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56

第56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2)

罗钦顺在理气论上赞成程颢的理气浑然一体而反对程颐、朱熹的理气为二,但在心性论上,却赞成程颐、朱熹,因为他主张“理之所在谓之心”。这里把心主要看做盛贮、显现性的器官,它本身是灵明的。“心之所有谓之性”是这一意思的反说。“理之所在谓之心”意在强调,人

的受伦理原则支配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质及由此产生的观念形态才是人的根本规定和本质属性。人从禀气受生时,就被赋予了这一本质属性。这是被给予的、先天的、无法拒绝的。这一本质属性必定要表现为活生生的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质。所以心和性不离不杂。心性

之别,在具有了一定的学问功夫后才能见得真切。心性之别甚微妙,稍不清晰,便谬以千里。

罗钦顺关于心与性的界说,是与程颐、朱熹基本相同的。他所说的“虚灵知觉,心之妙也;精微纯一,性之真也”(《困知记》第2页)正是朱熹关于心性的基本思想。罗钦顺又说:“至精者性也,至变者情也,至神者心也。”(《困知记》第2页)在性情关系上,罗钦顺认为,性即所谓“道心”,情即所谓“人心”,这里道心人心之说,亦沿用了朱熹《中庸章句》中的说法。朱熹所谓道心,是领受了义理的心;人心,是领受了耳目之欲的心。罗钦顺虽援用朱熹的道心人心概念,但意义却不同于朱熹。关于道心人心之分,罗钦顺说:

道心,性也;人心,情也。心一也,而言两之者,动静之分,体用之别也。(《困知记》第2页)

这里,以人心为动,道心为静,人心为用,道心为体。就是说,“未发是道心,已发是人心”。动静是表示心的状态的范畴,体用是表示心的层次的范畴,而道心人心却是表示伦理意义的范畴。把这二者等同起来,就是表示,在罗钦顺看来,心在未发时,在静时是体,是天理,在已发时,在动时是用,是有理有欲。而按照体用这对范畴的原意,没有不表示为用的体,也没有无体之用。体为道心,为天理;用为人心,为人欲。这是矛盾不通的说法。罗钦顺在心性论上的漏洞为后来刘宗周、黄宗羲所指摘,同时的王阳明对这种观点也有批评。如王阳明《答陆原静书》云: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传习录》中)

罗钦顺以动静体用分天理人欲,这是他的理论中不如王阳明通透的地方。

但罗钦顺在后来思想发展中,对前期关于理与欲、道心与人心的思想有所修正。他说:

“人心,人欲;道心,天理。”程子此言本之《乐记》,自是分明。后来诸公往往将人欲二字看得过了,故议论间有未归一处。夫性必有欲,非人也,天也;既曰天矣,其可去乎?欲之有节无节,非天也,人也;既曰人矣,其可纵乎?(《困知记》第90页)

这里是说,所谓人欲,即人天生就有的欲望,既然是天生的,就不能尽去,只能加以合理节制,勿使放纵。合理的人欲即是天理,人人所同,不可无也。这一意思,他在对陆九渊理欲论的批评中也申述过:

夫人之有欲,固出于天,盖有必然而不容已,且有当然而不可易者。于其所不容已者,而皆合乎当然之则,夫安往而非善乎?惟其恣情纵欲而不知反,斯为恶尔。先儒多以去人欲、遏人欲为言,盖所以防其流者不得不严,但语言似乎偏重。(《困知记》第28页)

罗钦顺这一修正,显然有见于理学末流以人心之欲望为恶,试图据儒家先贤之说,给人的欲望一个合理的位置,不一概斥之为恶而克去。他的愿望是求人的欲望的合理满足,以理制欲。但他承认《礼记·乐记》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以动静分性情,已开性静情动、性善情恶的衅端。罗钦顺虽惩王学末流偏重之言,但他未能指出《乐记》这一段话理论上的纰漏,也未能指出由性静情动到性善情恶逻辑上的跳跃。这已为他理气论与心性论的矛盾埋下伏笔。而他对“十六字心传”的解释:“道心,寂然不动者也,至精之体,

不可见,故微。人心,感而遂通者也,至变之用,不可测,故危。”(《困知记》第1页)确乎以动静体用分微危,与他所指斥的偏重之言已难分辨了,这一点正是后来黄宗羲所极力反驳的。罗钦顺服膺朱熹“理一分殊”之说,以之为性命论的指导原则,他曾说:

理一分殊四字,本程子论《西铭》之言,其言至简,而推之天下之理,无所不尽。在天固然,在人亦然,在物亦然;在一身则然,在一家亦然,在天下亦然;在一岁则然,在一日亦然,在万古亦然。(《困知记》第9页)

就是说:“理一分殊”可以解释往古来今天地人物一切道理,无所不通。他用理一分殊来阐发他关于性命的主张。在罗钦顺,性指宇宙根本之理在人、物之上的体现,命指这种体现的不容选择,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与个体因不同遭遇而有的差异的必然性。性多自主体言,命多自客体言。性命之理,概括起来就是理一分殊,它可以说明事物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罗钦顺说:

窃以性命之妙,无出理一分殊四字。……盖人物之生,受气之初,其理性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其分之殊莫非自然之理,其理之一常在分殊之中,此所以为性命之妙也。(《困知记》第7页)

这是说,人物禀受了相同的理,本有相同的性,在人物的形成过程中,受各自所处条件的影响,有了彼此不同的面貌。而这种不同是自然而然的,非有一物主宰其间,这就是各自的命。理一就在分殊中,性就在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性善与性有善有恶之说都是有根据的。性善说自理一言,性有善有恶说自分殊言。人不能不禀受天理,故不能无性;不能不禀气而生,故不能无命。罗钦顺反对把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并列,他指出,说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种性是错误的。因为天命之性必表现于气质,天命之性无独立自存的可能。故说天命之性

时,就已逻辑地包含着气质之性了,并非气质之性别为一性。他说:“但曰‘天命之性’,固已就气质而言之矣;曰‘气质之性’,性非天命之谓乎?一性而两名,且以气质与天命对言,语终未莹。”(《困知记》第7页)这里他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就气上认理”的原则和程颢的“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来立论的。本然之性无独立自在的性质,故不容说,说得出来的都是包含在气质中的本然之性。

严格说,“包含在气质中的本然之性”已有二之之嫌。所以罗钦顺反对朱熹对气质之性的解释:“气质之性即太极全体堕在气质之中。”既言堕,则未堕时自为一物,这里与“就气上认理”、“理气无缝隙”的原则相抵触。朱熹的理一分殊是要说明宇宙根本法则(理一)与它的不同体现(分殊)的关系。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个伦理意义的命题,它中间包含的实然的物理意义很弱。“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是说人物皆含有宇宙根本法则,但因万物所禀受的气不同,这个宇宙根本法则在具体事物上的表现亦不同。如同清水,盛在黑碗中人看到的是一

样色,盛在青碗中人看到的又是一样色。朱熹在理一分殊的解释上所持的根本观点是“理同气异”,但朱熹在说明万物实然的物理上的差异时,是用气禀不同,即气的厚薄清浊去说明的。这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说朱熹理论有矛盾。理一分殊、理同气异在朱熹的理论体系

中是统一的,但他视万物中的理为同一的、绝对的“理一”的不同表现,这就难以避免理、太极独立于气、阴阳而别为一物的嫌疑。罗钦顺在理气论上主张“就气认理”,而在心性上却又同于朱熹的理一分殊,承认分殊之前有理一。这在罗钦顺的理论体系中是非常突出的矛盾。

这个矛盾在他阐释程颢“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一段时表现得很明确,罗钦顺说:“人生而静,即未发之中,一性之真,湛然而已。”(《困知记》第20页)就明显地认性理为一物,有离于形气独立之时,和他就气上认理的原则已不能归一。

罗钦顺的理气论和心性论之间的矛盾刘宗周即已看出,他在关于罗钦顺的评论中说:

心性之名,其不可混者,犹之理与气;而其终不可得而分者,亦犹之乎理与气也。先生既不与宋儒天命、气质之说,而蔽以“理一分殊”之一言,谓“理即是气之理”,是矣,独不曰“性即是心之性乎”?心即气之聚于人者,而性即理之聚于人者,理气是一,则心性不得是二。心性是一,性情又不得是二。使三者于一分一合之间终有二焉,则理气是何物?心与性情又是何物?天地间既有个合气之理,又有个离气之理;既有个离心之性,又有个离性之情,又乌在其为一本也乎?(《明儒学案》第10页)黄宗羲承乃师之义,在《明儒学案》关于罗钦顺的案语中,对罗钦顺也有意思大致相近的批评:

先生之论理气最为精确。……第先生之论心性,颇与其论理气相矛盾。夫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理气如是,则心性亦如是,决无异也。人受天之气以生,只有一心而已,而一动一静,喜怒哀乐,循环无已。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处自羞恶,当恭敬处自恭敬,当是非处自是非,千头万绪,感应纷纭,历然不能昧者,是即所谓性也。初非别有一物,立于心之先,附于心之中也。(《明儒学案》第1109页)

刘宗周、黄宗羲以上对罗钦顺的批评有相当的道理。一个有体系的思想家,他的理气论与心性论应该是统一的,他的心性论应该是他的理气论的合乎逻辑的推论。罗钦顺所谓理,是气的条理,气的运行规律,千头万绪,纷纭胶葛而不乱者。他所谓性,也应该是情的适宜,千头万绪,感应纷纭而历然不昧者。宇宙实体统一于气,人的伦理活动统一于心。也就是说,根据他的理气论,他的心性论应是如后来戴震所谓情之不爽失者。罗钦顺把“理一”作为人人共有的东西,把“理一”在各各不同的气质中的表现作为人与人、人与物区别的根据。这就势必导致理在气外别为一物的结论。按罗钦顺的理气论,世间万物的不同,应是由禀气的不同而有理的不同,即“气异理异”,而罗钦顺的心性论却是“理同气异”。实际上,关于人物同异,程颐、朱熹已有气异性异之说,罗钦顺已看出这一点。他也认为,程颐既主理一分殊,又主张人的才能的不同源于气禀,这二者是矛盾的。罗钦顺说:“伊川既有此言(指理一分殊),又以为‘才禀于气’,岂其所谓分之殊者,专指气而言之乎!”(《困知记》第9页)这里,他已指出程颐理一分殊之论不能一贯。而罗钦顺自己则因理一分殊而放弃了气异故理异之说,同样未能一贯。

罗钦顺之所以出现这一矛盾,是因为他试图把孟子和告子、大程和小程、朱熹和陆象山这两样性质和趋向根本不同的学说统合起来。他试图克服朱熹以理为根本范畴,以理统气的学说,但在心性论上又沿用了《礼记·乐记》、《中庸》及朱熹的学说。他试图吸收陆象山的“心即理”,使“理之所在谓之心,心之所有谓之性”这一命题表达一种圆融的意思,但又吸收朱熹、《礼记》等分言动静、体用、中和的说法,屏除了陆象山合形上形下体用动静为一,而皆统一于心的学说。他在理气论上试图返回张载,纠正朱熹,但他的心性论又大体上追随朱熹。罗钦顺的哲学是在王阳明心学盛行的背景下,试图既纠正王阳明心学又避免程颐和朱熹理气论的矛盾所作的努力。

三对佛教和心学的批评

罗钦顺之学,早年由禅学入,从“庭前柏树子”话头得悟,又以所悟参证永嘉玄觉的《禅宗证道歌》,觉得甚有收获。但自官南京国子司业后,逐渐摒弃佛学,归本孔孟,晚年抨击佛教甚力。从《困知记》辩论的内容来看,罗钦顺曾经读过《金刚经》、《心经》、《楞伽经》、《华严经》等佛教重要经典及禅宗史传,于佛家名相如心、意、识等亦多有辨析,其用力之深可知。罗钦顺对佛教的批评集中在斥佛教以心为性,以性为觉,觉外无余事,抛却格物致知功夫等方面。

罗钦顺认为,儒释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性”这一重要范畴的理解不同。他说:

夫佛氏之所谓性者,觉;吾儒之所谓性者,理。得失之际,无待言说。然人物之生,莫不有此理,亦莫不有此觉。(《困知记》第33页)

佛家最重要的概念是“性”,此“性”又叫“佛性”。罗钦顺指出,佛教所谓性,内容即觉,觉即能悟解的本性。佛家所谓“人与物皆具佛性”,是说人与物皆具有能觉悟的本性。就人而论,“一阐提皆得成佛”;就物而论,“青青翠竹,都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佛性”。佛家义理以此为最根本。性是佛家所谓人人物物皆得成佛的内在根据,是佛教全部理论的基础。罗钦顺认为,佛家所谓性,没有儒家“仁”的内容。程颐、朱熹皆主“性即理”,此理是事物的条理、规律,同时也是伦理法则;理既是科学认识的对象,又是伦理认识的对象,二者二而一,一而二。佛家所谓性既无理的内容,所以佛家抛弃穷理尽性,抛弃天地之化育和人伦之仁义礼智。这是儒佛最大的区别。罗钦顺同时认为,天下物既有理又有觉,儒家重在认识理,佛家则遗却理而专求觉。罗钦顺说:

千圣相传,只是一理。……盖通天地人物,其理本一,而其分则殊。必有以察乎其分之殊,然后理之一者可见。既有见矣,必从而固守之,然后应酬之际无或差谬。此博约所以为吾儒之实学也。禅家所见,只是一片虚空旷荡境界,凡此理之在吾心与其在事物者,竟不能识其至精至微之状为何如,而顾以理为障。(《困知记》第84页)

儒者追求的是理,此理是“理一分殊”的。万物根本之理是一,此理一表现于具体事物之上为分殊之理。儒家见得此理,以诚敬涵养,变为自己修身应物的准则。穷理与涵养,博与约,是儒家实学。而佛家所追求的,是“空”,守一空字为养性之术,不但不穷理,反以理为守空之障。罗钦顺就此批评说:

《大学》之教,不曰“无意”,惟曰“诚意”。《中庸》之训,不曰“无思”,惟曰“慎思”。此吾儒入道之门,积德之基,穷理尽性必由于此,断断乎其不可易者,安得举异端之邪说以乱之哉!彼禅学者,惟以顿悟为主,必欲扫除意见,屏绝思虑,将四方八面路头一齐塞住,使其心更无一线可通,牢关固闭,以冀其一旦忽然而有省。终其所见,不过灵觉之光景而已,性命之理,实未尝有见也。安得举此以乱吾儒穷理尽性之学哉!(《困知记》第81页)

罗钦顺对于佛教的批评,由性之内容延伸到觉的方法。他指出,佛家讲“无意”、“无念为宗”、“心如虚空”,目的在悟。在禅宗,“一悟即是佛地”,心地空明、中无一物的状态,即是佛的境界。一切修养功夫,目的都在获得这种境界。为了获得和保持这种境界,要“于念而无念”,闭锁感官与心灵的通路,这样,心中所见,无非空明。此即罗钦顺所说“灵觉之光影”。儒家虽也讲无意,但此无意是不有私意,不有先入主见,保持心的廓然大公,并非一切念头皆不起。儒家的无意,实际上是诚意。诚意的目的,不是得到虚灵之光影,而是作为穷理尽性的

基础。通过穷理尽性,内以完成圣贤人格理想,外以赞天地之化育。这是儒佛的根本区别。

同类推荐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热门推荐
  • 人生大策略

    人生大策略

    胡适一生著述甚多,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专门著述。在胡适大量的著术中,编者取人生问题这一角度,选编了一本这样的书,旨在使读者通过这些文章对胡适的人生观有一大致了解,也可从中引出些微镜鉴。本书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再至暮年为主线索,插入人生各个阶段的重大问题,共分为“树头铜钲”等六节,每节标题为编者所加,这样分类罗列的编排,其区区用心唯在便于阅读。
  • 灭绝道

    灭绝道

    金戈铁马,纵横千里云天下。美人一笑,十万江山皆如画!得道者,枉天地,修炼者,逐云霞!这个故事便是从凤凰山开始....
  • 西游漫记

    西游漫记

    《西游漫记》是一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情景融汇、可读性强的游戏散文。《西游漫记》作者缪俊杰长期在新闻岗位工作,访问和游历过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埃及、加拿大,以及泰国、马来西亚、朝鲜的部分二十多个国家,遍览各国名胜,访及上至政府首脑、财团领袖,及至异国民众、山寨土著,将所得第一手材料,汇于一炉。读者将同作者一起回望历史风云,欣赏世界之精彩。
  • 人体破译(走进科学)

    人体破译(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

    上了年纪的人总喜欢回忆,回忆过去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我的一生谈不上光辉灿烂,但也是五味俱全。一九九九年,年届花甲之际,感慨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绝色天才小老公

    绝色天才小老公

    想她陆敏,有个抛夫弃子的母亲,一个酗酒成瘾的父亲,家境清贫,功课差劲,脾气火爆,我行我素,标准的男人婆一个,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和世人眼中的优质乖宝宝扯上关系。功课好,相貌好,气质好,家世好,老少通吃的柔弱美少年,怎么瞧都和她陆敏是两个世界的人。可是他却死皮赖脸地搬进她的家要和她“同居”,还说以后她的功课他负责了。都怪自己当初多管闲事救了他,更怪自己面对他那双无辜的如小鹿一般的大眼睛时常常忍不住心软。这下,麻烦惹上身了,她能不能甩掉他啊?什么?虽然他年龄比她小,可他却是天才。呜呜,以她那平凡的智商,要和他斗,不知有没有胜算?×××××××××××××××感谢薛紫夜为本文做的封面!××××××××××××××推荐米虫其他文:《花痴憨凤戏江湖》《重生古代钓美男》《姬无心》推荐一组其他作者文:浅水的鱼:《墨心夜奴》
  • 绅士的萌宠

    绅士的萌宠

    只是……看着一脸愤怒的谢承亦,她人生中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乔乔有些懵了。明明是个有经验的成熟男人,乔乔一直觉得,为什么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扑上来让她负责?!,就是在网恋奔现失败、两人分手前将能占的便宜都给占了。咳咳,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能天长地久,也要曾经拥有。”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 盛唐红颜:长孙无垢传

    盛唐红颜:长孙无垢传

    现代女子林微微高中毕业之后的某天,在家中一朝穿越成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五岁多的宝贝女儿长孙无垢;将军爹爹的宠爱让她无忧无虑的生活,当爹爹战死之后,却因着她的缘故娘亲和嫡亲哥哥都被同父异母的大哥赶出府门,却意外遇见了长得与隔壁班校草酷似的灰衣书生;她亲历了历史著名的玄武门之战,并且这场兄弟之间的夺嫡居然是为了她;她从古灵精怪,到贤良淑德俱佳,成了满朝文武,世间众人敬服的贤德表率的传奇故事。盛唐红颜长孙无垢,贤德冠三宫,恩宠覆六殿;一身宠,满门荣,名留青史,一代文德顺圣贤后长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