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30

第30章 宪问第十四(2)

【解读】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非常重视对当地国情、民生的调查了解,以避免说话时无现实针对性。此章是孔子向公明贾了解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为人情况。公明贾认为公叔文子是贤者,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而且别人都不会讨厌。尽管公明贾对公叔文子的评价过高,孔子不一定完全赞同,但他与人为善,仅仅表示有所怀疑,而并未直接否定。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①,虽曰不要君②,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封地防邑,请求鲁国承认臧氏子孙的地位,虽然说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①防: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东北,当时是臧武仲的封地。后:后人。这里指臧武仲的子孙。②要(yāo):要挟。

【解读】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回到防邑,派人送信给鲁襄公,请求把防邑封给臧氏子孙,以便祭祀祖先,自己则放弃封地,离开防邑。于是鲁襄公把防邑封给臧武仲的异母兄臧为。臧武仲把防邑交给臧为,然后到了齐国。从孔子的叙述看,臧武仲的行为就是要挟国君。因为臧武仲是孔子所敬重的贤人,所以孔子不相信臧武仲会有这种行为。而臧武仲要挟国君的行为违背了礼制人伦,孔子对这种行为极为不满。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①,齐桓公正而不谲②。”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注释】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之子。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臣,助周王室平定内乱,又救宋破楚,被诸侯尊为霸主。谲(jué):欺诈,诡诈。②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小白,齐襄公之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周庄王十一年,因兄襄公暴虐,逃离齐国,到了莒国。襄公被杀后,回国即位。他任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其身为盟主(见《史记?齐世家》)。

【解读】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国君和诸侯中的霸主,都尊崇周王朝,都以“尊王”的名义称霸诸侯,都有贤臣辅助。但他们也有区别:对待周天子,齐桓公尚能遵从君臣之礼,晋文公则不遵礼制,召周天子参加自己主持的盟会;与楚国交兵,齐桓公能晓以大义,然后堂堂正正用兵,晋文公则使用诡诈手段,不讲交战的目的。孔子认为晋文公的做法违背了礼制,是诡诈;齐桓公的做法符合礼制,是正派。可见,孔子并不因为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有所作为的春秋霸主而一味称赞,而是根据他们是否遵从礼制而作出不同的评价。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②。”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⑤!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管仲却活着。”子路又说:“这是不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注释】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他和齐桓公都是齐襄公之弟。因齐襄公无道,齐桓公由鲍叔牙陪同逃往莒国,公子纠则由管仲和召忽陪同逃往鲁国。②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据《左传》庄公八年和庄公九年记载,齐襄公被杀后,齐桓公先回齐国,即君位,然后兴兵伐鲁,逼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齐桓公任用为宰相。③九合:多次会盟。④兵车:战车。指战争。⑤如其仁: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解读】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师傅。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为此自杀;管仲不但活着,还做了逼鲁国杀死公子纠的齐桓公的宰相。本来,齐桓公杀弟是不仁的行为,管仲却辅佐有杀弟行为的齐桓公,其行为也属不仁不义。但孔子评价人,重大义而轻小节。由于管仲的辅佐,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国力大增,社会相对稳定,民众免受战争之苦,孔子认为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①,又相之②。”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③,一匡天下④,民到于今受其赐⑤。微管仲⑥,吾其被发左衽矣⑦!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⑧,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⑨。”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他不能以身殉难,却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和匡正了天下,老百姓至今还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衣襟左开,沦为未开化的民族了!他难道要像平民百姓那样恪守诚信,在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注释】①死:指为公子纠死。意思是以身殉难。②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宰相。③霸:称霸。④匡:纠正,匡正。一匡天下:统一和匡正(即扶正)天下。⑤赐:恩惠。⑥微:非,无。⑦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披发,衣襟左开。这是少数民族风俗。中原民族的风俗与此相反。“被发左衽”喻指未开化的民族。⑧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百姓。谅:诚信。为谅:意思是恪守诚信。⑨自经:上吊自杀。

【解读】孔子的一系列言论和周游列国的行动,都说明他是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人。管仲不为公子纠殉难,而辅佐齐桓公建立了卓越的功绩,让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较长时间得到他的恩惠,孔子认为这是舍小节而取大义,因此给予高度评价。孔子多次称赞管仲的功绩,说明他评价人看主流、重功绩,并希望弟子们要有这种辩证的评价人物的认识。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①。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②。”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与公叔文子一起晋升到大臣的官职。孔子听到后,说:“可以被称为‘文’了。”

【注释】①臣:指家臣。僎(zūn):人名。诸:于,到。公:指大臣。②为文:被称为“文”。“文”是公叔文子的谥号。

【解读】公叔文子举荐自己的家臣僎,使他与自己一起晋升为大臣,说明他了解人,能为国家举荐人才,不因为是自己的家臣而瞧不起人,也就是能识人、能举荐人,不嫉贤妒能。公叔文子这种品德和胸襟,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①,康子曰②:“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③,祝治宗庙④,王孙贾治军旅⑤。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说卫灵公的昏庸腐败,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管理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注释】①卫灵公:名元,卫国国君,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无道:昏庸腐败。②康子:即季康子。③仲叔圉:即孔文子,卫国大夫。治:管理。引申为接待。④祝:卫国大夫。宗庙:指祭祀。⑤王孙贾:卫国大夫。

【解读】据《左传》记载,卫灵公宠信弥子瑕和雍渠,溺爱夫人南子,逼走了太子,导致卫国后来的内乱,因此孔子对卫灵公多有指责,甚至说他无道。至于卫国不败亡的原因,孔子认为是因为卫灵公有仲叔圉、祝、王孙贾等能臣分别管理外交、祭祀和军队,使得国家能够稳定。尽管仲叔圉、祝、王孙贾三人都有不足而受到孔子批评,但孔子对他们治理国家和统率军队的才干给予了肯定。足见孔子评价人决不一概而论,而是具体分析,充分肯定其优点和长处。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大话而不知道惭愧,做起来就很困难。”

【注释】①怍(zuò):惭愧。

【解读】孔子说这句话,一是告诫学生说话要谨慎,要言而有信,不能光说大话、说好听的话而不付诸行动;二是要学生注意别人的言行,对喜欢说大话、说漂亮话的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以免上当受骗。孔子这句话虽然仅仅十个字,但内涵丰富,至今仍有普遍意义。到了21世纪,有许多老年人,其中不乏专家、名人,竟然上了信口开河、以编造的谎言骗取钱财的“保健专家”、“健康教母”、“当代神医”们的当。一度泛滥的网络传销、电信诈骗,也制造了许多惊天大案,让不少人家破人亡,悔恨终身。这种种类似的教训,难道不值得重视和吸取吗?

14.21陈成子弑简公①。孔子沐浴而朝②,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③!”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⑤,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⑥,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后去朝廷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请你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去报告三位大夫!”退朝后,孔子说:“因为我曾担任过大夫,因此不敢不报告。国君却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孔子去报告三位大夫,他们却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担任过大夫,因此不敢不报告。”

【注释】①陈成子:齐国大夫陈恒,又叫田常(因其祖先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姓田)。“成”是他的谥号。陈恒专权,齐简公想除掉他,结果被他杀害。简公:名壬,齐国国君。②沐浴:礼制规定,大夫上朝应先沐浴,穿上朝服。③三子:指当时执政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个大夫。④从大夫:从事大夫之职。意思是曾担任过大夫。⑤之:到,去。⑥以:因为。

【解读】陈恒杀害国君,是以下犯上、严重违反礼制的暴虐行为,孔子听说后感到震惊和义愤,希望作为齐国邻国的鲁国伸张正义,出兵讨伐,于是特地沐浴上朝,去报告鲁哀公。由于鲁哀公大权旁落,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执掌朝政,于是哀公叫孔子去报告这三位权臣。鲁国三家权臣的地位和违礼僭越的行为,与陈恒在齐国专权的情形类似,去向他们报告,其结果孔子非常清楚。他反复说自己不敢不报告,既对陈恒杀害国君的行为表达了愤慨之情,又表明了一个已退职的大臣对国家的关心。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①。”

【译文】子路问怎样侍奉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可以冒犯他。”

【注释】①犯:冒犯。朱熹《论语集注》:“犯,谓犯颜谏争。”

【解读】孔子以简洁明了的六个字,提出了自己的事君主张。他认为,作为臣属,对国君最重要的是忠诚。对国君忠心耿耿,才不会为个人私利而阿谀奉承,用漂亮话、谎话欺骗国君;如果国君的言行有不妥或失误,敢于直言劝谏,甚至冒犯他。中外历史上,靠甜言蜜语欺骗国君的大臣不乏其人,敢于直言冒犯国君的大臣却不多。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14.23子曰:“君子上达①,小人下达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崇尚仁义,小人追求财利。”

【注释】①上达:上进。意思是崇尚仁义。②下达:追求财利。

【解读】古今对此章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一种解释是,“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徇人欲,故日究乎污下”(朱熹《论语集注》);第二种解释是,君子大处成功,小人小处成功;第三种解释是,“上”指“义”,“下”指“利”。我们取第三种解释。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仁”,他毕生推行“仁德”、“礼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也经常强调“仁德”、“礼制”。此章孔子从对“义”和“利”的不同态度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目的是希望学生们学习君子崇尚仁义,不要像小人那样追求财利。可见,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注重人性道德的修养和追求,反对追求财利、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行为。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①,今之学者为人②。”

【译文】孔子说:“古时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注释】①为己:为提高自己。②为人:为了给别人看。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

【解读】此章讲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从孔子所处的时代来看,他所说的“古之学者”应为周代的学者,当时礼制施行,社会稳定,民风淳朴;“今之学者”应为春秋末期的学者,这时战乱四起,世风日下。孔子认为,古时的学者遵从仁德,追求道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看重名利,急功近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炫耀于人。为提高自己而学习,才能成为学识广博、品德高尚的君子;为炫耀于人而学习,必然急功近利,蜻蜓点水,成为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小人。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①。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②。”使者出。子曰:“使乎③!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人看望孔子。孔子给他座位,然后问道:“他老先生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还做不到。”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使者!好使者!”

【注释】①蘧伯玉:名瑗,卫国大夫,善于自省,“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淮南子?原道》)。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家。②寡:减少。③使:使者。

【解读】蘧伯玉是卫国大夫蘧庄子(无咎)的儿子,是卫国的贤人。他严于律己,善于自省。他派去看望孔子的使者回答孔子的话,既表达了对蘧伯玉的敬重,又体现了蘧伯玉严于自律的处世态度。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说:“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论语集注》)因此,孔子连声称赞他是好使者。李泽厚先生说:“这倒是孔子的真精神。‘温良恭俭让’,从不以为自己是天才,是超人,掌握了绝对真理。个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如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保持了这种不断努力、从不懈怠、永不自满的精神。”(《论语今读》)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②。”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它的政务。”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注释】①谋:谋划,考虑。②思:思虑,思考。位:职位。指职责范围。

【解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提出的官员应遵循的原则,也是他给学生提出的忠告和处事准则。国家的官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擅自去处理其他政务,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越权行为,既干涉了他人的工作,又会费力而不讨好,因此孔子反对这种自以为是的违礼行为。反之,官员“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即今天所说的必须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曾参的话对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作了补充说明。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①。”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所说的超过所做的为羞耻。”

【注释】①耻:羞耻。而:用法同助词“之”,相当于“的”。皇侃《论语义疏》此字亦作“之”。

【解读】孔子历来主张言而有信,说了就要做,要信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他还要求少说多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人、鼓动人。如果多说少做,甚至只说不做,就会失信于人,这不是君子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不乏好说大话、漂亮话,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只要观察他们的行为,用实践来检验他们所说的话,就会真相大白,而不至于上当受骗。不少人受网友骗,许多人遭到电话诈骗,都因为过于相信别人说的话,而不考虑他的行为和目的,结果深受其害。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着生活的智慧,不愧为一代宗师。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①,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道德体现在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讲自己啊。”

【注释】①道:道德。②自道:指讲自己。

同类推荐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尚书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在汉代出现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奇书,这部书虽然在当时默默流传,世人很难理解它的奥秘;但唐代后名声大振,宋代时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丹经之祖”、“丹中王”,可谓古今炼丹第一书。
  •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热门推荐
  • 夫君有福

    夫君有福

    她,第二妖月,机灵活泼,可爱到人见人爱,却坏到出卖亲兄人神共愤。十岁,非礼了丞相家的小公子,做了相府媳妇。十二岁,抢了尚书府小姐的未婚夫,搞的朝野上下人仰马翻。十四岁,偷了将军府公子,害得大将军四处找寻爱子,差点将凤都翻了个底朝天。进贼窝,降贼头儿,使得势力庞大的一窝山贼乖乖投降朝廷。碧湖之上,救了富商公子,得人得心又得财。十五岁,擒了天下第一神偷,将其神偷绝技为己所用。名闻天下的“毒公子”,与她纠缠不休,使尽手段,是为爱,还是为恨?……她一不做官,二不要财,只要自由自在,美男在侧。官见了她敬她三分,商见了她畏她三分,美男见了她将芳心拱手献上。她凭什么这么狂?就凭她是第二妖月,还凭她……想知道?有胆就得罪她试试……片段一:“清儿。”妖月执起他的手,笑嘻嘻的看着他,半点也不扭捏,“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的夫君了,也就是我的人了,所以......我如果亲你,你不会反对吧?”……“你不回答,就表示你不反对咯!”妖月得意一笑,随即便倾身凑上粉唇,尽情的“啾啾”她的新郎。……片段二:妖月眼疾手快,一个箭步蹿到他面前,踮起脚尖,伸手环上他的脖颈,凑唇印上他柔软的芳唇。“我现在告诉你,刚刚的亲吻就是我的答案,不管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只要是我第二妖月认定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手,就算是男人也一样。”……片段三:“你这个淫贼,竟然偷看我!”“什么偷看啊?我才不会做这种没品的事,我是光明正大看的好吗?别动不动就给我扣罪名,我可什么都没做过。”男子气愤不已,攥紧拳头就要揍她。“你还是遮好自己吧,动手动脚的话,小心被我看光哦!”……片段四:…………保密中…………推荐姐姐的文:<冷情阿哥俏舞娘>鈕鈷禄姒儿<贱奴>缇小米灵的群:绝色后宫39858610(已满)绮月阁37183775(新群)我的圈子:妤灵苑http://m.pgsk.com欢迎各位亲亲进来玩哈~
  • 昆虫记(超值金版)

    昆虫记(超值金版)

    本书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通过仔细地观察后,深刻地描绘了多种昆虫的生活。它融合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 皇后大翻身:凤凰劫

    皇后大翻身:凤凰劫

    本该是足不出户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命运的驱使曾一度堕入风尘,女扮男装逃离了火坑又落入叛军的军营成了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兵。终于等到苦尽甘来,就在她即将要登上皇后的宝座之时却遭人掳走。眼睁睁的看着爱人惨死后,她沦为他的阶下之囚,成为了这皇宫中最卑贱的宫女,今生的命运她还能够改变吗?
  • 农女本色

    农女本色

    穿越不可怕,就怕穿过来被绑架!初来乍到,不知道自己是谁!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哪里是家!捡个家,种个菜,绣个花。写写字,作作画,品品茶。田园生活,自得其乐,万事俱备,只欠桃花!可是,这突然掉下的桃花未免太多了些,她杂么觉得自己有被砸死的危险捏?一句话简介:身世不明农家女,富家安国满桃花。
  • 拽个美男当相公

    拽个美男当相公

    穿越我愿意,古代不中意。熟人一大堆,美男哪里追?闺蜜兴奋曰: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美男还少?闺蜜又曰:你看,那个玉树临风……答曰:那是我的徒弟!——你看,那个器宇轩昂……答曰:那是我的皇兄!——你看,那个英俊潇洒……答曰:那是我的仇人!——好吧好吧,你再看,那个美如冠玉……不行!那个不许看,他是我的!答曰:……总结:喂喂,神仙老头儿,你是不是给我拿错剧本了?我的美男在哪里?
  • 再见亨特

    再见亨特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让泪化作相思雨

    让泪化作相思雨

    在无数个睡不着的夜晚,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习惯性地开始闭上眼睛,安静地想念一个人,想念一张脸。而在他们心里,能够有这样一个人可以想念,或许就够了。
  • 皮影戏

    皮影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皮影戏》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