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爱德华·A·罗斯进一步指出,这其实是刺激与反应一系列递进强化的过程:群众在受到暗示后,就会发生相互影响。在相互影响下,一些荒唐的暗示又更加能鼓动群众,引发某种骚动,而骚动本身再次坚定了群众对暗示的信任。在这样的循环之下,群众趋向于越来越狂热。
这种现象在股市中也会看到。研究股市投机心理的专家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群羊理论”,解释了股民们随大势而非理性地买卖证券,从而造成股市暴涨或暴跌的现象。
当刺激发生时,一个人的反应是因为受了他人的刺激,而这个人的反应又构成对他人的刺激,并且这些刺激会变得一次比一次强。股市大涨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度兴奋,股民甲和乙看到丙与丁在大量买进股票,情绪更加亢奋,继续不断买进,而甲和乙的这一反应又成为对丙与丁的强有力的刺激,使丙与丁买得更多,丙与丁的反应反过来又刺激了甲与乙——就这样,彼此循环刺激,便致使股价涨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最后引发崩盘。
不光是股市,历史上出现过好几次因为投机过盛而造成的经济危机,比如,几百年前荷兰疯狂炒卖郁金香的事件,也遵循这一原理。还比如海南上世纪末持续10年的经济泡沫,就是由于社会感染的作用,导致房地产过热而引起的。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烂尾楼比比皆是,房价突降,内需紧缩,经济萧条……
引起群众争相仿效的社会感染一般有两种,一是情绪传染,个体自控能力下降,表现为各类过激行为。二是行为传染,动作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当参与者具有共同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时,社会传染最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球场的大环境中,作为松散的无组织的社会共同体,同仇敌忾的球迷不约而同地跟随他人而行动。当人们对比赛的进程、比赛的结果或者比赛中的球员、裁判有意见时,不满的情绪被煽起,并迅速扩散,只要有一个人向赛场扔东西,其他球迷也会扔东西,一下子掷抛物会像暴雨般地向下飞去。同样,那些冲动的暴力行为也会迅速引起共鸣,从而引发球场骚乱。
在“社会感染”中,个体感到丧失了个人身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表现出与内在标准(主要是道德守则)的不一致,还会做出正常情况下绝不会发生的行为。这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匿名效应——就是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人们才敢这样大胆。
■ 人多瞎捣乱,鸡多不下蛋——社会懈怠
有句俗话叫“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于是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但心理学家却发现,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在这样的集体中,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倒有许多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导致了对集体不利、甚至非常有害的结果。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门瑟·奥尔森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一个集团的成员越多,以相同的比例正确地分摊关于集体物品的收益与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小,搭便车的可能性越大,因而离预期中的最优化水平就越远;而集团规模越大,参与关于开展集体行动进行讨价还价的人数越多,从而讨价还价的成本会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因此,大集团要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
这个规律解释了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瞎捣乱,鸡多不下蛋”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人多反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出现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呢?
早在1920年,德国心理学黎格曼就进行过一项实验,专门探讨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他要求工人尽力拉绳子,并测量拉力。参加者有时独自拉,有时以3人或8人为一组拉。结果是:个体平均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总拉力为160公斤,人均为53公斤;8人团体总拉力为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只有单人拉时的力量的一半。黎格曼把这种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之所以产生“社会懈怠”这种现象,专家们的解释是: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别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就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
为了降低“社会懈怠”现象发生的严重程度,国外研究者提出许多增加个体的参与感与责任感的方法。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当工作较困难或具有挑战性,并且个体相信自己对团体有特殊贡献时,“社会懈怠”现象会有所降低。
所以,针对“内耗定律”,在集体工作中,应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工作,尽量发挥个体的潜能,戒除相互依赖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避免“人多瞎胡乱,鸡多不下蛋”的社会浪费,尤其要防止给“南郭先生”之类的人物提供“滥竽充数”的机会。方法有:
1. 若在三人之间出现了“收益不对称”,即假设个别成员从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员更大,他为集体行动做贡献的积极性也就越大。
2. 如果三人之间存在着“选择性激励”,即依据业绩、成就所实施的现代绩效考核,那么三个和尚很可能有水喝。
■ 世界真小——熟人链效应
有一天,一个未过门的女婿准备去拜见丈母娘。他路过一家食品店,看见一条长蛇般的队伍延伸而出,原来是人们在排队购买脱销已久的一种名牌火腿。他忽然想起,“心上人”不是说她妈妈最喜欢用火腿煮汤喝吗?何不买几个,去讨她老人家的欢心呢?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插到了队伍的前边。一位大娘看不惯,批评了他几句。他恼羞成怒,脱口便骂,把那个大娘气得怏怏离去。他心里想,反正茫茫人海,谁也不认识谁。
当他提着火腿,敲开“心上人”的家门时,一下子惊呆了,原来开门的正是那位大娘。他这才明白,他刚刚得罪的那位大娘就是他未来的丈母娘!
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就是在某一时间、地点,碰上一个绝对想不到会碰上的人?
有时现实生活中就是会发生这样巧的事情。有时候,你在一个陌生的角落遇到一个陌生的人,闲聊几句后竟然发现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使你不由感叹:世界真小!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我们通常以为碰见认识的或者有关联的人,不是那么容易。事实上,这种事情的发生比我们想象的容易得多。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小世界定律”。
美国有人分析,如果随意挑出两个美国人来,例如:罗伯斯和约翰,那么,他们相识的可能性只有二十万分之一。但是罗伯斯认识某人,某人又认识另一个人,另一人又认识约翰,这种可能性却要高达50%以上。
长时间以来一直流行着一种通俗心理学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只要通过五、六站中间关系,就可以属于一个共同的熟人圈。你肯定想到你会成为朱丽娅·罗勃茨或爱斯基摩人的熟人吧?只要你尝试,通过熟人的熟人的熟人的介绍,最多不会超过五、六站这样的熟人链,你就会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任何一个人的熟人圈子里的一员。
英国伦敦《卫报》记者Adam Luck想写一篇题为《中国时尚——性爱都市》的文章,想要采访最近在互联网上风头很盛的广州女郎木子美。Adam Luck先联系到了他的一个北京朋友L,L恰巧认识木子美在美国的高中同学W,通过W找到了木子美的好朋友M,M答应帮朋友一个忙。据说,通过这个渠道,Adam Luck顺利地联系到了远在广州的木子美。
我们发现,将世界两端毫不相干的人联系起来竟然只需要短短几步。只要抓住几个关键人物,信息就能迅速地大范围传播开来。
毋庸置疑的是,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灵活、开放。社会系统的开放性,使如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在瞬间传播到任何别的地方,就如从一个村庄的东头传到西头那么迅速。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取得联系变得空前容易。
熟人链效应告诉我们,既然人和人这样容易“联系”上,那么我们搭建自己广泛的人脉网,就不是很难的事。当我们拥有一个广泛的人脉网,在生活和工作中,当然会很容易得到朋友们的帮助。
人们说,在今天的社会里,人脉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财富。“30岁前靠专业,30岁后靠人脉”,“永远不要靠自己一人的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人的每个人1%的力量”。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也说明,你的人脉网越大,你的能量就越大。有一项调查采访了几百名职业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发现有5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个人关系介绍找到工作的,其他20%是通过自己申请求职找到工作的,约18.8%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猎头公司等渠道找到工作的。由此可见人脉的力量。
■ 小破坏要及时制止和修补——破窗定律
在北京,甚至在全国各地道路交通违章都是普遍现象,交通事故因此频发。明明知道违章,为什么还有人一干再干呢?对此,心理学上有一个“破窗定律”对此专门作了解释。什么是破窗定律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社区,一个是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一个是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对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摘掉了车牌,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定律”。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揭示出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会传递一种信息,导致这种不良现象无限地扩展。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比如,在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的场所,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或吐痰;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就时常可以看见吐痰、打闹、互骂甚至随地便溺等不文明行为。又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那么谁也不会不顾别人的眼光而贸然插队;相反,车辆尚未停稳,如果有几个人猴急地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即使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对管理秩序的任何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损害,如果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其后果可能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破坏它。于是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类有损公共秩序的行为,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滋生出来。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比如,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就能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是很重要的,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看起来很小的过错,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可能影响深远,稍不留意便会蔓延。
这个定律还启示我们,越是无秩序的东西越易受到侵犯。因为第一扇窗户碎了,秩序被破坏,后面的侵害就会接踵而至。一个团体,如果处于混乱之中,就很容易被外来的力量侵扰甚至被吞并。
比如某杂志社产权之争延续数年,人心不齐,矛盾错综复杂,于是不仅有人想侵吞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广告商、发行商也乘机拒付广告费和发行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家杂志社,那里管理严格,制度规范,不仅外人无法插手,就是广告商、发行商的费用不到位,也绝对上不了广告,拿不到发行权。
中国有句俗语:“家不和,外人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个企业,如果内部矛盾重重,纪律松散,规章制度不健全,就容易被人坑骗、欺负。而针对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团体的内部凝聚力,内部井然有序,才能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