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庄严论经》看目的连词“以”的形成途径
袁雪梅
摘要 本文以《大庄严论经》为基本材料,讨论汉语目的连词的来源和形成途径,认为汉语目的连词“以”来自引进行为工具凭借的介词,其途径是介词宾语省略(隐含)导致目的连词的形成。
关键词 目的连词;介词;语法化
1.引言
目的关系复句在汉语复句系统中本身是一个比较小的次类,对于目的关系的认定往往要通过目的关联词,尤其是目的连词。此前的研究表明,上古至中古汉语目的连词主要有“以”、“用”等,总体而言,目的连词成员数量少,但功能明确,自成系统。在此,我们拟对目的连词“以”的形成作初步探讨。
目的连词的形成过程是语法化的过程,要考查其来源及其途径,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材料对比中去获取信息。同时,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要经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才会最终成熟而进入语言系统,任何一个相对静止的共时系统都是不同历史时期语言发展结果的积淀。所以“我们可能在一个语言的共时平面中看到来自不同时间层面的丰富的历史遗存”。此前的研究显示,目的连词的丰富始自中古,中古译经几乎使用了从上古到中古汉语目的连词的全部形式,可以在共时系统内通过它们描述中古目的连词系统。同时,也可以“通过共时分析来‘构拟’历时演变过程,然后用历史材料来验证和修正”。中古译经连词形式丰富,并且后代的目的连词基本上没有再脱离这个范围,前期的观察表明,中古译经的目的连词中“以”的出现频率最高。在此,我们尝试以汉译佛经成熟期占绝对优势地位的鸠摩罗什译经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的《大庄严论经》(约10万字)作为样本进行穷尽分析,展开历时研究,观察汉语目的连词“以”的语法化过程,寻找其形成和发展机制。
2 《大庄严论经》中的“以”
《大庄严论经》中“以”共出现716次,作为复音词的语素和固定结构的成分110次,作单音词606次。我们这里只讨论和论题有关的单音词“以”。
按照裘锡圭(1992)的解读,甲骨文、金文“以”象人手提一物,本义是携带。上古汉语动词“以”经引申形成众多义项,可以作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至中古,“以”依然功能繁多。
2.1动词“以”
《大庄严论经》动词“以”有“用、使用”和“认为、以为”两个义项。例如:
(1) 十力之弟子,以己神通力,由汝轻弄故,今故毁辱汝。谁当有此力,而为汝解者。(卷9/4/308a)(用,使用)
(2) 时彼五人虽闻此语,犹以世尊未得菩提。(卷10/4/313b)(认为,以为)
2.2介词“以”
介词“以”在《大庄严论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用法也最多。例如:
(3) 尔时尊者许为治眼,多作铜盏赋与大众,语诸人言:“闻我说法有流泪者置此碗中。”因即为说十二缘经。众会闻已啼泣流泪,以碗承取,聚集众泪,向王子所。(卷8/4/297c)(引进工具)
(4) 尔时须达多以佛不许不果所愿,还诣家中忧恼涕泣。(卷11/4/317c)(引进原因)
(5) 尔时上座如前留食,咒愿已讫即便持去。王即逐上座后,语上座言:“上座年老可以钵盂与我令捉。”于时上座难不与钵,强随索钵,乃至真陀罗村不欲与钵。(卷8/4/ 303a)(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6) 其留子者,觉彼果美,于良好田下种着中,以时溉灌大得好果。如彼世人为善根本,多修善业,后获果报。(卷15/4/ 347b a)(引进行事依据)
(7) 复次猫生儿以小渐大,猫儿问母:“当何所食?”(卷15/4/346a)(引进状态变化的起点)
2.3连词“以”
“以”可以作连词表达不同的关系意义。例如:
(8) 于是婆罗门语比丘言:“汝可为我至檀越家乞索少肉以疗我疾。”(卷2/4/264b)(目的)
(9) 王告耶赊:“若此人头贵贱等同皆可恶者,汝今云何自恃豪贵种姓色智以自矜高,而欲遮我礼敬沙门诸释种子?”(卷3/4/274b)(顺承)
(10) 舍利弗目连等在佛涅盘时,佛身既无,舍利弗目连等皆以尽无。由是之故其所庄严,无及波阇波提者。(卷14/4/336a)(因果,作果标)
(11) 犹有少疑,今欲谘问:若无我者,先所作事云何故忆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觉与心相应,便能忆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卷1/4/260b)(因果,作因标)
2.4助词“以”
“以”放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前作助词,构成“以来”、“以往”、“以后”。例如:
(12) 又如酥注火,火则速炽盛。我等见佛德,速起疾彼火,无数劫以来,摧伏于憍慢。 (卷10/4/313a)
(13) 汝示正道即是我父,自今以往敬承所诲。(卷15/4/344b)
(14) 自今以后于众僧所若老若少等心恭敬,不生分别。 (卷1/4/262b)
“以”有时在句中仅有凑足音节的作用,我们且把它归入助词。例如:
(15) 我今是佛母,如来是我父,我从法流生。我乳养色身,佛养我法身。我乳于世尊,止渴须臾间;佛以法乳我,经常无饥渴,永断于恩爱。我今以略说。 (卷14/4/333c)
2.5副词“以”
“以”通“已”,作副词,意思是已经。例如:
(16) 我今入涅盘,正是盛好时。我心愿解脱,今以得满足。汝等今何故悲泣而堕泪?(卷14/4/0333c)
上述各种意义均产生于上古。
《大庄严论经》中“以”的用法多样,古汉语“以”的主要用法都在其中得以体现。
《大庄严论经》中,“以”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介词,其次是连词,很少作动词。
介词“以”最常见的功能是引进工具和原因,分别占介词总量的52.91%和39.08%;有少量表达处置义,占介词总量7.62%;表示行为动作的依据和起点各1例。连词“以”的主要功能是表达目的关系,占连词总量的85.71%。另有少量其它类型的连词。
《大庄严论经》中“以”的出现情况也是中古汉语“以”使用状况的缩影。据郭锡良(1998)的研究,卜辞中“以”90%以上单独作谓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介词;西周金文中“以”单独作谓语非常少见,动词“以”在连动结构中意义虚化,介词“以”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以及行为的方式、原因、时间,还可以表示空间、时间、数量的界限,而且有连词用法出现。金文中介词用法基本齐备,连词出现,只是使用频率比后代低。春秋战国时期,“以”完成了虚化过程,与西周比其语法作用的重要变化是:第一,经常作连词,可以表达因果关系和并列关系意义;第二,由介词“以”构成的固定结构增多,并开始进一步虚化成构词语素。中古以后“以”逐渐衰落。
仅从单音词“以”的出现频率看,也显示出它从上古到中古的衰落。
从上古到中古,“以”的出现频率大大降低。
从《大庄严论经》中“以”的出现情况我们看到,辞典中义项繁多、用法复杂的古汉语常用词“以”发展到中古以后,远远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多变,它的衰落过程伴随着其功能的单一化过程,这也是其职能被分割的过程。这是语言表达要求严密准确的结果,也是语言内部各要素相互竞争、形成分工,最终达成新的平衡的结果。而且,“以”作介词和连词时,其内部功能也趋向单一化,这就是介词和连词内部分工的具体反映。
目的连词“以”的形成和介词“以”有直接关系,下面的讨论集中于介词和连词“以”。
3 介词“以”所在的结构
介词“以”按照具体功能的不同,其句法分布在《大庄严论经》中呈现出差异。
3.1介词“以”引进工具的结构形式
介词“以”来源于动词“以”的“使用”义。《尚书·梓材》:“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以厥臣达王,惟邦君。”孔传:“言当用其众人之贤者与其小臣之良者。”孔颖达疏:“以,用也。”《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王逸注:“以,亦用也。”
当使用义的“以”后面再出现VP结构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例如:
(17) 优婆塞即语之言:“汝于前者但以小刺,今复乃用瞋恚之棘而以自刺。先所刺者伤毁甚浅,贪瞋之刺乃为深利。卧棘刺者苦止一世,贪瞋刺苦及无量身。以刺刺身此疮易灭,贪瞋刺疮历劫不差。是故宜速除深毒刺。(卷2/4/265a)
例中第1个“以NP”后没有其它动词,“以”为动词;而当“以NP”后再接VP,情况就不同了,如最后的“以刺刺身”,“以刺”并不是陈述的终点,而是由“以”引出后面表达核心“刺身”的用具“刺”。“以”就由原来的谓语中心下降为谓语的修饰限制成分。不过,“使用”这个意义依然保留在介词“用”中。
因此,介词“以”引进工具凭借是动词“以”(使用义)的直接引申义。
从《大庄严论经》的情况来看,介词“以”引进工具的格式最为丰富。
3.1.1“以”NP+VP(基式)及其变式
(18) 汝所为作甚为不是,若以爪指欲尽海底,无有是处,汝亦如是。(卷1/4/261c)
这是引进工具的介词“以”最基本的格式,我们称之为基式。“以”后引进的NP是VP所用的工具或凭借。
这种格式甚至还能重复以“以”NP+“以”NP+VP的形式出现:
(19) 尔时尊者从禅定起,见其花鬘在于项上,即入定观谁之所为。知是魔王波旬所作,即以神力以三种死尸系魔王颈。(卷9/4/307c)
变式一:“以”NP+“而”+VP
(20) 贼即以草而系缚之,舍之而去。(卷3/4/268c)
(21) 世尊神力乃以死尸而系其颈,惭耻无颜,人天所笑。(卷4/4/277c)
这是在基式的“以”NP和VP之间插入“而”,“而”在句中因佛经节律要求作足音成分。
变式二:“以”NP+目的连词+VP
(22) 复作是念:“我若以板用与上座,必没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难极为深广,我于今者命将不全。”(卷3/4/270a)
(23) 时长者子诸亲既睹身疮坏烂臭秽,厌恶生死,即以华香涂香末香用供养迦叶佛塔,复以牛头栴檀以画佛身。身疮渐差,发欢喜心,热患尽愈。(卷13/4/327b)
这是在基式的“以”NP和VP之间插入目的连词,而这个目的连词的来源很值得研究。(我们在后面再作讨论)
变式三:VP+“以”NP
(24) 憍尸迦婆罗门闻是语已呵责亲友:“汝愚痴人!云何乃欲水洗斯经?如是妙法宜用真金而以书写,盛以宝函种种供养。”(卷1/4/259b)
(25) 如雹害禾谷,有人能遮断,田主甚欢喜,报之以财帛。(卷7/4/292c)
这种格式是基式中“以”NP 移动至VP之后的结果,在句法成分上“以”NP由状语变成补语。该式仅出现2例。
3.1.2NP“以”+VP及其变式
这一类和基式的不同在于NP置于“以”之前。
(26) 佛来入城时,香水以洒地,人天皆供养。真是应供者,云何执粪瓶而在于佛前。(卷7/4/ 294c)
(27) 出家舍荣贵,单独无势力,衣钵以自随,不畜盈长物。是何残害人,毁打乃如是。(卷12/4/324a)
该式NP位置不同于基式。NP是VP的工具或凭借,置于“以”之前。“以”的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常见格式,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上古汉语宾语前置于“以”前往往有强调作用,但《大庄严论经》中的这种格式已没有这种功能。
变式:NP+能愿动词+“以”+VP
这种格式是在NP“以”和VP之间还能插入能愿动词:
(28) 于时上座恐怖惶悸,惧为水漂,语年少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板应以与我。” (卷3/4/270a)
在这样的格式中NP与“以”之间的距离加大,这意味着“以”对工具NP的控制减弱,在节律上后附于VP。事实上,这几例中“以”我们在翻译时通常就拿“用来”去对译。当前面的成分复杂化后,会看到这样的例子:
(29) 我今为汝说如是法,当听是喻。如指然火欲以烧他,未能害彼自受苦恼。瞋恚亦尔,欲害他人自受楚毒。(卷12/4/ 325b)
“以”前面形成表达行为意义的谓词性成分,其连接的部分表示行为的目的。
以上我们从共时的角度归纳了《大庄严论经》中介词“以”(工具类)所在的结构,如果从历时的角度来考虑,这些格式也反映了介词“以”所在结构的变化过程。
3.2介词“以”引进原因的结构形式
介词“以”引进原因的结构形式主要是两类。
3.2.1“以”NP+VP:
(30) 恐怖目视速,慞惶欲竞驰,以佛威神力,惊怕皆散走。(卷13/4/331b)
(31) 菩萨象王问猎师言:“汝速答我,汝以何事而来射我?”猎师答言:“为王所使。于汝身分少有所取,非我自心来伤害汝。”(卷14/4/337b)
而最常见的是“以……故”格式:
(32) 伊罗钵龙王以其毁禁戒搯伤树叶故,命终堕龙中。(卷3/4/ 269a)
(33) 时汲水者即便与水,以先食庵摩勒果之势力故,谓水甜美味如石蜜。语彼人:“我以酥瓨易汝瓨水。” (卷15/4/345c)
“以……故”是介词“以”引进原因在鸠摩罗什译经中的一般格式,《大庄严论经》中共有120例,占引进原因介词“以”的61.54%。
“以NP”在VP前充当状语。
介词“以”本可引进原因,经中占主体的“以……故”在语义上产生羡余,但是在结构上却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与介词“以”的其它功能相区别。同时“故”的出现也明确了“以……故”中间的部分是叙述者从客观的角度对行为的原因进行陈述,这样便阻断了这一类“以”向表目的方向发展的道路。(从“以”的结构变化来看,它已在向单一结构表达单一意义的方向发展。)
偶尔也见到“以NP”放在VP之后,把“以NP”作为句子焦点呈现:
(34) 我昔尝闻,忧悦伽王于昼睡眠,有二内官,一在头前,一在脚底,持扇捉拂共作论议:“我等今者为王所念,为以何事。”一则自称是我业力,一则自称我因王力。由是之故奉给于王。(卷15/4/340c)
3.2.2“以”VP+VP:
(35) 今此夜叉以畏于我恐怖逃避,以是令汝梁折瓮破牸牛绝靷。”(卷5/4/280b)
(36) 波斯匿王往诣佛所顶礼佛足,闻有异香殊于天香。以闻此香四向顾视,莫知所在,即白世尊:“为谁香耶?”(卷13/4/3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