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寒冷、潮湿刺激关节处,引起自身组织抗原性改变,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在中老年人中常常有关节和腰腿酸痛症状出现。
二、中暑
盛夏季节,气温很高,特别是在强烈日光照射下的高温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者在酷暑炎热的时候集会等,体内产生大量热量,人体即使大量出汗,仍来不及散热,就会使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发生头昏、眼花、胸闷、心悸、恶心乏力而中暑。预防中暑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尽量避免高温作业和骄阳下的露天作业。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患者平卧于阴凉通风处施行急救。
三、夏季感冒
大部分的夏季感冒都是因为身体突然着凉,使血液受到冷却而反射性引起鼻子和喉咙的一时性缺血,使抵抗力减弱,感冒病毒乘虚而入的。而且夏季感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状以外,还有口渴心烦等内热现象。
人们在夏季应加强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过于贪凉,特别是不要长时间使用空调,这些都是预防夏季感冒的关键。此外,应注意多喝白开水,因为夏季人们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感冒时容易发烧,而发烧是人体与病菌抗争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体液。睡眠对治疗夏季感冒也颇有帮助。实践证明,当人睡眠减少、劳累过度、寒冷刺激时,体内“胞壁酸”大大减少,抵抗力会随之下降,细菌、病毒等病源微生物便乘虚而入,诱发疾病,感冒即是这类疾病之一;如果患者能增加睡眠时间,体内的“胞壁酸”就会不断增多,人体的抗病力也会随之加强。所以,夏季感冒应多喝水、多睡觉。
四、头昏、耳鸣
如果在烈日阳光下爆晒,因日光红外线照射人体大脑组织、脑膜等易引起头昏、耳鸣、烦躁不安等症状。
五、传染病
腹泻和肠道传染病是夏季最主要的流行病。夏季气温高、雨水多,高温高湿的天气会促进细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容易腐烂,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也格外活跃,去年是暖冬,春早夏长更是加大了夏季传染病的发病率。因此,人们在夏季预防肠道传染病要做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可能吃熟食热食,少吃凉拌菜或冷食,不要吃变质食物;喝开水或凉开水,不要喝生水;有病及时就医,以免殃及家人和朋友。
§§§第四节秋季的易发病与保健
秋季,除与春季相同的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外,日间气温仍然较高,但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冷却快,日夜之间温差大,成为一些常见病的多发期,人们应注意及时增添衣服,加强锻炼,增加身体抵抗力。那么哪些疾病为秋季的常见病呢?
一、胃病
10月份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此人们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
二、哮喘病
有哮喘病史的人对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另外,草枯叶落的深秋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致敏源,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三、心脑血管疾病
秋天是心脑血管病的多发季节,寒冷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脑血管病人秋天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加重的疾病。
四、腹泻
秋天患腹泻的人数往往会多于夏季。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因此应注意饮食健康,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第五节冬季的易发病与保健
在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变缓,以尽可能地保持体力。但同时也降低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事实的确如此,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死亡率都以冬季为最高,冬季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段。不过,人们也大可不必消极等待,通过天气预报,可以巧妙地“破译”疾病发生的预兆,从而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一、感冒
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感冒,但以秋冬季为高发期。以上海地区为例,感冒发病常集中在11月下旬到次年3月底。导致感冒发病高峰的天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冷空气南下时,特别是秋冬交接后的第一次降温,如最低气温自零上降至零下,1~2天内就有大批人感冒。若每日最低气温持续在零下,感冒病人就会逐渐减少。第二类是冷空气通过后出现冷高压天气,特别是气压大于1.030千帕的晴好天气,人们也容易发生感冒。这两种天气促使感冒发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受凉。当冷空气南下,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大幅度下降,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甚至可以相差10度以上。这种突然降温,使人们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再加上人们没有思想准备,不注意保暖,就易受凉。冬季的冷高压天气阳光充足,日照强,导致中午热,早晚冷,同日温差大,早晚容易受凉。寒冷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引起感冒。要避免受寒,可根据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冷空气开始南下的几天要注意保暖,因为这时降温最强烈。可是这点常常被忽视,人们常在降温的第1~2天不以为然,等感到寒冷时才增添衣服。其实,这时气温已开始回升,天气也回暖,而且往往已经受了凉。
二、关节痛
秋冬过渡季节,气象要素变化剧烈,冷空气不时南下,晚秋、初冬较强的冷空气能引发关节病痛的发作。一般地说,当日温度变化在3度以上,气压变化大于10百帕以上,相对湿度变化大于10%以上时,关节痛病人就会多起来。而且疼痛发作也可能出现在天气变化的前一天,这就是“旧伤疼痛明日雨”的由来。因此,有关节炎和其他伤痛的患者,平时要加强锻炼,以改善和调节关节功能,减少关节病痛。也可依据天气预报,在天气变化前采取保暖、驱湿措施。
三、慢性支气管炎
多在冬季复发,有明显的季节性。不仅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与气候有关,而且其病情加重或复发也与天气有关。如在黑龙江地区,当同日温差大、隔日温差大、相对湿度高、风速大时,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加重者增加。在四川绵阳地区,气温日变差大,可使患者病情加重。在甘肃天水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度、风速较大的月份,患者病情的恶化增多;当气温及湿度低、气压高、风速大时,患者病情加重。在广州番禺地区,在冷空气入侵而引起降温过程的前一天或降温后的最后1~2天,患者病情加重。在天津地区,当气压变化较大、干旱少雨、气温偏低、气温变化较剧烈时,患者容易发病。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与病情加重都与寒冷有关,通过耐寒锻炼和增强体质可以预防慢性支气管炎。
四、心肌梗塞
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与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入秋后,第一次出现持续期较长的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过程中,都有一次明显的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此时的天气特征为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由于大风和潮湿都能增加寒冷程度,因此,影响心肌梗塞发病的气象条件大多为寒冷的作用。
此外,由于天气急剧变化,气温骤降,使人体胃酸分泌和黏膜阻力有所改变,往往引起胃溃疡病的发作。冬季光照时间短,气候寒冷,也容易影响人的新陈代谢,使血流速度减慢,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大脑细胞缺氧,于是就出现了精神倦怠、思睡等一系列冬季抑郁症症状等。
人体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当天气变化时,人体内部也随之改变,以使体温保持不变,并使身体其他重要功能正常进行。相比之下,老年人、儿童及一些慢性病患者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天气变化时,要注意自我保健,加强防范措施。首先是要注意及时收听天气预报,随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其次是注意按时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最后应注意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