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6700000013

第13章 中国文学的新时期(3)

我们又规定文学家应该怎么写--应该用“最好的”创作方法来写。这个“最好的”方法,各个时期又都有各自的称呼,开始叫做“现实主义”--据说这是古今中外千年文学史概莫能外的最好的、主流的创作方法。后来时兴革命的词儿,叫做“革命现实主义”,这当然除了最好之外,还有个“革命”的规定词。后来“一边倒”了,觉得“革命”还不能表现出倾向性,于是干脆与他人认同,起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后来,开始“反修”了,既然人家已经“变修”,我们应该表现出革命的独立性来,于是取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改用“中国化的现实主义”概念。这时不知什么地方兴起了共产风,“浪漫主义”的高谈阔论开始盛行,于是干脆发明了叫做“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而且又都是“革命的”,这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当然又是“最新最好”的。于是又要求文学家们全体遵照。

但发明这个创作方法的人也并没有说清楚,它们是如何体现出“革命”,又如何进行“结合”的。但却忙坏了全国上下的诠释者,当他们陷于困惑时终于发现了一个样板的形式--这就是号称“共产主义萌芽”的“大跃进民歌”。这种较那个声名狼藉的“样板戏”更早出现的“样板诗”,成了一个要求对文学和诗歌进行新的统一的符咒。

原先写民歌体的诗人们当然不存在适应的困难,但那些受到西方诗歌熏陶或是较为严格地继承了“五四”新诗传统的诗人们,他们在这些相当古老的诗歌方式面前感到手足无措。但那时把这种诗歌形式称为“新诗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是不论什么样的诗人都须遵循并实行的。也产生了一些在“方向”面前游移不定的心情和议论,例如关于新民歌有无局限性问题的讨论。我们不难从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发出的委婉的异议中,看到诗歌面临这种统一的样板的忧虑和困惑。

这种讨论的结局是可以想见的。在中国文艺的这个既定格局之中,可以说,当时任何号称自由争鸣的讨论,都不会是真正自由的,也不会是纯粹学术性的。不少诗人为这次诗的统一付出了代价。其中最富戏剧性的情节应属于蔡其矫。这位以相当自由的形式写着南国的红豆以及欢呼“少女万岁”的诗人,迫于形势,不得不逆着自己的艺术习性写起别别扭扭的“新民歌”体诗。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他在一首题为《改了洋腔唱土调》(显而易见,“洋腔”是不革命的,“土调”是革命的,因此这种“改”便是进步的)的诗中用了“今天且把山歌唱,明天再唱新诗歌”。

敏锐地掌握动向的批评家一下子便看出了弦外之音,坚决地堵死了将来故态复萌的可能后退,指出:“我们希望诗人不是把‘山歌’看成‘新诗歌’以外的一种姑且唱唱的样式。我们希望诗人在群众生活和斗争中,取得我们民族所具有的那种真正属于我们民族、我们时代的气魄和感情。我们希望诗人明天的新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根底上成长的新诗歌。”(《诗刊》,1958(5)。)此类事例甚多,先是逼你改变诗风,改变了又不像样子,于是又批评你的诗不像样子。如卞之琳的《十三陵水库工地》便是:

“蓝图还只有一张,红旗就插到山岗;红旗在一面接一面,蓝图就日长夜长……不打仗先定了胜负!向碧海青天报个喜。指点了蓝图看地图:这里就涂个蓝标记。”

不知从何时开始,流行着一种文字基调的规定。据说一个天空晴朗的时代(永远晴朗?)只能存在一种与这种天空相一致的调子。共和国文学的调子为向上的发展的时代所决定,一切与此不符的都将宣布为“背时”。于是文学的情绪色调也被最后作了统一的规定。我们自然地把作品中有无“亮色”当成了一个批评的标准。“亮色”说来自鲁迅,“亮色”以及“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一类语录被赋予实用的指导性的含义。其意义如同鲁迅不断地站在“反修”、“反帝”,乃至“反右倾回潮”、“反右倾复辟”前线“指挥战斗”一样。用“亮色”来审视80年代出现的作品,不只舒婷的诗,甚至整个的伤痕文学,推而广之甚至整个80年代文学,它本身就构成了背反。昔日的豪言壮语和欢乐的调子,如今沉入了哀伤忧愁的大海之中,它只留下某些怀旧者的慨叹!

(三)自我节制的绝境

中国当代文学中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的萎缩,究其根底在于这种人为的粗暴而愚昧的砍伐与戕害。文学如同植物自然的体态,被那些好心但却相当粗暴的花匠加以修整。修整的结果,是所有的树木都长成了同样的枝干。各种因素促使不整齐的、大小疏密各异的枝叶形态全都消失,造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统一的树木。在这一片整齐划一却免不了单调的林子里,我们听不到那些鸟儿的唧唧喳喳的叫声。那些音色优美的黄鹂和那些音色粗陋的乌鸦都本应自豪地发出各自的声音,但这里没有,这里连选择词汇的可能性,以及形容一个物件的自由度都莫名其妙地被限制和自我限制。

时间久了,文学不再需要他人来施加统一的标准予以限制,文学自身就会培养出一种自我节制的惯性。自觉地实施和维护这种统一的秩序,到了不需外力而依靠自身来维护的时刻,这才是文学的绝境。前面谈到诗的样板、戏的样板,其实并不需要特别的提倡,文学自身就会推出种种的样板。散文就是如此。

出现了两三个散文大家,众人竞相模仿,于是散文就只有对于两三种模式的反复仿效。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大家的散文作者本身就是在各式各样的命题中自我重复。他们只是用各种甜蜜的精致的套子不断套那个万古不移的人云亦云的哲理。

再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会重新发现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封闭的王国。这里连描写落日都曾是禁区。这里每天每时每刻都看得见日出的盛典,但那是极具象征意味的充满狂热的宗教情绪的场面。当人们触及这一庄严的场景,人们的思维定式立即产生作用。人们看不到真正的日出,人们只看到一种准宗教仪式。一种公式,那必须是“一轮红彤彤的”或是“一轮最红最红的”,连它上升的方式都是早已被规定的--那就是、也只能是:“冉冉升起!”

中国文学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叶开始的反常,那真是旷古未有的空前的悲哀。八万万的普通老百姓被剥夺了享受文化的权利,他们日复一日只能背诵那本小书里的若干文字。他们只被获准观看八个戏,据说这八个戏都是经过千磨百炼(所谓的“十年磨一戏”),当然又都是经过特殊的净化处理的。这八个戏当然也经过了极严格的规格化处理。可令人吃惊的是在这几个戏中所有的女人都没有丈夫:阿庆嫂徒然有一个阿庆的名字--他没有出现,“跑单帮去了”;吴琼花据说是个童养媳,但她丢下男人造反了;白毛女的对象也许是当了八路的大春,但他们原先在歌剧中暗示的关系,到“样板戏”中反而被隐化了,大春只是一个穿军装的解放者,他们讲的都是“阶级话”;《龙江颂》里那位面孔生得俊俏的小媳妇,她的身份是军属,却不见丈夫,更没有子女;那个码头上抓阶级斗争的方海珍,阶级利益重于一切,也忘了婚配。并不是说,所有的作品中有了女人就都应该有男人,但也不是说,凡是出现女人的地方都不许她接近、亲近男人。文学的统一化和净化到了如此的程度,这种文学实在是可怕的。

三、文化性格的悲剧性

(一)东西文化撞击的惶惑

外国学者论及中国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文化状态时,有如下分析:

当西学在日本迅速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之际,它在中国却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在18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就思想交流而言,收效甚微;但事实上,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中国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14~31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论文列举事实证明:一位在1870年到日本一所普通学校从事教学的美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所占有的显着地位以及学校收集西方书籍的规模有深刻的印象。但即使是在20年后访问一所典型的中国书院时他也几乎难以发现任何表明西方影响的证据。中国文化封闭的硬度和抗拒力是惊人的。

在中国,西方教会的文化渗透和交流活动只能以极为缓慢的速度进行。外国的研究者不得不惊叹,在1860年到1900年之间,“教会的传教活动很少成功”,“事实上,从中国绅士文人在19世纪后期经常发生的反洋教事件中扮演领导角色这一点看,基督教教士在填补他们与中国社会精英之间的文化裂缝上似乎收效甚小”([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西方的洋枪大炮终于惊醒了这个古老帝国的传统梦。先进的知识界敏感到了世纪末的危机,于是奋起引进西学,以图光大。作为这个文化觉醒的伴生物,中国从那时便开始经历着无尽的心理意识上的磨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化变革的意图都以失败告终。“五四”创造了奇迹,但也是重围中血战取得的成果。但从“五四”的文化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这一次巨大的旧文化回潮究竟是证实了胜利,还是证实了胜利的背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中国感到了非如此的选择便没有出路,但却有更为强大的力量阻挠这一选择。“五四”那一次大的搏斗,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冲撞的表现形态。“五四”以后,有一个长的延展期。这个延展表明了质的变异,一个大动乱之后的重新起步。导致这一起步的是又一次更为沉痛的觉醒。20世纪末文学新思潮所展现的躁动不宁,正是东西方文化在20世纪后期中国的更为深刻的一次冲撞。与文学变革诸问题纠缠一起的文学论辩(关于对待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态度的激烈论争,便是其中之一),其实质依然是这一文化冲撞的派生物。

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遇到外来事物时所表现的惊恐万状,从特定的环境氛围考察,是由于鲁迅所说的处于衰敝陵夷异常不自信的状态。因为自己肠胃不健,因此害怕一切杂物;因为自己不强大,因此由不自信而导致排斥外来的侵扰。衰弱的世代,此种倾向格外浓厚。若国势隆盛如汉唐,则大多表现为漫不经心。但毕竟盛世如汉唐者寥寥,于是恒常的文化心理状态则是忧心忡忡的“小家子气”。

当前阶段大体处于受大动荡摧残之后的衰落期--这种衰落感的猛醒是由于中国重新与世界沟通而通过比较获得的。曾经有过的“世界革命中心”的闭关锁国造成的癫狂,噩梦醒后出了一身冷汗。于是颓丧之感猛然袭来,不得不打开门户。而门户打开之后,又挡不住强劲的风。在这种两难之中,文化的警惕表现为一种病态。某些论者谈到外来影响而担心“盲目崇洋”,将导致我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相貌、自己的性格,慢慢地会完全没有了,我们会自惭形秽地倒在外国人面前连头也不敢抬了,便是这种心理的表明。这里表现的一切,是就特定的环境氛围说的。

就一般的恒定状态而言,中国由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富有而有着不可动摇的自豪感。越是殷实的家族,自我保护的心理便越是浓厚。富足使它无须求助他人。它自身就是一个自足的实体。由此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封闭性格。自足导致了自大。长久的封闭使中国缺乏对世界的了解,于是往往表现为无知的愚妄。这种情况在飞速发展的现实面前,往往表现得具有喜剧色彩。

不论是哪一种状况,或由于自足而封闭,或由于自卑而惊疑,中国有着一个不轻易放弃的自卫武器,即“民族化”、“民族传统”、“民族性”、“民族特点”,等等。各种名目都含糊地指向一个含糊不清的事物。不论是因为强大还是因为弱小,对于这个民族,保护主义是一种长久的需要。

当上述那个自卫武器变成了抗拒的借口时,这一文化心理就不断制造出可怕的后果。

(二)保护主义的排拒性

每当文学面临变革,特别是要向外域寻求一种新的引进时,它便会从古老的柜子里取出这个武器。“五四”要废除文言文,便有一些论者出来宣扬文言文是多么美妙的“宇宙古今之至美”。

有人阐述西方现代象征诗某些艺术优异之处,便有人论述现代派的诗歌,包括他们“读不懂”也并不赞成的作品如朦胧诗,我们也是古已有之的。

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性格的基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世界上很少有民族能够如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之富足的文化遗产。越是富翁便越是怀有保存遗产的心理。对于贫困者,因为没有,于是也无须保存。要想说服富翁改变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拥有,于是便对外物的“侵入”充满警惕。一方面是“祖传秘方”的保藏,另一方面是打破头也不愿给黑屋子开一扇窗子。

中国的强大与弱小的“混合”,造成了它的特殊的文化性格。

这性格基本上是一种变态,既自信又自卑。神经质的过分警觉造成了一种普遍的对于外来影响的排拒。这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面对一个奇怪的新生物,抗拒它仅仅是因为它是外来的,一旦发现了它也有长处,又会以心理平衡的方式论证这也是“古已有之”,或论证这异物压根就是从我们这里传出去的。中国人对于文化的保古主义,使它在新的事物面前表现了变态的悭吝。最初,它顽强而无理地抗拒,对“侵入者”怀有敌意。它为抗拒这些事物寻找理由:“不合国情”、“不合欣赏习惯”、“失去自己”、“数典忘祖”,继而又可以寻找各种理由,说明外来者本来就不怀善意,或本来就有问题。文化抗拒心理的最有效的心理平衡,就是给所有的外来者贴政治标签,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到修正主义、帝国主义。这种方式造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灾难,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这种方式毕竟不能持久,于是便难堪地被迫接受。久之,也就似乎忘记了那种难堪。在新时期新诗的论争中,最初几乎是对一切不合于已有欣赏习惯的创新,都不能忍受。从艺术、思想方面,甚至提高为政治上的谴责连绵不绝。从“崇洋媚外”到“不同政见”,表现出狂热声讨的热情。后来,又有更新的新、奇、怪出现,舆论对先前的朦胧或怪诞,便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和解,甚至把他们当初谴责的异端“改造”进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构成之中。异类于是变成神圣。他们便掉转头来,以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义愤对待那些新来的魔怪。

同类推荐
  •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徐志摩与林徽茵的一段传奇姻缘,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河畔的金柳,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为人所深思。而志摩有关爱情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你一种有灵性的尤物,轻轻的我走了,历经生活的洗礼,蜕变为一首永恒的歌谣,世代相传。他的歌谣有一点迷幻,我轻轻的招手,有一点彻悟,有一点执著,还有一点不可知的气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的歌谣让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润,正如我轻轻的来,让我们无望的生活变得生动,也让我们沉睡的心灵从此苏醒
  • 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潘乃光的诗歌,直抒性灵,清淡自然,是他几十年幕府生活的结晶,亦是他用心灵去触摸幕府体制之后的伤痛之言。其诗不仅是他游幕的人生传记,同时也是他整个心灵的独自,是一部心灵的历史。它展示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遭遇,同时更是整个晚清游幕文人的生存状态的历史缩影,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原貌。在他的诗中,其情感之无端,思想之激烈,人生之蹉跎,岁月之流逝,种种伤时感世之言,无不警示着幕府士人生存状况的恶化,诠释着他们在特定时代的心灵感受,掀开了晚清一代游幕士人所处文学生态环境之一角。本校注以光绪十九年铅印本作底本,手抄本为参校本。对潘乃光的诗歌文本进行了系统的校正与阐释,力图再现其诗歌原貌。
  • 徐志摩诗歌全集

    徐志摩诗歌全集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生前发表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诗集,并整理了他的其它诗篇,合并为《醒!醒!》。诗人虽然轻轻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会永存于读者心中。
  • 林下云烟

    林下云烟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上海夜奔

    上海夜奔

    我们不再那么地需要上海上世纪的30年代了,至少在形式上。毕竟7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活在新的上海历史中。
热门推荐
  • 错嫁豪门,BOSS别爱我

    错嫁豪门,BOSS别爱我

    三年前,目睹了如花少女死于非命,她陷入了恐怖的噩梦,精神失常,差点进了疯人院。三年后,商界联姻她嫁给他。建立在利益上的婚姻,她不爱他,但也必须小心翼翼尽妻子的职责!她知道,他爱的是三年前死于非命的那个女孩,所以他给她的只有,伤害,侮辱,绝望……似乎,所有人接触她,都是因为她身上有那个女孩的影子……
  • 皇上是个大土豪

    皇上是个大土豪

    风秋霁,堂堂二十一世纪的高材生,穿越到凌朝后,竟然进宫当了皇后,嗯,听说这个皇上有点冷啊。“哎呀嫂子,不怕我告诉皇兄么?”凌泽昕手执折扇,嘿嘿奸笑道。“风秋霁,你昨天救的那个刺客呢,把他给朕交出来!”凌泽天眸光一暗,冷冷的眼神瞬间秒杀她。好啊凌泽天,你不是喜欢你的如烟姑娘么,那我就成全了你们。某女一心撮合他们,只是到了最后,却换来一句,“风秋霁,你想逃?!这皇后之位必须是你的,所以你就别做梦了,乖乖在这皇宫待着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龙皇武神

    龙皇武神

    都市修仙至尊爽文!渡劫期大修士凌云魂穿都市,仙武同修,丹药、炼器,画符,布阵无所不能,以无敌之姿逆天崛起,脚踩八方!
  • 冷情少爷追悍妻

    冷情少爷追悍妻

    她是燕京大学的新生,入学前巧遇同为燕京大学的他,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纠葛?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她是龙魂的高级军官,经常在生死之间挣扎,但在她看来,这是她对祖国深沉的爱,可是,当她得知他也是龙魂的一员,心里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她时而嘻嘻哈哈,时而冷静沉稳,时而忧郁悲戚,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她?那大大咧咧的笑容之下隐藏的又是怎样的伤痛?他清冷孤傲,高贵优雅,犹如九天之上的谪仙,却遇上了她,从此落下凡尘,为她改变,钟情于她一人,终身不悔!他加入龙魂十余年,从未怕过什么,却因为她而担心会一去不回,再无相见之日……他认识她不到一年,却愿为她付出一切,只要她能好好活下去,就算牺牲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几经起落,他们终于能在一起时,又有无数坎坷波折向他们席卷而来……他们,将会有怎样的结局?有情人最后能否终成眷属?敬请期待!!!文章节选:“喂,冷泉,我们今天要去买军训用的东西,你陪我们一起去吧。”另一头,冷泉面无表情地说:“不去!”“不要这样啊,你看我们几名弱女子孤身去商场,合适吗?要是遇到坏人怎么办?更何况紫幽还是你妹妹呢,你忍心让她冒这个险吗?你要是不去的话,我就跟别人说,你这个冷漠无情的家伙连自己的妹妹都抛下不管!还有啊,冷家和叶家是世交吧?你要是敢这样对我的话,我就回去跟冷伯伯说你欺负我。”叶子凝无赖的时候连无赖都自愧不如,逛商场遇到坏人,这几率……真亏她说得出口!当然,如果她的叶家小姐的身份暴露的话,的确有被人绑架勒索的可能,但现在,她们都只是普通的大学生而已,这几率,堪比火星撞地球吧?见对方还是沉默不语,叶子凝又加了把火:“你要是不答应的话,我就去你宿舍楼下哭,指控你始乱终弃!”“现在去吗?”听到了这句话,叶子凝对旁边的室友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嗯嗯,现在就去。要不在校门口碰面吧?”叶子凝刚说完,冷泉就挂了电话,可以想象,他的脸已经黑得如炭了。话说,自从遇到叶子凝,他的脸色就没好过。走到宿舍楼下,叶子凝又看见了冷泉,就站在大门不远处,周围照例围了一圈女生。也是,如此高质量的男生站在女生宿舍楼下,能不招蜂引蝶么?虽然知道是这样,但叶子凝心里还是忍不住不舒服。既然自己心里不舒服,就别让其他人心里好过,叶子凝奉行着这样的原则,快速走到冷泉身边,冷冷的说:“以后不要往这跑了。”“为什么?”冷泉眸中闪过一丝受伤,虽然依旧面无表情。
  • 九道婴仙

    九道婴仙

    【道破天下,唯我独尊】张小天,一个初生九天断脉的武学废才,却是千年不遇的修真奇才!得五行道,化五婴仙,又悟阴阳空三道!但本可逍遥为神,却得罪了神祖,被迫无法飞升,后经历万难,一一奇遇化险,终破飘渺九道,骑在神祖那个王八蛋头上。
  • 撕天

    撕天

    神通与法宝的碰撞,各种世所罕见的天才汇集。神族,天魔族,远古大能,共同在荒古大世界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争战史诗。一个充满热血激情的爽文,希望大家会喜欢!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霸爱:会长少惹我

    霸爱:会长少惹我

    【蓬莱岛出品】<br/>她,天性淡薄,只想平淡过生活,心中所装的人已逝那一刻,她的心同时也跟着死去!然,在遇见那一个死死纠缠着自己的会长,心莫名的如将要复活般……<br/><br/>他,豪放不羁,眼中从未看进任何人,却唯独对那个从未把自己望入眼中的女人一见钟情,可她却一再的逃离他……<br/>不是征服,而是深爱……<br/>&nbsp;&nbsp;&nbs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