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5200000026

第26章 社会群体篇——理解群体中的个人心理(2)

这个故事同时揭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规律,就是人们对权威的信任要远远超出对常人的信任。

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或者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的大小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权威人物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

假如你眼部不适,到医院就诊,如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一位眼科专家和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大夫中,你会选择哪个呢?相信你一定会选择专家。

一篇医学论文是被推荐到联合国的某个组织去作报告,还是只刊登在普通杂志上,这种反映医学成就的信息,其影响肯定是不同的。

这些都说明,权威对我们的影响力要超出常人。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权威的力量。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位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来宾——“施米特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施米特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拨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就请立刻举手。”

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开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的学生们都依次举起了手。但是后来,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们:施米特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种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中,人们宁可相信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鼻子,这是多么荒唐啊!

权威也许有更多的经验和资历,但是我们应该时刻记住的是,权威也是人,虽然他对我们来说可信度也许比一般人高,但是在倾听权威的意见时,永远也不要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其实,如果总是相信权威,人类社会根本就不会取得进步。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

在科学大发现的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以后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但不久之后,爱因斯坦就发现了“相对论”,给科学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权威是相对的,我们自己如果有足够的努力,也可以从非权威变成权威。所以对权威永远不要盲目地信从。

■ 名人对社会的影响力要超乎常人——名人定律

《韩非子》中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王袍,因而全国的老百姓都穿紫衣,弄得紫布紫绢大涨价。齐桓公问管仲该怎么办?管仲说:“你若要阻止这种风气,只能自己不穿,再跟别人说你讨厌紫色。”齐桓公这样做了,果然没多久老百姓都不穿紫衣服了。

为什么齐桓公的喜好会领导全国的风潮呢?并不是因为齐桓公更精通服装的设计,而是因为齐桓公是名人,而且是当时齐国最大的名人。

人们不仅对权威,对名人也容易有超乎寻常的崇拜和信任。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宠儿,拥有比一般人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利。这就是名人定律。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有两位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寄出了一封不写收信地址,只写“居里夫人收”的信,看它能否寄到居里夫人手里。结果,这封信真的寄到了居里夫人手里。试想,如果换了一个普通人,信还可能寄到吗?

人们对名人的追随有时比对权威的盲信更加缺乏理性。因为权威毕竟是在某个领域里达到较高造诣的人,而人们对名人的遵从往往和他的专业能力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因为把名人神化了。

中国自南唐李煜起开始欣赏女人的小脚,以至于兴起了缠足风,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李后主宠爱的名妃为了可爱的小脚,用绫子缠足,结果这种风气蔓延到全国,乃至对后世的无数中国女性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摧残。

歌德失恋后写出了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一时。小说是一部悲剧,其主人公维特最终因失恋自杀,写得非常逼真感人。没想到,小说发表后不久,社会上青年人自杀的比率骤然升高。这都是受到小说中主人公的感染,于是在心情悲伤的时候模仿主人公的做法而导致的。当然只有像“维特”这样的“名人”才会引起这样强烈的模仿效应,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自杀了,肯定无法引起这种大面积的模仿,所以当局不得不一度将此书列为禁书。

上面这两个例子中对名人的追随和模仿都是非常盲目和不理性的,而且可以看出对名人的追捧是古已有之。

很多时候,人们还会利用名人效应为自己服务。

明朝年间,江西吉州有个名叫欧阳伯乐的秀才到省城赴考,他在行李担上插了一面旗,上写写着“庐陵魁选欧阳伯乐”,以标榜自己是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后代。众考生见此便赋诗一首加以嘲讽:“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你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羞)。”

沾名人光的现象在今天也绝不少见。企事业单位、商场、酒店、学校、娱乐场所,大都愿意请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名人雅士题写名称;很多书籍也喜欢请名人作序;有的药品、保健品的宣传资料上,常常见到政界高级知名官员的题词和董事长、总裁被接见的照片。他们这样做就是因为名人更容易被人们买账。还有许多人初次见面,总爱向对方夸耀自己认识某某大人物,一提到那些官居要职的人,即便攀不上亲戚之类,也一定要说成是自己的熟人,或曰“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这些人都是想“狐假虎威”,借名人之名为自己捞取好处。

其实作为名人,如果只因为自己有点名声,就以为自己是拥有特权者,是高于公众的人物,那么只能说他们简直“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狂妄自大的人只能为人所不齿。如我国某著名影星,走路都要别人让道,只因为她是明星;还有的名人以为自己拥有特权,人家如果不知道他是谁,他还感觉特别不可思议。相比之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则表现出谦逊的、平民化的风范。希拉里和朋友在一家酒吧喝酒,到打烊的时候,兴致正浓,但是酒吧服务人员不管你是谁,到点了都得走人。作为第一夫人,希拉里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也没有要求任何特殊待遇。

实际上,世间每一个人从本质上看,都是普通人。每一个人的成就,都不可能纯粹是自己的成就,背后都凝结着许多其他人的劳动,只不过名声碰巧属于你而已。而且名声也不一定是永久的。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的人,不仅被人瞧不起,而且迟早要栽跟头。

■ 旁观者越多越不会有人见义勇为——冷漠旁观定律

2005年12月28日,家住四川省武侯区的熊伟和妻子一起骑自行车出门上班,谁知途中竟被人追杀。当熊伟身中数刀,趴在地上呼救时,围观的数百人竟然都无动于衷。无人出面制止,也无人拨打电话报警。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2005年4月25日下午,一个19岁女孩被一男子尾追进公厕,惨遭20余分钟的蹂躏。尽管女厕内不断传出痛苦的嘶喊声,但围观的40多名市民竟无一人前去制止。

孔子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一直被我们当做美德,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中,见义不为,冷漠旁观却成了经常发生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当然是一片道德谴责之声,但却不能减少它发生的次数。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国外也时有发生,只不过国外的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层面,挖掘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1964年3月,在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使全美感到震惊。吉娣·格罗维斯是一位年轻的酒吧经理,她于早上3点回家途中被温斯顿·莫斯雷刺死。使这场谋杀成为大新闻的原因是,这次谋杀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莫斯雷刺中了她,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她,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这期间,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但没有人下来保护她,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没有人帮她,甚至都没有给警察打电话。

当时,新闻评论人和其他学者都认为,这38个证人无动于衷的表现是现代城市人,特别是纽约人异化和不人道的证据。可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两位年轻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却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人们无动于衷,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不能仅仅归结为众人的冷酷无情,或是道德日益沦丧。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当某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一个人能提供帮助,那么这个人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这个人见死不救,他自己就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的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都意识不到,这就容易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他们的这个结论是通过一个心理实验得出的。在他们组织的一项实验中,纽约大学心理学入门课的72名学生参与其中。讨论以两人组、三人组或者六人组的形式进行。这些学生将分别被分配在隔开的工作间里,并通过对讲机通话,轮流按安排好的顺序讲话。这些不知情的参与者,被告知他是与其他一个人、两个人或者五个人谈话。而事实上他听到的话都是由录音机播放的。第一个说话的是一位男学生,他说出了适应纽约生活和学习的难处,并承认说,在压力的打击下,他经常出现半癫痫的发作状态。到第二轮该他讲话时,他开始变声,而且说话前后不连贯,他结结巴巴,呼吸急促:“老毛病又快要犯了。”接着,他开始憋气,并呼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快死了……呃呦……救救我……啊呀……发作……”然后,在大喘一阵后,就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在以为只有自己在和有癫痫病的那个人在谈话的参与者中,有85%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甚至远在病人不出声之前就这样做;而在那些认为还有另外4个人也听到了这个发作的人的参与者中,只有31%的人这样做了。后来,当问到学生们别人的在场是否影响到他们的反应时,他们都说没有。看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影响。

巴利和拉塔内现在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他们把这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一个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旁观者无动于衷。这种冷漠旁观的行为,“可能更多的是在于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而不太可能事先存在于一个人‘病态’的性格缺陷中。”

■ 在感人场景中人的行为会失控——社会感染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很善于在大型集会中,举行煽动性的演说,以此来煽起民众的“大日耳曼主义”情绪。群众对希特勒报以近乎疯狂的欢呼,在场的每个人都做出了平时羞于做出的夸张动作,并喊出平时无力喊出的歇斯底里的叫声。

这种个体在感人场景感染下,表现出情感和行为上不同程度的失控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社会感染”。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可以见到。比如观众们在一个剧场里安静地观看表演,突然间浓烟滚滚,大家发现着火了!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有的人猛地冲向安全出口,然后所有的人马上都跟着向出口挤去。结果人多门小,反而都被堵在了门口。这就是社会感染的一个好例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群众中的社会感染与心理暗示。

还有,在公共场所,我们看到别人起立,自己也会起立;看人家鼓掌,我们也会鼓掌,甚至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打起哈欠来。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认为这起源于人与人的模仿。他的一句名言是:“社会就是模仿,而模仿乃是一种梦游症。”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此卷包含七部分内容,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以精神分析观点解释了戏剧活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揭示了压抑、幻觉、梦的形成。《作家与白日梦》(1908)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分析了其性心理的发展,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阐释了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指出了精神分析技术不是神秘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
  • 弗洛伊德8:精神分析新论

    弗洛伊德8:精神分析新论

    此卷收录四部分内容。本书来源于弗洛伊德1932年所做的演讲,是《精神分析导论》发表15年以来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精神分析五讲》由弗洛伊德1909年为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所做的五次演讲稿组成,它从叙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开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事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关于宣泄法、压抑、梦、失误、性欲和移情等重要思想和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精神分析运动史》一文是对精神分析产生、发展和分裂过程的历史总结。《精神分析纲要》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弗洛伊德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全面而精辟的总结。
  • 预见最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

    预见最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

    《预见真实的自己》通过对梦境的探究,揭示心理的秘密,从而帮助我们认知内心真实的自己。本书使用生活中丰富而鲜活的例子、启发性的引导来梳理出梦境中潜藏的象征与逻辑。作者是知名心理学家大卫?方特那,他在荣格、弗洛伊德等心理学界先驱人物的成就的基础上向我们揭示梦境世界的心理规律。他向我们解释梦境的原型,揭露梦境如何用丰富的象征词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映我们日常的欲望、紧张甚至焦虑。同时,他训练我们掌握记住梦境的技巧,以便叙述出梦境的故事、细节乃至情绪,从而联系起我们的个人环境进行解释。
  • 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

    紧张、焦虑,这成为对当今中国人心理状态最贴切的描述。其实,中国人一直过度紧张,供奉中庸与和谐的中国人一直没能学会淡定平和《过度紧张》作者臧一民从国民性出发。从历史典籍和当今社会现状中寻找分析的素材,深挖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渊源,总结七种造成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基础。
  • 身份心理学

    身份心理学

    以心理学、营销学的观点解析身份和影响力的内在逻辑。吸引高层次人群的人际关系法则。越是好的越多人抢,越多人抢就越是好的,你明白这种不成逻辑的逻辑背后的心理秘密吗?场面大了,会吓跑人群中的绝大部分;场面小了,有实力的人又看不上。你明白这个“面子”问题背后的心理秘密吗?形象代表人的本质,影响力就是一种生产力,你了解这种名与实之间互相转化背后的心理秘密吗?外表漂亮者比不漂亮者更为成功,你知道这种视觉效应背后的心理秘密吗?
热门推荐
  • 零点交锋

    零点交锋

    违法犯罪分子千方百计地寻找和利用法律上的盲点、制度上的漏洞、执法者的疏漏,进行扰乱破坏和躲避制裁。而公安、政法机关却要竭尽全力发现和堵塞一切漏洞,依法打击犯罪,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本书说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预审警官钟子忱和他的战友们排除干扰,不避凶险,与归案或尚未归案的犯罪分子所展开的错综复杂、出生入死的较量。根据一个死囚临刑前夜的交代,钟子忱指挥抓捕两个重要的犯罪嫌疑人。在与之短兵相接的正面冲突中,他为自己的一个微小失误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无意中给了犯罪分子以脱出重围的可乘之机……
  • 洪荒元符录

    洪荒元符录

    符,天地之妙理,一个符修在洪荒天地间,演绎自己的混元大道。没有穿越到混沌之初,没法混个混沌魔神当当,也不能跟盘古套交情。没有穿越到太古年代,没法单挑鸿钧,群灭龙凤。没有穿越到上古时代,做不成紫霄宫中客,不能拳打原始脚踹老君,左手掐准提右脚踩接引。作为一个小小的人族,在洪荒不断修道。本人在此承诺,本书没有以下几个角色:没有心胸狭隘小人元始;没有面善心黑无情老君没有傻呆笨蛋二货通天;没有蛇心毒妇妖族女娲没有腹黑伪善苦逼接引;没有斤斤计较贪婪准提新书《太易》已经上传,书号3687207
  • 吸血鬼之吻(吸血鬼系列)

    吸血鬼之吻(吸血鬼系列)

    血鬼之父的扛鼎之作,吸血鬼文化的开山鼻祖!《吸血鬼之吻》是一本令整个欧洲为之癫狂惊悚的惊世骇俗的魔幻小说!年轻的英国律师乔纳森·哈克乘车从伦敦出发,来到偏僻神秘的德古拉城堡,受德古拉伯爵所托,哈克办理房产交易事宜。但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怪异事件让他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空气中飘散着茫茫的白雾,城堡又黑又高的窗户透不出一丝光亮,丛林里传来凄厉的狼嚎,蝙蝠发出怪异的声音拍打窗户,墓地闪烁着飘忽游移的鬼影……城堡被阴郁、诡异和死亡编织的巨网笼罩。
  • 食物排毒与养生保健全书

    食物排毒与养生保健全书

    永葆青春、延年益寿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医学界通过多年的科学实践,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能够使人不早衰,少得病,并且可以达到养颜美体、延年益寿的效果。这条路就是清理体内的垃圾和毒素。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封神双龙5

    封神双龙5

    商纣末年,妖魔乱政,两名身份卑贱的少年奴隶,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卷进神魔争霸的洪流中,一个性格沉稳、温文尔雅,有着超凡的感悟力;另一个古灵精怪、活泼机智,满身的市井顽童气息,却聪明绝顶。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科学发明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科学发明

    西风吹书读哪页?煌煌巨著看谁书?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和梦想的新世纪,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高度集中,经济全球化,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世纪。本书是对世界历史,人类文明成果的一次回顾和检阅。
  • 欢乐颂(第二季)

    欢乐颂(第二季)

    《欢乐颂2》5月11日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开播,五美回归,恋情发展状况百出!22楼五朵金花的工作和感情及心路历程几乎都有了重大突破。樊胜美家里的破事儿依然不断,好在樊美眉换了工作涨了薪,尽管理智上樊美眉决定开始自己的生活,但情感上仍时常陷于家的泥淖。绿叶王柏川依然在身畔,两人各自撕下面具坦诚相待,双方的家庭却成了最大的阻力?樊美眉的爱和未来何去何从?关雎尔顺利通过一年实习期,同事好友中不断有爱慕者示意。小姑娘的心,开始摇摇晃晃。爱谁,爱吗?一番挣扎后,小关关利剑斩情丝,哪怕没有天生美貌,却也不肯将就。小关成为剩女的潜质,大大的啊。
  • 红楼媚妃黛玉劫

    红楼媚妃黛玉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她原是富家千金小姐,却历尽艰辛,为了爷爷留下的遗产与家中亲人斗智斗勇。一辈子,没有享受过一天亲情的滋润。最终,同父异母的私生子哥哥将她推下悬崖。含恨而终,仍不让活着的恶人有好日子过。遇上警幻仙姑,说她仍有世间姻缘账未销,送她复入红楼。她要做一回林黛玉,决不让一个好人冤死,也定不饶过半个恶人坐享太平盛世。而最后红楼各人将作何归宿,最终绛珠仙子将芳心何属,且看转世黛玉,如何玩转红楼••••••
  • 月亮是妈妈的枕头(闪小说成长篇)

    月亮是妈妈的枕头(闪小说成长篇)

    本套书精选3000余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在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适合改编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可感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