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者应减肥。在改变饮食的同时,还应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做健身操等,以促进热量的消耗。在减重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有人通过吃极低热量的饮食或完全饥饿来达到迅速减肥的目的,是不可取的。
戒烟
吸烟可使血压升高,更重要的是,吸烟是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为了降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吸烟的人应争取戒烟。
限制饮酒
所有的人都应限制饮酒量,每日饮用的酒精量应少于20克。如果你有饮酒习惯,又发现血压升高或者是体重超重,最好戒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们应该时时告诫自己,要心胸开阔,避免紧张、急躁和焦虑状态,同时劳逸结合,心情放松。
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注意从小的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对于适合自己的运动要长期坚持下去;年龄较大者,适合低强度的运动项目,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
增加钙的摄入量
我国人群钙摄入普遍不足,多数仅达到供给量(每日800毫克)的一半左右。为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应多增加钙的摄入。
改善膳食结构
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表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主要内容包括8条,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他制品;经常吃适量鱼、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食物;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十五)得了高血压还要预防吗
高血压的Ⅰ级预防是指已经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患者控制危险因素防止高血压的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那么,已经得了高血压还要预防吗?怎么预防?预防有效吗?这就是高血压的Ⅱ级预防,也就是说,对已经得了高血压的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病情进一步加重,预防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
(十六)怎样做好高血压Ⅱ级预防呢?
首先,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其次,及时发现高血压;第三,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第四,同时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如果有条件的话,35岁以上的人每年至少应测量一次血压。如果您的高压和低压分别低于140和90毫米汞柱,说明您的血压正常;如果连续3次不在同一天量血压,高压大于等于140或低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就诊断为高血压了。此时应去医院,寻求合理的治疗。
尽管高血压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但是国内外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高血压病是可防可治的。有研究资料证明,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减少55%;对高血压病的及时而合理的治疗,可使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再减50%。这就是说,75%的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在于人人都应自觉地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严格控制自身的行为方式,认真配合医生的治疗,则健康长寿是大有希望的。
(十七)高血压患者早晨需补充水分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上午9点~10点是高血压病人发病高峰时刻。他们经过长期观察分析,终于揭出谜底:原来这和饮水有关。
水是维持人体一切生理活动,进行新陈代谢,诸如输送养料、消化吸收、排除废物等必要的物质。因此水在人体内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它能使很多物质溶于水,并加速化学反应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水本身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每种活细胞、每种活组织内部都有水的成分。由于体内水分分布均匀而又不断循环,可使身体保持恒温。
科学家指出,健康人每天需补充水1.5~2公斤。然而,人们的饮水不是很规律的。一般来说,人夜间很少有饮水习惯,而人体新陈代谢并未停止。水分从呼吸道、皮肤、大小便等不同渠道大量散失,使体内水分减少,导致血液浓缩,影响血液循环,使人发生头晕、眼花、心悸。特别是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的老年人,饮水过少,会促使血液粘度的增加,容易形成脑血栓。这种现象在上午9~10点左右尤为常见。因为这类病人动脉多半已经发生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易使病人出现肢体麻木、乏力,甚至偏瘫。
防止高血压病在9点~10点左右的高峰期发作,最有效的办法是清晨补充水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
二、糖尿病
(一)我国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分类表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改变及社会老龄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目前全世界糖尿病的患者数超过1.2亿,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有2000多万。
糖尿病是由于胰脏所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所造成的。缺乏胰岛素,体内无法利用葡萄糖,因此造成血液中的葡萄糖量过高,而组织所吸收的葡萄糖量过低。这种糖尿病又分为两型:第一型称作少年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第二型是指那些成年时期所发生的糖尿病。
第一型的症状包括暴躁、频尿、口渴、呕吐、体弱、疲劳、容易饥饿。此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儿童或年轻人。患者可能瞬间地由正常状态(有胰岛素反应)转为昏迷状态。此病早期的征兆是饥饿、头昏、流汗、头脑不清、心悸、嘴唇麻痹或刺痛。如果未加以治疗,患者可能还会产生双重影像、颤抖、无方向感,能作出奇怪的动作,最后可能失去意识。当发生这些症状时,立即吃糖果、喝汽水,或食用任何含糖的食物,可使血糖浓度回到正常。
第二型也就是成人型糖尿病较常见于有此家族病历的人。其特征包括视线模糊、发痒、口渴、头昏、肥胖、疲劳、皮肤感染、伤口复原缓慢、足部刺痛或麻痹。这些症状通常出现于中年以后。此型糖尿病与饮食有关,而且并不一定需要胰岛素。肥胖症是此型的主要因素。
(二)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这是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三)糖尿病的早期征象
不少糖尿病病人开始时并无明显症候,很容易失去警惕。等到觉得自己吃得较多、喝得较多时,往往已经大病上身。怎样早期发现糖尿病呢?芽请注意以下15点糖尿病的信号及特点:
1注意此病的遗传特点。如果父母有一人曾患过此病,其子女的患病率较普通人要高出25倍。因此,父母有糖尿病的子女,应加强对本病的预防。
2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80%在45岁以上,高年龄者应定期作尿糖检查。
3身体肥胖和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冠心病的人易患此病。
4经常发生低血糖的人,易患糖尿病。
5已患有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疾的人,应警惕发生糖尿病。
6阳痿。据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阳痿的高达50%,特别是中年肥胖的人有阳痿者,更值得高度怀疑是否已患上了糖尿病。
7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足麻木,伴有热感、虫爬感,行走时似乎自己在棉垫上;有的则伴有强烈的疼痛。据统计,有以上症状者,占初期糖尿病患的40%左右。
8难以控制的肺结核。糖尿病人并发肺结核比正常人要高出3~5倍,约占糖尿病患者的10%~15%。这是因为糖尿病人抵抗力低,高糖环境有利于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故药物效果不显著,结核难以控制。
9菱形舌炎。出现中央性舌乳头萎缩,表现为舌面中有一块没有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区。这种症状的糖尿病初发者发生率高达61.7%。
10女性上体肥胖。女性上体肥胖(指腰围与臀围的比值大于0.7~0.85),不论其体重多少,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者高达60%,而下体肥胖者无一例异常。女性上体肥胖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指标。
{11}排尿困难。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易并发尿路感染。据统计,出现此症状者,男性糖尿病人占42.3%,女性占21.7%。
{12}分娩巨大胎儿。婴儿出生时体重如超过4000克,称为巨大胎儿。糖尿病孕妇约有15%~25%的人分娩巨大胎儿。
{13}口干口渴,夜间尤甚,以致影响睡眠。
{14}皮肤感染。糖尿病人的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杀灭作用降低,易反复出现毛囊炎、癣症等感染性皮肤病。
{15}皮肤病变。一些皮肤病变,常常与糖尿病有直接关系,下面介绍的一些皮肤病变,对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是有帮助的。
——糖尿病性潮红。糖尿病人,尤其是青年糖尿病患者,颜面和手足多有泛发性的淡红色斑,以额部更为明显,常同时伴有外侧眉毛脱落。
——糖尿病性水疱疹。足缘、足趾、小腿外侧和手背发生灼伤样、紧缩性的小水疱,无疼痛感,两周后自然痊愈而不留疤痕,发病前无特殊诱因,有多发性。
——胫骨前褐色斑。小腿胫骨前开始出现红斑、小水疱、紫癜,逐渐形成小圆形褐色萎短斑,直径0.5~2.5厘米,轻度凹陷,无自觉症状。
——无汗症。特别是颜面多汗,而躯干,尤其是下半身出汗减少。
——皮肤瘙痒症。早期糖尿病人即有此现象,多发生于外阴、肛门、头发等部位,也可发生全身瘙痒,另伴全身性皮肤干燥,手足部易裂。
——类脂性渐进性坏死。好发于下肢,表现为边缘清晰的橙黄色萎缩膜,中央硬化,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有时形成溃疡。
——环状肉芽肿。多见于手背、足背和耳廓的一种淡红色环状结节。
——糖尿病性溃疡。常发生于四肢末端,溃疡前有水疱,溃疡不易愈合并逐渐向深部发展。
——黄色瘤。在四肢外侧,尤其是膝、肘、臀、背、头面部常出现对称性的黄色结节,周围轻度潮红,常急速成群发生。
——皮肤硬肿。颈项、上背和肩部皮肤出现非凹陷性板状及皮肤硬死。
(四)糖尿病的误区
如果不是糖尿病却被错误地诊断为糖尿病,或者是实际患糖尿病却没有检查出来,都会给病人带来麻烦。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糖尿病,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对糖尿病存在许多误解。
只要尿中有糖就是糖尿病
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因为在不少人的尿中都可查出糖来,但他们却没有患糖尿病。
只要尿中没有糖就可排除糖尿病
这也是一种误解。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虽然升高,但不超过肾糖阂就不出现糖尿,临床上把它叫做隐性糖尿病。只要控制饮食就能阻止糖尿的发展。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病情或者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隐性糖尿病就可能发展成糖尿病。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每年应做1次“糖耐量试验”,以便及时确诊或排除隐性糖尿病。
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可排除糖尿病
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有的病人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饭后2小时血糖持续居高不下。这也是糖尿病的一种征象。因饭后血糖升高,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使血糖下降。因此,要确诊是否有糖尿病应做全面检查,其中以空腹血糖及饭后2小时血糖为关键的两项指标。
只要控制主食,副食可随便吃
糖尿病人控制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控制食物总热量,所以不单主食,副食也同样需要控制。
长期用胰岛素会成“瘾”
有的病人怕成“瘾”而不敢用胰岛素。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病人分泌的胰岛素不够维持正常生理需要,给病人用胰岛素,正是一种补充疗法,是要满足正常生理需要。有些长期应用胰岛素的病人需要增加剂量,医学上叫做胰岛素抵抗。它与成瘾完全是两回事。胰岛素依赖型(Ⅰ型)糖尿病病人需要终身用胰岛素,而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糖尿病病人必要时也要用胰岛素,这些都不会成瘾。
并发症不可避免
糖尿病病人如果不能正确而有效地治疗,并发症确实很多,主要是糖代谢紊乱引起血脂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各种脏器出现问题。因此,只要控制好血糖,不使血脂升高就不会发生并发症,而且并发症还可以预防。具体预防措施有: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合理用药三者相结合。只要坚持经常,就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五)糖尿病治疗的控制标准
血浆葡萄糖
空腹:4.4~6.1为良好,6.2~7.0为一般,高于7.0为不良;非空腹:4.4~8.0为良好,8.0~10.0为一般,高于10.0为不良。
糖化血红蛋白
低于6.2%为良好,6.2%~8.0%为一般,高于8.0%为不良。
血压
低于130/80毫米汞柱为良好,130/80~160/95毫米汞柱为一般,高于160/95毫米汞柱为不良。
体重指数
体重(kg)/身高(m2)
男:低于25为良好,低于27为一般,高于或等于27为不良。
女:低于24为良好,低于26为一般,高于或等于26为不良。
通过运动及饮食疗法,控制体重,可以使胰岛素受体增加,提高肌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降血糖。
血脂
总胆固醇:低于4.5毫摩尔/升为良好,高于或等于4.5毫摩尔/升为一般,高于或等于6.0毫摩尔/升为不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1.1毫摩尔/升为良好,1.1~0.9毫摩尔/升为一般,低于0.9毫摩尔/升为不良。
甘油三酯:低于1.5毫摩尔/升为良好,低于2.2毫摩尔/升为一般,高于或等于2.2毫摩尔/升为不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2.5毫摩尔/升为良好,2.5~4.4毫摩尔/升为一般,高于4.5毫摩尔/升为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