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40

第40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5)

继大乘中观学派之后,大乘瑜伽行派着重宣扬唯识论。唯识论是佛教的庞大的认识论体系,其主题是宣扬主体意识是唯一的真实,内省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为此,该派对于主观认识的来源、类型、层次、结构、机制作了非常缜密的分析,从多方面阐述主观的识变现为外界事物的途径,强调认识对象不能离开认识主体,认定认识对象的非真实性,对认识的真实性,即真假是非作出了独特判断,还对认识的改造、转变指出了特殊的道路。后期瑜伽行派还对认识作出逻辑的证明,进一步阐发了逻辑学和认识论。我们在前面论述“五位百法”时,曾就瑜伽行派的八识理论作过介绍,在讲“赖耶缘起”论时,对于瑜伽行派如何否定认识对象的真实性,也作过比较系统的论述,为尽量减少重复,本节着重论述三个问题:主观认识的作用——“四分”说,认识的真假——“三性”说,认识的转变——“转识成智”说。下一节再论述后期瑜伽行派关于概念、认识的构成、分类及其审核等问题——新因明与量论。

一、四分说瑜伽行派为了论证“唯识无境”说,极端地夸大主观精神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提出了“四分”说。“四分”,“分”,是分限差别的意思,四分就是指八识和五十一心所的每一识体的四种作用。具体说是:

(1)相分。“相”,相状。境界有体(本质),有相(相状)。体是相的依托。前七识接触、认识境界,并不是直接识别境界的本质,而是在内心变现其影像,再加以识别之。如色、声、香、味、触五境,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眼、耳等前五识识别五境,不是直接识别五境的本质,而是由阿赖耶识将其影像变现于心内,人们再加以识别之。这种感官接触对象就是在心里所映现的影像,是感觉意识本身的投影,不是客观的实在,这就是相分。八识的相分中,第七、八识的情况尤为特殊。第七末那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显现为近似实有的相分。第八阿赖耶识以种子、众生的身体及其所在的国土为相分,并分别加以见照、了别,然后又进行证知和再证知,以完成其认识。这里,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的相分,是引发前六识相分的实在境界,是前五识境界的本质。瑜伽行派还把相分分为三类,称为三类境,这三类境是八识所变的,具体指:一性境,性是体性的意思。性境是指有体性的种子所生的境,如前五识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五境。二独影境,指由于主观颠倒认识而生起的境,如浮显龟毛兔角等假境,独起影像,故名。

三带质境,所缘是有实体的性境,但所呈现的影像不是所缘性境的本质,而为妄情所支配,兼有性境本质和主观妄情两者,故称。如做梦时缘五境、朦胧昧略,就是带质境。瑜伽行派认为,这三类境虽然产生的情况和性质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主观心识显起的影像。

(2)见分。“见”,见照,了别。见分是指认识的能力,心识就所得感觉印象进行思虑,即对相分进行分别,如眼见照色,耳了别声等。

(3)自证分。“证”,证知。自证分是证知见分的作用,是对见分再加认证。这是说,见分虽能知相分,但不能自知见分,还需另有知见分的作用。如度量事物,既有“能量”(见分)作为尺度,也应有“所量”(相分)作为对象,还应有“量果”(自证分),以知大小长短。可见,自证分是包含相见二分的心的自体。

(4)证自证分。是自证分的再返照、再证知,也是作为自证分的量果。

大乘瑜伽行派常以镜子照物为喻,说物的影像映现于镜面是相分,镜面的照物作用是见分,镜面是自证分,镜背是证自证分。

四分说是在综合瑜伽行派各家对主体与客体和主体认识作用的各种异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唯识十大论师”“唯识十大论师”,指古印度注释瑜伽行派奠基人之一世亲所著《唯识三十论》的十家论师。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载,为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之一安慧创立一分说,认为自证分是心的自体,是实有的。由于众生的迷妄,在自证分上呈现的客观境相为相分,产生的主观分别是见分,相分见分都是迷妄所生,因妄情而有,按理说是无。史称安慧为“一分家”。同时代的“唯识十大论师”中的难陀、净月,继承亲胜、德慧的说法,发挥二分说。二分即见分和相分。认为这二分都是因缘所生的,但相分是识的变现,没有实体。史称难陀为“二分家”。后期瑜伽行派论师、新因明学创始人陈那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认为在主观作用的见分和客观作用的相分以外,还有自觉作用的自证分,他被称为“三分家”。后来,陈那的学生护法又在三分说的基础上加一证自证分,以为这样才能完全建立认识。史称之为“四分家”。由于上述情况,佛教史上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

四分说是以认识本体(心)为识的见分,认识对象(境)为识的相分,以对认识能力的反思、证知为自证分,还以对认识能力的反思的再反思为证自证分。这对于揭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活动的层次是有启发的,它也猜测到了在认识领域里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重要意义。但是,四分说以对认识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分析代替了对认识过程的探索,是一大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认识对象(相分)看作是和认识能力(见分)一样同是心识所具有的功能的体现,把客观事物看作是识的作用,这样心和境就以见分和相分的关系统一在识里,包含在识里,也就是说,认识活动是在主观范围内进行的,认识活动不是主体与外界客观实在发生关系,而是主观的心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心自见心,是一种内省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通过掌握和改造客体的实践,认识结果不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而是心识内部的相分为见分所认识。这是独立精神实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心识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或者说主体和客体是主观心识的分化,把主体和客体都归结为主观意识,表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特征。这里,不仅是混淆了认识对象与外在世界,即以认识主体对外在客观事物的把握(认识对象、认识客体)代替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且以认识主体代替认识客体,抹杀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正如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评论佛教哲学所指出的是“消‘所’以入‘能’,而谓‘能’为‘所’”(《尚书引义》卷五)。“所”,指所知,即认识的客体。“能”,指能知,即认识的主体。佛教把客体归结为主体,这是与其宗教修持密切相关的认识论。

二、三性说瑜伽行派在认识论上还提出了三性说,把认识、观念分为虚妄的、相对真实的和绝对真实的三种参见[俄]彻尔巴斯基:《佛家哲学》,虞愚译,载《现代佛学》,1959(2)。),以论证唯识理论。

“三性”,也称“三自性”、“三相”。《大乘阿毗达磨经》曾阐发“所知依”和“所知相”的观念。所知是指认识客体。所知依是指认识客体的总依据。这个总依据就是阿赖耶识。

所知相是认识客体的自相,这种自相(自性)可以分为三类,即“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称三相或三性。《解深密经》继续发挥阿赖耶识和三性的思想。无著、世亲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观念的三分法——“三性”说,作为说明一切现象本来面目的真假、有无的理论准绳。中观学派用二谛来解释一切现象的实相,瑜伽行派则认为要理解一切现象的实相在于详细区分三性。三性也可说就是三谛。中观学派认为名言、概念、认识、观念都是相对的、不真实的,瑜伽行派则认为名言、概念、认识、观念既有虚妄的,也有真实的。

《唯识三十论》说: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是分别提出三性的特征,最后是肯定后二性之间的不一不异的关系。具体说是:

遍计所执自性,又称“遍计所执性”、“普观察性”。“遍”,周遍。“计”,计度、度量。

“遍计”,周遍计度,即普遍观察思量的意思。“执”,执著,“所执”,指对象,是由于普遍观察思量而生虚妄分别,把现象执为种种实有的差别。所谓“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把以名言、概念表示的认识对象,视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执为实有。瑜伽行派认为,这样所得的认识是不实在、不正确的分别,是不了解因缘和合而成、唯识所变的现象的本然真相,而生起的对现象的主观的虚妄的解释和概念的虚构。人们在认识没有达到圆满的阶段,往往有对自我和事物的偏执,并应用名言、概念对自我和事物作出错误的判断,形成种种自相,即产生出经验世界中为“有”的种种图像。其实“自性无所有”,这种种自相并不能表示对象的自身,以这种错误的认识指导行为,就会产生种种的颠倒,招致种种情感上和心理上的痛苦。

依他起自性,又称“依他起性”、“他根性”、“离言自性”。“依”,依托。“他”,指各种因缘。所谓“依他起自性”,就是依托各种因缘而生起的一切现象。依他起自性是三性说的中心环节,一切法都依他而起,“依他起”也就是一切法。前述五位百法中的心法、心所法、色法及不相应行法,即四位九十四法,也就是全部有为法,都是依他起自性,是幻化不实、似有而非有的。瑜伽行派认为,人们遍计所执的种种现象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所依托的,它所依托的自性就是依他起自性。也就是说,现象没有自体的性质。人们如果对遍计所执自性所带来的痛苦后果有所觉悟,逐渐减少乃至根绝对自我和事物的执著,就会体会到新起事物并不是由原有事物自然生出,而是由各种因缘和合产生的,是没有自身的真实性质的。瑜伽行派强调,事物和名言、概念并没有必然联系的关系,要超脱名言才能更好地直觉到事物的实相。

圆成实自性,也称“圆成实性”、“成就相”。“圆”,圆满,遍于一切现象,没有缺减。

“成”,成就,不生不灭,没有变易。“实”,真实,断绝虚妄。所谓“圆成实自性”,就是遍满一切现象而无缺减、常住(不生不灭)而无变易、真实而无虚妄的真如法性,也就是依他起的实体、实性。这是在依他起自性上,远离遍计所执自性的谬误,去掉对一切现象的虚妄分别,由此获得的对一切现象的最完备最真实的认识。瑜伽行派认为,人们在理解依他起自性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在宗教实践上逐渐完成从杂染到清净的转变,达到究竟圆满,这就是把握实相,就是圆成实自性。瑜伽行派认为,圆成实性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人们只能用圆满成就真实来表述其德用。

瑜伽行派强调把三性统一起来认识,就是由错误的认识到相对真实的认识,再到绝对真实的认识。他们曾就三性认识作了生动的比喻:如人在黑夜里行走,初见到绳子,由于恐惧心理而误以为蛇。这蛇是由于恐惧的迷情而产生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随后看清楚了,明白是绳而不是蛇,绳是由因缘和合而假有的。再进一步看,知道了绳是麻做的,或者知道了绳的体就是色、香、味、触四种因素。起初误绳为蛇是遍计所执自性,第二层明白是绳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依他起自性,第三层分析绳的本质,认识到绳为麻或色、香、味、触所成,成就了圆满的评价,为圆成实自性。

和龙树空宗一系的中道观不同,无著、世亲有宗认为,把三性统一起来认识,是对真假和有无的正确认识,是真正的中道观。遍计所执自性是出于遍计的执著,不是有而是无。依他起自性是遍计所执自性生起的依据,是现象,是有,由于它与遍计相顺,因此这个有不是实有而是假有。圆成实自性是去掉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所执自性,从而显现出事物的真实性,这个有才是实有,是实体。这样,如果凭借修行的功力,认识了三性,就能悟解万有的如幻假有,依他起自性的真相就自然显现,圆成实自性的实体就完全露现。由此可见,圆成实自性与依他起自性相依不离,两者不异。又圆成实自性是本体,依他起自性是现象,两者不一。懂得了这些道理,也就认识了无和有、假有和实有的统一,从而获得全面的无偏见的认识,称为中道观。

瑜伽行派为了进一步说明有无(空)的中道观,说明客观事物是无,唯识实性是有,识有境无的思想,从而表明在有无(空)问题的认识上和大乘中观学派的联系和区别,还立“三无性”说。

三性是从有的方面说明万有的自性,三无性则是从无(空)的方面说明万有皆空的道理。三无性是三性的反面,是从三性立论的,《成唯识论》卷九说: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首先是依遍计所执自性,立“相无性”。“相”,指体相,遍计所执自性是现于众生的妄情上的,并无实有的体相,故称“相无性”。其次是据依他起自性,立“生无性”。依他起自性是依众因缘生起的现象,只是假象,并没有“自然”生起的体性,即没有不变的“自然性”。也就是说,如果因缘不生,也就没有现象生起,称为“生无性”。第三依圆成实自性,立“胜义无性”。“胜义”是佛教所谓高超殊胜的特有认识,此指真如。因为在圆成实这一胜义性上,已经远离了遍计所执的我、法二性,所以是无性的。虽是无性,但体是实有的,是圆成实性。体虽真有,但又无相可得,是超越众生的妄想之外的,所以称为“胜义无性”。三无性被称为佛的一种“密意”,这里的密意是不彻底、有保留的意思。就是说,所谓“一切法无性”,是指上述三种无性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是强调无遍计所执自性,以否定世俗所执持的那种实性;至于三自性中的后二自性,其性是有,圆成实性及由其所立的胜义无性更是绝对不变的真实的有。从三性到三无性的学说,可以看出中观学派对瑜伽行派的影响。

三性说也是一种修持观法,称为“唯识三性观”,简称“唯识观”。唯识学者主张修持唯识观,提出了由浅至深的五个层次的观想方法,称为“五重唯识观”。据中国唯识宗奠基人之一窥基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唯识义章》载,五重唯识观是:(1)遣虚存实识。“虚”指遍计所执自性,“实”指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这是说除去遍计所执自性的虚妄幻象,只观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的真实现象和原理。(2)舍滥留纯识。“滥”指境,“纯”指识。这是说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方面只留有关认识的心境,也就是要认识到一切唯识,无他。(3)摄末归本识。识内的相、见二分是“末”,自证分是“本”。这是说在心境的各种成分里要进一步归结到它的本质即意识自体上来。(4)隐劣显胜识。“劣”指心所,“胜”指心王。心王和心所变现事物的能力有劣有胜。这是说更进一步于意识自体上只注重它的主要功能即心王部分。(5)遣相征性识。“相”,事相,即依他起自性。“性”,体性,即圆成实自性。这是说,心王虽胜,但有事相和性体,应舍弃依他起的事相而体证圆成实的真如。也就是要最后就意识核心认识到它的实际性质即唯识的意义。如此逐层深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唯识(唯心)观法,把唯识说构成为普遍真理,以树立和坚定一切现象“唯识所变”的观念。

同类推荐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热门推荐
  • 费晓雾的奇幻天空

    费晓雾的奇幻天空

    故事从一个不会说话的小男孩费晓雾开始,讲述了他和朋友苏茶花在来自B1339星球一个名叫美通通的“0”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共同解救一群因为种种原因,被精灵国精灵困在物质里的孩子的故事。在送走他们的最后,费晓雾和苏茶花在美通通的带领下进入了奇幻的长满理想树的图图“砰”森林,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树,更加坚定了梦想和方向,也更清晰了生命的意义。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危险的南迁之旅(小猪弗莱迪)

    危险的南迁之旅(小猪弗莱迪)

    《小猪弗莱迪》系列童话故事书每册都是一个精彩独立的故事。或是迷案重重、悬疑跌宕的侦探故事,或是意外横生、步步惊心的冒险故事;或是斗智斗勇、充满惊险的间谍之战;或是想像奇特、笑料十足的太空旅行……
  • 深夜,出现在枕旁的头颅

    深夜,出现在枕旁的头颅

    校园深夜,枕旁竟然出现血淋淋的头颅,同时莫名的歌谣便会在耳边吟唱。名为“双眼凝眸”的校园协会抖露出来的校园诅咒慢慢苏醒,究竟是无意识的碰触,还是轮回的抉择……歌谣,诅咒……那一席白衣的女子想要告诉的,究竟是什么……深夜,出现在枕旁的头颅,是要在耳边述说什么……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悍妇当家

    悍妇当家

    穿越女凌秋,被穷困受人欺凌的三兄妹捡回了家.收拾完恶人以后,带着三人努力奔小康.买房买地做起了封建小地主.平静的生活下,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痴迷厨艺的厨子、被罢免的官员父子、落魄江湖的剑客(书生?)西门吹雪、守护边疆的将军兄弟、猪头脱线的神医和武艺高强的隐退高手主仆、时尚贵公子皇帝小舅子、不怀好意的敌国王子、以及……平静温馨的封建地主生活,偶尔穿插着这些闹的鸡飞狗跳的各色人等。此文温馨清水!生活化田园化!我的宗旨就是:娱乐自己,娱乐大众!**************简介用分割线*************有朋友死拍我简介,说不够狗血没人看--!我让他写来,他给我来了一堆。贴上给大家,仅供娱乐!NO⒈平凡的穿越女,不平凡的经历,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不得不说的故事……(我喷--!)NO⒉看强悍穿越女,周旋与众多美男之中,三角、四角、多角尽在悍妇当家……(我接着喷--!多角在哪里?)NO⒊一个女人的理想,三个男人的目标,悍妇当家有Y有H,总有一款适合您……(我华丽丽的喷血倒地!)NO⒋“记住我才是第一女主角,别和我抢男人”彪悍穿越女的奇幻之旅,两对痴情男女的旷世畸恋……(这是在我说明那三个“男人”里的小二毛是个女娃娃后他写的--!我爬起来继续喷!)给大家介绍下我比较欣赏的作者的:花月夜小亲亲的文。花月文的特点是大气。当时我特喜欢她的汉宫潋滟,现在附上地址。汉宫潋滟,讲霍去病霍少的故事。大气磅礴,难得的是好文竟然没V,已完结!拐个夫君入洞房,花月的新文。新鲜热乎,我也在追踪ing!小答应。作者前浪,通俗轻松型,个人觉得很恶搞,反正我看到现在笑死了。皇帝不像皇帝,妃子不像妃子,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个神秘事件调查员的秘密笔记1:邪神的贡品

    一个神秘事件调查员的秘密笔记1:邪神的贡品

    我因为科研过程中无意遇到的神秘事件,被一秘密科研部门收罗门下,开始了惊险、绝地逢生的人生旅程。在这过程当中我不但见到了地球上从未记载的巨型生物,也见到了具有某种神秘隐形力量的非人类;不但看到了为了贪欲而扭曲变异的人性,也遇到了甘为人类,奉献出自己生命的地外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