社交风度的具体表现方式。以体态表情而言,略为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兴趣;微微欠身,显得谦恭有礼;身体后仰,显得坦然随便,但有时会显得过于轻慢;侧转身子,表示嫌恶和蔑视;背朝人家,则意味着不屑理睬了。在面部表情上,自然的微笑,是一种轻松友好的表示;而若肌肉绷紧,脸似冰霜,或是出于过分的拘谨,或是含有敌意,则旁人就不敢接近了。在声调表情上,语气应柔和自然,诚恳友善,切忌阴阳怪气,冷嘲热讽。另外,朴实大方、温文尔雅的行为习惯,能正确地表达一个人的良好愿望,粗俗不雅的动作使人生厌。
迷津指点
1.教会孩子正确识人
父母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标准识人、衡量人,不要只看人的表面,也不要只看对自己好不好,而是要看实际,看他对各种人,对各种事的态度。这样,孩子心里就有了正确的标准,就不容易交上坏朋友。
2.尊重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想一个人玩,那他肯定有自己的原因,父母不妨分析一下他的内心动机,是害怕还是差距太大玩不到一块去,不能勉强,否则效果会不好;也不要陪着孩子去和别的玩伴玩,这样不利于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3.让孩子心里有他人
心中有他人的思想要从小开始培养。父母首先要让孩子从小帮大人干活,时常想着大人,这是关心他人最基础的课程。在关心父母的过程中,进而教育孩子关心老师、同学、邻居,时刻想着别人。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学会了主动关心人。
4.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生活是孩子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父母要支持孩子参加一些他们自发组织的有益活动。父母还要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一些小朋友较多的场所,如公园、广场等,给孩子提供一个机会,让他来抉择。培养孩子的合群精神,对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发展社会性都有重要意义,父母在这方面应作出努力,使孩子的社会化活动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