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200000019

第19章 《周礼》所设计的国家政权模式(3)

退一步说,即使此三器有大宰名,亦未必就是《周礼》所说之大宰。《齐侯》云“余为大攻厄大史、大徒、大宰”,尚在大徒之下,显然,连侯国之相的资格都没有,又如何能为西周有大宰的说法加重分量?

在先秦史研究中,将文献与金文等出土材料相印证,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种印证必须很慎重,很严谨。如果两者仅仅是名词相近或相同,所记并非为同一事,更非同一时,也硬扯在一起,或者再加发挥,那就无科学性可言了。《周礼》成书年代晚,内容极形复杂。不仅不少官名与西周相异,而且职责也相去甚远。由于它的官名远远多于西周实有之数,所以令人有应有尽有之感,面貌相似者触目皆是,要搞比附确实方便,以金文,大宰”证《周礼》大宰恐怕即是一例。

冢宰、大宰既非周相,那么周代是否有一个相当于宰相的职务呢1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周代没有后世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辅佐天子的是卿士集团,说详本章第三节。

侯国的情况与周王室相同,国君之下也有世卿组成的辅政集团。如鲁之三桓,郑之七穆,齐之高、国,晋之六卿等等均是。但是,平王东迁以后,王权衰落,血亲卿士集团日趋瓦解,卿士之间分权斗争愈益激烈,于是始有执政之卿出现。随卿士之间分权斗争而来的诸官分职,也逐渐固定并完善,官僚体制不断发育,趋于成熟。

到战国时,国君之下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再向前发展,严格意义上的百官之长,相”才最终出现。

(第三节 三公与六卿之制

在《周礼》的政权构架中,爵秩最高的是三公以及六卿,《春第六章《官)典命》云: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可见,他们的地位尊于百官。

在汉儒心目中,三公六卿之制是西周的王制,《周礼》的布局,是西周典制的实录。但是,这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王制,本无其事,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三公之说,在《诗经》、《尚书》等典籍及金文中无可印证。《尚书·君奭》序,“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都不言三公。公羊家为证成三公说,凭空加了一相,,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处乎内”之相为谁,则语焉不详。可见其语出无据。

先秦文献中,明确提到三公的只有《墨子》,其文云:

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

但是,殷代并无三公之制。刘师培说傅是官名,恐难成立,因为傅岩显然是地名。传世甲骨以武丁期为最多,若傅说果为三公,何以不见于卜辞?《墨子》不过是把三公作为天子之佐的代名词,这种用法亦见于《史记》,如苏代说“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同样不能作为秦国行三公制的证明。传统的看法认为,秦朝始行三公九卿之制,但是安作璋、熊铁基认为,秦朝的御史大夫太尉与丞相的地位并不等同,因此,“秦时是没有三公的,”三公正式成为法定的官名,那是成帝时候的事,”据此,则西汉成帝以前无三公之制。

耐人寻味的是,汉儒尽管都说西周行三公之制,但对于三公之所指,却极有争议,大致上有今文说与古文说两大派,“今《尚书》夏侯、欧阳说,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马,三曰司空”,“古《周礼》说,天子立三公,曰太师、太傅、太保,无官属,与王同职”。今文学家之“三司说”,不过是据战国时列国官制推测王制,并无根据从《尚书·立政》等篇以及金文来看,西周王室三司之地位并不高,不可能有“三公”那样高的权势。所谓“古周礼说”,亦无可考。殆据《大戴礼记·保傅》篇所述周制为说,其文云:“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贾谊《新书·保傅》等篇亦有类似的话。可见,这是西汉初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如前所说,这是在周、召二相辅政的记载上累加起来的说法,不可信从。

汉儒的三公说与六卿之制放在一起,便产生了种种纠葛,如按今文说,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则六卿中地位最尊的冢宰反不为公,这是悖于情理的。于是,后儒想方设法为之圆通,如郑玄《尚书大传》注提出一公兼二卿之说:“与大宰、司徒同职者则谓之司徒公,与宗伯、司马同职者则谓之司马公,与司寇、司空同职者则谓之司空公。一公兼二卿,举下以为称。”若如其说,则《尚书·顾命》“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六人之中必有三人不为卿,这又与汉儒以召公奭等六人为六卿之说相抵牾。伪孔传见六人之中太保、毕公、毛公称公,便以《周礼》六卿的顺序相比附,指此三人为三公:召公领冢宰,毕公领司马,毛公领司空,一公领一卿。这是臆说,并无根据。其时同称公者,还有周公、太公、苏公、荣公等,岂止“三公”,而且诸侯也多称公。童书业先生说,“‘公’则诸侯之尊称,天子之命卿尊亲(周公、召公、虢公、虞公等)、先代之后(宋公)皆称之,非爵位也,诸侯在国内亦泛称为‘公’”,至确。再者,《尚书·毕命》序有,康王命作册毕”之语,明毕公乃作册,而非司马。因此,伪孔传之说仍不可通。

《汉书·百官公卿表》另出新说:“记曰:三公无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胡安国《春秋传》加以发挥,“古者三公无其人,则以六卿之有道者上兼师保之任,冢宰或阙,亦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职”。孙诒让从此说。’若如此说,则三公与六卿无严格区别,于理未安。这些纷杂的歧见只能说明,汉儒的解释具有很大随意性,不能盲目相信。

有趣的是,《周礼》三公与汉代今古文三公说都不同:《周礼》中自有司徒、司马、司空,则三公绝非“三司”;《周礼·地官》又有师氏、保氏,则三公亦非“三太”。郑玄说

“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但是,通观全书可以发现,三公不过是有职无权的荣誉性职务,唯礼宾贤能,献书于王,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而已,主要参与教化之事。《周礼》将三公列于地官,正是由于此,从这一点看,《周礼》三公倒像秦汉之际的三老。

《地官·叙官》云“乡老,二乡则公一人”。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公称“乡老”,二是公立于乡。上古时,公与老往往可通用,《方言》云:“凡尊老,周、晋、秦、陇谓之公。”《周礼》王置六乡,则有三乡老,即三公。战国时魏已有三老之职,《管子·度地》也有之,均为地方小吏。及秦,遂于每乡设三老,使之掌教化:“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汉承秦制,“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汉代乡设三老已成定制,且增设乡三老,其职权并不大,但“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可与县令丞尉分庭抗礼,以事相教,而且可以直接上书皇帝,皇帝也往往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与秦汉乡三老相比,《周礼》三公不仅名称相似,作用相仿,而且同设于乡上。很显然,《周礼》作者受到秦汉之制的影响。所不同的是,《周礼》的乡,地域要大于秦汉的乡,三公地位也高于三老。这种不同,恰恰表明作者要加大教官在六官中的分量,突出教化在治国中的地位。这与汉初统汉者重视乡老的作用、提高乡老地位的做法是相吻合的。

《周礼》六官之制,是设官分职的总框架,是全书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学人多信其为唐虞故制。《尚书·尧典》云: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郊,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郑《目录》援此证六官有所沿袭:“六官之记可见者,尧育重黎之后,羲、和及其仲、叔四子,掌天地四时。”孙诒让也说:“《虞书》羲、和四子,为六官之权舆。”《史记正义`五帝本纪》则直以羲、和为“相天地之官,若《周礼》天官卿、地官卿”,“羲仲主东方之官,若《周礼》之春官卿”,“羲叔主南方之官,若《周礼》夏官卿也”,“和仲主西方之官,若《周礼》秋官卿也”,“和叔主北方之官,若《周礼》冬官卿”,云云。这是毫无根据的比附,金鹗曾加以驳斥,“古天官皆治天事,尧以羲、和之伯分掌天地,其仲、叔分掌四时,此治天事之官有六,非周六官也”,认为《尧典》羲、和六官是六位,治天事之官”,而非天地四时之官,其说至确。太史公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此天官当是主天象之官,《史记》有《天官书》记天象,可做佐证。因此,指羲、和四子为《周礼》六官,是用《周礼》套上古事,不可凭信。

《左传》记郯子论古官:黄帝以云纪官,炎帝以火,共工以水,大皞以龙,少皞以鸟,并说: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鸠氏,司马也;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

这是郯子用当时语言追述朦胧的古事,有很大的添加成分,若如其说,则少皞氏已知分、至、启、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这是不可能的。我国在殷代时犹无四季之分,而只能分一年为,两岁”,即禾季与麦季。春、夏、秋、冬四季的分法,始于春秋以后。《左传》僖公五年有“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的记载,但明确提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则是《吕氏春秋》。所以郯子所说,水分很多。至于他以,五鸠”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事,更是以后制说往事。应劭、服虔则更以五方、五色说云、火、水、龙诸官,都是用后世盛行的五行说臆测古昔,但毛奇龄仍深信不疑,以之为《周礼》六官之证,可见其拘泥。

论者又多引《管子·五行》文为《周礼》六官之证: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辨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

据房玄龄注,“土师即司空”,“李,狱官也”,李或作理。《五行》篇虽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之名,但与《周礼》六官仍有本质的区别。《五行》之地官为廪者,房注,

“廪,给也。谓开廪以给人也”,是个仓廪之官,而司徒是夏官,因此六官之中没有中央土,没有阴阳与五行的结合点。所以,尽管与《周礼》六官面貌相似,但相去甚远。

关于职官分部,又有《史记·天官书》的“五官说”。司马迁根据战国以降人们对星空的描述和区划,提出了中宫、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的星空分区法。五官之中,中宫最重要,它包括北极星、北斗星在内的拱极区,是“太一常居”之处,《史记正义》云:“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太一周围的星象征三公、妃嫔及十二藩臣。其余四宫是:

东宫为天帝之明堂和帝廷:“心为名堂”,“大角者,天王帝廷”。主要的星官有“左角李,右角将”。李即理,主狱讼;将即将帅,在天帝左右。“摄提”星掌建时节。

南宫为帝后居处:“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此处亦为天子巡幸处,故亦有十二藩臣之星及执法、将位等星官。

西宫所用较杂:五潢星代表“五帝车舍”,胃宿为“天仓”,“毕曰罕车,为边兵、主弋猎”,天帝驾临时,白虎星“主葆旅事”。

北宫的营室为帝之“清庙”,“南斗为庙”,“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虽以祭祀为主,然亦有羽林天军等星官见在。

《天官书》多取战国星家甘、石之文,因此可以看做战国时人对设官分职的一种意见。五官已有五行气味,但它们都是天帝的活动场所,而不是部别职官的框架,这与《周礼》的六官仍不可等同视之。

《周礼》的六官体系,显然是比较了以上各种说法,吸取各家之长,然后按阴阳五行思想编织而成的新的体系,在先秦是无人提出过的。

《淮南子·天文训》则有与《天官书》类似的五官说:“何谓五官?东方为田,南方为司马,西方为理,北方为司空,中央为都。这应看做汉初人对设官分职的一种意见。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篇的分职大致与《淮南子》同,“木者,司农也”,司农即田官;“火者,司马也”,“土者,君之官也,其相司营”,“金者,司徒也”,从司徒职守看,似为统兵之宫,而火者司马似为司民之官,与《周礼》司徒、司马职掌相反;“水者,司寇也”。但是,《春秋繁露》的五行之官有相胜之义,司农如叛,则司徒诛之,即金胜木;司马有邪谗荧惑其君,司寇诛之,即水胜火;君太奢侈,过度失礼,则民叛之,即木胜土(《五行相胜》云,“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司徒弱,不能使士众,则司马诛之,即火胜金;司寇执法阿党不平,则君相司营诛之,即土胜水。可见此五官有相制约的关系,这不仅为《淮南子》所无,也是《周礼》所没有的。《周礼》各职之间的制约,是通过法,而不是五行相胜,这一点已在第五章内论及。

西周社会在王之下确有一个卿士集团,但它与《周礼》六卿有重要区别。后者仿天地四时而设,员数恒定,必是六人,职司各异,但爵位不世袭;而前者则与之相反,员数不定,分职不明,爵位世袭,现申述如下。

西周封建社会,采用的是宗法封建制的国家政体,这是周人的创造。它不仅不同于殷代方国联盟的政权形式,而且有别于秦汉中央集权的政权形式。

周人灭殷前,偏处于丰镐之地,武王伐纣代有天下后,为了迅速稳定局面,“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是一个染有浓厚宗法血缘色彩的建国纲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对周襄王说:“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要捍御外侮,最可靠的力量,莫如兄弟叔伯之亲。因此,周初几次分封,受封者多是文、武之后,周公之胤。据《荀子·儒效》篇,周初封国七十一,其中姬姓之国五十三。

宗法制与分封制确定了周天子“天然尊长”的地位。作为王权的辅弼和补充,天子之下有一个以王的兄弟叔伯为主的亲缘贵族集团,即卿士集团,金文称为,卿士”。它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一个高级层次,位尊权重,故《尚书·顾命》将卿士列于邦君之前,《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卿士亦居众官之首。下面我们对周代卿士集团的情况略加分析。

《尚书·顾命》云:“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成王临终所召太保奭等六人显系王之卿士,因此不少人以之作为西周行六卿之制的铁证。江永说:

“《周礼》六卿之制至成王末年犹可考,《顾命》同召大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是六卿也。”,毛奇龄也持此说。但是《顾命》下文又出现一位齐侯吕伋,“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在成王丧礼上,吕伋由南宫毛、仲桓引导,率百人卫队迎接太子钊进入翼室为丧主,其身份非卿士不足以当之。

同类推荐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门推荐
  • 王爷,别过分

    王爷,别过分

    与太子大婚当日被拒之门外惨遭凌辱沦为笑柄,转眼间便改嫁给太子的皇叔成为当朝最富盛名的轩王正妃。嘲笑我身残?奚落我无能?说我是克二娘克亲娘又克自己的扫把星,只是占着太师嫡女的尊贵身份,才有幸做上了王妃,其实就是天下第一的废物?切,姑奶奶我是真心不想计较。若不是我神机妙算道行高,怎么能亲自设计把自个儿嫁给了如意郎君?瘸女成王妃,是继续掩盖风华还是尽显傲姿绰妁?在太师府隐忍偷生只为不招人耳目活的清静,奈何上天不肯给她这个机会。那她只有奋勇直上,褪尽铅华,将绝代风姿傲立在本属于男儿的朝堂之上,笑傲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这样记忆最高效

    这样记忆最高效

    有的人,大段文章看一两遍便能背诵,考前随便翻翻书就能拿到好成绩——这让我们既羡慕又嫉妒,从而怀疑自己的智商:“为什么我的记忆力这么差?为什么我没有这种超能力?”其实,归根到底,这是记忆方法的问题。没有方法,记忆就不快、不准、不牢。为了帮助广大中学生改变这种记忆现状,充分发掘自己的记忆潜能,轻松掌握高效的记忆方法,《这样记忆最高效》从兴趣、情绪、习惯、方法、环境等九个方面,归纳整理了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多种记忆方法,把学生从遗忘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为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开启中学生智慧的100个哲理故事

    开启中学生智慧的100个哲理故事

    本书为青少年朋友精心挑选了100个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故事,每则故事都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蕴藏着丰富的生活智慧,每则故事后都配有“精彩哲思”、“慧语箴言”,对故事的内涵进行挖掘和阐述,帮助青少年领悟生活真谛、人生哲理。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一个月亮和一杆老枪

    一个月亮和一杆老枪

    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感悟和融合 一个灵魂对一个灵魂的叛逆和忏悔
  • 皇上照样甩:恶魔皇后

    皇上照样甩:恶魔皇后

    皇上就应该万人敬仰吗?皇上就可以后宫三千吗?皇上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女人就很稀罕皇后之位吗?是女人就应该逆来顺受吗?是女人就应该遵从三从四德吗?是女人就不可以在大婚之日逃跑吗?上官飞雪绝对不会同意,因此上官飞雪在大婚之日,在她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后之日,扔下她最喜欢又最讨厌的可怜焰哥哥逍遥快乐去了。上官飞雪同她的焰哥哥哥感情刚刚升温,竟被恶鬼夺走了自己的身体,雪儿的一缕幽魂,竟来到了梦中常见到的幻儿身边,她好想回到自己的身体,好想回到焰哥哥身边,可是……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汉武帝与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与中外朝制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汉武帝与中外朝制度》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黄老学说与独尊儒术、建立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一代雄主的功过是非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