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40

第40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5)

继大乘中观学派之后,大乘瑜伽行派着重宣扬唯识论。唯识论是佛教的庞大的认识论体系,其主题是宣扬主体意识是唯一的真实,内省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为此,该派对于主观认识的来源、类型、层次、结构、机制作了非常缜密的分析,从多方面阐述主观的识变现为外界事物的途径,强调认识对象不能离开认识主体,认定认识对象的非真实性,对认识的真实性,即真假是非作出了独特判断,还对认识的改造、转变指出了特殊的道路。后期瑜伽行派还对认识作出逻辑的证明,进一步阐发了逻辑学和认识论。我们在前面论述“五位百法”时,曾就瑜伽行派的八识理论作过介绍,在讲“赖耶缘起”论时,对于瑜伽行派如何否定认识对象的真实性,也作过比较系统的论述,为尽量减少重复,本节着重论述三个问题:主观认识的作用——“四分”说,认识的真假——“三性”说,认识的转变——“转识成智”说。下一节再论述后期瑜伽行派关于概念、认识的构成、分类及其审核等问题——新因明与量论。

一、四分说瑜伽行派为了论证“唯识无境”说,极端地夸大主观精神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提出了“四分”说。“四分”,“分”,是分限差别的意思,四分就是指八识和五十一心所的每一识体的四种作用。具体说是:

(1)相分。“相”,相状。境界有体(本质),有相(相状)。体是相的依托。前七识接触、认识境界,并不是直接识别境界的本质,而是在内心变现其影像,再加以识别之。如色、声、香、味、触五境,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眼、耳等前五识识别五境,不是直接识别五境的本质,而是由阿赖耶识将其影像变现于心内,人们再加以识别之。这种感官接触对象就是在心里所映现的影像,是感觉意识本身的投影,不是客观的实在,这就是相分。八识的相分中,第七、八识的情况尤为特殊。第七末那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显现为近似实有的相分。第八阿赖耶识以种子、众生的身体及其所在的国土为相分,并分别加以见照、了别,然后又进行证知和再证知,以完成其认识。这里,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的相分,是引发前六识相分的实在境界,是前五识境界的本质。瑜伽行派还把相分分为三类,称为三类境,这三类境是八识所变的,具体指:一性境,性是体性的意思。性境是指有体性的种子所生的境,如前五识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五境。二独影境,指由于主观颠倒认识而生起的境,如浮显龟毛兔角等假境,独起影像,故名。

三带质境,所缘是有实体的性境,但所呈现的影像不是所缘性境的本质,而为妄情所支配,兼有性境本质和主观妄情两者,故称。如做梦时缘五境、朦胧昧略,就是带质境。瑜伽行派认为,这三类境虽然产生的情况和性质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主观心识显起的影像。

(2)见分。“见”,见照,了别。见分是指认识的能力,心识就所得感觉印象进行思虑,即对相分进行分别,如眼见照色,耳了别声等。

(3)自证分。“证”,证知。自证分是证知见分的作用,是对见分再加认证。这是说,见分虽能知相分,但不能自知见分,还需另有知见分的作用。如度量事物,既有“能量”(见分)作为尺度,也应有“所量”(相分)作为对象,还应有“量果”(自证分),以知大小长短。可见,自证分是包含相见二分的心的自体。

(4)证自证分。是自证分的再返照、再证知,也是作为自证分的量果。

大乘瑜伽行派常以镜子照物为喻,说物的影像映现于镜面是相分,镜面的照物作用是见分,镜面是自证分,镜背是证自证分。

四分说是在综合瑜伽行派各家对主体与客体和主体认识作用的各种异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唯识十大论师”“唯识十大论师”,指古印度注释瑜伽行派奠基人之一世亲所著《唯识三十论》的十家论师。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载,为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之一安慧创立一分说,认为自证分是心的自体,是实有的。由于众生的迷妄,在自证分上呈现的客观境相为相分,产生的主观分别是见分,相分见分都是迷妄所生,因妄情而有,按理说是无。史称安慧为“一分家”。同时代的“唯识十大论师”中的难陀、净月,继承亲胜、德慧的说法,发挥二分说。二分即见分和相分。认为这二分都是因缘所生的,但相分是识的变现,没有实体。史称难陀为“二分家”。后期瑜伽行派论师、新因明学创始人陈那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认为在主观作用的见分和客观作用的相分以外,还有自觉作用的自证分,他被称为“三分家”。后来,陈那的学生护法又在三分说的基础上加一证自证分,以为这样才能完全建立认识。史称之为“四分家”。由于上述情况,佛教史上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

四分说是以认识本体(心)为识的见分,认识对象(境)为识的相分,以对认识能力的反思、证知为自证分,还以对认识能力的反思的再反思为证自证分。这对于揭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活动的层次是有启发的,它也猜测到了在认识领域里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重要意义。但是,四分说以对认识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分析代替了对认识过程的探索,是一大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认识对象(相分)看作是和认识能力(见分)一样同是心识所具有的功能的体现,把客观事物看作是识的作用,这样心和境就以见分和相分的关系统一在识里,包含在识里,也就是说,认识活动是在主观范围内进行的,认识活动不是主体与外界客观实在发生关系,而是主观的心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心自见心,是一种内省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通过掌握和改造客体的实践,认识结果不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而是心识内部的相分为见分所认识。这是独立精神实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心识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或者说主体和客体是主观心识的分化,把主体和客体都归结为主观意识,表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特征。这里,不仅是混淆了认识对象与外在世界,即以认识主体对外在客观事物的把握(认识对象、认识客体)代替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且以认识主体代替认识客体,抹杀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正如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评论佛教哲学所指出的是“消‘所’以入‘能’,而谓‘能’为‘所’”(《尚书引义》卷五)。“所”,指所知,即认识的客体。“能”,指能知,即认识的主体。佛教把客体归结为主体,这是与其宗教修持密切相关的认识论。

二、三性说瑜伽行派在认识论上还提出了三性说,把认识、观念分为虚妄的、相对真实的和绝对真实的三种参见[俄]彻尔巴斯基:《佛家哲学》,虞愚译,载《现代佛学》,1959(2)。),以论证唯识理论。

“三性”,也称“三自性”、“三相”。《大乘阿毗达磨经》曾阐发“所知依”和“所知相”的观念。所知是指认识客体。所知依是指认识客体的总依据。这个总依据就是阿赖耶识。

所知相是认识客体的自相,这种自相(自性)可以分为三类,即“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称三相或三性。《解深密经》继续发挥阿赖耶识和三性的思想。无著、世亲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观念的三分法——“三性”说,作为说明一切现象本来面目的真假、有无的理论准绳。中观学派用二谛来解释一切现象的实相,瑜伽行派则认为要理解一切现象的实相在于详细区分三性。三性也可说就是三谛。中观学派认为名言、概念、认识、观念都是相对的、不真实的,瑜伽行派则认为名言、概念、认识、观念既有虚妄的,也有真实的。

《唯识三十论》说: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是分别提出三性的特征,最后是肯定后二性之间的不一不异的关系。具体说是:

遍计所执自性,又称“遍计所执性”、“普观察性”。“遍”,周遍。“计”,计度、度量。

“遍计”,周遍计度,即普遍观察思量的意思。“执”,执著,“所执”,指对象,是由于普遍观察思量而生虚妄分别,把现象执为种种实有的差别。所谓“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把以名言、概念表示的认识对象,视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执为实有。瑜伽行派认为,这样所得的认识是不实在、不正确的分别,是不了解因缘和合而成、唯识所变的现象的本然真相,而生起的对现象的主观的虚妄的解释和概念的虚构。人们在认识没有达到圆满的阶段,往往有对自我和事物的偏执,并应用名言、概念对自我和事物作出错误的判断,形成种种自相,即产生出经验世界中为“有”的种种图像。其实“自性无所有”,这种种自相并不能表示对象的自身,以这种错误的认识指导行为,就会产生种种的颠倒,招致种种情感上和心理上的痛苦。

依他起自性,又称“依他起性”、“他根性”、“离言自性”。“依”,依托。“他”,指各种因缘。所谓“依他起自性”,就是依托各种因缘而生起的一切现象。依他起自性是三性说的中心环节,一切法都依他而起,“依他起”也就是一切法。前述五位百法中的心法、心所法、色法及不相应行法,即四位九十四法,也就是全部有为法,都是依他起自性,是幻化不实、似有而非有的。瑜伽行派认为,人们遍计所执的种种现象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所依托的,它所依托的自性就是依他起自性。也就是说,现象没有自体的性质。人们如果对遍计所执自性所带来的痛苦后果有所觉悟,逐渐减少乃至根绝对自我和事物的执著,就会体会到新起事物并不是由原有事物自然生出,而是由各种因缘和合产生的,是没有自身的真实性质的。瑜伽行派强调,事物和名言、概念并没有必然联系的关系,要超脱名言才能更好地直觉到事物的实相。

圆成实自性,也称“圆成实性”、“成就相”。“圆”,圆满,遍于一切现象,没有缺减。

“成”,成就,不生不灭,没有变易。“实”,真实,断绝虚妄。所谓“圆成实自性”,就是遍满一切现象而无缺减、常住(不生不灭)而无变易、真实而无虚妄的真如法性,也就是依他起的实体、实性。这是在依他起自性上,远离遍计所执自性的谬误,去掉对一切现象的虚妄分别,由此获得的对一切现象的最完备最真实的认识。瑜伽行派认为,人们在理解依他起自性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在宗教实践上逐渐完成从杂染到清净的转变,达到究竟圆满,这就是把握实相,就是圆成实自性。瑜伽行派认为,圆成实性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人们只能用圆满成就真实来表述其德用。

瑜伽行派强调把三性统一起来认识,就是由错误的认识到相对真实的认识,再到绝对真实的认识。他们曾就三性认识作了生动的比喻:如人在黑夜里行走,初见到绳子,由于恐惧心理而误以为蛇。这蛇是由于恐惧的迷情而产生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随后看清楚了,明白是绳而不是蛇,绳是由因缘和合而假有的。再进一步看,知道了绳是麻做的,或者知道了绳的体就是色、香、味、触四种因素。起初误绳为蛇是遍计所执自性,第二层明白是绳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依他起自性,第三层分析绳的本质,认识到绳为麻或色、香、味、触所成,成就了圆满的评价,为圆成实自性。

和龙树空宗一系的中道观不同,无著、世亲有宗认为,把三性统一起来认识,是对真假和有无的正确认识,是真正的中道观。遍计所执自性是出于遍计的执著,不是有而是无。依他起自性是遍计所执自性生起的依据,是现象,是有,由于它与遍计相顺,因此这个有不是实有而是假有。圆成实自性是去掉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所执自性,从而显现出事物的真实性,这个有才是实有,是实体。这样,如果凭借修行的功力,认识了三性,就能悟解万有的如幻假有,依他起自性的真相就自然显现,圆成实自性的实体就完全露现。由此可见,圆成实自性与依他起自性相依不离,两者不异。又圆成实自性是本体,依他起自性是现象,两者不一。懂得了这些道理,也就认识了无和有、假有和实有的统一,从而获得全面的无偏见的认识,称为中道观。

瑜伽行派为了进一步说明有无(空)的中道观,说明客观事物是无,唯识实性是有,识有境无的思想,从而表明在有无(空)问题的认识上和大乘中观学派的联系和区别,还立“三无性”说。

三性是从有的方面说明万有的自性,三无性则是从无(空)的方面说明万有皆空的道理。三无性是三性的反面,是从三性立论的,《成唯识论》卷九说: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首先是依遍计所执自性,立“相无性”。“相”,指体相,遍计所执自性是现于众生的妄情上的,并无实有的体相,故称“相无性”。其次是据依他起自性,立“生无性”。依他起自性是依众因缘生起的现象,只是假象,并没有“自然”生起的体性,即没有不变的“自然性”。也就是说,如果因缘不生,也就没有现象生起,称为“生无性”。第三依圆成实自性,立“胜义无性”。“胜义”是佛教所谓高超殊胜的特有认识,此指真如。因为在圆成实这一胜义性上,已经远离了遍计所执的我、法二性,所以是无性的。虽是无性,但体是实有的,是圆成实性。体虽真有,但又无相可得,是超越众生的妄想之外的,所以称为“胜义无性”。三无性被称为佛的一种“密意”,这里的密意是不彻底、有保留的意思。就是说,所谓“一切法无性”,是指上述三种无性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是强调无遍计所执自性,以否定世俗所执持的那种实性;至于三自性中的后二自性,其性是有,圆成实性及由其所立的胜义无性更是绝对不变的真实的有。从三性到三无性的学说,可以看出中观学派对瑜伽行派的影响。

三性说也是一种修持观法,称为“唯识三性观”,简称“唯识观”。唯识学者主张修持唯识观,提出了由浅至深的五个层次的观想方法,称为“五重唯识观”。据中国唯识宗奠基人之一窥基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唯识义章》载,五重唯识观是:(1)遣虚存实识。“虚”指遍计所执自性,“实”指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这是说除去遍计所执自性的虚妄幻象,只观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的真实现象和原理。(2)舍滥留纯识。“滥”指境,“纯”指识。这是说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方面只留有关认识的心境,也就是要认识到一切唯识,无他。(3)摄末归本识。识内的相、见二分是“末”,自证分是“本”。这是说在心境的各种成分里要进一步归结到它的本质即意识自体上来。(4)隐劣显胜识。“劣”指心所,“胜”指心王。心王和心所变现事物的能力有劣有胜。这是说更进一步于意识自体上只注重它的主要功能即心王部分。(5)遣相征性识。“相”,事相,即依他起自性。“性”,体性,即圆成实自性。这是说,心王虽胜,但有事相和性体,应舍弃依他起的事相而体证圆成实的真如。也就是要最后就意识核心认识到它的实际性质即唯识的意义。如此逐层深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唯识(唯心)观法,把唯识说构成为普遍真理,以树立和坚定一切现象“唯识所变”的观念。

同类推荐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热门推荐
  • 去你丫的泡沫爱情

    去你丫的泡沫爱情

    这是被利益金钱侵袭的2030年,剽悍单纯的钱沫沫始终遇见的都是泡沫一样的爱情,看起来美好透明五彩缤纷,其实不堪一击。因为利益,或是因为别的……
  • 极品全能高手

    极品全能高手

    【最火爆畅销书】一场车祸改变了我的平凡人生。各种奇遇接连而来。考试满分,刮刮乐必中,篮球天才,游泳健将选一个?不,老子就是全能。QQ群:203799451【花都出品,必定精品。】
  • 武家兄弟闯清河

    武家兄弟闯清河

    传说武松在打虎英雄后,又成为新一代打鼠英雄,得到乡亲邻里的爱戴,不过很有可能成为动物保护协会的首要通缉犯,而他的哥哥武大郎也没有扫兴,在岛国生活得乐趣多多……
  •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3)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天价新娘之村姑皇后

    天价新娘之村姑皇后

    这故事缘起五百年前的恩怨纠葛,却牵扯出一段斩不断的现世情缘。她是现代市长的千金,学校里人人羡慕的优秀学生+校花,老师眼中的乖乖女,老爸老妈捧在手心的宝贝女儿。原本可以拥有一段幸福而平凡的人生,却因一场莫名其妙的际遇来到这无人相熟的异世。狠毒姨娘,脑残姐妹,扑朔迷离亲情,真真假假人心,古老神秘的家族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隐秘之地沉寂了百年的时光,却因她的到来而再度开启,沧溟大陆,风云原来从未止息、、、情景一:玄月高起,深竹叶疏影,高崖万丈凝息,飒飒风动竹林,夜独凉,吹动一地心悸。一袭银色长袍似水流云,男子身后花开成雪,恍如昨夜。女子眼中无晴心也离殇。月未央。“昨昔千般事,独忆白雪月光,一如今夜。”他的声音如山涧清泉不急不缓依旧,也曾令她心动无数。“雪花开在冬夜,既已消融,纵然凝结,再不是从前的雪。”她淡然宁静,心如止水。“你我曾经相爱!”他步步紧逼,不容她逃窜半步。“曾经。”她眼眸似深潭冬水幽深,波澜不惊。转身,纤弱身影消磨在黑夜,他伸出的手心微凉。还能挽留什么?开错季节的花,来不及凋谢已先枯萎。情字同解!情景二:“江湖纷乱,你看不清这人心,还是呆在山中为妙。”“江湖有她。”“可她心中并未存下你的半分影子!”“我作她的影子。”“如影随形?”“不,”他微微一笑,“相伴而生,血肉相融!”万丈冰崖如镜光滑,稍不留神即粉身碎骨。两道身影斜斜刺入,如履平地。“你为何跟着我?”她平静眼波对上他的无神的双眸。他满腹柔情:“我要当你的影子。”这是一个关于江湖+朝堂、俗世+物外、诡异穿越+浴火重生的故事。诉江湖事,延武侠情,谈朝堂变,稍带异能和玄幻,不理解的朋友请表示跳过。
  • 恋上孪生姐妹花

    恋上孪生姐妹花

    一边是美丽优雅多才多艺的校花妹妹另一边是活泼大方专门跟他作对的毫不起眼的姐姐丑小鸭,他一个校草级的痞子帅哥究竟是败在柔情似水的妹妹手里还是败在傲慢无礼的姐姐手里?一段美丽有些搞笑有些伤感的校园爱情……      
  • 诺未门:犹太人的家教圣经

    诺未门:犹太人的家教圣经

    通过一个个生动典型的故事和精辟独到的点评,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造就犹太奇迹的根本原因,告诉世人:犹太奇迹并非神秘莫测、不可超越的神话,而是建立在教育之上的。只要像犹太人那样重视教育、抓好教育,我们的孩子完全可以像犹太人一样优秀,我们也可以创造出比犹太奇迹更辉煌的中华奇迹。本书通过各种案例和实例展现了犹太家庭的“真正的教育经验”,可以说是每一位父母都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此书,您会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 邪王训妻

    邪王训妻

    她魂归梦里离奇穿越,成为人人可欺的废材小姐。好在上天眷顾,天降美男师父,他勾唇浅笑可倾倒众生,弹指间亦可杀人于无形。她拍他马屁,抱他大腿,以为自己捡了个宝,却不知妖孽腹黑男隐藏的惊天秘密。她脱衣疗伤,捂胸做娇羞状。他却冷笑,“我对乳臭未干的小丫头不感兴趣。”她满额黑线,不平胸,何以平天下!从此潜心修炼,极尽妖娆绽放,当破茧成蝶之时,脚踏天下的她,还怕拿不下他?
  • 恐龙公园(走进科学)

    恐龙公园(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贺享雍文集(第一卷)

    贺享雍文集(第一卷)

    本卷收入作者长篇小说《后土》。佘中明老汉是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土地承包后,他家的田越种越多,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但他怎么也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