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59

第59章 王廷相的气论及其实证倾向(1)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人。弘治十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兵部给事中,历仕亳州判官,高淳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陕西、湖广按察使,山东布政史,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掌院事等。居官清廉,不畏权贵。曾因严办宦官廖镗不法及拒绝宦官干请,被诬陷下狱。嘉靖中斥严嵩弄权,深有节望。

王廷相为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诗文有很高成就。哲学上论及宇宙本体及其生成,太极阴阳的性质,气种动静等。他的修养论融会《易》《庸》和庄子,以圣人化境为最高追求。一生好学深思,对佛道及理学诸家皆有评论。著作有《王氏家藏集》和《王浚川所著书》,今整理为《王廷相集》八十五卷,其中哲学著作有《慎言》与《雅述》,及论学书信等。

一太极道体

王廷相的最高哲学范畴是道体。道体包括本原之气及气之流行两个方面。他论道体说:

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非曰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非实体乎?是故即其象,可称曰有;及其化,可称曰无,而造化之元机,实未尝泯。故曰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王廷相集》第751页)

这里提到了道体、元气、太极、太虚、有、无、元机等重要概念。王廷相认为,道体本身即有,道体是无始无终的气化过程,它没有一个绝对虚无的开始阶段,也没有一个人消物尽的终结阶段。道体超绝有无,所以不能说道体是从比它更根本、时间上先于它的“无”中产生出来的。道家认为宇宙生于虚廓,张载批评道家“有生于无”,倡“虚空即气”之说,其哲学以“有”始。王廷相继承了张载,否定宇宙有虚无空廓之时,天地未剖判,具体事物产生之前,惟有元气。太虚即元气的本然状态,非绝对虚无。太虚中包含气化为万象的潜能,这种潜能即气机。太虚之气无有际涯,无有边畔,不知其所至,所以称为太极。太虚之气未化生为万物前,无声无臭,不可以感官把握,所以叫太虚。太极、太虚非阴阳之气外别为一物。

王廷相对道体、太极、太虚、元机的界定皆以气为基础。由此他对朱熹关于“太极”的观点提出批评:

太极者道化至极之名,无象无数,而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以生,实混沌未判之气也。儒者曰:“太极散而为万物,万物各具一太极。”斯言误矣。何也?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有美恶,有偏全,或人或物,或大或小,万万不齐,谓之各得太极一气则可,谓之各具一太极则不可。太极,元气混全之称,万物不过各具一支耳,虽水火大化,犹涉一偏,而况于人物乎?(《王廷相集》第849页)

朱熹的“太极”是“总天地万物之理”,太极是具体物理的最高抽象。它同时又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天地万物分别地完整地体现了太极之理,故“人人具一太极,物物具一太极”。朱熹此说对以后的理学影响至巨。王廷相从元气一元论出发,认为所谓太极,只是元气,称它为太极

是因为它无象无形而万物莫不由之以生。万物各禀太极元气,故说万物各分有太极之部分则可,说万物皆具一完整之太极则不可。朱熹的太极为理,王廷相的太极为气,根本处不同,所以由此生发出的具体观点歧异甚大。

王廷相以太极为元气,他不承认元气之先有一虚廓无物的阶段,他对《列子》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宇宙形成诸阶段,且以太易为未有气之时提出批评:

《列子》曰:“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此语甚有病,非知道者之见。天地未形,惟有太空,空即太虚,冲然元气。气不离虚,虚不离气。天地日月,万形之种皆备于内,一氤氲萌蘖而万有成质矣。是气也者乃太虚固有之物,无所有而来,无所从而去者。今曰“未见气”,是太虚有无气之时矣。又曰“气之始”,是气复有所自出矣。其然,岂其然乎?元气之上无物,不可知其所自,故曰太极;不可以象名状,故曰太虚耳。(《王廷相集》第849页)

按列子此文亦见于《易纬·乾凿度》。《易纬》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模式:太易,无气而惟有虚空之时;太初,始有气而无形质;太始,有形之始而无质;太素,有形质而天地万物未成。王廷相对此提出批评,认为这将导致存在一个绝对空无之时,这与元气无始无终之说相矛盾。

王廷相也批评了道家的道生天地和宋儒的理在气先之说。他说:

老庄谓道生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此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愚谓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王廷相集》第841页)

道家虽以太极为混沌未分之气,但认为道在太极之先,太极源于道,道为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最高抽象,道是太极元气所由生。朱熹以太极为“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此理在气先之义。虽然他力辩理气无先后,但确有理在气先的思想。王廷相明确提出,气即道之实体,气之上之外无道无理。他反复申说:“元气即道体。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气有变化,是道有变化。气即道,道即气,不得以离合论者。”(《王廷相集》第848页)

王廷相的“道”,包括元气实体和气化流行两个方面。按王廷相的说法,元气中包含有运动的潜能,这种潜能,他称之为气机,又称元机。阴阳二气交感而成万物,万物运动不息,皆由于此气机。气之动,是气机的作用;气之静,气机并未泯灭。王廷相对气机发生作用的原理没有像张载“一物两体”那样做深入探讨,但他在气化的过程、阶段方面的论述却比张载多。这是他受当时天文学的影响,力图找出天地万物化生的实证过程这一意向使然。他把气分成元气和生气两个阶段,元气即未形成物体而处于太虚状态的气,生气则指处于有形之物生化不息状态的元气。他说:“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元气无息,故道亦无息。是故无形者,道之氐也;有形者,道之显也。”(《王廷相集》第751页)道的内容是气及其运动,未成物象,其运动未尝止息,不过不显著而已,形成物象之后,其运动为感官所感知。有形之气他又叫做聚气,无形之气,他又叫做游气。游气聚合时为聚气,聚气散开游动时为游气,其本皆元气。故王廷相说:

两仪未判,太虚固气也;天地既生,中虚亦气也。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是故“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清通而不可为象也;“太和氤氲,万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王廷相集》第758页)

王廷相对理这一概念,也进行了考察,他说:

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而变,万有不齐。故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世儒专言理一而遗万,偏矣。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各差别。统而言之,皆气之化,大德敦化,本始一源也;分而言之,气有百昌,小德川流,各正性命也。(《王廷相集》第848页)

王廷相是一位颇有科学精神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有很强的实证论色彩,对陆王学派富于伦理玄想因而重视宇宙伦理法则的学说未惬于心,他重视的是个体事物自身的规律。王廷相关于理的思想与朱熹有很大差别,除了对宇宙根本之理的解释根本不同之外,对于具体事物之理,二人的着眼点也很不相同。朱熹所谓理是“所以然而不容已,所当然而不可易”,即事物所以如此的根据、理由及体现在事物上的条理、规则。朱熹用理来说明事物间所以不同的原因:一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而非他事物,其根据在理。王廷相则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理,理之不同由于气之不同,事物间所以不同的根源在气,“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气怎样决定万物的不同?王廷相提出“气种说”:

愚尝谓天地、水火、万物皆从元气而化,盖由元气本体具有此种,故能化出天地、水火、万物。(《王廷相集》第974页)

就是说,宇宙间万物,皆潜藏在元气中的种子使它如此,种子的后来发展在元气阶段已预先决定了。王廷相的气种说与他的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的气本论是一致的。但气种说在说明万物的差别上却比朱熹的理气说倒退了。根据朱熹的解释,理是一事物的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事物的不同由于构成此物的“所以然之故”不同,这种不同在此物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了,而所当然之则,则是表现在物上的条理、法则,它在此物形成之后表现于此物之上。朱熹的格物穷理,包括穷究体现在事物上的条理、法则,也包括探究形成此事物的根据、原因。这样的探究对于事物是全面的、科学的。而气种说则只能探讨表现于事物之上的条理、

法则,事物的成因则因为它的先在性、强制性、自生性而不在探究之列。这虽不是王廷相所言,却是他的学说合乎逻辑的推论。朱熹曾说,只探讨事物已成的现象是不够的,已成者是“已”辞,还要探讨事物之所以成的各种根据、条件。从这里看,王廷相的气种说在说明事物的成因上不如朱熹的理气说深刻。也正因为如此,王廷相关于格物的学说没有朱熹那样精细。虽然朱熹由于过分强调理在形成事物中的决定作用而导致理在气先、理生气等说法,但他用理的不同说明事物的不同因而强调通过格物穷理去认识、把握这种不同却比王廷相的气种说更为深刻。

王廷相和朱熹都是具有突出理性精神的哲学家,朱熹的学说由穷究物理、洞观性理而贯通宇宙根本法则,由分殊达理一,从理一观分殊。王廷相的学说集中于阐明宇宙本原,即他的太极元气说,其他方面则不如朱熹学说广大精微。他把事物的多样性归结为气之不同,气之不同由于气种不同。这就由强调元气说而堵死了多方面探究事物成因的道路。

王廷相在天道观上的论述有比罗钦顺深刻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王廷相对实证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天道的认识是以当时的天文学成就为根据的,这一点同罗钦顺以哲学思想为根据而对天道所作的阐述大不相同。王廷相哲学上的代表作《慎言》,首篇《道体篇》阐述他对宇宙实体、大化流行的根本观点,次篇《乾运篇》阐述他对天象运动的种种解释,如行星运行轨道,风霜雹雪之因,流星陨石之理,日食月食之象,昼夜长短之由等,中间亦有形上思辨的猜测,但大多是根据当时所具有的关于天体的知识所做的解释。这些解释有的即使现在看也是有相当科学性的。比如他解释日食月食现象说:“月食日,形体掩之也;日食月,暗虚射之也。日光正灼,积晕成蔽,故曰暗虚,观夫灯烛,上射黑焰,蔽光不照,足以知之。”(《王廷相集》第758页)

又如他解释月亮中的暗影说:“月中暗黑,非地影也,质有渣滓,不受日光者耳。”(《王廷相集》第758页)解释冰雹成因说:“雹之始,雨也,感于阴气之冽,故旋转凝结以渐而大尔。”(《王廷相集》第756页)解释陨石说:“星之陨也,光气之溢也,本质未始穷也,陨而即灭也。……陨而散灭者,光气之微者也;堕而为石,感地气而凝也。”(《王廷相集》第757页)其他如取验雪花的形状,观察土蜂与果蠃的关系以解释“螟蛉之子”的含义等,表现出很强的实证科学精神。中国学术在汉代表现为极强的实证精神,此时阴阳、五行、八卦等与天文学相结合,其影响笼罩一切。整个汉代哲学,其思维方式上的特点就是具体的、实证的、直观经验性的、象数的。它在哲学上的突出表现就是纬书中的宇宙生成模式、《易经》中的卦气说、《黄帝内经》的系统论经络学说。魏晋玄学空灵的、艺术的、思辨的思维特点一反汉人的思维模式,使哲学形态别开生面。这种哲学革新的结果之一便是科学与哲学的分途。哲学不再越俎代庖扮演科学框架的角色,而还其思辨的、解释的、标示价值根源等等本来面目。它与佛教哲学的思维成果一起被宋明理学吸收。宋明理学中道家学养深厚的学者如邵雍等试图恢复实证(尽管是自假设前提推论而得,如邵雍的数的宇宙演化学说)思维方式的地位,但他们的努力终究不能挽回整个理学思辨性、诠释性的思维大势。

朱熹是个科学精神极强的学者,他的格物穷理学说中有强烈的穷究具体事物实证之理的趋向,虽然他的目的最终在豁然贯通以明天理,但贯通须以具体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他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心学的结果之一就是使程朱学说中所具有的实证科学因素返回伦理的框架中,清除其中的实证成分。从向外格物穷理转至向内明心见性。陆九渊之“先立其大”,此“大”即伦理原则。而王阳明清除实证科学因素的倾向更为明显,在他看来,科学活动是知识活动,而伦理活动是意志活动、审美活动。心的认识、意志、审美诸种功能中,意志活动是最主要的,它可以统括其他活动。王阳明的著名话头“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传习录》下),正是惟恐对实证知识的探求逸出正心诚意的道德修养终极任务的。所以王阳明对邵雍、蔡元定、朱熹等具有实证倾向的学者皆加以批评,讥之为支离。王廷相则惩心学之空疏,力图恢复真正的广义的哲学,从阳明学的较狭窄但却代表中国哲学泛伦理倾向的思想风气中返回来。他的学说受天文学影响很大,这一点与张载相似。中国哲学中的实证科学因素一直在试图打破泛伦理主义的束缚,占据它应有的地位。但这一努力的真正实现一直要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吃尽了科技落后的苦头,思欲革新哲学传统时,才算真正牢固地站稳了脚跟。王廷相身处明代中期理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他的科学主义因素、实证思维倾向(尽管是微弱的)是对当时理学潮流的一种反叛。这种反叛预示着实学思潮的兴起与壮大。在这个意义上,有的论者将他说成反理学的思想家。但统观王廷相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性论,我们仍然可以说,他是一个理学家。

二性论

性论是王廷相哲学的重要方面。王廷相所谓“性”包括人性物性,但他着眼最多的是人性。对于性王廷相有明确的定义:

性者,阴阳之神理,生于形气而妙乎形气者也。性者,言乎其生之主也。精气合而灵,不可离而二之者也。(《王廷相集》第767页)

在王廷相眼里,性是气的作用,是宇宙间事物之所以为此物的性质和主宰。王廷相关于性的定义贯彻了他的气本论,一切性质皆以气为根据,一切性质皆不能离气而有,并且这种性质是气自然具有的,非外力强加或人给予的。这就是他所说的“阴阳之神理”。王廷相由此反

对在人性论上一切离气言性的说法,他尝言:

离气无性。气外有本然之性,诸儒拟议之过也。(《王廷相集》第814页)

同类推荐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热门推荐
  • 农家小妞妞

    农家小妞妞

    “呵呵……”“东元,你高兴什么呢?”周穆迪笑着问道。“娘,素珍她怀上娃娃了!呵呵……”刘东元朝着周穆迪挤着眉毛和眼睛,笑嘻嘻地说道,眼睛里全是亮光。“哎呦!了不得喔!呵呵……”周穆迪大笑着,把沾水的湿手往身上一擦,笑呵呵地往屋子里跑去。“我去看看素珍去,这可是我的头一个孙孙喔!”“娘,您慢点!”刘东元见他娘脚步有些踉跄,便大声地叫道,看着他娘好好地进……
  • 傻子小姐:爷,你欠抽

    傻子小姐:爷,你欠抽

    昏黄的灯光,不停地在眼前晃来晃去,急速的车轮声响遍了整个长廊,辛怡躺在移动的手术床上,脑中一片空白,眼前呈现的仍然是她死都不愿相信的一幕,那个声称爱她一万年的男人居然拥着别的女人在他们的小窝里尽情的缠绵。“你老婆那么漂亮,为什么你还要来找我?”女人眯着眼,脸上红潮滚滚,男人在她的身上忙碌着。“她,大着肚子,一点情趣也没有,再漂亮的也有审美疲劳不是?我现在是明白了,女人,都一样,实用最重要!”一席话如五雷轰顶,打碎了她整个完美的世界。辛怡倒在了地上,一股鲜血流了出来。随后她便什么也不知道了。手术台上的灯光黄黄的。辛怡下意识地捂住了肚子。“你们,要做什么?不许伤害我的孩子!”如果她失去了心爱的人,那么她不想再失去这个孩子,没有男人,有孩子她就不会寂寞了不是吗?“孩子已经没有了,你的子宫受了极大的伤害,我们现在要切掉它,你安静一点,麻药已经用了,你,睡吧!”医生冷冰冰的声音传来,辛怡再次跌入了无边的黑暗。醒过来的世界与她原先的有点不一样,居然是个穿古装的地方。“你是谁?”辛怡瞪着面前的男人。“我们订过亲了,下个月我们就要成亲了。”男人看着面前如花似玉的美人,恨不能立马吃了。虽然是个傻子,但是不妨碍他不是吗?他肯娶她,辛家把他当大恩人呢,他以后这一生都不用愁了,男人算计的眼光让辛怡感到了一阵寒冷。“是吗?订过亲?我怎么不知道?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不会嫁给你,你不配!”辛怡的话让男人傻眼。为什么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即便到了现代男人的这种劣根性都没有改变,为什么女人不能三夫四侍,我,不介意多几个二爷!本文*P,不喜勿入,喜欢的亲们票票,钻石,鲜花,谢谢!推荐好友的新文!
  • 杠上妖孽王爷:冰山杀手妃

    杠上妖孽王爷:冰山杀手妃

    傲然如冰,清冷如月。她是新生代顶级特工,果断机敏,睿智冷酷,却因一次正义感而遭到同伴的偷袭,魂穿古代。任何人也走不进她冰冷的心,因为她知道任何的感情任何的疏忽都可能要了自己的命!她是最得力的棋子,一次次出色的完成任务。她也是最难以掌控的棋子,令人又爱又恨又想毁之。冰山美人是她的代号,冷血无情那是浮云。当一代战神妖孽王爷杠上绝美冷酷杀手,是他道高一尺,还是她魔高一丈?当杀手的身份被揭穿,这来之不易的爱能浴火重生吗?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王妃黑叶猴

    王妃黑叶猴

    同人类社会一样,动物世界也有温和与残忍之分、善良与狡诈之别。这里既有生活的艰辛与拼搏,也有爱情的欢愉和幸福,还有对儿女的绵绵母爱。作者把丰富的大胆想象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融为一体,淋漓尽至地表现了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这些动物小说充满了英雄之气,豪迈之情,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同时又给人以深刻的反思。看到这些动物的生命历程,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人类自己。
  • 独宠可爱娇妻

    独宠可爱娇妻

    梵磊——梵氏企业总裁,冷酷深情,八年前被人设计,迫使他失去了心爱的女子,也失去了笑容,八年来,寻寻觅觅,痴心等候女主—皇天不负有心人,区隔八年,他们又在繁华尘世中相逢,烙印入心的誓盟犹在耳际回荡,她的痴情,他的深情,会再一次交错而过吗?柳依然——一个迷糊中带点精明的女子,娇小美丽,自立自强,自从八年前离开梵磊时,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生下孩子,八年来,她剥离了青涩天真、少不经事的无知,蜕变成一个坚强的女人。但坚强的女人也会受伤。邵炎——一个神秘的男人,在依然与梵磊之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白修云----一个斯文俊美的男子,暗恋依然五年,始终默默在她身边守候。邵逸-----一个神秘的男人,跟梵磊和依然又有着怎么样的纠葛呢?琳达-----橡胶大王的女儿,美艳绝伦,一直在感情的漩涡里挣扎。易诗诗---一个外表端庄秀丽,骨子里淫荡无比的女人,心思深沉,是个极端女人。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邪皇的宠物:喵妻闹翻天

    邪皇的宠物:喵妻闹翻天

    所以,她想摆脱白天猫身晚上人身的日子,要跟他呆九九八十一天?夜里幻化成人,要主动使出浑身解数讨他欢心。“这是……”“在你的岛上发现了一只高贵冷艳的鸡在糟蹋灵草。不用谢!”“你居然炖了本尊用灵草喂养的五灵彩凤火云鸡??!”“喵了个咪的,还不就是一只鸡……”
  • 马斯洛论管理

    马斯洛论管理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祖师,他再造了心理学,在心理学的第三思潮中力图把全部的性回归到科学中去。他最著名的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峰值体验等,已为大家耳熟能详,成为现代心理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是马斯洛挑战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之作。当时的管理大师,如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而很少有人关注人的因素。马斯洛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本书中马斯洛阐述了他的著名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他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心理学思考。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