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是企业、政府和打工者进行角力的一种表现,“用工荒”在有些地区比较严重,在有些地区并不存在;企业在和政府的角力中要强化“用工荒”的严重程度,以便获得政府的重视和优惠;企业在和打工者的角力中通过媒体宣传“用工荒”的严重程度,以便吸引打工者前来就业;打工者在和企业的角力中处于弱势,但是打工者的力量在于用脚投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改善用工环境。“用工荒”和打工者就业的不稳定是直接相关的,打工者虽然就业不稳定,虽然会不断换工作,但是打工者会继续在城市打工。“用工荒”现象告诉我们:一个就业虽然不稳定但是数量稳定而且在不断增长的工人群体已经形成。打工者也许没有更好的其他选择,但是可以选择离开,这是弱者的武器,但是在运用这种武器的过程中打工者会加深做为工人群体的一种认识,这也是新工人群体形成的一个过程。
一、是否存在“用工荒”
阅读媒体报道的时候,口径是非常清楚的:中国存在严重的“用工荒”。在进行工友访谈的时候,发现东莞和苏州的情况很不同。在东莞,工友告诉我,工厂里长年缺工;在苏州,虽然找工作也不是那么难,但是工友反映不存在“用工荒”现象。那么到底是否存在“用工荒”呢?也许这取决于从哪个视角来看,和从谁的视角来看了。
1、从企业角度看,存在“用工荒”
自从2003年有关于“用工荒”的报道开始,这个话题现在年年见诸报端。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中心的数据显示61(《财经》杂志2010年第6期:“‘民工荒’真相”),广州目前(2010年)用工总量为683万人,缺工15万人以上,深圳市缺工20万人以上。佛山用工缺口高达28.3万人,较去年增长60%以上,劳动力供求情况由去年的1∶1变为目前的1∶3,一个工人对应三个岗位。”
现在中部和西部也开始出现“用工荒”的情况,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62:“截至2010年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过50人的企业达2300余家,缺工总数达到25万人。今年春节后,全省企业还计划招工25万余人。”
这个现象我也在工友访谈中得到了一些印证。2010年11月我在东莞访谈了在那里打工的刘海涛,他在当地一家口碑很好的广德厂工作。他告诉我:“据我了解现在广东90%的企业都缺工,我们广德厂也缺工。现在管理人员都不能对员工随便斥责,因为要留住工人。”
2、企业存在“用工荒”,但中国不存在“工人荒”
通过分析相关信息和报道,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很多企业的确存在“用工荒”,但是并不是因为劳动量的供给减少了,也就是说虽然存在“用工荒”,但是并不存在“工人荒”。
2011年3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中国“十二五”期间就业市场总体看仍是“供大于求”63。尹蔚民说,由于我国现在尚有一亿农民需转移就业,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还不会过去。我没有找到最新的全国总体情况的数据,但是从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来看,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在增加。那么当有些地方或者有些企业出现“用工荒”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工人去了其他地方和其他企业,也就是说工人在流动。从全国情况来看,打工者在东部就业的还是占大多数,但是打工者从东部向中部和西部流动的趋势明显。
3、在打工者眼中“用工荒”是“用工谎”
打工者说“用工荒”是“用工谎”的首要原因是,工友对薪金收入水平很不满意。按照“用工荒”的逻辑,如果存在“用工荒”,那么企业就必须通过涨工资等手段来吸引工人,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企业没有这样做,所以工友推出的结论是“用工谎”。
我在网上查到太和顾问发表的“2011年度‘用工荒’现状调查”64,该报告共收集近270家企业(包括:外资、国有和民营)的反馈问卷,从调研反馈的结果看,企业在2011年的用工招聘过程中,几乎60%的企业只选择了小幅提升薪酬水平,而有1/4的企业的今年的招聘过程中薪酬基本不变,只有少数企业(仅占14.8%的企业薪酬涨幅在20%以上)以较大幅度提高薪酬水平。
工友反映,工资的确有所增长,但是物价的上涨大大超出工资上涨的水平,所以实际收入水平等于没有提高。
4、“用工荒”是企业说给政府听的
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来,各地政府为了争取富士康在本地落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是因为富士康这样的大企业的落户意味着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大河报》2010年8月11日的题为“揭秘富士康入郑路线图各地争夺谈判近似肉搏”写道65:“以武汉为例,2007年4月,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正式奠基。仅过3年,在2010年上半年,武汉富士康出口就达到7.73亿美元,占到武汉市出口总额的将近1/5。”各地政府争夺富士康,富士康在与各地方官员的谈判中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让地方政府提供更优惠的政策,从而进一步压低运营成本。
从各地政府争夺富士康的做法,和富士康在当地落户后政府帮助企业招工的做法,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已经要挟了政府。这个时候,当企业们大喊“用工荒”的时候,那么政府为了留住企业、为了让企业“生存”,会进一步“让利”,让政府的利就是让工人的利。
企业的思维逻辑是:反正打工者无论如何都要出来打工,所以企业不愁招不到工人。这样的逻辑就促使和加重了工人的流动,所以出现“持续性用工荒”,因为打工者会持续流动以期盼谋求更好的出路。
二、“用工荒”的表现和原因
经过阅读和观察,我发现“用工荒”有三种形式,包括“脉冲式用工荒”、“春节前后用工荒”和“持续性用工荒”。造成这三种“用工荒”的原因有所不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持续性用工荒”,因为持续性“用工荒”反映的是中国整体用工环境的问题。
“脉冲式用工荒”
这种“用工荒”主要是由像富士康这样大型企业进行扩张导致的。当像富士康这样的大企业进行扩张的时候,短时间内用工需求量剧增,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冲击,导致“脉冲式用工荒”。根据新华网郑州2010年8月29日的题为“富士康在郑州大规模招工致当地企业加薪留人”的报道66,富士康郑州公司厂区2011年底达产后,用工规模在15万人以上,而整个河南省向省外输出的劳动力约为1千多万人。
“春节前后阶段性用工荒”
如果关注新闻报道,那么报道“用工荒”最集中的时段是春节前后,也就是说存在春节前后的“阶段性用工荒”。导致这种“用工荒”的原因是打工者虽然在城市长期工作和生活但是不能在城市安居,而且很多打工者的孩子留在老家,这种家庭的不团圆导致了打工者在春节期间的集中返乡,从而导致春节前后的“阶段性用工荒”。
《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30日发表题为“刘易斯拐点还是中国拐点?拐点论困扰中国经济”的文章67,文中提到:“贺雪峰常年在基层搞乡村建设,这位总是‘站在农民立场研究问题’的学者认为,表面看民工‘年年荒’,其实只是春节才‘荒’。农民打工的工资并不随工龄增加而增长,甚至会随年龄增长下降——这时候回家过个节,再想一想,是否换个地方碰碰运气。当农民工还在家乡考虑要去哪里务工时,工厂却迫不急待要开工生产,‘用工荒’叫得山响,好像到处都缺工。实际上,随着节后农民工大量外出,‘用工荒’的企业很快就招到人手,很快就‘又将农民工当作机器对待了’。”
“持续性用工荒”
“用工荒”现在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存在于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企业中,当然严重程度会有区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用工企业的工资、待遇不能留住工人,同时也由于工人应得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也有很多人称“用工荒”为“待遇荒”和“权益荒”。
本书的第一编第一章描述了打工者在城市工作的不稳定现状和工作不稳定的原因。打工者自己选择离开是工作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被老板开除的情况有,但是占少数。打工者跳槽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包括:被企业条件和工作性质所迫而离开的(工作条件差、劳动保护差、工作无聊);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为了谋求技术提升、为了谋求更好的待遇);道德的选择(觉得那个工作性质太没有良心了)。
在武汉的时候,一个朋友给我描述了他对武汉富士康厂区几个突出的印象:一是在大门口看到很多人拉着箱子往外走,同时有很多人拉着箱子往里进;二是厂区里面应有尽有:心理咨询室、体育设施、医院、培训中心、商场等;三是宿舍楼下面都拉着网子,是用来防止跳楼自杀的。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富士康厂区有这么好的条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比其他企业要高,怎么还有那么多工人不断离开?怎么还有工人会去跳楼?究其根源,打工者不仅仅是个工人,同时是男人、女人、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他/她们有做为完整的人的各种需求。工厂里面的环境再好也是工厂,不应该成为工人生活的全部。“谋求做为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产生“持续用工荒”的根本原因。第一编第一章里所阐述的“满意的工作不等于满意的生活”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用工荒”产生的影响-工友体会到的用工环境的变化
虽然打工者对用工环境很不满意,但是在持续“用工荒”的影响下,用工环境还是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