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平时积累的调研和访谈,此次专项调研一共访谈了54名工友,其中30名男性、24名女性。这样的性别比例可以保证在讲述工友故事的时候,同时反映男性和女性的现状。在这里把女性问题和社会性别关系问题单独用一章来讨论,目的是希望我们在任何议题中都要关注性别视角,这个性别视角并不一定专指女性视角,也可以指男性视角,因为两性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另一方产生影响。打工群体迷失在城乡之间,那么女性在这种城乡移民中更多的是迷失还是获得了可能性?还是两者兼有?
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比以前好了呢还是糟糕了呢?这也许是一个无法直截了当回答的问题,因为在有些方面我们进步了,但是在有些方面又有很多问题,而且是以前未曾遇到的问题。我对温铁军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纵观现状,我们看到了很多糟糕的情况,那么“最好的时代”指的是什么呢?也许指的是这个时代同时也充满了机遇和可能性吧。观察女性打工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时候,我对这一点的体会尤其深刻。
有这样一句话:“女性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标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女性的进步与否。
第一,女性经济收入水平。如果女性没有经济收入,完全依靠丈夫的收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那么女性是不独立的。女性有了经济收入是否就是一种进步呢?应该说“是”;但是这还取决于女性对自己的收入有多大程度的支配权;而毋庸置疑,女性有收入是对收入有支配权的重要前提。
第二,社会交往的广泛程度。因为社会交往多了才能见多识广,才能增加自信。
第三,婚姻自主权。这一点对男性和女性都适用。
第四,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是女性最终获得进步和解放的关键。
一、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对性别关系的影响
1、婚姻观念和模式的改变
中国农村长期以来的传统都是媒人介绍年轻男女相识,然后年轻男女“短暂”相处,觉得没有什么不合适就订婚然后结婚了。结婚被认为是“完成人生大事”,婚姻被认为是“传宗接代的单位”和“生产生活的共同体”。在相对封闭的乡村生活状态中,当家族和血缘同时也是生产、经济和社会交往的核心的时候,这样的一种婚姻传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现在这个人口长期快速流动的时代,这样的一个传统正在面临冲击。
王永贵的故事
王永贵是河北人,31岁,妻子也在北京,他搞装修,妻子做家政工。他13岁就不上学了,开始打工。开始在饭店里、然后在建筑工地、接着修理摩托车、后来做装修。打工地点主要是在河北邯郸和北京。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8岁,小儿子6岁。谈到婚姻生活,他说道:“结婚的时候没有领结婚证,年龄不到。在我们老家就是那个风俗,过了二十岁相亲就特别难了。二十不大吧,但是姑娘已经没有了,都已经嫁出去了,你娶谁去!都是这个习惯。谁家的父母不想自己家的孩子早成家,都是那种想法。谁家的姑娘她妈她爸不想给她找一个好的家庭,都想尽快找好。我19岁结婚,只比村里其他同龄人早一年。结婚之后也没有压力,吃老爸的,花老爸的。孩子也不是自己照顾,我爸爸妈妈照顾。我们也没有那个时间去看孩子。
“如果有人问我幸福不幸福,那我先要问:什么叫幸福?我们那的风俗是,就是过不下去了,特别不开心也不会离婚,这是农村风俗,感觉离了婚非常丢人。我个人对她有一百二的不满意。如果说农村赶上北京这种风俗,结婚十个离婚就得十一个。”
胡恒建的故事
胡恒建是贵州人,1988年出生。爸爸妈妈都是四十几岁,现在家里就他这一个孩子,原来有个妹妹,9岁的时候得病没有及时治疗死了。胡恒建念到初二,上过技校。2003年技校毕业实习开始打工,在遵义干过快一年,后来就一直在东莞打工。2010年11月12日我在东莞塘厦见到了在那里打工的胡恒建。我们聊了很多,下面是我们关于找女朋友的对话:
问:你现在有没有女朋友?
答:没有。我打电话回去,我老妈总说,都22岁了,赶紧的。
问:22岁大吗?
答:是啊,我也觉得也不大。但是,在老家,跟我一个年龄的,还有比我小的都结婚有孩子了,一个同学的儿子都很高了,可以叫我叔叔了。这种压力你体会不了。
问:你说说你的压力吧,看我能不能理解。
答:家里的压力啊,要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来,我也说不出来。
问:那先凑合着找一个。
答:如果想凑合找一个的话,估计19岁我就结婚了。
问:你一直不找是因为想找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是吗?
答:随便凑合找一个的话,有什么意义呢。
问:在老家不是会有人提亲的吗?
答:老家的女孩子都跑出来了,现在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就出来打工了。
问:但是我好像听他们讲,老人都希望年轻人在老家相亲,比如春节的时候,不是吗?
答:有好多人春节的时候都不愿意回家。
问:为什么呢?
答:车费贵嘛。又挤,又贵。像我们坐汽车的话,要五六百块,我们平时回去的话,都要四百块。做火车的话,便宜一点儿,但要坐三天三夜,慢车,走一个站停一个站。
问:是不是因为女孩子比男孩子少了,所以不好找了?
答:要找一个差不多一点儿的。
问:自己满意的?
答:不是自己满意的,得志同道合的,说不到一起的话,也没用。
从王永贵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对妻子的不满意。从他的话语中,我体会的意思是:如果他是北京人,那么他早就离婚了,但是因为他不是北京人,或者因为他是农村人,所以他就不能离婚。也就是说,虽然王永贵已经长期不在农村老家生活了,但是在婚姻问题上,他仍需要遵守老家的传统。他这样做一定是因为农村老家对他仍然意义重大,否则农村老家对他的看法没有必要影响他在北京生活的决策。
从和胡恒建的对话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压力,同时可以感受到他对婚姻的态度。他认为婚姻的前提首先是爱情,用他的话是志同道合。他之所以在抵抗传统婚姻的压力,是因为他认为没有情感的婚姻是没有意义的。
2、男女交往关系的改变
在人口流动和城市生活的冲击下,打工者从农村带来并保留的婚姻传统正在受到冲击。当农村和老家仍然在打工者的生活中起到相对重要的作用的时候,婚姻传统的彻底改变也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超前于婚姻传统改变的是男女交往的过程。在传统模式下,虽然男女交往不一定都会走向婚姻,但是男女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走向婚姻。在打工生活中,这样的一个模式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数打工男女交往后走入婚姻,但是很多交往后分手,还有很多的情况是:交往本身就不是为了走进婚姻。
陈若水的故事
陈若水是湖南株洲人,1980年出生,初中毕业。家里5口人,爸爸妈妈在农村老家,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也在外面打工。陈若水1997年开始外出打工,在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地打工有十多年了。2010年7月1日,我访谈了当时在深圳工作的陈若水。谈到他的感情经历的时候,他告诉我:“我看周围的同学朋友在外面交往了女朋友,回老家后就分手了,他们在一起几个月过得很开心,最后分手就分手了。我看到周围的同事建立恋爱关系的时间特别快,一两天就建立了,说分手马上又分手了。我才意识到对感情是没有必要那么认真的,我从我自己身上看到人对感情的认识的变化过程。我后来也变了,变得不是那么单纯,也喜欢去控制别人的感情,用很难听的话就是喜欢玩弄别人的感情。我后来遇见一个四川的女孩子,在遇到她的时候,我其实并不喜欢她,但是又想控制她的感情,完全抱着一种玩的心态,不把感情当作一回事。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来来去去很痛苦,后来很厌恶那个地方,我就想离开那里,就辞工了。”
二、女性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
下面讲了几个女性的故事:
*黄晴不想回家,觉得家里没劲儿;她觉得她不需要自己存钱,因为将来结婚的时候丈夫家会给彩礼钱。
*王艳华认为:女人一结了婚就是家庭,有了孩子就是孩子,感觉自己都是次要的。
*吴先生的妻子觉得上班辛苦只挣1000多元钱,婆婆照顾孩子,自己每天出去打麻将;
*王佳和丈夫两地分居,虽然结婚了但是双方都习惯了单身的生活,王佳想回家照顾孩子培养感情,但是婆婆和丈夫希望她打工挣钱盖房子;
*程云高中毕业,很有工作能力,为了照顾儿子不能做自己喜欢的教师工作,内心痛苦但是强迫自己安于现状;
*王开香是这些女性中年纪最大的,43岁。她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和自己要什么,她喜欢在工厂工作因为简单不麻烦,她不喜欢回农村老家,因为干农活累而且气候不好。她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也支持着丈夫在老家养牛的投资。她说等老了干不动了的时候才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