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金融高管工资是普通打工者的95倍到3154倍;
*根据刘植荣54的计算和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老总年薪平均仅是本国全国平均工资的2.2倍。如果以全国平均工资为参照系,中国央企高管工资是国际企业高管平均工资的31倍。
在中国流行一种意识,好像市场经济和竞争就会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所以人们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通过刘植荣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收入差距大大超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的确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1、农民的收入
根据本研究2010年的农户调查:
*四川邻水县柑子镇斑竹村农民仇先生家2009年到2010年种了6亩多田地,一年下来的纯收入是540元,这是夫妻二人共同劳动的结果。
*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坪滩村农民余先生家2009年到2010年种了3亩多田地,这一年下来的纯收入是810元,这是夫妻二人共同劳动的结果。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北大段村农民李月清家2009年到2010年种了4亩多地,这一年下来的纯收入是5758元,李月清的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由李月清一个人承担。
2、打工者最低工资标准
3、深圳各类型企业平均工资情况
2010年11月,job88市场调研对深圳40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了2010年深圳企业的工资情况,发表了《2011薪酬调查报告》55:
*总监平均(月)工资:11355
*经理级平均(月)工资:8675
*主管级平均(月)工资:5516
*员工平均(月)工资:3404
4、外企管理人员收入
每日经济新闻网2007年5月18日公布了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太和顾问”发布的“2006~2007中国薪酬分析报告”的部分结果,结果显示,上海的整体薪酬水平依旧全国最高56。在上海的外企中:
*总监层全年现金收入平均达8万~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1.5万~69.2万元,月平均工资5.13万~5.77万元)
*高级经理全年现金收入平均达4.6万~5.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5.3万~41.5万元,月平均工资2.94万~3.46万元)
*中层经理的全年现金收入平均达2.7万~3.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75万~24.75万元,月平均工资1.73万~2.06万元)
5、央企高管平均年薪
有资料显示,2004年至2007年,国资委监管的央企高管的平均年薪分别为35万元、43万元、47.8万元和55万元,每年增长14%左右。国资委统计数据指出,2006年直属于国资委的149家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平均薪酬为53.1万元(月平均3.22万元)57;
《京华时报》2011年5月9日报道,能源企业中的中海油员工均薪38.67万(月平均3.22万元),高管均薪460.5万(月平均38.38万元)58。
6、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身价
2008年年中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身价排行榜”显示59: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以6616.1万元年薪位居榜首;
*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董事长分别以2285万元、1748.6万元名列二三;
*其他国企金融高管年薪也大都在200万元左右。
7、世界工资研究报告
刘植荣60在他的《85%的人应该涨工资》中详细罗列了中国工资水平和世界工资水平的比较,他说:“这些数据就是警示,政府必须采取行动了。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书中显示:
o中国最低工资是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值为58%;
o中国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值为50%;
o中国公务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6倍,世界平均值为2倍;
o中国国企高管工资是最低工资的98倍,世界平均为5倍;
o中国行业工资差高达3000%,世界平均为70%。
三、生活由“当下”决定
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如何应该由在哪里工作和生活而决定,而不是一个人从哪里来或者老家在哪里来决定。如果社会不遵循这样的原则,那么就会导致移民人口的发展困境。下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从时间和空间上都要由‘当下’来决定”。
粟茉莉的故事
2010年11月11日我在东莞访谈了粟茉莉。她是贵州遵义县人,1983年出生,16岁开始出来打工。她丈夫28岁,中专毕业,在东莞一家电子厂做技术员,工资两千多元。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5岁,小儿子1岁。大儿子由农村的婆婆照顾着,粟茉莉现在在东莞带小儿子,她准备孩子大一些后也把他送回老家以便能够继续打工。说起刚出来打工的日子,粟茉莉告诉我:
“刚开始爸爸妈妈不让我出来打工,说是我年纪太小了,但是我还是出来了,那是1998年我16岁。就来了东莞,进了一个玩具厂。工作是村子里一个姑姑给我介绍的。她已经在那儿工作了,然后把我带去。一共在那里工作了六年。记得我刚刚来的时候工资特别低,加班费一个小时才1块1毛1。那个时候加班特别多,都没有什么休息的时候,中午吃饭只有十五分钟,晚上都加到两点,一个月可以挣七八百。现在好了,还有星期天什么的。这六年工资慢慢涨上去了,2002年加班费涨到1小时2块,2004年离开那个厂的时候工资差不多1000块钱。底薪涨了一点,涨到540元,开始都没有底薪的规定,就是说一天11块钱。
“我刚出来的时候,还是蛮节约的。我记得刚来的时候,白天不在厂子里面吃,我就吃五毛钱的油巴。我还买了十五块钱一箱的泡面,然后我就天天吃泡面,吃得脸都肿了。那是刚开始的一个月。后来发现那样是不行的,晚上还是蛮累的,有一次上班的时候就晕了。第二个月我就在厂子里面吃了。
“不加班的话,连自己的生活费都不够。只有加班多,才有钱的,一天才几十块钱。那个时候我每个月给自己留两百元,剩下的都寄回家了。刚刚开始的时候周围的姐妹也都是这样的。到了我快结婚的时候,就是2003年吧,就开始自己会留一点儿,但最后也没有留下什么,就是花光了,不知道花那里去了,自己也剩不下什么钱。
“现在房租每月280元。我们做饭用煤气,现在小罐是47元,大概可以用半个月。如果吃好一点的,钱就是不太够的。有一次我老公发工资,发了两三千块钱,很快就花完了,就没有钱了,一直等着下次发工资,根本没有存钱。”
胡清的故事
2010年11月26日,我在贵州省遵义县尚稽镇拜访了胡清一家人。胡清1976年出生,上了3年学。丈夫37岁。两个人过去都在东莞打工,后来丈夫受工伤,用工伤赔款,两人在镇上买了房子。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9岁,儿子5岁。说起刚出来打工的日子,胡清告诉我:“我是1996年开始打工的,我表姐在东莞上班,就是在东莞富竹山那里做,我表姐带我去的东莞。刚开始去的时候,工资好像是500多块,我连续干了3年,最后好像涨到1200块。那时候我要结婚了。
当时赚到500块钱挺满意的。那时候在家里经常半年都见不到钱。刚开始的时候,我都寄回家,自己只用几十块钱,当时都寄给我爸。一年以后,慢慢的就觉得出去时间长了,就想去享受一下。有钱了就去买衣服什么的,就是会花一点钱了。刚开始的时候,感觉钱放在手里还舍不得花一样。后来就很少给家里寄钱了。我们两个人有时候会出去玩,慢慢的就大手大脚地去用钱了,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会大量地去用钱,自己过得快乐就行了,就没有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的事。也会想到他的爸爸、妈妈,会给他家很少地寄一点,我的爸爸、妈妈就不寄了。”
粟茉莉刚外出打工的时候不舍得花钱吃饭,每天吃方便面,吃得脸都肿了。现在如果一家人吃得好一些丈夫一个月的工资3000多元很快就花光了。胡清刚出来打工的时候,觉得一个月挣500元钱很满意,钱拿在手里不舍得花,但是打工1年以后,花钱就开始大手大脚了。刚外出打工的时候,打工者衡量自己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时候是和家乡的情况做对比的,就像胡清说的,“那时候在家里经常半年都见不到钱”。打工时间长了以后,打工者就逐渐用当地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来衡量自己的状况了。打工者用此时和当地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来感受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程度,而如果社会和企业继续用移民工原来和老家的状况来衡量打工者的待遇,就会产生断层,就会产生诸多的失衡和社会问题。
四、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农村的老年人和迷失在城市的年轻一代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他们感受生活的态度和视角差别很大。老年人是通过个人经历的纵向对比来感受时代的变化和自身的变化。前面“三代人三个世界”一节对比了三代人的情况,在和梁延青老人的交流中,老人就对比了解放前和解放后;对比了大集体和改革开放。她的感受是:“现在的生活就很好了,整体的生活、交通和政策都好了很多。”在这样的回答里,我们看到的是社会随着时间变化所产生的变化及对个体的影响。之所以在农村的老年人是这样感受生活,主要是因为,虽然社会开放了,但是他们仍生活在相对隔离的社会里,他/她们对外界的了解不是亲身体验性的,也不是亲眼所见的,而是通过媒体和道听途说来的,这种非体验性的信息一般对人的冲击不会特别大。
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一代就不同了。打工给打工者带来的不只是工资收入而是整个视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打工带来了人口的高度流动,在打工过程中,各阶层的人群的接触也是非常频繁的。在人口高度流动而且持续流动的社会里,人们通过即时和当下的横向对比来感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感到满意或者不满意。前面一节对比了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收入情况,问题是这些人虽然收入和生活状况差异巨大,但是他们工作空间是交叉的,有的情况下生活空间也是交叉的。这时候打工者的感受不是来自和农村老家的对比,而是来自和眼前这个生活环境中的人的对比。
下面的两个故事是在北京朝阳区皮村的两个打工者的故事,一个是木匠,将来的理想是自己开厂做老板;一个是大学毕业生,将来希望能够找到一份高工资的工作。当老板、当白领是千千万万打工者的梦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曾先生的故事
2010年9月9日,一位在北京工友之家实习的大学生志愿者访谈了工友曾先生。曾先生20多岁,贵州人,初中毕业。以前在贵州跟着父亲办厂学技术也学办厂的经验。2010年随父亲来到北京皮村,现在在一家木门厂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没有休息日。月工资4000元左右,自己在外边租房,一个月租金150元左右。除去吃饭、房租之类的,一个月也还可以存点儿。平时也没什么事情,下班后就是跟同事打打牌、逛逛街、上上网,有时间来工友之家办的皮村社区图书馆看看书。
谈到未来,曾先生说:“打工不是我唯一的选择,将来有条件了就可以自己办厂。资金倒不是太大的问题,主要是员工的素质问题。只要自己生产的产品好,就不怕卖不出去。我想在天津拥有自己的厂。现在自己还年轻,趁现在工作机会多积累工作经验、人际关系等。不过这个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对于未来还是充满期待的。”
小萍的故事
2010年9月11日,一位在北京工友之家实习的大学生志愿者访谈了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工作的小萍。小萍是大学毕业生。小萍来自内蒙古通辽市,1986年出生,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的计算机专业,2010年7月份毕业。她讲了自己短暂的打工经历:“来北京之前在内蒙那边做过保险推销员和幼师。做保险没有底薪,还要500元押金,只参加了一个月的培训就离开了;幼师实习期间一个月工资是800元,不包吃不包住,转正之后也就是1200元左右。今年8月份来的北京,到现在差不多一个月多一点儿的时间,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工作。现在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替班”,因为一共有6个互惠店,每个店的店员轮流休一天,这样的话我们大家每周都能休息一天。在这边一个月工资1200元,管住不管吃,周六休息的时候可以在机构吃饭,平时只能自己买着吃。现在主要的想法是先稳定下来,赶紧挣点钱把自己在学校申请的8000块的助学贷款还了。
“其实毕业前我有过对以后美好的设想。可是在通辽接触的两份工作都觉得很不顺心。自已身边的同学在哪里的都有,比如有一个还在通辽,现在工资1500元左右;也有几个来北京的,一个月工资在2200元左右。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份工资高一点的工作,自己在学校时考过一个初级营养师的资格证,平时有空也看看营养学方面的书,希望今后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收获和成就。”
一个在高档社区工作的家政工告诉我:“我当然也希望能住上洋房、开上汽车”;一个小包工头告诉我:“我的老板只抽顶级的中华烟,那样子太帅了,他就是我的榜样。我这辈子就希望能够拥有一辆宝马。”2008年10月我们在深圳做过一个调查,调查中问及了工友对未来的打算,30名(其中25名是80后)工友中有一半说希望将来自己做老板、至少自己做小生意。“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乡”这很正常。但是,现实是“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