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38

第38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3)

从宗教实践方面来看,般若思想和小乘佛教偏于追求痛苦的解脱不尽相同,而是为了证悟最高的理想境界,是以菩提为佛的境界,把菩提当作佛体。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悟、智慧。般若思想把菩提作为成佛的标志,也就是突出地强调智慧的关键性意义。《大般若经》宣传菩提的内容包括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智慧:一是“一切智”,这是指对一切现象都能认识,也就是对现象的共性认识,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智慧;二是“道种智”,不仅具有对现象的共性认识的一切智,而且还知道得到此种认识的具体方法,这是大乘菩萨的智慧;三是“一切种智”,不仅知道一切现象的共性,也知道一切现象的自性,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认识,这是佛的智慧。这三种智慧,涉及认识对象的共性和自性、共相与自相的关系,涉及思维形式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它以宗教形态反映了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与具体统一的认识过程。

般若是佛教所谓接近、把握事物实相的唯一方法,般若就是直观、直觉。但是普通所谓直观是介于见者与被见者之间的,般若的直观则是就某一事物还没有成为事物以前的观照。所谓还没有成为事物是指还没有被人为分别的事物,还没有被概念化的事物。般若的直观就是观照天地未分、主客未分的东西,观照未被分别的事物的真相,这是无分别的纯粹经验,这种经验没有被分别,还没有概念化。这就是说,般若是一种内在的呈现、内在的体验,是无法用语言、概念表述的;是用无分别说的方式,将般若智慧呈现出来,把真实的般若展现出来。所以,大乘佛教又说般若是一种“无分别说”,一种“无分别智”。但是大乘佛教又强调般若直观与分别智不是绝对对立的,分别智和般若无分别智是相互联系的。比如,分别智把树视为树,同一时间又思考树在未加分别前不是树,树是树又不是树,分别又无分别,也就是出于分别又入于无分别,分别而不分别,两种智是统一的。

由于般若智慧的运用,无分别智又有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的区别。根本无分别智就是无分别智,是指直观亲证佛教真理,也就是观照事物的共相——空性,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完全契合一致、没有任何差别。这种智慧的运用是息灭诸戏论(无用的名言概念)的、与概念无关的。因这种智慧是指导日后观察种种现象的根本依据,故名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是在获得根本无分别智之后,把它运用于分析各种具体现象的智慧,故名。后得无分别智重新与概念联系,借以观照事物的自相,这种自相是依据于共相的,共相是空性,所以自相也是空性。

这两种智实际上是一种智,只是先后和作用不同,与概念的联系不同。根本无分别智要靠后得无分别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认识中发挥功能,不为各种具体现象所迷惑,而后得无分别智要依靠根本无分别智才能掌握佛教真理,并运用于分析各种具体现象。

佛教般若理论提出的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和两种智慧(分别智与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它从认识必须是主体与客体相应的经验反思中,触及了人类的认识与智慧的最大难题,既鲜明地体现了人类面临无限的时空而追求绝对的认识与智慧的愿望和意向,也尖锐地反映了人类经验知识的片面性、相对性的缺陷,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有限的主观与无限的客观的对立,困惑、折磨着人类。佛教另辟道路,从精神境界中寻求解答。它把理想中的无限智慧奉献给佛,宣扬佛具有一切种智、无分别智,为人类在认识上的努力指出独特的方向,给人一种情感上、愿望上的满足。这种般若理论中所包含的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能知与所知的矛盾,正是宗教赖以存在的深刻的认识根源之所在。

二、中观《般若经》流行后,般若直观思维方式日益成为佛教观察、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继《般若经》之后的小品《宝积经》就宣扬用般若作为观察一切现象的“根本正观”。这种主张是缘起性空思想的继承,同时又和以往单纯的“空观”不同,空观是否定“实有”的,是以空为实际存在的。小品《宝积》超越了单纯的空观,主张既主空观,又不着空观,既离去“实有”一边,也离去“空观”一边,即离去二边,提倡“中道”,并且把这种“中道”固定地运用到“正观”方面,形成了“中道观”。

龙树在《般若经》和《宝积经》的思想基础上继续前进,把“中道观”即“中观”作为彻底批判偏执一边的部派佛教的基本武器,作为阐发中观学派理论的根本方法,从而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佛教“空观”和“中道观”的理论。

龙树在《中论·观四谛品》中给“中道”下了一个定义,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日本中村元在《中国人之思维方法》第三章中指出,按《中论》此著名偈语原文直译成中文,应为:“缘起的东西,我们说之为空,这是假名,这即是中道。”这是鸠摩罗什的译文。因此偈有三个“是”字,中国三论宗称之为“三是偈”,天台宗认为此偈论及空、假、中三谛,称之为“三谛偈”。这个偈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根本思想的集中表述,历来为佛教学者所重视。偈文简括地表述了中观学派的缘起理论,表述了因缘、空、假名和中道四者的内在关联:因缘是出发点,由此而表现为空和假名,也合而表现为中道。就此缘起法的含义来说,有两方面:一是空,这个空是以言说出现的,存在于认识之中的,所以说“我说”;二是假名,假,假设,即用语言文字表示,是名言,是假立之名。

事物虽然从认识上说是空,但是表述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概念是有的。假名是有,但不是实有。

空和假名是同一缘起法的两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联系的,因为是空才有假设,因为是假设才是空。这样在看法上既要不执著有(实有),也不执著空(虚无的空)。这样看待缘起现象,就是中道观。

龙树常以水中月来比喻中道说:水中的月亮并不是真正的月亮,也就是没有月亮的自性,是空,但是,水中月又确是人们看到了的,作为月的幻相,即幻月、假名月是存在的。说水中真有月亮是不对的,说水中根本没有月亮也是不对的。只有说水中无真月亮而有假月亮才是合乎中道。这个比喻十分迷人,但远非真切。我们要问:天上的月亮是否真有呢?只有证明天上的月亮是无自性,即天上没有真正的月亮才能证明龙树的月亮无自性的根本立论,而事实上龙树是难以证明天上的月亮是不真实的。

龙树所讲中道的中,是执中的意思,不是折中。这种中道的见解就是“中观”。龙树所讲的中道和释迦牟尼所讲的中道有所不同。释迦牟尼的中道是修行方法的指针,而不是方法论学说。龙树把中道提高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强调中道就是所谓真正把握一切事物现象的实相的方法和途径。这种中观思想是缘起性空思想的发展,是在和那种视“空”为“零”、“虚无”的观点的斗争中形成的。“中”是对“空”的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是对虚无的空的观点的否定,对无自性的空的肯定。为了批判虚无的空的观点,又强调假有的存在,由此产生假有的观念。由无自性的空和假有,即“空”和“假”两方面,综合而为中道,即成立“中”。龙树的中观理论,把一切现象归结为性空幻有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它反对虚无的空的极端观点,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变动性,是有理论意义的。

按照上述的中道解说,一方面空掉因缘所生法,是“非有”,一方面这“非有”(空)也是空,也要空掉,是“非空”,这样就形成了非有非空即二重否定的双非判断形式。这种形式通常把事物判断为非生非灭、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非我非无我、非来非去,等等,这被认为是对一切事物的实相的一种描述。在中观学派看来,一切对立的概念都是相待而成、比较而言的,并不是事物本身具有这些特征、特性、相状,如以生灭、有无等概念去说明事物,是把概念加在事物的上面,必然是虚妄的,事物本身是非生非灭、非有非无的。这里,中观学派用概念的相对性去否定事物的固有特征,是不对的。中观学派认为语言文字是假名,只能用于俗谛,不能用以说明真谛,不能说明般若实相,否定了语言文字的价值。由于否定了语言文字的价值,进而又必然否定思维和思想、知识和逻辑的意义,这都是不对的。双非的判断形式,肯定绝对矛盾的双方同时并存,混淆了对事物特征的稳定性认识,但它又以一种颠倒的形式猜测到了事物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猜测到了事物的对立的两重性,是包含了辩证法因素的。

龙树强调中观是空观的进一步发展。他认为中观是对空的最全面、最正确的认识,也就是对一切事物现象的实相的最全面、最正确的把握。何谓实相?“相”,指事物的相状、特征,如牛有牛相,马有马相。人们给事物起的名称,下的定义,这种名称和定义就成为事物的相,即人们关于事物的概念、观念也是事物的相。佛教认为这些相是虚假的,不合乎实相的。所谓实相是指事物的真实相状、特征。中观学派所讲的实相是从缘起现象上发现真实的意义,也就是着重对缘起现象的真实意义作出价值判断,而不是就缘起现象的实相作出客观解释。中观学派描绘实相有七种相: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非苦非乐、非常非无常、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而贯穿于七种相中间的无生无灭是实相的根本义。由此中观学派强调实相是无相的,所谓无相是讲无定相,即不能有定相。比如主张生或主张灭,主张有或主张无,都是有定相,凡是主张矛盾的一个方面就是定相,应当远离、扫除,只有把矛盾的对立双方合在一起,如非生非灭、非有非无,才是实相之相。再深一层说,以非生非灭等表述实相,还是执著一种相,并不真正符合实相的本相。中观学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执著相、执取相,强调相不可得,无取无舍,要超出四句义。所谓四句义是用四句话来概括两个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古印度逻辑的一种公式。如以有无概念为例,两者关系为:有而非无,无而非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中观学派认为,这四句中任何一句都不反映实相,不符合实际。在中观学派看来,实相是离开一切相的,描述事物的特征是人们的主观分别,是人们的概念、观念,与事物本身并不相干,万物皆空,实相是无差异无分别相的。龙树在《中论·观法品第十八》中说得很明确:“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中观学派从对缘起现象的中观认识上,强调认识绝对的真,这种绝对的真就是空,就是性空。大乘中观学派的中观,实际上是一种更彻底、更极端的空观。此派从性空、无相的基本观念出发,最后主张连大乘所讲的空的概念、佛道涅槃也要空掉,以达到毕竟空,从而获得彻底的解脱。毕竟空,上面已讲过是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主张。为了阐发毕竟空,将空推向极端,又有十八空之说。

《大智度论》对十八空一一作了解说,是对空论的重要总结。十八空是通过对一切事物性空的十八种观法,以建立空观。十八空是:

第一内空:内指眼耳鼻舌身意,称内法。内空是观内身充满种种不净之物,净相不可得,甚可厌患。相当于我空。

第二外空:外指色声香味触法,称外法。外空是观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都空,为外空。相当于法空。

第三内外空:观内身不净,外色也不净,内外都不净,我法俱空,为内外空。也就是内外法空。

第四空空: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名为空空。这是说,对于空也应当舍,以空舍空,对空观也不要保留。空空是空观的重要内容,是大乘中观学派的重要观念。空空一方面是空去一切,空到极端,一方面是以空舍空,又可回到世俗。

第五大空:指十方相空。方连同分、虚空都是代表空间的概念。中观学派认为,方的概念是附于具体事物的立体空间关系上,是不真实的,具体事物都与方有关,也都是不真实的。方空,也就一切空,破了方的概念,也就破了事物的真实存在,所以是大空。这是破空间概念。

第六第一义空:第一义指涅槃,涅槃是空,名第一义空。中观学派宣传,第一义空是为了破除凡夫对涅槃的执著,并不是破除圣人之所得,据说圣人是不取相的,不用再破除了。

第七有为空:有为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称为有为空。

第八无为空:无为指无为法,无为法是与有为法相待而有的,有为法空,无为法也空。

第九毕竟空:彻底的空,极端的空,无所不空,空掉一切。有时也用以代表十八空。

第十无始空:无始即没有始,世间和众生的元始不可得。无始空是破时间概念。无始空也包含有始空。无始有始都是不真实的。

第十一散空: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其因缘必散而成空。

第十二性空:也称自性空、法性空。一切事物都有总性(无常、无我、无生、无灭等)、别性(如水湿火热等)二性,二性皆空。也就是指一切事物的稳定的特征是空寂的。

第十三相空:一切事物都有总相别相二相,二相皆空,一切相空,为相空。也就是说事物的一般特征、相状是空寂的。

第十四一切法空:一切事物的性与相都空,所以一切事物也是空,称一切法空。

第十五不可得空:不可得即得不到,根本没有。一切都是不可得的称为不可得空。此空和毕竟空意义相同。

第十六无法空:无法是指龟毛兔角之类,终归灭无,观这类无法体性都无,灭无所失,相不可得,为无法空。

第十七有法空:有法与无法相对,指一切有体性的事物,观这类体性非无的有法体性也空,生无所得,相不可得,为有法空。

第十八无法有法空:观无法和有法都空,生空灭空,生灭一时俱破,为无法有法空。也就是说,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无不空寂。

总之,按照十八空的空观,从空间到时间,从有为到无为,从世间到出世间,从事物到概念,从广度到深度等,从各种视角去观,一切皆空,一切都不可得。由此可见,大乘中观学派的中观是对空观的重要发展。

三、二谛龙树的中观学说把一切现象归结为“空”和“假名”,但是日月悬高,草木长地,万象森然,怎能说它是空呢?这是常识所很难同意和接受的。当时就有人反对龙树的说法,说如果一切皆空的话,那就不可能有生活的规范和认识的原则,也不可能有佛教的三宝、四谛和因果报应等。

这是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的。同时,佛教对于现象的看法,常有不同的说法,甚至是矛盾的说法,如有时说是空,有时又说是有,使人无所适从。这也需要从理论上作出说明。对于这些情况,佛教认为是佛说法的层次不同。如何区分层次需要提出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叫做“谛”。佛教中观学派通常以二谛为标准,也就是以俗谛来说明一切现象是有,以真谛来说明一切现象是空,从而构成了具有真理标准意义的二谛论。

同类推荐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热门推荐
  • 万箭千刀一夜杀

    万箭千刀一夜杀

    世界经典的闪击战: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不列颠空战,克里特岛空降战役,珍珠港事件,珊瑚海战役,等等,带你游走世界,观看闪击战。
  • 我的野蛮同事

    我的野蛮同事

    同时也可能是最容易与之发生计较、竞争、磨擦,甚或产生感情的对象。 你和同事、上司、下属之间,是否有以下难解的困扰,自然成了我们每天相处最久的伙伴,不知如何处理? 和同事之间:被嫉妒、排挤、性骚扰?同事爱偷你的点子和业绩,让你有苦难言?和上司之间:主管爱抢功?偏心?叫你背黑锅?想升官司加薪,对于现代人而言,却不知如何启口吗?……和下属之间:如何有效管理?在办公室内:如何处理办公室内的恋情、同事间冲突? 部门分成三派,你该如何表态? 有了《我的野蛮同事》这本好书,工作几乎占了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办公室内的同事,一切恼人的办公室问题,都可以迅速迎刃而解!
  • 为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为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本书精选了我国文化经典里的诸多名言警句和趣味典故。所选警句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是必须传承的文化精髓,让孩子熟读经典,与古圣先贤直接对话,能使国学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孩子的灵魂深处,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非常具有现实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 归莲梦

    归莲梦

    在路上,官逼民反……,颗粒无收,无依无靠,莲岸自此就在真如法师的教导下修行学佛。大仙送给她一卷天书,《归莲梦》共十二回,题“苏庵主人编次”、“白香山居士校正”,作者的真实身份与姓名已不可考。产生的年代大约在明代后期。六年之后,她遇到了一位白猿大仙。莲岸如获至宝,被双双饿死,留下了个十二岁的女儿。一天,一位僧人经过泰安州,见白双山女儿孤苦伶仃,刻苦揣摩,遂起恻隐之心,将其带到泰山,交给一位叫真如法师的僧人收养,真如法师为其取名莲岸,从而学会了神通法术。后来,莲岸十八岁时,她告别真如法师,下山访道,自创门户。小说写的是明朝山东泰安州乡民白双山夫妻,因为天旱,叫《白莲经》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魅生(凤鸣卷)

    魅生(凤鸣卷)

    他是天下最好的易容师,优雅地操着刀,焚香修改他人容颜,无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由他随心妆扮。声、色、形、影、态,皆如海市蜃楼般空幻迷离;绝美的容颜和惊艳的技艺,都足以颠倒万千众生。人之于他,不过是一段又一段可供赁香的故事;他之于人,却直如主宰命运的翻云覆雨手。他神秘,他美丽,他古灵精怪,他倾国容颜下有一颗慈悲、坚定、从容的心。那是隐在暗处、没在眉眼间的力量,那是与强大的朝廷及江湖邪恶势力对抗的豪情,那是紫府那些神秘人们一直努力跟随的原因。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迷糊女王:丫头别再迟到

    迷糊女王:丫头别再迟到

    “迟到的最佳理由,就是,在上学路上,遭遇了最浪漫的爱情。”圣雨弯起眼睛,轻柔地低声呢喃。迟到女王的称号,金儿不想改变,因为有了迟到女王,才有了最佳的迟到理由,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一直发生在上学的路上。即使,没有人相信这个最浪漫的迟到的理由。
  • 魔界仙踪之上古诅咒

    魔界仙踪之上古诅咒

    古老的幽静森林里,一场刺激、精彩的魔法对决正悄然上演。同时三个因莫名的逃亡而来到了魔法界的少年,这里有非正非邪的人马族、高大伟岸的巨人还有凶残的骷髅狼等等,一切神秘的冒险背后是谁的阴谋?还是谁的刻意安排?
  • 穿越:嗜血邪王的鬼妃

    穿越:嗜血邪王的鬼妃

    一朝穿越,她莫名成为了替身皇妃,自从在棺材里爬出来后,她便成为岚月王朝传说中的鬼妃。成为下堂妃是吧?好,正如她意!什么?她的夫君居然是个嗜血的皇子?而且放/荡/无/比?更可怕的是他日为人,夜为妖?据说,他妻妾无数,却总是在圆房后香消玉殒-----死因不明。据闻,他曾独自一人,一夜之间灭敌十万。偶然机会,她意外发现自己竟然是他解开封印的钥匙?若解开封印,他便不再是凡人,而是掌控魔界与阴府?OMG?为了小命,她逃逃逃,只为了躲开这一劫。可谁曾想,原来这只是一个开始……牡丹建群了,亲们请入群107358226亲们请支持牡丹的VIP文http://m.pgsk.com/a/250631/1:《穿越:邪恶王爷别惹我》文/紫牡丹akhe2http://m.pgsk.com/a/288823/《致命邂逅:总裁的专属女人》文/忆雪泪痕